錢乙

《錢氏小兒直訣》~ 卷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

1. 卷四

瀉青丸,治肝經實熱,急驚搐搦。

羌活(按用羌活者,壬乙同歸一治也),大黃(瀉諸實熱),川芎(入手足厥陰,辛以緩肝),山梔仁(瀉心火,實則瀉其子也),龍膽草(炒,益肝膽氣,止驚),當歸(入足厥陰,以其用藏血也),防風(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芡實大。每服半丸,煎竹葉湯入砂糖化下。

白話文:

瀉青丸

此方用於治療肝經實熱,導致急驚搐搦的病症。

藥材:

  • 羌活:用於治療肝經實熱,與壬乙同歸一治。
  • 大黃:瀉去肝經實熱。
  • 川芎:入足厥陰,辛味以緩解肝氣。
  • 山梔仁:瀉去心火,實則瀉其子。
  • 龍膽草:炒制,益肝膽氣,止驚。
  • 當歸:入足厥陰,以其用藏血。
  • 防風:各等份

製法: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煉蜜為丸,芡實大小。

用法:

每次服用半丸,用煎好的竹葉湯加入砂糖化服。

薛按:前方足厥陰肝經解散肌邪,疏通內臟之苦寒藥也。若大便秘結,煩渴飲冷,飲食如常,屬形病俱實,宜用此瀉之。若大病調和,煩渴飲冷,屬病氣實而形氣虛,宜用抑青丸平之。若大便不實,作渴飲湯,飲食少思,肢體倦怠,屬形病俱虛,宜用地黃丸補之。若肝經血虛生風,先用四物湯加釣藤鉤以生肝血,繼用四君子湯以補脾土。

若因肝經血燥生痰,用地黃丸生腎水益肝血。若土不能培木,用四君子湯加當歸以補中,用地黃丸以滋腎。若因肺金克肝木,用六君湯加芍藥、木香,實脾土以平肺金。若因心虛奪母之氣,或腎水虛不能生肝木者,並用地黃丸主之。若屢服峻劑而脾胃虛寒者,必用六君子湯加丁香、木香,補脾胃以培元氣。

白話文:

薛氏按:

前方足厥陰肝經解散藥方,可以驅散肝經的寒邪,疏通內臟,治療因寒邪引起的內臟不適。

適用情況:

  • 若大便秘結,煩渴飲冷,飲食如常,屬於實證: 應使用此方瀉火通便。
  • 若大病初癒,煩渴飲冷,屬於病氣實而形氣虛: 應使用抑青丸來平復氣血。
  • 若大便不實,口渴愛喝冷飲,食慾不振,肢體乏力,屬於虛證: 應使用地黃丸來滋補身體。

其他情況:

  • 若肝經血虛生風: 先用四物湯加釣藤鉤以滋養肝血,之後再用四君子湯補脾土。
  • 若肝經血燥生痰: 使用地黃丸滋補腎水,進而滋養肝血。
  • 若脾土不能滋養肝木: 使用四君子湯加當歸補脾土,使用地黃丸滋補腎水。
  • 若肺金過於旺盛,克制肝木: 使用六君湯加芍藥、木香,健脾土以制約肺金。
  • 若心虛奪母之氣,或腎水不足導致肝木虛弱: 使用地黃丸來滋養腎水,改善肝木虛弱。
  • 若長期服用峻劑導致脾胃虛寒: 使用六君子湯加丁香、木香,補益脾胃,培補元氣。

若因乳母恚怒,肝火妄動,致兒為患者,母服加味小柴胡湯。若因乳母肝脾血虛發熱,致兒為患者,母服加味逍遙散,子亦服數滴。

抑青丸,即前方去山梔、大黃。

抑肝散,治肝經虛熱發搐,或發熱咬牙,或驚悸寒熱,或木乘土而嘔吐痰涎,腹膨少食,睡臥不安者。

軟柴胡(五分,入手足少陽厥陰,行經藥也。東垣云:瀉肝火,須用黃連佐之),川芎(八分),當歸,白朮(炒),茯苓(保心驚悸),釣藤鉤(各一錢,主寒熱,十二驚癇,客忤胎風,惟療小兒),甘草(五分)

白話文:

如果哺乳的母親因為生氣而導致肝火旺盛,孩子因此生病,母親可以服用加味小柴胡湯。如果哺乳的母親因為肝脾血虛而發熱,孩子因此生病,母親可以服用加味逍遙散,孩子也可以服用幾滴。

青丸就是前方藥方去掉了山梔子和​​大黃。

抑肝散用來治療肝經虛熱引起的抽搐、發熱咬牙、驚悸寒熱、肝氣犯脾導致嘔吐痰涎、腹脹少食、睡臥不安。

軟柴胡(五分,入足少陽、厥陰經,是行經藥。東垣說:瀉肝火,必須用黃連輔助),川芎(八分),當歸,白朮(炒),茯苓(保心驚悸),釣藤鉤(各一錢,主治寒熱、十二驚癇、客忤胎風,專治小兒病),甘草(五分)。

上水煎,子母同服

瀉心湯,治心驚實熱。

黃連

上為末。每服五分,臨臥溫水化下。

薛按:前症若叫哭發熱作渴,飲水抽搐有力,仰面而睡者,屬心經實熱,宜用瀉心湯,或導赤散。若發熱飲湯,抽搐乏力,驚竄咬牙,合面而睡者,屬心經虛熱,用補心散。若喘嗽面赤,壯熱飲水,肺乘心也,用瀉白散。若頭搖目札,身熱抽搐,肝乘心也,用柴胡清肝散。若合目昏睡,泄瀉身熱,脾乘心也,用瀉黃散。

白話文:

將藥材用水煎煮,大人小孩一起服用。瀉心湯用來治療心悸、實熱症狀。黃連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分,睡前用溫水送服。如果患者出現喊叫哭泣、發熱口渴、喝水抽搐有力、仰面睡覺等症狀,屬於心經實熱,可以服用瀉心湯或導赤散。如果患者發熱喝湯、抽搐乏力、驚恐亂竄、咬牙、合面睡覺等症狀,屬於心經虛熱,可以用補心散。如果患者出現喘嗽、面紅、發熱喝水、肺氣盛過心氣等症狀,屬於肺氣乘心,可以用瀉白散。如果患者頭搖目眩、發熱抽搐、肝氣盛過心氣等症狀,屬於肝氣乘心,可以用柴胡清肝散。如果患者合眼昏睡、腹瀉發熱、脾氣盛過心氣等症狀,屬於脾氣乘心,可以用瀉黃散。

若竄視驚悸,咬牙足熱,腎乘心也,用安神丸。若因乳母致症,亦用前藥,以治其母。

導赤散,治小腸實熱,小便秘赤。

生地黃(心與小腸之藥),木通(利小腸之熱,故錢氏用以導赤也),甘草(炙,各等分,生用瀉心火)

上為末,每服一錢,入淡竹葉(涼心經),水煎。

薛按:瀉心湯、導赤散,瀉心、小腸實火之劑。蓋心為脾母,脾為心子。然心既病,則脾土益虛矣。用者審之。(味此說,當補脾土)

白話文:

如果出現心神不寧、驚悸、咬牙、腳熱的症狀,可能是腎氣上乘心火所致,可以用安神丸治療。如果症狀是由於乳母所導致,也可以用安神丸治療母親。

使用導赤散可以治療小腸實熱,小便赤色。

生地黃(心和小腸的藥物)、木通(利小腸的熱,因此錢氏用它來導赤)、甘草(炙,各等分,生用瀉心火)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加入淡竹葉(涼心經)用水煎服。

薛氏註解:瀉心湯、導赤散都是瀉心、小腸實火的藥方。因為心為脾之母,脾為心之子。但是心臟生病了,脾土也會更加虛弱。使用這些藥方時要謹慎。 (根據這個說法,應該要補脾土)

生犀散,治心經虛熱。

地骨皮,赤芍藥,柴胡,乾葛(各一兩),甘草(五錢),犀角(二錢,鎊,主風熱驚癇,鎮肝,除心熱。丹溪云:犀角,痘後用以散餘毒。若無毒而血虛者,或已躁熱發散者,而誤用之,禍立至)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

薛按:前方云治心經虛熱,然其所用多屬瀉心瀉肝脾之劑。蓋虛熱二字,恐傳寫之誤。假如心經自病而血虛熱者,用秘旨安神丸。牌虛奪心之氣而熱者,用秘旨補脾湯。肝木不能生心火而虛熱者。(用地黃丸。)

白話文:

生犀散是治療心經虛弱引起的熱症。 配方中的成分包括地骨皮、赤芍藥、柴胡、乾葛和甘草,以及犀角。這些成分可以幫助消除風熱引起的心絞痛,穩定肝臟功能,清除心熱。根據丹溪的話說,犀角可以用於消散餘下的毒素,在長痘痘之後使用效果更佳。但是,如果沒有毒性且血液不足的人或者已經出現燥熱的情況下錯誤使用了犀角,可能會帶來麻煩。 所有成分被磨碎成為粉末狀,每次服用一到兩個錢,用水煮沸即可食用。 薛氏指出,前一個方子稱其能治療心經虛熱,但實際上使用的大多數都是能夠清洩心肝脾的功能性成分。因此,“虛熱”這兩個字可能是在書寫過程中出錯了。例如,如果是因為心經自身疾病導致血液缺乏並產生熱症,則應該使用“祕旨安神丸”。如果是脾胃虛弱影響到了心臟的正常運作而出現熱症,則應使用“祕旨補脾湯”。如果是肝木無法滋養心火而引發虛熱,則可考慮使用“地黃丸”。

以上就是對古文中提到的療法進行的簡要說明。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您有任何健康問題,請務必先向專業醫生尋求意見。

秘旨安神丸,一治心血虛而睡中驚悸,或受驚嚇而作。

人參(補五臟,止驚悸),半夏(湯泡,燥脾土,健胃),酸棗仁(炒,寧心志),茯神(各一錢,開心益志),當歸(酒洗),橘紅,赤芍藥(炒,各七分),五味子(五粒,杵),甘草(炙,三分)

上為末,薑汁糊丸,芡實大。每服一丸,生薑湯下。

瀉黃散,治脾胃實熱。

白話文:

秘旨安神丸

功效: 專治心血虛導致的睡夢中驚悸,或因受驚嚇而引起的失眠、心神不寧。

藥材:

  • 人參(補益五臟,止驚悸) - 一錢
  • 半夏(湯泡去滑,燥濕健脾胃) - 一錢
  • 酸棗仁(炒熟,寧心安神) - 一錢
  • 茯神(開心益志) - 一錢
  • 當歸(酒洗去腥) - 一錢
  • 橘紅 - 七分
  • 赤芍藥(炒熟) - 七分
  • 五味子(五粒,搗碎) -
  • 甘草(炙甘草) - 三分

製作: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薑汁調成丸狀,大小如芡實。

服用: 每次服用一丸,用生薑湯送服。

瀉黃散

功效: 治療脾胃積熱。

藿香葉(入手足太陰經,助脾開胃止嘔),甘草(各七錢五分),石膏(五錢,瀉胃火),山梔仁(一兩,治胃中熱氣),防風(二兩)

上用蜜酒微炒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

薛按:前症若作渴飲冷,臥不露睛,手足熱甚,或遍身發黃,屬胃經實熱,宜用瀉黃散。若作渴飲湯,臥而露睛,手足並冷,屬胃經虛熱,宜用異功散。若面青搐搦,乳食少思,肝乘脾也,用秘旨補脾湯。若面赤驚悸,身熱昏睡,心乘脾也,用秘旨安神丸。若面白喘嗽,肢體倦怠,肺乘脾也,用補中益氣湯。

白話文:

藿香葉、甘草、石膏、山梔仁、防風,以上藥材用蜜酒微炒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到二錢,用水煎服。

如果患者出現口渴想喝冷飲、臥床時眼睛閉著、手腳發熱,甚至全身發黃,屬於胃經實熱,應服用瀉黃散。如果患者口渴想喝溫水、臥床時眼睛睜著、手腳冰冷,屬於胃經虛熱,應服用異功散。如果患者面色青白、抽搐、乳食減少、思慮不集中,屬於肝氣犯脾,應服用秘旨補脾湯。如果患者面色發紅、心悸、身體發熱、昏睡,屬於心氣犯脾,應服用秘旨安神丸。如果患者面色蒼白、咳嗽喘息、四肢乏力,屬於肺氣犯脾,應服用補中益氣湯。

若唇黑泄瀉,手足指冷,腎乘脾也,用益黃散。病後津液不足,口乾作渴,宜用七味白朮散。若乳母膏粱厚味,七情鬱火所致,當審其因,而治其母。

五味異功散,治脾胃虛弱,吐瀉不食。

人參,茯苓,白朮,甘草(炒),陳皮(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薑棗水煎。

薛按:前方補脾胃之聖藥也。況人之一身,以脾胃為主,若小兒乳食失節,寒涼失宜,或乳母六淫七情失調,兒飲其乳,諸病頓起,當專以此藥治之,其應如響。

白話文:

如果嘴唇發黑、腹瀉,手腳指頭冰冷,這是腎氣過盛、侵犯脾臟所導致的,可以用益黃散治療。疾病康復後,身體津液不足,口乾舌燥,應該服用七味白朮散。如果哺乳的母親經常吃肥膩的食物,又因為情緒鬱結而導致肝火旺盛,就必須根據原因,對母親進行治療。

五味異功散可以治療脾胃虛弱、嘔吐腹瀉、不思飲食。

人參、茯苓、白朮、甘草(炒)、陳皮(各等份)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薑棗水煎服。

薛氏注:這個方子是補益脾胃的良藥。人體以脾胃為根本,如果嬰兒乳食不節、寒涼失宜,或者母親因六淫七情失調,嬰兒飲用乳汁,就會出現各種疾病,應該專用這個藥物治療,效果顯著。

益黃散,治脾土虛寒,嘔吐泄瀉。

陳皮,青皮(下食,入太陰之倉),丁香(二錢,去脾胃中寒),訶子肉(各五錢,能開胃消食止痢),甘草(炙,二錢)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

薛按:前症若因脾土虛弱而吐瀉者,用五味異功散。若因肝木侮脾土而吐瀉者,用六君子加柴胡。如不應,或手足指冷,屬脾胃虛寒也,更加木香、炮姜。若因乳母脾土虛而肝木侮,亦治以前藥。若乳母鬱怒,致兒患前症,母服加味歸脾湯。

人參安胃散,治因服峻劑,脾胃虧虛;或成慢驚,泄瀉嘔吐;或脾胃有熱,以致前症。

白話文:

益黃散

功效: 治療脾土虛寒,引起嘔吐、腹瀉。

藥材:

  • 陳皮、青皮(下行食積,入脾經之倉)
  • 丁香(二錢,去脾胃中寒邪)
  • 訶子肉(各五錢,能開胃消食,止瀉痢)
  • 甘草(炙,二錢)

製法: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

用法: 每次服用一至二錢,用水煎服。

薛氏注釋:

  • 若因脾土虛弱引起嘔吐腹瀉,可服用五味異功散。
  • 若因肝木克脾土引起嘔吐腹瀉,可服用六君子湯加柴胡。
  • 若以上方法無效,或手足指冰冷,屬脾胃虛寒,可再加入木香、炮姜。
  • 若因乳母脾土虛弱,肝木克脾,亦可使用以上藥方。
  • 若乳母因鬱怒,導致嬰兒出現上述症狀,母親可服用加味歸脾湯。

人參安胃散

功效: 治療服用峻猛藥物,導致脾胃虧虛;或成慢驚,出現腹瀉嘔吐;或脾胃有熱,導致上述症狀。

人參(一錢),黃耆(二錢),生甘草,炙甘草(各五分),白芍藥(七分),白茯苓(四分),黃連(二分)

上為末,每服二三錢,水煎。

七味白朮散,治吐瀉,或病後津液不足,口乾作渴。

人參,白朮,木香,白茯苓,甘草(炙),霍香葉(各一錢),乾葛(二錢,能鼓胃氣上行,生津液,陽明經藥也。)

上為末。每服二三錢,水煎。

薛按:胃傷則嘔,脾傷則瀉,故用前藥調補胃氣,以化生津液不足者。用四君子湯尤效。

秘旨補脾湯,治久病面黃肌瘦,咬牙目札,頭髮稀少。誤服所致。

白話文:

七味白朮散,用於治療嘔吐腹瀉,或是病後津液不足,口乾舌燥。藥方由人參、黃芪、生甘草、炙甘草、白芍藥、白茯苓、黃連組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至三錢,用水煎服。

秘旨補脾湯,用於治療久病導致面黃肌瘦、咬牙目眩、頭髮稀少的症狀,尤其適合因誤服藥物造成的虛弱。藥方由人參、白朮、木香、白茯苓、炙甘草、霍香葉、乾葛組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至三錢,用水煎服。乾葛能鼓胃氣上行,生津液,屬於陽明經藥物。

薛氏注解:胃受損則容易嘔吐,脾受損則容易腹瀉,因此使用上述藥方調補胃氣,以化生津液不足。使用四君子湯也有很好的療效。

人參,白朮(各一錢),白芍藥(酒炒),白茯苓(各八分),陳皮,川芎(各六分),甘草(炙),黃耆(蜜炙),當歸(酒洗,各四分)

上每服二三錢,姜水煎。

瀉白散,治肺經實熱,咳嗽痰喘。

桑根白皮(炒,瀉肺氣之有餘。有餘者,邪有餘也),地骨皮(各一兩),炙甘草(五錢)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入粳米(百粒,水煎。)

薛按:《活人方》云:喘者,肺氣有餘也。氣盛當認作氣衰,有餘當認作不足。肺氣盛者,乃肺中之火盛也;有餘者,肺中之邪有餘也。故用前藥以瀉之。若土虛不能生肺,用補中益氣湯。火來剋金,用人參平肺散。腎水奪母之氣,或陰火上炎,用地黃丸。若肺虛肝木乘侮,先用阿膠散,後用瀉青丸,若因乳母肺經受症,致兒為患,母服前散。

白話文:

這方子叫「瀉白散」,專門治療肺經積熱導致的咳嗽、痰喘。藥材包括人參、白朮、白芍藥(酒炒)、白茯苓、陳皮、川芎、甘草(炙)、黃耆(蜜炙)、當歸(酒洗),每次服用二到三錢,用薑水煎煮。

另外,桑根白皮(炒)和地骨皮,可以用來瀉肺氣之餘。每次服用一到二錢,加入一百粒粳米一起用清水煎煮。

古籍中記載,喘息是因為肺氣過盛,要將盛氣視為衰氣,將過盛視為不足。肺氣過盛是肺火旺盛,過盛則代表肺中邪氣過多。所以要用瀉白散來瀉掉這些邪氣。如果脾土虛弱,無法滋養肺氣,可以用補中益氣湯來補脾。如果心火過盛,剋伐肺金,可以用人參平肺散來清熱降火。如果腎水過盛,剋奪母氣,導致陰火上炎,可以用地黃丸來滋陰降火。如果肺虛,肝木乘侮,先用阿膠散補肺,再用瀉青丸清肝瀉熱。如果乳母肺經受病,導致孩子也生病,則由母親服用瀉白散。

若因乳母感冒風寒,肺經鬱熱,致兒為患,用十味參蘇飲。若因乳母膏粱醇酒積熱,致兒為患,用加味清胃散。

阿膠散,治肺虛咳嗽,口乾作渴。

明阿膠(一兩,麵炒,能補氣不足),甘草(炙,一錢),馬兜鈴(五錢,主肺熱咳嗽,清肺補肺),糯米(一兩),杏仁(七個,去皮尖,下喘,用治氣也),鼠黏子(二錢五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煎。

白話文:

如果因為乳母感冒受寒,肺部積熱,導致孩子生病,可以用十味參蘇飲。如果因為乳母吃太多油膩食物,喝酒過量,導致孩子生病,可以用加味清胃散。

阿膠散可以治療肺虛咳嗽,口乾舌燥。

取阿膠一兩,用麵粉炒過,可以補氣不足,甘草一錢,炙過,馬兜鈴五錢,主治肺熱咳嗽,清肺補肺,糯米一兩,杏仁七個,去皮尖,可以治喘,還有利氣的作用,鼠黏子二錢五分。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清水煎服。

薛按:前症若因脾胃弱而肺氣虛者,宜用補中益氣湯。若肺金自虛者,宜用四君子湯。

地黃丸,治腎虛解顱,或行遲、語遲等症。

熱地黃(八錢,酒洗,益腎水真陰,補血虛),山茱萸肉(補腎益精),乾山藥(各四錢,涼而能補),澤瀉(補陰,入腎經),牡丹皮(涼腎,瀉陰中之火,治足少陰無汗之骨蒸),白茯苓(各三錢,入壬癸)

上地黃杵膏,余為末,加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白湯下。

薛按:前丸治腎經虛熱作渴,小便淋秘,痰氣上壅;或肝經血虛,燥熱風客,淫氣面熊,瘰癧結核,或四肢發搐,眼目瞤動;或肺經虛火,咳嗽吐血,頭目眩暈,或咽喉燥痛,口舌瘡裂;或心經血虛有火,自汗盜汗,便血諸血;或脾虛濕熱,下刑于腎,腰膝不利,或疥癬瘡毒等症,並用前藥為主,而佐以各臟之藥。

白話文:

薛氏認為:之前提到的症狀,如果由於脾胃虛弱導致肺氣虛損,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如果本身肺金虛弱,則應該使用四君子湯。

地黃丸,可以用於治療腎虛導致頭昏腦脹、行動遲緩、說話遲緩等症狀。

藥方:生地黃(八錢,用酒洗淨,可以滋補腎水真陰,補益血虛),山茱萸肉(補腎益精),乾山藥(各四錢,性涼且能補益),澤瀉(補陰,入腎經),牡丹皮(涼腎,瀉去陰中之火,治療足少陰經無汗的骨蒸),白茯苓(各三錢,入壬癸)

製法:將生地黃搗成膏狀,其他藥物研磨成粉末,加入煉蜜,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二三十丸,空腹用白湯送服。

薛氏認為:這個丸藥可以治療腎經虛熱導致口渴、小便淋漓不暢、痰氣上涌;或者肝經血虛導致燥熱、風邪入侵、面部潮紅、瘰癧結核;或者四肢抽搐、眼球震顫;或者肺經虛火導致咳嗽咳血、頭昏眼花;或者咽喉乾燥疼痛、口舌潰爛;或者心經血虛有火導致自汗盜汗、便血等出血症狀;或者脾虛濕熱下注腎經導致腰膝無力、疥癬瘡毒等症狀。以上這些症狀,都可以用這個藥方為主,並根據不同臟腑情況,添加其他藥物來輔助治療。

大抵此藥為天一生水之劑,若稟賦不足,肢體瘦弱,解顱失音;或畏明下竄,五遲五軟,腎疳肝疳;或早近女色,精氣虧損,五臟齊損,凡諸虛不足之症,皆用此以滋化源,其功不能盡述。

四君子湯,治脾氣虛弱,飲食不化,腸鳴泄瀉,或嘔穢吐逆。

人參,白茯苓,白朮,甘草(炙,各五分)

上水煎服。

四物湯,治肝經血虛發熱,日哺益甚,或煩躁不寐。

當歸,熟地(各二錢),白芍藥(一錢),川芎(五分)

上作二劑,水煎服。

八珍湯,治氣血俱虛,或因失血過多,或因克伐元氣,以致內熱發熱,肢體瘦瘁。即四物四君子二湯合服。

白話文:

這藥方主要以滋補元氣為目的,適合身體虛弱、營養不足的人,例如肢體瘦弱、聲音嘶啞、畏光、四肢無力、腎虛肝虛等等。也適用於過早接觸性事、導致精氣虧損、五臟虛損的狀況。總之,各種虛弱無力的病症,都可以用此藥來滋養根本,功效十分廣泛。

四君子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鳴腹瀉、嘔吐等症狀。

配方:人參、白茯苓、白朮、甘草(炙,各五分)

使用方法:用水煎服。

四物湯,用於治療肝血不足,導致發熱、盜汗、心煩失眠的症狀。

配方:當歸、熟地(各二錢)、白芍藥(一錢)、川芎(五分)

使用方法:做成兩劑,用水煎服。

八珍湯,用於治療氣血雙虛,例如失血過多、元氣虧損,導致發熱、體虛瘦弱的症狀。配方為四君子湯和四物湯合在一起服用。

十全大補湯,治氣血虛熱,或因病後惡寒發熱,或自汗盜汗,食少體倦,或發熱作渴,頭痛眩運等症。即八珍湯加黃耆、肉桂。

六君子湯,治脾胃虛弱,體瘦面黃;或久患瘧痢,不思乳食;或嘔吐泄瀉,飲食不化;或時患飲食停滯;或母有前症,致兒為患。

人參,白朮,茯苓(各二錢),陳皮,半夏,甘草(炙,各一錢)

上每服二三錢,薑棗水煎。

補中益氣湯,治中氣不足,困倦發熱;或元氣虛弱,感冒風寒諸症;或乳母勞役發熱,致兒為患。

黃耆(炙),人參,白朮(炒),甘草(炙),當歸,陳皮(各五分),升麻,柴胡(各二分)

白話文:

十全大補湯主要治療氣血虛熱,或者因病後惡寒發熱、自汗盜汗、食少體倦、發熱作渴、頭痛眩暈等症。它是八珍湯加入黃耆和肉桂而成。

六君子湯則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體瘦面黃;或者久患瘧痢、不思乳食;或者嘔吐泄瀉、飲食不化;或者時患飲食停滯;或者母親有上述症狀,導致孩子也患病。處方包括人參、白朮、茯苓各兩錢,陳皮、半夏、甘草(炙)各一錢,每次服用二三錢,用薑棗水煎服。

補中益氣湯用於治療中氣不足、困倦發熱;或者元氣虛弱、感冒風寒諸症;或者乳母勞役發熱,導致孩子也患病。處方包括黃耆(炙)、人參、白朮(炒)、甘草(炙)、當歸、陳皮各五分,升麻、柴胡各二分。

上薑棗水煎。

香砂助胃膏,治胃寒吐瀉,乳食不化。

人參,白朮(炒),白茯苓(各五錢),甘草(炙),丁香(各一錢,去胃中寒),砂仁(四十個,下氣消食),白豆蔻(十四個,寬胃,暖脾胃,進食),肉豆蔻(四個,煨。溫中補脾,下氣運化,非比香附、陳皮之快泄也),乾山藥(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芡實大。每服二三丸。米飲磨化。

人參養胃湯,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寒熱如瘧,或嘔逆噁心。(平胃散中用厚朴,佐以蒼朮,正為泄上焦之濕,平胃土,不使太過,而致其和耳,非溫補脾胃也。)

白話文:

將薑和棗用水煎煮。

香砂助胃膏,用於治療胃寒引起的嘔吐腹瀉,以及乳食消化不良。

人參、白朮(炒)、白茯苓(各五錢)、甘草(炙)、丁香(各一錢,去除胃寒),砂仁(四十個,降氣消食),白豆蔻(十四個,寬胃,溫暖脾胃,促進食慾),肉豆蔻(四個,煨熟。溫中補脾,降氣運化,不像香附、陳皮那样快速泄瀉),乾山藥(一兩)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丸劑,大小如芡實。每次服用二至三丸,用米湯磨化服下。

人參養胃湯,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寒熱如瘧疾,或嘔逆噁心。(平胃散中使用厚朴,佐以蒼朮,主要是為了泄去上焦的濕氣,平衡胃土,使其不過於旺盛而保持和諧,并非溫補脾胃。)

人參,厚朴(薑製),蒼朮(制,發汗),半夏(湯泡),草果仁(虛弱不能者宜此),藿香,茯苓(各五錢,調胃)

上每服二三錢,姜三片,烏梅一個,水煎。

大蕪荑湯,治小兒脾疳,少食發熱,作渴,大便不調,發黃脫落,面黑便清,鼻下生瘡,能乳嗜土等症。

蕪荑,山梔(各五分),黃柏,甘草(炙),黃連,防風(各二分),麻黃,羌活,柴胡(各三分),白朮,茯苓,當歸(各四分)

白話文:

大蕪荑湯

方劑組成:

  • 人參:五錢
  • 厚朴(薑製):五錢
  • 蒼朮(制,發汗):五錢
  • 半夏(湯泡):五錢
  • 草果仁(虛弱不能者宜此):五錢
  • 藿香:五錢
  • 茯苓:五錢(調胃)

用法用量:

每次服用二至三錢,加薑三片,烏梅一個,水煎服。

功效主治:

本方專治小兒脾胃虛弱所致的疳積,症狀包括:

  • 食慾不振
  • 發熱
  • 口渴
  • 大便不規律
  • 面色發黃
  • 頭髮脫落
  • 面色黑
  • 大便稀薄
  • 鼻下生瘡
  • 喜愛吃土等。

其他藥材:

  • 蕪荑:五分
  • 山梔:五分
  • 黃柏:二分
  • 甘草(炙):二分
  • 黃連:二分
  • 防風:二分
  • 麻黃:三分
  • 羌活:三分
  • 柴胡:三分
  • 白朮:四分
  • 茯苓:四分
  • 當歸:四分

注:

  • 上述藥材的劑量以「錢」為單位,一錢約等於3.75克。
  • 方劑中括號內的文字表示藥材的炮製方法或適用人群。

上作二劑,水煎。

肥兒丸,治食積五疳,頸項結核,發稀成穗,發熱作渴等症。

黃連(炒),神麯(炒),木香(各一兩五錢),檳榔(二十個,破滯氣),肉豆蔻(二兩,炮),使君子(酒浸),麥芽(炒,各四兩)

上為末,麵糊丸,麻子大。每服三五十九,米飲下。良久用五味異功散一服,以助胃氣。

九味蘆薈丸,治小兒肝脾疳積,體瘦熱渴,大便不調,或瘰癧結核,耳內生瘡等症。

白話文:

先煎藥材兩劑,用水煮。肥兒丸可用來治療食積五疳、頸項結核、頭髮稀疏成穗狀、發熱口渴等症。配方為黃連(炒)、神麴(炒)、木香(各一兩五錢)、檳榔(二十個,破滯氣)、肉豆蔻(二兩,炮)、使君子(酒浸)、麥芽(炒,各四兩)。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麵糊製成丸子,大小如麻子。每次服用三、五十九粒,用米湯送服。服藥一段時間後,再服用五味異功散一劑,以助胃氣。九味蘆薈丸可用來治療小兒肝脾疳積、體瘦口渴、大便不調,或瘰癧結核、耳內生瘡等症。

蘆薈,胡黃連,黃連,木香,蕪荑(炒),青皮,白雷丸,鶴蝨草(各一兩),麝香(三錢)

上為末,蒸餅糊丸,麻子大。每服一二錢,空心白湯下。

黃連丸,治疳勞。

黃連(五錢,膽汁浸,曬),瓜蔞根,烏梅肉,杏仁(浸去皮,培),石蓮(各二錢)

白話文:

黃連丸

藥方組成:

  • 蘆薈 一兩
  • 胡黃連 一兩
  • 黃連 一兩
  • 木香 一兩
  • 蕪荑(炒) 一兩
  • 青皮 一兩
  • 白雷丸 一兩
  • 鶴蝨草 一兩
  • 麝香 三錢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蒸餅糊製成麻子大小的丸子。

用法用量:

每次服用一至二錢,空腹時用白湯送服。

主治:

疳勞。

加味方:

  • 黃連(五錢,膽汁浸,曬)
  • 瓜蔞根 二錢
  • 烏梅肉 二錢
  • 杏仁(浸去皮,培) 二錢
  • 石蓮 二錢

備註:

  • 以上藥材的用量以傳統中藥計量單位「兩」和「錢」表示。

上為末,牛膽汁糊丸,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煎烏梅、薑、蜜湯下。

木香丸,治冷疳。

木香,青黛,檳榔,肉豆蔻,麝香(各一錢五分),續隨子(一兩,去油),蝦蟆(三個,燒存性)

上為末,蜜丸,綠豆大。每服三五丸,煎薄荷湯下。

愚按:前方消疳清熱,逐水破氣之劑。然云冷疳者,乃陽氣虛而脾胃冷也。其檳榔續隨子,恐導損真陰,克伐陽氣,治者審之。

白話文:

用牛膽汁做成糊狀,製成麻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二十顆,用烏梅、薑、蜜水煎湯送服。

木香丸用於治療冷疳。

將木香、青黛、檳榔、肉豆蔻、麝香(各一錢五分)、續隨子(一兩,去油)、蝦蟆(三個,燒存性)研磨成粉末,用蜜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五顆,用薄荷湯送服。

我認為,前面的藥方主要是用來消疳清熱、利水化氣的。但是,所謂冷疳,其實是陽氣虛弱,脾胃寒涼造成的。藥方中的檳榔和續隨子,可能會損傷人體的真陰,抑制陽氣,使用時需要謹慎。

胡黃連丸,治熱疳。

胡黃連,黃連(各五錢),硃砂(二錢,另研)

上為末,填入豬膽內,以線扎,懸掛銚中,淡漿水煮數沸取出,研入蘆薈、麝香各二錢,飯和丸,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米飲下。

愚按:前症當以本方為主,佐以四君子加蕪荑。脾胃虛甚者,以四君子加蕪荑為主,以前丸為佐。

如聖丸,治冷熱疳瀉。

使君子(取肉,一兩),胡黃連,川黃連,白蕪荑(炒,各二兩五錢),麝香(五分,另研),干蝦蟆(五個,酒煮作膏)

白話文:

胡黃連丸

功效: 治熱疳。

藥材:

  • 胡黃連、黃連(各五錢)
  • 朱砂(二錢,另研)

製法:

  1.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
  2. 將藥粉填入豬膽內,以線扎緊,懸掛在銚中(一種煮藥的器具)。
  3. 用淡漿水煮沸數次後取出,研入蘆薈、麝香各二錢。
  4. 以飯和丸,製成麻子大小的藥丸。

用法: 每次服用一二十丸,用米湯送服。

註解:

  • 前症(指熱疳)應以胡黃連丸為主,可輔以四君子湯加蕪荑。
  • 若脾胃虛弱者,則以四君子湯加蕪荑為主,胡黃連丸為輔。

如聖丸

功效: 治冷熱疳瀉。

藥材:

  • 使君子(取肉,一兩)
  • 胡黃連、川黃連、白蕪荑(炒,各二兩五錢)
  • 麝香(五分,另研)
  • 干蝦蟆(五個,酒煮成膏)

製法:

(藥方未詳細描述製法,僅列出藥材。)

上為末,以蝦蟆膏杵丸,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煎人參湯下。

薛按:疳之為患,乃肝脾虛熱,津液乾涸之症。前方乃專於治肝清熱之劑,若脾胃虛弱者,當佐以六君子湯,調補脾胃,使邪氣退,庶可取全功也。

蘭香散,治鼻疳赤爛。

蘭香葉(二錢,燒灰),銅青,輕粉(各五錢)

上為末,干貼。

白粉散,治諸疳瘡。

海螵蛸(三分),白及(二分),輕粉(一分)

上為末。先用漿水洗,拭乾貼。

白話文:

將蝦蟆膏研磨成麻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二十丸,用人參湯送服。

薛氏註解:疳疾的病因是肝脾虛熱,津液乾燥。此方專門治療肝熱,若脾胃虛弱者,應配合六君子湯補脾胃,使邪氣消退,才能達到治癒的效果。

蘭香散用於治療鼻疳赤爛。

將蘭香葉燒成灰,與銅青、輕粉混合研磨成粉末,乾燥後敷貼患處。

白粉散用於治療各種疳瘡。

將海螵蛸、白及、輕粉研磨成粉末。先用漿水清洗患處,擦乾後敷貼藥粉。

薛按:前二方治表之藥。如未愈,用四味肥兒丸,以治其內。

四味肥兒丸,治食積脾疳,目生雲翳,口舌生瘡,牙根腐爛,發熱瘦怯,遍身生瘡。又治小便澄白,腹火青筋,一切疳症。

黃連(炒),蕪荑(炒),神麯,麥芽(炒,各等分)

上為末,水糊丸,桐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空心白滾湯下。

蟾蜍丸,治無辜疳症。一服虛熱退,二服煩渴止,三服瀉痢愈。

蟾蜍(一枚,夏日溝邊中,取腹大不跳不鳴身自痼者)

上取糞蛆一杓,置桶中,以尿浸之,卻將蟾蜍跌死,投與蛆食一晝夜,用布袋盛蛆,置急流中一宿,取出瓦上焙乾為末,入麝香一匙,粳米飯丸,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飲下,其效如神。

白話文:

薛氏按語:前兩方藥物是用來治療表證的。如果病症尚未痊癒,就應該使用四味肥兒丸來治療內證。

四味肥兒丸

此方主治食積脾疳、目生雲翳、口舌生瘡、牙根腐爛、發熱瘦怯、遍身生瘡等症。也能治療小便澄白、腹火青筋、一切疳症。

藥材:

  • 黃連(炒)
  • 蕪荑(炒)
  • 神麴
  • 麥芽(炒)

**比例:**各等分

製法:

  1.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
  2. 用水調成糊狀,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子。

**用法:**每次服用一二十丸,空腹用白滾水送服。

蟾蜍丸

此方主治無辜疳症。一服可退虛熱,二服可止煩渴,三服可治癒瀉痢。

藥材:

  • 蟾蜍(一枚,取夏季溝邊腹大不跳不鳴,身體自然僵硬的蟾蜍)
  • 糞蛆(一杓)
  • 麝香(一匙)

製法:

  1. 將糞蛆放入桶中,用尿浸泡。
  2. 將蟾蜍摔死,讓其屍體與糞蛆一起浸泡一晝夜。
  3. 用布袋盛裝糞蛆,放入急流中浸泡一宿,取出後放在瓦片上焙乾,研磨成粉末。
  4. 加入麝香,用粳米飯做成麻子大小的丸子。

**用法:**每次服用二三十丸,用米湯送服,療效如神。

蕪荑散,治蟲動口內流涎。

白蕪荑,乾漆(炒,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五六分,米飲下。

安蟲散,治蟲動心痛。

胡粉(炒黃),檳榔,川楝子,鶴蝨(各三錢),枯白礬(二錢五分)

上為末,每服五六分,痛時米飲調下。

薛按:蟲動之因,多屬胃氣虛弱,或聞飲食氣味而動。前二方乃化蟲之劑,若因脾胃虛弱者,須當調補中氣。

使君子丸,治臟腑虛滑,及疳瘦下利,腹脅脹滿,不思乳食。

白話文:

蕪荑散,可以治療蟲子在口中活動、流口水的症狀。

將白蕪荑和乾漆(炒熟)各取等量,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六分,用米湯送服。

安蟲散,可以治療蟲子在心臟部位活動、引起心痛的症狀。

將胡粉(炒至黃色)、檳榔、川楝子、鶴蝨(各三錢)、枯白礬(二錢五分)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六分,心痛時用米湯調服。

薛氏註解:蟲子在體內活動的原因,大多是胃氣虛弱,或者聞到食物的味道而被引發。以上兩種方劑都是用來殺滅蟲子的藥物,如果病因是脾胃虛弱,就需要調理補益中氣。

使君子丸,可以治療臟腑虛弱、滑脫,以及疳瘦、腹瀉、腹脅脹滿、不思乳食的症狀。

使君子(肉,一兩,麵煨),甘草(炙),訶子肉(半生半煨),厚朴(薑汁炙),青黛(各五錢),陳皮(二錢五分)

上為末,煉蜜丸,芡實大。每服三五丸,米飲化下。

白玉散,治丹瘤。

白土(三錢五分),寒水石(五錢)

上為末,用米醋或新水調塗。

薛按:前方性味寒涼,六腑受患,毒發於表,二便調和,乳食如常,固為可用。若胃氣虛弱者,反凝滯瘀血,益增其患重者須吮毒血,各聚於一處,砭出以泄之。遍身者當隨其患處,各吮聚砭之,更服仙方活命飲。大便不通者,更加大黃。如不應,用大連翹飲。治法雖多,無如砭之法為良。百日內患者難治。

白話文:

取使君子肉一兩,以麵煨熟,甘草炙烤,訶子肉半生半煨,厚朴用薑汁炙烤,青黛和陳皮各五錢,研磨成粉末,用煉蜜製成芡實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到五丸,用米湯送服。此方名為白玉散,可治療丹瘤。取白土三錢五分,寒水石五錢,研磨成粉末,用米醋或清水調和塗抹患處。

薛氏注解:此方性寒凉,適用於六腑受損,毒素發於表面的情況,患者二便通暢,乳食正常,可放心服用。但若胃氣虛弱者,則可能加重病情,凝滯瘀血。此類患者需將毒血集中在一起,用砭石挑出。若毒素遍佈全身,則需根據患處分別挑出,並服用仙方活命飲。大便不通者,可加服大黃。若效果不佳,則可服用大連翹飲。雖然治療方法很多,但砭石療法效果最佳。百日之內的患者難以治療。

神功散,治瘡瘍腫臖作痛。未成者敷之即散。已潰者敷之即愈。丹瘤用之尤妙。

黃柏(炒),草烏(炒),血竭(各等分)

上為末,調敷患處。

柳葉散,治熱毒口瘡。

黃柏(炒),蒲黃,青黛(真正者),人中白(煅,各等分)

上為末敷之。

仙方活命飲,治一切瘡毒,未成內消,已成即潰。此消毒排膿止痛之聖藥也。(若膿出而腫痛不止者,元氣虛也,當補之。)

白話文:

神功散能治療瘡瘍腫脹疼痛。尚未形成膿瘡的,敷上藥就能散去;已經化膿的,敷上藥就能痊癒。治療丹瘤效果尤其好。

藥方:黃柏(炒)、草烏(炒)、血竭(各等分)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調和後敷在患處。

柳葉散能治療熱毒引起的口瘡。

藥方:黃柏(炒)、蒲黃、青黛(真品)、人中白(煅燒,各等分)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敷在患處。

仙方活命飲能治療一切瘡毒,尚未形成膿瘡的,能內消,已形成膿瘡的,能潰破。這是消毒排膿止痛的聖藥。如果膿液排出後腫痛仍然持續,這是元氣虛弱導致的,需要補氣。

穿山甲,白芷,防風,沒藥,甘草,赤芍藥,當歸尾,乳香,天花粉,貝母(各一錢),金銀花,陳皮(各三錢),皂角刺(一錢)

上每服二三錢,酒水各半煎。

塌氣丸,治肚腹虛脹。

胡椒(一兩),蠍尾(五錢,去毒)

上為末,麵糊丸,粟米大。每服一二十丸,陳米飲下。

白話文:

穿山甲、白芷、防風、沒藥、甘草、赤芍藥、當歸尾、乳香、天花粉、貝母(各一錢),金銀花、陳皮(各三錢),皂角刺(一錢)。

每次服用二到三錢,用酒水各半煎煮。

塌氣丸,用來治療肚子和腹部虛脹。

胡椒(一兩),蠍尾(五錢,去除毒性)。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丸子,大小如粟米。每次服用一二十丸,用陳米湯送服。

薛按:前症屬脾肺虛,水氣泛而喘急浮腫,必兼溫補脾土,以生肺金,而氣自運行矣。但前藥性屬辛熱,雖能祛散寒邪,而恐真氣反傷,不可過劑。

消積丸,治食積,大便酸臭發熱。

丁香(九個),縮砂(十二個),巴豆(二粒,去皮、心、膜),烏梅肉(三個)

上為末,麵糊丸,黍米大。每服五七丸,溫水下。

薛按:前症若食積既去而熱不退,或作嘔少食,宜用五味導功散,以補胃氣。或用四君子加半夏、藿香,以安中氣。若兼泄瀉,用六君子湯。如不應,加升麻、柴胡,以升補脾氣。若久瀉不已,宜用補中益氣湯,以升補陽氣。若虛寒,加炮薑、木香。如不應,兼以四神丸,以補脾腎。若體瘦潮熱,口渴,大便不調,宜用肥兒丸,以消疳積。

白話文:

薛氏按語:

先前所述之症狀屬於脾肺虛弱,水氣上泛導致呼吸急促、身體浮腫。必須同時溫補脾土,以滋養肺金,氣血才能正常運行。但先前所用藥物性味辛熱,雖然能驅散寒邪,但恐傷及元氣,不可服用過量。

消積丸方劑:

治食積、大便酸臭發熱。

藥材:

  • 丁香(九枚)
  • 縮砂(十二枚)
  • 巴豆(二粒,去皮、心、膜)
  • 烏梅肉(三枚)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麵糊製成丸劑,大小如黍米。

用法:

每次服用五至七丸,溫水送服。

薛氏按語:

若先前食積已去而熱症未退,或出現嘔吐、食慾不振等症狀,宜用五味導功散,以補益胃氣。或用四君子湯加半夏、藿香,以安穩中氣。若兼有腹瀉,則用六君子湯。若上述方法無效,可加升麻、柴胡,以升補脾氣。若久瀉不止,宜用補中益氣湯,以升補陽氣。若體質虛寒,可加炮薑、木香。若仍無效,可配合四神丸,以補脾腎。若體瘦、潮熱、口渴、大便不調,宜用肥兒丸,以消疳積。

保和丸,治食積。

山楂(二兩),神麯(二兩),半夏,茯苓(各一兩),陳皮,連翹,蘿蔔子(各五錢)

上為末,粥糊丸桐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白湯下。

清中解鬱湯,治脾氣虛弱,飲食停滯,鬱熱生痰,或身發赤暈。

白朮(炒),茯苓,陳皮,山梔(炒),山楂,神麯(炒),麥芽(炒),川芎,桔梗,甘草(炙,各五分)

上每服二三錢,水煎。

四神丸,治脾腎稟虛,泄瀉不食,或不食去後不實,或乳母患此,致兒為患。

白話文:

保和丸,可以治療飲食積滯。將山楂、神麴各二兩,半夏、茯苓各一兩,陳皮、連翹、蘿蔔子各五錢,研磨成粉末,用粥糊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二十丸,用白湯送服。

清中解鬱湯,可以治療脾氣虛弱,飲食停滯,鬱熱生痰,或身體發紅發暈。將白朮(炒)、茯苓、陳皮、山梔(炒)、山楂、神麴(炒)、麥芽(炒)、川芎、桔梗、甘草(炙)各五分,每服二三錢,水煎服用。

四神丸,可以治療脾腎虛弱,腹瀉不食,或不食後體質虛弱,或乳母患此病,導致孩子也生病。

肉豆蔻(二兩),補骨脂(四兩),五味子(二兩),吳茱萸(一兩)

上為末。用水二碗,生薑八兩,紅棗一百枚,煮熟,取棗肉,和未丸,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食前,白湯下。子母並服。

香連丸,治芡實疾,並水瀉暑瀉。

黃連(淨,二十兩),吳茱萸(去梗,十兩)

上先將二味用熱水拌和,入磁器內,置熱湯中,頓一日,同炒,至黃連紫黃色,去茉,用連,為末。每末四兩入木香末一兩,淡醋米飲為丸,如麻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白滾湯下。

白話文:

取肉豆蔻兩兩、補骨脂四兩、五味子兩兩、吳茱萸一兩,研磨成粉末。用兩碗水,加入八兩生薑、一百枚紅棗,煮熟後取出棗肉,與藥粉混合,搓成麻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十至三十粒,空腹飯前用白湯送服。孕婦和哺乳期婦女皆可服用。此方名為香連丸,主治芡實病,以及水瀉和暑瀉。

另外,取淨黃連二十兩、去梗吳茱萸十兩,先用熱水拌和,放入磁器中,置於熱湯中,浸泡一天,再一同炒至黃連呈紫黃色,去雜質,只留黃連,研磨成粉末。每四兩黃連末加入木香末一兩,用淡醋米湯和成麻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四五十粒,用滾燙的白湯送服。

五苓散,治霍亂吐瀉,躁渴飲水,小便不利。

澤瀉(五錢),豬苓,官桂,赤茯苓,白朮(各二錢)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白湯調下。

薛按:前症若津液偏滲於大腸,大便瀉而小便少者,宜用此藥分利。若陰陽已分而小便短少者,此脾肺氣虛而不能生水也,宜用補中益氣湯加麥門、五味。虛火上炎,而小便赤少者,此肺氣受傷而不能生水也,用地黃丸加麥門、五味。

大黃丸,治風熱便閉,飲水。

白話文:

五苓散用於治療霍亂引起的嘔吐腹瀉,以及口渴想喝水,卻排尿不順的情況。方劑由澤瀉五錢、豬苓、官桂、赤茯苓、白朮各二錢組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到二錢,用白開水送服。

薛氏注釋:若患者出現津液滲入大腸導致腹瀉,但排尿量減少,可以使用五苓散分利。若陰陽失調,排尿量減少,則屬於脾肺氣虛無法生津,應服用補中益氣湯,並加入麥門冬、五味子。若虛火上炎,排尿量少且顏色發紅,則屬於肺氣受損無法生津,應服用地黃丸,並加入麥門冬、五味子。

大黃丸用於治療因風熱導致的大便秘結,以及口渴想喝水的情況。

川芎(五錢),甘草(炙,二錢五分),黑牽牛(五錢,半生半炙),大黃(一兩,酒洗,蒸曬)

上為末,糊丸,麻子大。每服數丸,溫蜜水下。

薛按:前方乃內疏之峻劑,審其因果,屬臟內實熱方可用。

白虎湯,治傷暑煩躁,身熱痰盛,頭痛,口燥大渴。

知母(一兩五錢),石膏(四兩),白粳米(八錢),甘草(炙,五錢)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

羌活散,治風邪所傷,頭目昏眩,痰涎壅滯,肢節煩疼。

白話文:

川芎五錢,甘草(炙,二錢五分),黑牽牛五錢(半生半炙),大黃一兩(酒洗,蒸曬)。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做成麻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數丸,溫蜜水送服。

薛氏注:此方為內疏之峻劑,需謹慎使用,只有在確定病因是由於臟腑內實熱引起時才可使用。

白虎湯用於治療傷暑煩躁,發熱痰多,頭痛,口乾舌燥。

知母一兩五錢,石膏四兩,白粳米八錢,甘草(炙,五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至二錢,水煎服。

羌活散用於治療風邪侵襲導致的頭昏眼花,痰多阻塞,肢體酸痛。

羌活,前胡,麻黃,白茯苓,川芎,黃芩,甘草(炙),蔓荊子,枳殼(麩炒),細辛,石膏(另研),菊花,防風(各兩)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

地骨皮散,治壯熱作渴

地骨皮,茯苓,甘草,柴胡,半夏,人參,知母(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

大羌活湯

白話文:

羌活、前胡、麻黃、白茯苓、川芎、黃芩、甘草(炙)、蔓荊子、枳殼(麩炒)、細辛、石膏(另研)、菊花、防風(各兩錢),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一至二錢,用清水煎服。此方名為地骨皮散,用於治療壯熱口渴。

地骨皮、茯苓、甘草、柴胡、半夏、人參、知母(各等分),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一至二錢,用清水煎服。此方名為大羌活湯。

羌活,獨活,防己,防風,黃芩,黃連,蒼朮,白朮,甘草(炙),川芎,細辛(各二錢),知母,生地黃(各一錢)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熱服。

人參羌活散,治傷寒時氣,頭疼發熱。

人參,羌活,獨活,柴胡,前胡,桔梗,茯苓,枳殼(麩炒),川芎,天麻,地骨皮,甘草(炒,二分)

上入薄荷三葉,水煎

薛按:前方乃解肌發表,化痰利氣之劑。然元氣虛者,宜用清肺散。

白話文:

羌活、獨活、防己、防風、黃芩、黃連、蒼朮、白朮、甘草(炙)、川芎、細辛(各二錢)、知母、生地黃(各一錢),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至二錢,用水煎煮,熱服。

這個方劑叫做人參羌活散,用於治療傷寒時氣導致的頭痛發熱。

另外,人參、羌活、獨活、柴胡、前胡、桔梗、茯苓、枳殼(麩炒)、川芎、天麻、地骨皮、甘草(炒,二分),再加上薄荷三葉,用水煎服。

薛氏註解:這個方劑主要作用是解肌發表,化痰利氣。但如果患者元氣虛弱,則應使用清肺散。

秘旨清肺散,治感冒發熱,鼻流清涕,或咳嗽吐痰。輕者勿藥自愈,重者用此輕和之劑。

橘紅,半夏(炮),桔梗(炒),川芎(各五分),白茯苓,桑白皮(蜜炙,各七分),甘草(炙),防風(各四兩),薄荷,枯黃芩(炒,各三分),白朮(一錢)

上每服二三錢,姜水煎。

薛按:前症若風邪退而痰熱不止,但健中氣,則痰自化,而病自愈。若專用化痰利氣,則中氣愈虛,痰熱愈盛矣。

敗毒散,治傷寒時氣,寒熱咳嗽。

人參,茯苓,甘草(炒),前胡,川芎,羌活,獨活,桔梗,柴胡,枳殼(麩炒,各等分)

白話文:

秘旨清肺散主要用來治療感冒發燒、流清鼻涕或咳嗽咳痰。症狀輕微者可以自行痊癒,較為嚴重者則可以使用此藥方。

此藥方由橘紅、半夏(炮製)、桔梗(炒)、川芎(各五分)、白茯苓、桑白皮(蜜炙,各七分)、甘草(炙)、防風(各四兩)、薄荷、枯黃芩(炒,各三分)、白朮(一錢)組成。每次服用二三錢,用薑水煎服。

薛氏注釋:如果感冒初期症狀消失,但痰熱未退,只顧健脾益氣,痰就能自然化解,疾病就能自行痊癒。如果只專注於化痰利氣,則脾胃會更加虛弱,痰熱會更加旺盛。

敗毒散用來治療傷寒初期寒熱咳嗽。

此藥方由人參、茯苓、甘草(炒)、前胡、川芎、羌活、獨活、桔梗、柴胡、枳殼(麩炒)等份組成。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生薑、薄荷水煎。

薛按:《秘旨》云:小兒雖有感冒傷風,鼻塞流涕,發熱咳嗽,以降痰為主,略加微解。凡散利敗毒,非幼稚所宜。或冒輕者,不必用藥,候一二日自愈。竊謂前症,若手足冷,或腹脹脾虛也,用六君子湯加柴胡、升麻。若腹脹,或氣喘,肺虛也,用四君子湯加柴胡、升麻。

蓋肺虛則腠理不密,外邪易感,發表之後,其邪既去,即補脾肺,以實其表,庶無變症矣。

百部丸,治肺寒壅嗽微喘。

百部(炒),麻黃(各三分),杏仁(四十個,微炒,水煮)

白話文:

服用時每次取一到兩錢,用生薑和薄荷水煎服。如果小孩感冒傷風,鼻塞流涕,發燒咳嗽,以化痰為主,稍微加點解表藥即可。散寒利濕、解毒的藥方不適合幼兒。如果症狀輕微,不用服藥,休息一两天就會好。若手腳冰冷,或腹脹脾虛,可用六君子湯加柴胡、升麻。若腹脹或氣喘,肺虛,可用四君子湯加柴胡、升麻。因為肺虛則毛孔疏鬆,容易感受外邪,解表之後,外邪去除,就應該補脾肺,使之堅固,以免發生其他病症。百部丸可以治療肺寒引起的咳嗽微喘。藥方包含百部(炒)、麻黃(各三分)、杏仁(四十個,微炒,水煮)。

上為末,蜜丸,皂子大。每服一二丸,薑湯下。

麻黃,治傷風發熱,無汗,咳嗽喘急。

麻黃(去節,三錢,水煮去沫,漉出,曬乾),肉桂(二錢),甘草(炙,一錢),杏仁(七個,去皮尖,麩炒黃,研膏)

每服一錢,水煎服。以汗出為度,自汗者不宜服。

薛按:前方乃發表出汗之劑,審其寒邪在表宜用。若邪既去,宜補脾肺,以實其表,庶風邪不能再入,往往表散之後,熱嗽不退。復行發表,多變壞症。

地黃清肺飲,治肺疳咳嗽,痰唾稠黏。

阿膠(一錢,麩炒),鼠黏子(二分,炒),馬兜鈴,甘草(炙,各五分),杏仁(七枚,去皮尖),糯米(十粒,炒)

白話文:

上面藥方用末藥製成蜜丸,大小像皂角一樣。每次服用一到兩丸,用薑湯送服。

麻黃用來治療傷風發熱、無汗、咳嗽喘急。

麻黃去掉節,取三錢,用水煮去泡沫,過濾後晒乾;肉桂取二錢;甘草炙炒取一錢;杏仁七個,去皮尖,用麩炒至黃色,研成膏狀。

每次服用一錢,用水煎服,以出汗為度,容易出汗的人不適合服用。

薛氏說:這個藥方是發表出汗的藥劑,要看清楚寒邪是在表還是裡,適合就用。如果寒邪已經去除,就應該補脾肺,以使表虛實足,這樣外邪就不容易再入侵。經常在表散之後,熱咳不退,又繼續服用發表藥,很容易導致病症惡化。

地黃清肺飲,用來治療肺疳咳嗽、痰液稠黏。

阿膠取一錢,用麩炒;鼠黏子取二分,炒;馬兜鈴、甘草(炙)各取五分;杏仁七枚,去皮尖;糯米取十粒,炒。

上每服一錢,水煎。

葶藶丸,治傷風咳嗽,面赤身熱,痰盛喘促。

刮葶藶(隔紙略炒),黑牽牛(炒),杏仁(炒黃,研膏),漢防己(各一兩)

上為末,入杏膏、蒸棗肉搗丸,麻子大。每服十丸,薑湯下。

薛按:前方行氣導濕之峻劑,若脾胃虛熱而致諸症者,當調補中氣為主。若果系前症,宜用惺惺散、參蘇飲、清肺丸、茯苓半夏湯,選用之。

惺惺散,治傷寒時氣,風熱痰壅咳嗽。

白話文:

每次服用一錢,用水煎煮。

葶藶丸,治療傷風咳嗽、面部發紅、身體發熱、痰多喘促。

將葶藶(隔著紙略微炒)、黑牽牛(炒)、杏仁(炒至黃色,研磨成膏)、漢防己(各一兩)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杏仁膏、蒸熟的棗肉,搗成麻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丸,用薑湯送服。

薛氏說:這個方劑是行氣導濕的峻猛藥方,如果脾胃虛熱導致這些症狀,就要以調補中氣為主。如果確實是上述症狀,應該使用惺惺散、參蘇飲、清肺丸、茯苓半夏湯,選擇使用。

惺惺散,治療傷寒時氣,風熱痰壅咳嗽。

桔梗,細辛,人參,甘草(炙),白茯苓,白朮(炒),瓜蔞根(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入薄菏五葉,水煎。

參蘇飲,治感冒風寒,或腹脹少食,泄瀉嘔吐,或手足並冷,喘促痰涎。

人參,紫蘇,陳皮,半夏,茯苓,枳殼(炒),桔梗(炒),前胡,乾葛,甘草(炒,各五分),木香(三分)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

茯苓半夏湯,治胃氣虛弱,痰涎噁心;或飲食不化,嘔吐發搐;或睡臥不寧,口流痰涎;或乳母脾胃虛弱,飲食不節,以致兒患前症,亦宜用此藥主之。

白朮(炒),茯苓,半夏,神麯(炒各一錢),大麥(炒,五錢),陳皮,天麻(各三錢)

白話文:

桔梗、細辛、人參、甘草(炙)、白茯苓、白朮(炒)、瓜蔞根(各等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加入薄荷五葉,用水煎服。

參蘇飲,用於治療感冒風寒,或腹脹少食、泄瀉嘔吐、或手足並冷、喘促痰涎等症狀。

人參、紫蘇、陳皮、半夏、茯苓、枳殼(炒)、桔梗(炒)、前胡、乾葛、甘草(炒,各五分)、木香(三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到兩錢,用水煎服。

茯苓半夏湯,用於治療胃氣虛弱,痰涎噁心;或飲食不化,嘔吐發搐;或睡臥不寧,口流痰涎;或乳母脾胃虛弱,飲食不節,以致兒患上述症狀,亦宜用此藥主治。

白朮(炒)、茯苓、半夏、神麯(炒各一錢)、大麥(炒,五錢)、陳皮、天麻(各三錢)

上每服一二錢,水煎。

甘桔散,治咳吐熱涎,咽喉不利。

甘草(炒,二兩),桔梗(一兩,米泔浸,焙)

上為末,每服二錢,入泡阿膠半片,水煎服。

薛按:前症若風熱蘊於肺而咳膿血,用桔梗湯。若心克於肺而吐痰涎,用人參平肺散。

桔梗湯,治咳嗽吐膿,痰中有血,已成肺癰症。

桔梗(炒),貝母,當歸(酒浸),瓜蔞仁,枳殼(麩炒),薏苡仁,桑白皮(炒),百合(蒸,各一錢五分),五味子(炒),甜葶藶(炒),地骨皮,知母,甘草節,防己,黃耆(炒),杏仁(各五錢)

白話文:

每次服用一到兩錢,水煎服。甘桔散適用於治療咳嗽吐出熱痰,咽喉不適的病症。配方為甘草(炒,二兩),桔梗(一兩,米泔浸泡後焙乾)。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加入泡好的阿膠半片,用水煎服。薛氏註解:若患者咳嗽帶膿血,屬於風熱鬱積於肺導致的,可使用桔梗湯。若患者因心氣克伐肺氣而導致痰涎湧出,可使用人參平肺散。桔梗湯用於治療咳嗽吐膿,痰中帶血,已發展為肺癰的病症。配方為桔梗(炒),貝母,當歸(酒浸),瓜蔞仁,枳殼(麩炒),薏苡仁,桑白皮(炒),百合(蒸,各一錢五分),五味子(炒),甜葶藶(炒),地骨皮,知母,甘草節,防己,黃耆(炒),杏仁(各五錢)。

上每服一二錢,水煎。

人參平肺散,治心火克肺,咳嗽喘嘔,痰涎壅盛,胸膈痞滿。

人參,橘紅,甘草(炙),地骨皮(各五分),茯苓,知母(炒,各七分),五味子(炒),青皮,天門冬(各四分),桑白皮(炒,一錢)

上每服一二錢,水煎。

小柴胡湯,治傷寒溫熱,患身熱惡風,頭痛項強,四肢煩疼,寒熱往來,嘔噦痰實,及治中暑病瘧。

柴胡(八錢),半夏(湯泡),黃芩,人參(各三錢),甘草(炙,二錢)

上每服一二錢,薑棗水煎。

加味小柴胡湯,治乳母肝火發熱等症,致兒為患。即小柴胡加山梔、牡丹皮。水煎,子母並服。以下仿此。

白話文:

每服藥粉一到兩錢,用清水煎煮。

人參平肺散,用於治療心火灼傷肺部導致的咳嗽、喘息、痰多、胸悶等症狀。

配方:人參、橘紅、甘草(炙)、地骨皮(各五分)、茯苓、知母(炒,各七分)、五味子(炒)、青皮、天門冬(各四分)、桑白皮(炒,一錢)

每服藥粉一到兩錢,用清水煎煮。

小柴胡湯,用於治療傷寒或溫熱病,症狀包括發熱怕風、頭痛、頸項僵硬、四肢痠痛、寒熱交替、嘔吐、痰多等,以及中暑、瘧疾。

配方:柴胡(八錢)、半夏(湯泡)、黃芩、人參(各三錢)、甘草(炙,二錢)

每服藥粉一到兩錢,用薑棗水煎煮。

加味小柴胡湯,用於治療乳母肝火上升發熱等症狀,導致孩子也出現病症。在小柴胡湯的基礎上,加入山梔、牡丹皮,用清水煎煮,母親和孩子一起服用。其他方劑以此類推。

加味逍遙散,治乳母肝脾氣血虛弱發熱,致兒為患。

當歸,白朮,茯苓,芍藥(炒黃,各一錢),柴胡,牡丹皮,山梔(炒),甘草(炒,各五分)

上水煎服。

柴術參苓湯,治肝火血熱,遍身瘙癢,或起赤暈,或筋攣結核。

白朮(炒),人參,茯苓(各一錢),柴胡,川芎,山梔,芍藥(炒),甘草(炒,五分),熟地黃(制),當歸(各八分)

上水煎服。

芍藥參苓散,治肝木克脾土,目札面青,食少體倦。

白話文:

加味逍遙散,用於治療哺乳期婦女因肝脾氣血虛弱而發熱,導致孩子受影響。

藥方:當歸、白朮、茯苓、芍藥(炒黃,各一錢)、柴胡、牡丹皮、山梔(炒)、甘草(炒,各五分)。用水煎服。

柴術參苓湯,用於治療肝火血熱,全身瘙癢,或出現紅疹,或筋攣結核。

藥方:白朮(炒)、人參、茯苓(各一錢)、柴胡、川芎、山梔、芍藥(炒)、甘草(炒,五分)、熟地黃(制)、當歸(各八分)。用水煎服。

芍藥參苓散,用於治療肝木克脾土,導致眼白泛青,食慾不振,身體疲倦。

芍藥(炒),人參,茯苓,白朮,陳皮(各七分),柴胡,山梔,甘草(炒,各五分)

上水煎服。

梔子清肝散,治三焦或足少陽經風熱,耳內作癢生瘡,或出水疼痛。

柴胡,梔子(炒),牡丹皮(各一錢),茯苓,川芎,芍藥,當歸,牛蒡子(炒,各七分),甘草

上水煎服。

龍膽瀉肝湯,治肝經濕熱,或囊癰便毒,小便澀滯。

龍膽草(酒炒,五分),車前子(炒),木通,當歸尾,澤瀉(各三分),甘草,黃芩,生地黃,山梔(各三分)

白話文:

芍藥(炒)、人參、茯苓、白朮、陳皮(各七分)、柴胡、山梔、甘草(炒,各五分),用水煎服。這方子叫做梔子清肝散,用來治療三焦或足少陽經風熱,耳內發癢長瘡,或有水流出並疼痛。

柴胡、梔子(炒)、牡丹皮(各一錢)、茯苓、川芎、芍藥、當歸、牛蒡子(炒,各七分)、甘草,用水煎服。這方子叫做龍膽瀉肝湯,用來治療肝經濕熱,或囊癰便毒,小便澀滯。

龍膽草(酒炒,五分)、車前子(炒)、木通、當歸尾、澤瀉(各三分)、甘草、黃芩、生地黃、山梔(各三分)。

上水煎服。

茵陳湯,治身熱鼻乾汗出,二便赤澀,濕熱發黃。

茵陳(六錢),梔子(二個),大黃(二錢)

上每服一錢,水煎。

大連翹飲,治積熱大小便不利,或痘後餘毒,肢體患瘡,或丹瘤遊走不止。

連翹,瞿麥,荊芥,木通,赤芍藥,當歸,防風,柴胡,滑石,蟬退,甘草(各一錢),山梔(炒),黃芩(炒,各五分)

上每服一二錢,水煎。

清涼飲,治消中能食而瘦,口乾自汗,大便結燥,小便頻數。

白話文:

將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茵陳湯,用於治療身體發熱、鼻子乾燥、出汗、大小便排泄困難、顏色發紅、濕熱導致皮膚發黃等症狀。

方劑:茵陳六錢、梔子兩個、大黃兩錢。

每次服用一錢,用水煎煮。

大連翹飲,用於治療積熱導致大小便排泄不利,或痘瘡癒合後留下的餘毒,或四肢患有瘡瘍,或丹毒在身體遊走不止等症狀。

方劑:連翹、瞿麥、荊芥、木通、赤芍藥、當歸、防風、柴胡、滑石、蟬退、甘草(各一錢)、山梔(炒)、黃芩(炒,各五分)。

每次服用一到兩錢,用水煎煮。

清涼飲,用於治療消瘦、能吃卻體重下降、口乾舌燥、自汗、大便乾燥、小便頻數等症狀。

羌活,柴胡,炙甘草,知母(酒製),黃耆,黃芩(酒製,各二錢),生甘草,防己,生地黃(酒製),防風(各五分),當歸(六分),紅花(少許),桃仁(五個),杏仁,升麻(四分),石膏,黃柏,龍膽草(各一錢五分)

上每服一二錢,水煎,入酒少許服。

四順清涼飲,治臟腑有熱,煩赤作渴,四肢驚掣,大便秘澀;或風熱結核,頭面生瘡。目赤咽痛,一切有餘之症。

赤芍藥,當歸,甘草,大黃(各等分)

上每服一錢,水煎。

白話文:

羌活、柴胡、炙甘草、知母(酒製)、黃耆、黃芩(酒製,各二錢)、生甘草、防己、生地黃(酒製)、防風(各五分)、當歸(六分)、紅花(少許)、桃仁(五個)、杏仁、升麻(四分)、石膏、黃柏、龍膽草(各一錢五分),每服一至二錢,水煎,加入少許酒服用。此方名為四順清涼飲,用於治療臟腑有熱,煩躁發熱,口渴,四肢抽搐,大便秘結;或風熱結核,頭面生瘡;眼紅咽痛,一切虛火上炎的症狀。

另方以赤芍藥、當歸、甘草、大黃等分,每服一錢,水煎服用。

黃連香薷飲

香薷(四兩),厚朴(二兩),黃連(一兩)

上每服一二錢。將樸、連同生薑炒,令紫色,入香薷,水酒各一盞,煎,冷服。

金匱加減腎氣丸,治脾腎虛,腰重腳腫,小便不利;或肚腹腫脹,四肢浮腫;或喘急痰盛,已成蠱者。此症多因脾胃虛弱,治失其宜,元氣復傷而變者,非此藥不救。

白茯苓(三兩),附子(炮,五錢),川牛膝,肉桂,澤瀉,車前子,山茱萸,山藥,牡丹皮(各一兩),熟地黃(四兩,搗碎,酒拌杵膏)

白話文:

黃連香薷飲

將香薷 (四兩), 厚朴 (二兩), 黃連 (一兩) 混合在一起, 炒至紫黑色後加入適量清水和白酒一起煮沸即可服用.

金匱 加減腎氣丸

治療脾虛腎虧引起的腰部沈重感及腳部水腫; 或腹部腫脹以及四肢浮腫等症狀; 甚至出現呼吸困難且有大量痰液的情況時使用本藥方可以有效緩解症狀. 配方: 白茯苓(三兩), 附子(炮製後的五錢), 川牛膝, 肉桂, 澤瀉, 車前子, 山茱萸, 山藥, 牡丹皮(每個成分均爲一兩), 熟地黃(搗爛並用酒攪拌製成糊狀物).

上為末,和地黃膏,加煉蜜,杵丸,桐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空心米湯下。

五色丸,治五癇。

硃砂,真珠(各五錢),水銀,雄黃(各一錢),黑鉛(三兩,同水銀結成砂)

上為末,煉蜜丸,麻子大。每服三四丸,煎金、銀、薄荷湯下。

愚按:前症有因驚、因風、因食之不同,雖痰迷心竅,然當補脾氣為主。

斷癇丹,治癇差後變症不止。

黃耆(蜜炙),釣藤鉤,細辛,甘草(炙,各五錢),蟬退(三寸,酒炙),蟬蛻(去土,四個),牛黃(一匙,另研)

白話文:

將地黃膏加煉蜜,搗成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一二十丸,空腹用米湯送服。

五色丸用來治療五癇。

將硃砂、真珠(各五錢)、水銀、雄黃(各一錢)、黑鉛(三兩,與水銀一起研磨成砂狀)混合研磨成粉末,再用煉蜜製成丸子,大小如麻子。每次服用三四丸,用煎金、銀、薄荷湯送服。

我認為,之前的症狀有因驚嚇、因風寒、因飲食不當等不同原因引起,雖然都是痰迷心竅,但治療時應該以補脾氣為主。

斷癇丹用來治療癲癇症狀減輕後,依然反覆發作的病症。

將黃耆(蜜炙)、釣藤鉤、細辛、甘草(炙,各五錢)、蟬退(三寸,酒炙)、蟬蛻(去土,四個)、牛黃(一匙,另研磨)混合使用。

上為末,煮棗肉為丸,麻子大。每服五七丸,人參煎湯下。

宣風散,治驚風。

檳榔(二個),陳皮,甘草(各五錢),牽牛(四兩,半生半炒)

上為末。每服三五分,蜜湯調下。

愚按:肝氣為陽為火,肝血為陰為水。故肝氣熱則生風,風熱博則驚搐,而肝血必損也。然有餘當認為不足,若屢服利驚宣風之劑,未免虧損脾胃,以成慢驚矣。慎之。

褊銀丸,治風涎膈熱,及乳食不消,腹脹喘促。

巴豆,水銀(各五錢),京墨(八錢,火燒,醋淬研),黑鉛(二錢半,水銀煎),麝香(五分,另研)

白話文:

將棗肉煮熟,磨成麻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到七丸,用人參湯送服,可治療驚風。

另一個方劑,將檳榔、陳皮、甘草和牽牛(半生半炒)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到五分,用蜜湯送服,也可治療驚風。

需要注意的是,肝氣屬陽屬火,肝血屬陰屬水。肝氣熱容易生風,風熱過盛就會導致驚搐,同時也會損害肝血。雖然有餘當認為不足,但如果長期服用利驚宣風的藥物,容易損傷脾胃,導致慢驚。因此,用藥時要謹慎。

褊銀丸則用於治療風涎膈熱、乳食不消、腹脹喘促等症狀,由巴豆、水銀、京墨、黑鉛和麝香等藥材組成。

上為末,陳米粥丸,綠豆大。每服二三丸,煎薄荷湯下。

愚按:前方治癲癇驚搐,消積下痰之藥也。其用牽牛、巴豆等,蓋以痰飲癖積,結聚堅固,非此不能除故。潔古先生云:為斬關奪旗之將,形病俱實者用之,誠有回生起死之功。必須詳審,不可輕率。

牛黃丸,治驚熱消疳積。

雄黃(研,水飛),牽牛(各一錢),天竺黃(二錢)

上為末,麵糊丸,粟米大。每服五七丸,薄荷水下。

紫霜丸,治驚積。

代赭石(二錢,水飛),杏仁(二十一個,去皮尖),巴豆(二十一粒,去皮、心、膜)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兩到三丸,用薄荷湯送服。

這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癲癇、驚厥,以及消積化痰。其中牽牛、巴豆等藥性較強,主要針對痰飲癖積頑固難消的情況。

牛黃丸則是用來治療驚熱和疳積,將雄黃、牽牛、天竺黃研磨成粉末,用麵糊製成粟米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到七丸,用薄荷水送服。

紫霜丸則是用來治療驚積,將代赭石、杏仁、巴豆等藥材製成丸劑服用。

上為末,飯丸,粟米大。每服五七丸,煎皂角仁湯下。

利驚丸,治急驚。

天竺黃(二錢),輕粉,青黛(各一錢),黑牽牛(炒,五錢)

上為末,煉蜜丸,豌豆大。每歲一丸,薄荷水下。

白餅子,治腹中有癖,但飲乳,嗽而吐痰涎。

滑石,輕粉,半夏(湯浸,焙),南星(各一錢),巴豆(二十四粒,去皮煎,水煮,另研)

上為末,糯米飯丸,綠豆大,捻作餅。每服二三餅,煎蔥白湯下。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做成米粒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到七粒,用煎好的皂角仁湯送服。

利驚丸用於治療急驚。

將天竺黃、輕粉、青黛和炒黑牽牛研磨成粉末,用煉蜜做成豌豆大小的藥丸,每年服用一粒,用薄荷水送服。

白餅子用於治療腹中有積塊,患者只能喝乳汁,咳嗽時會吐出痰涎。

將滑石、輕粉、湯浸焙過的半夏、南星和去皮煎煮研磨的巴豆研磨成粉末,用糯米飯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捏成餅狀,每次服用二到三片,用煎好的蔥白湯送服。

薛按:前四方乃斬關奪門,起死回生之重劑也,必審形病俱實,方可施之。恐至失手,命在反掌。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乃實。實者,病氣實而形氣則虛也。東垣先生云:形病俱實者,當瀉不當補;形病俱虛者,當補不當瀉。治者審焉。

涼驚丸,治驚疳。

龍膽草(炒焦),防風,青黛(各三錢),釣藤鉤(二錢),黃連(炒,一錢二分),龍腦(一錢),牛黃,麝香(各二分)

上為末,麵糊丸,粟米大。每服十丸,煎金銀花湯下。

薛按:前丸心肝二經清熱祛風,化痰散氣之寒劑。蓋疳者津液乾涸之症,不宜多服,恐傷胃氣,無以滋腎水生肝血也。

白話文:

薛氏注解:

前面所提到的四方藥方,是斬關奪門、起死回生的重藥,必須仔細審視病人形氣是否都實證,方可使用。如果使用不當,病人性命危在旦夕,不可不慎。

醫經有云:邪氣聚集的地方,氣虛必是關鍵。邪氣停留在體內不去,病症就會轉為實證。實證指的是病氣實而體氣虛。東垣先生說:形氣俱實者,應該瀉而不補;形氣俱虛者,應該補而不瀉。治療者要仔細審察病症,不可輕忽。

涼驚丸

涼驚丸,主治驚癇疳積。

藥方:

  • 龍膽草(炒焦):3錢
  • 防風:3錢
  • 青黛:3錢
  • 釣藤鉤:2錢
  • 黃連(炒):1錢2分
  • 龍腦:1錢
  • 牛黃:2分
  • 麝香:2分

製法:

以上藥材研成細末,用麵糊做成丸子,大小如粟米。

用法:

每次服十丸,用金銀花湯送服。

薛氏注解:

前述藥丸主要清熱祛風,化痰散氣,針對心肝二經的寒症。疳積症是津液乾涸的病症,不宜服用過量,以免傷及胃氣,無法滋養腎水、生長肝血。

羌活膏,治脾虛肝熱,熱盛生風,或吐瀉,或誤藥,變為慢驚症。

羌活,川芎,人參,白附子(炮),赤茯苓(各五錢),天麻(一兩),白殭蠶(酒炒),乾蠍(炒,去毒),白花蛇(肉,酒浸,焙乾),雄黃,辰砂(各另研,一分),附子(炮),防風,麻黃(去節),肉豆蔻,雞舌香,藿香葉,沉香,木香(各二錢),輕粉,真珠,牛黃(各一錢五分),龍腦(二分),麝香(一錢,各另研)

上為末,煉蜜丸,豆大。每服一二丸,薄荷湯下。

白話文:

這是一道治療脾虛肝熱、熱盛生風、或者因為嘔吐和腹瀉或是錯誤用藥而轉變成慢性驚厥病症的方劑。

配方中的草藥包括:羌活、川芎、人參、炮製過的白附子、赤茯苓、天麻、酒炒白殭蠶、炒過並去除毒素的幹蠍、酒浸泡後再烘烤乾燥的白花蛇肉、另外研磨的一份雄黃和辰砂、炮製過的附子、防風、去掉節部的麻黃、肉豆蔻、雞舌香、藿香葉、沈香、木香、輕粉、真珠、牛黃以及分別研磨的龍腦和麝香。

這些草藥被混合在一起研磨成為粉末狀,然後加入煉蜜攪拌均勻後做成像大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到兩個丸子,可以搭配薄荷茶一起食用。

薛按:前方藥味雜亂,果脾氣虛而成慢驚者,當審用之。恐發散真氣,重損陰血故也。

抱龍丸,治傷風溫疫,身熱昏睡,風熱痰實壅嗽。又治驚風潮搐,及蠱毒中暑。

雄黃(二錢五分),辰砂(五分,另研),天竺黃(一兩),牛膽南星(四兩),鹿香(五分,另研)

上為末,甘草湯丸,皂子大。每服一丸,白湯化下。

薛按:前丸化痰祛邪,清熱之功居多;屬肝心實熱而致者用之。殊效。若脾肺虛弱,而見昏睡痰嗽,當用寶鑑天麻散,以調補元氣。

白話文:

薛氏按語:

前面所列的藥方,藥味繁雜,若患者是脾氣虛弱導致的慢驚,需謹慎使用。擔心會散發真氣,加重陰血損傷。

抱龍丸

抱龍丸用於治療傷風溫疫,身體發熱昏睡,風熱痰實導致的咳嗽。亦可用於治療驚風抽搐,以及蠱毒中暑。

藥材:

  • 雄黃(二錢五分),另研
  • 辰砂(五分),另研
  • 天竺黃(一兩)
  • 牛膽南星(四兩)
  • 鹿香(五分),另研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甘草湯做成丸子,大小如皂子。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一丸,用白湯送服。

薛氏按語:

抱龍丸以化痰祛邪,清熱為主,適用於肝心實熱導致的病症,療效顯著。若患者脾肺虛弱,出現昏睡痰嗽,則應使用寶鑑中記載的天麻散,以調補元氣。

小續命湯,治中風不省人事,涎鳴失音,肢體反張,或時厥冷。

麻黃(去節),人參,黃芩,川芎,芍藥,甘草(炒),杏仁(去皮尖,研),漢防己,官桂(各五錢),防風(七錢五分),附子(炮,去皮臍,二錢)

上各另為末,和勻。每服一錢,薑、棗、水煎。有熱減桂、附。

寶鑑天麻散,治急驚脾胃虛弱,或變慢驚者。

半夏(七錢),天麻(二錢五分),甘草(炙),白茯苓,白朮(各二錢)

上入生薑三錢,磁器內水煮,候乾為末。每服一錢五分,姜煎湯調下。

釣藤鉤飲,治吐利,脾胃虧損,虛風慢驚。

白話文:

小續命湯用於治療中風昏迷、流口水、失聲、肢體僵硬或偶爾發冷。麻黃、人參、黃芩、川芎、芍藥、甘草、杏仁、漢防己、官桂、防風、附子等藥材,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一錢,用薑、棗水煎服。若患者體溫過高,則減少桂枝和附子的用量。

寶鑑天麻散用於治療突然驚嚇導致的脾胃虛弱,或驚嚇轉為慢性者。半夏、天麻、甘草、白茯苓、白朮等藥材,加入生薑水煮至乾,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一錢五分,用薑湯調服。

釣藤鉤飲用於治療嘔吐腹瀉、脾胃虛弱、虛風引起的慢性驚厥。

釣藤鉤(三分),蟬殼,防風(炒),人參,麻黃,白殭蠶(炒),天麻,蠍尾(去毒,炒,各五錢),甘草(炙),川芎(各二錢五分),麝香(一錢,另研)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

薛按:慢驚之症,屬脾胃虧損所致。前方乃辛溫散表之藥,而無調補之功,須審用之。

大青膏,治傷風吐瀉,身溫涼熱。

天麻,青黛(各一錢),白附子,乾蠍(去毒),烏稍蛇(肉,酒浸,焙),硃砂(五分),天竺黃(二錢),麝香(二分)

上為末,生蜜和青。每服一豆粒許,月中兒用半粒,薄荷湯化服。

白話文:

釣藤鉤、蟬殼、防風、人參、麻黃、白殭蠶、天麻、蠍尾、甘草、川芎、麝香,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到兩錢,用清水煎煮服用。

需要注意的是,這種藥方主要用於治療慢驚,而慢驚是因為脾胃虧損導致的,藥方偏於辛溫散表,缺乏調補功能,使用時需要謹慎。

另外,大青膏則主要用於治療傷風吐瀉,伴隨身體發熱的症状。其藥材包括天麻、青黛、白附子、乾蠍、烏稍蛇、硃砂、天竺黃、麝香,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用生蜜和成青色膏狀,每次服用一豆粒大小,兒童服用半粒,用薄荷水化服。

愚按:大青膏乃表散之劑也。必外邪蘊結於肺,而肺氣之未損者,乃可施之。況前症屬脾肺氣虛,而邪之所湊,必以固脾胃為主。否則虛虛之禍,恐不能免矣。

溫白丸,治泄瀉瘦弱,冷疳洞利,及久病而成慢驚。

天麻(五分),白殭蠶(炮),白附子,乾蠍(去毒),天南星(湯炮焙,各二錢五分)

上為末,麵糊丸,綠豆大,每服十丸,米飲下。

愚按:前症屬脾氣虛寒,無陽之症,無風可散,兼痰可逐,當兼用六君子湯、十二味異功散、木香散。

白話文:

作者認為,青膏是治療外邪蘊結於肺,而肺氣未受損的藥方。因為患者目前屬於脾肺氣虛,邪氣聚集,應該以固脾胃為主,否則虛弱的病情可能會加重。

溫白丸是用來治療泄瀉瘦弱、冷疳洞利以及久病導致的慢驚。

處方:天麻(五分)、白殭蠶(炮製)、白附子、乾蠍(去毒)、天南星(湯炮焙,各二錢五分)。

製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丸,用米湯送服。

作者認為,患者目前屬於脾氣虛寒,缺乏陽氣,無法使用散風藥物,但可以服用溫白丸來逐痰。建議同時服用六君子湯、十二味異功散和木香散。

參耆四聖散,治痘瘡已出,至六七日,不起發,不成膿。

人參,黃耆(炒),白朮(炒),茯苓,當歸,芍藥(炒),川芎(各五分),柴草,木通,防風(各三分),糯米(二二百粒)

上作二劑,水煎服。

陳氏木香散

木香,大腹皮,人參,桂心,赤茯苓,青皮,前胡,訶黎勒,半夏(薑製),丁香,甘草(炙,各五分)

上每服二三錢,姜水煎。

薛按:前方若痘瘡已出未愈之間,其瘡不光澤,不起發,不紅活。五七日內,泄瀉作渴,或肚腹作脹,氣促作喘;或身雖熱而腹脹,足指冷;或身熱作渴;或驚悸腹脹;或汗出不止;或寒戰咬牙,瘡不結痂。此皆脾胃虛寒,津液衰少,急用此藥治之。若誤認為實熱,用寒涼之藥,及飲蜜水、生冷瓜果之類,必不治。

白話文:

「參耆四聖散」用於治療已經長出痘瘡,但到了第六、七天,痘瘡沒有長大、化膿。

藥方:人參、黃耆(炒)、白朮(炒)、茯苓、當歸、芍藥(炒)、川芎(各五分)、柴草、木通、防風(各三分)、糯米(二二百粒)。

將藥材分成兩劑,用水煎煮服用。

「陳氏木香散」

藥方:木香、大腹皮、人參、桂心、赤茯苓、青皮、前胡、訶黎勒、半夏(薑製)、丁香、甘草(炙,各五分)。

每次服用二至三錢,用薑水煎煮。

薛氏注:上述藥方適用於痘瘡已經長出但尚未痊癒的情況,痘瘡表面沒有光澤、沒有長大、沒有紅潤。在五至七天內,患者可能出現腹瀉、口渴、肚子脹痛、呼吸急促等症狀,或身體發熱但肚子脹痛、手指冰冷,或身體發熱口渴,或驚恐不安肚子脹痛,或汗水不停地流,或寒戰、牙齒打顫,痘瘡沒有結痂。這些症狀都是脾胃虛寒、津液不足造成的,需要緊急使用此藥方治療。如果誤以為是實熱,使用寒涼的藥物,或喝蜂蜜水、吃生冷瓜果之類的食物,就無法治癒。

十二味異功散

木香(二錢五分),官桂(二錢),當歸(三錢半),茯苓,白朮(各一錢),人參,陳皮,厚朴(薑製),半夏(薑製),丁香,肉豆蔻(各二錢半),附子(炮,一錢五分)

上每服二三錢,薑棗水煎。

薛按:前方若痘瘡不光澤,不紅活,不結靨,謂之表裡俱虛,宜用此藥治之。若悶亂煩渴,吐瀉不食,腹痛腹脹,痰喘氣急,謂之表裡虛寒,急用此藥送豆蔻丸。或十日至十一日,當靨不靨,煩渴咬牙,手足並冷,飲沸湯而不知熱,此陽虛脫陷,急用此湯救之,亦有復生者。

百祥丸

白話文:

十二味異功散由木香、官桂、當歸、茯苓、白朮、人參、陳皮、厚朴、半夏、丁香、肉豆蔻、附子等十二味藥材組成。每次服用二三錢,用薑棗水煎服。若痘瘡不光澤、不紅活、不結靨,則為表裡俱虛,可用此藥治療。若悶亂煩渴、吐瀉不食、腹痛腹脹、痰喘氣急,則為表裡虛寒,應急用此藥並服用豆蔻丸。若十日至十一日,痘瘡仍未結靨,並伴有煩渴咬牙、手足並冷、飲沸湯而不知熱等症狀,則為陽虛脫陷,需急用此湯救治,亦有復生之機。

紅牙大戟(陰乾,漿水煮軟去骨,復入元汁中煮)

上焙乾,為末,水丸,粟米大。每服十丸,赤脂麻湯下。

薛按:前方治痘瘡黑陷,耳⿰鼻丸冷,咬牙吐瀉者,乃脾土虛敗,寒水反侮歸腎之惡候也。用百祥丸瀉之,急以四君子加丁香、陳皮、木香、厚朴、炮姜,以溫補脾土,身熱飲水,黑陷復起,十救一二。蓋此症因脾土虛敗,寒水乘侮。陳文秀先生云:若治寒水於既侮之後,何不保脾土於未敗之先。

此發前人之未發。況前藥必藉脾胃之氣運及於腎,而才瀉之。吾恐胃氣先傷,而莫能及。然非錢公之明見不敢投,非古昔之元氣不敢用。治者審焉。

白話文:

將紅色的牙齒狀大戟陰乾,用漿水煮軟去除骨頭,再放入原本的汁液中煮。

煮好後將其焙乾,磨成粉末,製成水丸,大小如粟米。每次服用十丸,用赤脂麻湯送服。

薛氏註解: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痘瘡出現黑色凹陷、耳朵和鼻子冰冷、牙齒緊咬、嘔吐腹瀉的。這些症狀都是脾土虛敗,寒水逆流侵犯腎臟的惡兆。用百祥丸瀉掉寒水後,要立即用四君子湯加上丁香、陳皮、木香、厚朴、炮姜來溫補脾土。患者身體發熱,喝水後黑色凹陷再次出現,十個病人中能救活一兩個。

這個病症是因為脾土虛敗,寒水趁虛而入。陳文秀先生說:如果在寒水已經侵犯後才治療,為什麼不預防脾土在尚未虛敗之前就加以保護呢?

這一點是前人尚未發現的。而且之前的藥方必須依靠脾胃之氣才能運送到腎臟,才能發揮瀉寒的作用。我擔心胃氣先受損,藥力就無法到達腎臟。但如果不是錢公的精明見解,我不敢用這個方子;如果不是古時候的人們元氣充足,我也不敢使用這個藥。治療者要慎重考慮。

牛李膏,治痘瘡黑陷

牛李子

上杵汁,石器內熬膏。每服皂子大,煎杏膠湯化下。

雄黃散,治痘後牙齦生疳蝕瘡。

雄黃(一錢),銅綠(二錢)

上同研細,量瘡大小,於糝其上。

化毒丹,治胎毒,及痘後頭面生瘡,眼目腫痛。

生地黃,熟地黃,天門冬,麥門冬,玄參(各二兩),甘草,甜硝(各二兩),青黛(一兩五錢)

白話文:

牛李膏可以治療痘瘡黑陷,將牛李子搗碎取汁,用石器熬製成膏,每次服用皂子大小,用杏膠湯煎服。雄黃散可以治療痘後牙齦生疳蝕瘡,將雄黃和銅綠研磨成細粉,根據瘡的大小,撒於患處。化毒丹可以治療胎毒,以及痘後頭面生瘡、眼目腫痛,將生地黃、熟地黃、天門冬、麥門冬、玄參、甘草、甜硝、青黛等藥材按比例混合使用。

上為末,煉蜜丸,芡實大。每服一丸,白湯化下。

薛按:前方生血涼血,解毒寒中之劑。用之得宜,殊有良驗。

栝樓湯,治慢驚。

栝樓根(二錢),白甘遂(一錢)

上慢火炒黃為末。每服二三分,煎薄荷、麝香湯下。

薛按:徐用誠云:錢氏治慢驚用栝蔞湯,恐傳寫誤耳。蓋驚主風木,甲木屬陽,病急易治;乙木屬陰,病緩難治。況小兒五臟之氣未實,神氣未充,而自病慢驚之症,非病後及吐瀉脾胃虛損而得者,慎匆用此峻厲之劑。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煉製的蜂蜜製成丸劑,芡實則要研磨成較粗的粉末。每次服用一丸,用溫白開水送服。

薛氏註解:前面的藥方都是生血涼血、解毒寒涼的藥物。如果使用得當,療效顯著。

栝樓湯用來治療慢驚。

取栝樓根兩錢、白甘遂一錢,用慢火炒至黃色後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三分,用煎好的薄荷、麝香湯送服。

薛氏註解:徐用誠說:錢氏治療慢驚使用栝樓湯,可能是抄寫錯誤。因為驚嚇主要歸屬於風木,甲木屬陽,病症急性容易治療;乙木屬陰,病症慢性難治。更何況小兒五臟之氣尚未充實,神氣尚未充盈,如果本身就患有慢驚的病症,不是因為疾病之後或嘔吐腹瀉導致脾胃虛損而引起的,就應該謹慎使用這種峻猛的藥物。

溫驚丸,治慢驚風症。

牛膽,南星(四兩),硃砂(一錢五分),天竺黃(五錢),龍腦(一錢),紫胭脂(一錢)

上各另為末,用黃牛膽汁丸,芡實大。每服半丸,砂糖湯化下。

薛按:慢驚屬脾胃無陽,肝木所勝之寒症,故用溫驚丸以溫之。但所用之藥,乃辛散陽氣祛逐痰涎,治者審之。

人參理中丸,治中氣虛熱。

人參,白朮(炒),甘草(炙,各等分)

上為末,薑汁糊丸,綠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湯下。

調中丸,治脾胃虛寒。

白話文:

溫驚丸,用於治療慢驚風症。

牛膽、南星(四兩)、硃砂(一錢五分)、天竺黃(五錢)、龍腦(一錢)、紫胭脂(一錢),各磨成粉末,用黃牛膽汁做丸子,芡實大小。每次服用半丸,用砂糖水送服。

薛氏說:慢驚風屬於脾胃陽氣不足,肝木過於旺盛導致的寒症,所以用溫驚丸來溫補。但是藥方中使用的都是辛散溫陽、祛痰涎的藥物,用藥者要仔細考慮。

人參理中丸,用於治療中氣虛熱。

人參、白朮(炒)、甘草(炙,各等分),磨成粉末,用薑汁做成丸子,綠豆大小。每次服用二十到三十丸,用白水送服。

調中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

白朮,人參,甘草(炒,各五錢),乾薑(炮,四錢)

上為末,用蜜丸,綠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湯下。

薛按:前二方,本經自病之藥,即人參理中丸也。若腎水侮土而虛寒者,當加半夏、茯苓、陳皮。或嘔吐,更加藿香。泄瀉加木香。

張氏溫脾散,治脾胃虧損,腹脅虛脹,乳食不進,困倦無力。

訶子肉,人參(各七錢),白朮,木香,桔梗,茯苓,藿香,陳皮,黃耆(各五錢),甘草(炙,二錢半)

上每服二三錢,薑棗水煎。

薛按:前症治脾肺虛弱之症。若肺病已去,前症未已,但用六君子湯以調補脾胃。

白話文:

白朮、人參、甘草(炒,各五錢)、乾薑(炮,四錢),研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十到三十粒,用白開水送服。

這個方子是本經治療脾胃虛寒的藥方,也就是人參理中丸。如果腎水侵犯脾土導致虛寒,應該加入半夏、茯苓、陳皮。如果出現嘔吐,再加藿香。如果有腹瀉,就加木香。

張氏溫脾散,用於治療脾胃虧損、腹脅虛脹、乳食不進、困倦無力的症狀。

訶子肉、人參(各七錢)、白朮、木香、桔梗、茯苓、藿香、陳皮、黃耆(各五錢)、甘草(炙,二錢半),每次服用二到三錢,用薑棗水煎服。

這個方子是治療脾肺虛弱的症狀。如果肺病已經痊癒,但脾胃虛弱的症狀仍然存在,就可以用六君子湯來調理脾胃。

歸脾湯,治乳母脾經氣鬱,致兒為患。

人參,白朮,茯神,黃耆,龍眼肉(各二錢),遠志(一錢),酸棗仁,木香,甘草(炙,三分)

上薑棗水煎服。加柴胡、山梔,名加味歸脾湯。

越鞠丸,治乳母六郁,傳兒為患。或胸滿吐酸,齒痛瘡疥等症。

蒼朮,神麯(炒),香附子,山楂,山梔(炒),撫芎,麥芽(炒,各等分)

上為末,水調神麯糊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滾湯下。子母並服。

白話文:

歸脾湯用於治療哺乳期母親脾經氣鬱,導致孩子生病。配方包括人參、白朮、茯神、黃耆、龍眼肉(各二錢)、遠志(一錢)、酸棗仁、木香、甘草(炙,三分),用薑棗水煎服。若加柴胡、山梔,則稱為加味歸脾湯。

越鞠丸用於治療哺乳期母親六郁(指肝氣鬱結、脾氣鬱結、胃氣鬱結、心氣鬱結、肺氣鬱結、腎氣鬱結),傳染給孩子導致生病,或出現胸悶、吐酸、牙痛、瘡疥等症狀。配方包括蒼朮、神麴(炒)、香附子、山楂、山梔(炒)、川芎、麥芽(炒,各等分),研磨成粉末,用水調和神麴糊做成丸藥,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二三十丸,用白開水送服,母親和孩子都可服用。

清心丸,治驚熱煩躁。

人參,茯神,防風,硃砂,柴胡(各二錢),金箔(三十片)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一二丸,竹瀝調下。

安神丸,治邪熱驚啼,心肝壯熱,面黃頰赤。

麥門冬(去心,焙),牙硝,白茯苓,乾山藥,寒水石,甘草(各五錢),硃砂(一兩),龍腦(二分半)

上為末,煉蜜丸,芡實大。每服半丸,砂糖水化下。

薛按:前方降火化痰,辛散寒涼之劑,不宜過服,恐反傷脾胃也。若睡中驚悸不安,宜用秘旨安神丸。若因乳母脾氣鬱熱,致兒為患者,宜用加味逍遙散。若因乳母怒氣,肝經發熱,致兒為患者,宜用加味小柴胡湯。若因乳母飲酒,胃經發熱,致兒為患者,宜用葛花解酲湯。

白話文:

清心丸,用來治療驚悸發熱、心煩意躁。

藥方:人參、茯神、防風、硃砂、柴胡各二錢,金箔三十片。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煉好的蜂蜜製成丸藥,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一到兩丸,用竹瀝調服。

安神丸,用來治療外邪入侵導致的驚啼、心肝發熱、面黃頰赤。

藥方:麥門冬(去心,烘焙)、牙硝、白茯苓、乾山藥、寒水石、甘草各五錢,硃砂一兩,龍腦二分半。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煉好的蜂蜜製成丸藥,大小如芡實。每次服用半丸,用砂糖水化服。

薛氏註解:前面的藥方以清熱化痰、辛散寒涼為主,不適合過量服用,否則容易傷脾胃。如果患者在睡夢中驚悸不安,則應使用秘旨安神丸。如果患者是因乳母脾氣鬱熱導致的,則應使用加味逍遙散。如果患者是因乳母怒氣、肝經發熱導致的,則應使用加味小柴胡湯。如果患者是因乳母飲酒、胃經發熱導致的,則應使用葛花解酲湯。

葛花解酲湯,治乳母酒後,乳兒遺熱為患。

白豆蔻,砂仁,葛花(各五錢),乾生薑,白朮,澤瀉,神麯(炒黃,各二錢),白茯苓,陳皮,人參,豬苓(各一錢半),木香(五分),青皮(三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白湯調服。

薛按:前方氣味辛散,不得已而用之耳。蓋酒病服之雖效,頻服則陰損元氣,折人長命,可不慎哉。

花大膏,治夜啼。

燈花一夥

上塗乳上,令兒吮之。

薛按:前症有因停乳腹痛者,有因陰盛發躁者,有因寒盛腹痛者,有因乳母鬱悶,怒氣傳兒者,有因乳母停滯傳兒者,治法說見本論。

白話文:

葛花解酲湯,用於治療哺乳婦女飲酒後,導致嬰兒遺留熱症的疾病。

藥方如下:白豆蔻、砂仁、葛花各五錢,乾生薑、白朮、澤瀉、神麴(炒黃)各二錢,白茯苓、陳皮、人參、豬苓各一錢半,木香五分,青皮三錢。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白湯調和服用。

薛氏按語:此方藥性辛散,不得已才用,雖然治療酒病有效,但若頻繁服用,容易損傷陰氣,折損壽命,不可不謹慎。

花大膏,用於治療夜啼症。

藥方如下:燈花若干。

將燈花塗在乳房上,讓嬰兒吮吸。

薛氏按語:夜啼症的病因很多,有因停乳腹痛引起的,有因陰盛發躁引起的,有因寒盛腹痛引起的,有因乳母鬱悶,怒氣傳給嬰兒引起的,有因乳母停滯傳給嬰兒引起的,治療方法詳見本論。

釣藤散,治夜啼。

釣藤鉤,茯神,茯苓,川芎,木香,當歸(各一錢),甘草(五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薑棗水煎。

六神散,治面青啼哭,口出氣冷,或泄瀉不乳。

人參,山藥,白朮(各五錢),甘草(二錢),白茯苓,扁豆(炒,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薑棗水煎。

當歸散,治夜啼不乳。

當歸,白芍藥,人參(各二錢五分),甘草(炙,一錢二分),桔梗,陳皮(各一錢)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灌之。

白話文:

釣藤散,用來治療夜啼。

藥材有釣藤鉤、茯神、茯苓、川芎、木香、當歸(各一錢),甘草(五分)。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生薑、紅棗水煎服。

六神散,用來治療面部青色、啼哭不止、口氣冰冷,或者腹瀉、乳汁不足。

藥材有人參、山藥、白朮(各五錢),甘草(二錢),白茯苓、扁豆(炒,各一兩)。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生薑、紅棗水煎服。

當歸散,用來治療夜啼、乳汁不足。

藥材有當歸、白芍藥、人參(各二錢五分),甘草(炙,一錢二分),桔梗、陳皮(各一錢)。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二錢,用水煎服,灌入患者口中。

蟬蛻釣藤散,治肚痛驚啼。

釣藤,天麻,茯苓,川芎,白芍藥(各二錢),甘草,蟬蛻(各一錢)

上每服一錢,燈心水煎。

羚羊角丸,治行遲。

羚羊角,虎脛骨(醋炙黃),生地黃(焙),酸棗仁,白茯苓(各五錢),肉桂,防風,當歸,黃耆(各二錢五分)

上為末,煉蜜成劑。每服一皂子大,白湯化下。

菖蒲丸,治心氣不足,不能言語。

石菖蒲,赤石脂(各三錢),人參(五錢),丹參(二錢),天麥門冬(各去心,一兩,焙)

白話文:

蟬蛻釣藤散,用於治療肚子痛、驚嚇啼哭。藥材包括釣藤、天麻、茯苓、川芎、白芍藥各二錢,甘草、蟬蛻各一錢,每次服用一錢,用燈心草水煎服。

羚羊角丸,用於治療行走緩慢。藥材包括羚羊角、虎脛骨(醋炙黃)、生地黃(焙)、酸棗仁、白茯苓各五錢,肉桂、防風、當歸、黃耆各二錢五分,研磨成粉末,煉蜜製成藥丸。每次服用一皂子大小,用白湯送服。

菖蒲丸,用於治療心氣不足、不能言語。藥材包括石菖蒲、赤石脂各三錢,人參五錢,丹參二錢,天麥門冬(去心,各一兩,焙)。

上為末,蜜丸綠豆大。每服十丸。若病後腎虛不語,服地黃丸。

止汗散,治睡而自汗。

故蒲扇(燒)

上為末,每服三錢,溫酒調下。

香瓜丸,治遍身出汗。

胡黃連,川大黃(煨),柴胡,鱉甲(黃醋炙),黃柏,黃連,蘆薈,青皮(各等分)

上為末,將黃瓜一個,去穰納藥,煨熟,杵,和麵糊丸,綠豆大。每服三五丸,新水下。

薛按:自汗屬陽虛,盜汗屬陰虛。若心經血虛,用團參湯。腎經虛熱,用地黃丸。血氣虛,用人參養榮湯之類。胃氣虛,用六君子湯之類,或用一味白朮炒為末,以浮麥炒,濃煎湯,調服。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做成綠豆大小的蜜丸。每次服用十丸。如果病後腎虛導致不語,則服用地黃丸。

止汗散用於治療睡覺時自汗。

將蒲扇燒成灰,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溫酒調服。

香瓜丸用於治療全身出汗。

將胡黃連、川大黃(煨)、柴胡、鱉甲(黃醋炙)、黃柏、黃連、蘆薈、青皮等藥材等量研磨成粉末,取一個黃瓜,去掉瓜瓤,放入藥粉,煨熟後搗碎,與麵糊混合製成綠豆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到五丸,用溫水送服。

薛氏注釋:自汗屬於陽虛,盜汗屬於陰虛。如果心經血虛,則用團參湯。腎經虛熱,則用地黃丸。血氣虛,則用人參養榮湯之類。胃氣虛,則用六君子湯之類,或者用白朮炒成粉末,以浮麥炒熟,濃煎湯服用。

當歸六黃湯,治血氣不足,虛火內動,盜汗不止。

當歸,熟地黃,黃耆(炒),黃柏(已下俱炒黑),黃芩,黃連,生地黃(各等分)

上每服二錢,水煎。

團參湯,治心血虛熱。自汗盜汗。

人參,當歸(各等分)

上用豬心一片,每服三錢,水煎服。

耆附湯,治稟賦氣虛陽弱,自汗不止,肢體倦怠,或大病後陽氣虧損,並急服之,多有生者。

黃耆(蜜炙),附子(炮,等分)

上每服一錢,姜水煎。

參附湯,治稟賦不足,上氣喘急,自汗盜汗,或病久陽氣脫陷,急宜服之。

白話文:

當歸六黃湯用於治療血氣不足、虛火內動、盜汗不止。由當歸、熟地黃、黃耆、黃柏、黃芩、黃連、生地黃等藥物組成,每服二錢,水煎服用。

團參湯則用於治療心血虛熱、自汗盜汗,由人參、當歸組成,加一片豬心,每服三錢,水煎服用。

耆附湯用於治療先天體質氣虛陽弱、自汗不止、肢體倦怠,或大病後陽氣虧損,由黃耆、附子組成,每服一錢,姜水煎服。

參附湯用於治療先天體質不足、上氣喘急、自汗盜汗,或病久陽氣脫陷,由人參、附子組成,急需服用。

人參(五錢),附子(泡,一兩)

上每服一錢,,姜水煎。

人參養榮湯,治脾肺俱虛,發熱惡寒,肢體瘦倦,食少作瀉;或久病虛損,口乾食少。咳而下痢,驚熱自汗。

白芍藥(一錢五分),人參,陳皮,黃耆(蜜炙),桂心,當歸,白朮(炒),甘草(炙,各一錢),熟地黃,五葉子(杵,炒,各七分),遠志(五分)

每服二三錢,薑棗水煎。

玉露散,治傷熱吐瀉黃色。

石膏(煅),寒水石(各五錢),甘草(二錢五分)

上為末,每服五分,白湯調下。

白話文:

人參五錢,附子泡製後一兩,每服一錢,用薑水煎服,這是養榮湯,適用於脾肺兩虛,發熱惡寒,四肢瘦弱無力,食慾不振,腹瀉;或久病虛損,口乾食少,咳嗽帶有腹瀉,容易驚嚇,自汗等症狀。

白芍藥一錢五分,人參,陳皮,蜜炙黃耆,桂心,當歸,炒白朮,炙甘草各一錢,熟地黃,杵炒五葉子各七分,遠志五分,每服二三錢,用薑棗水煎服,這是玉露散,適用於傷熱引起的嘔吐腹瀉,並伴有黃色分泌物。

石膏煅後,寒水石各五錢,甘草二錢五分,研磨成粉末,每服五分,用白湯調服。

薛按:前症若飲食如常,作渴飲冷,屬胃經實熱,宜用此藥。若食少體倦,或善噫瀉黃,此脾虛色陷也,宜用六君子加柴胡、升麻。若瀉而變青,更兼腹脹,或善怒,此脾虛肝所乘也,宜用前湯,更加木香。

塗囟法

麝香,牛黃,青黛,蠍尾(去毒,分半),薄荷(二分),蜈蚣(一半分)

上為末,生棗肉杵膏,塗帛上,貼囟中,以手烘之。

薛按:前法辛涼發散,開竅祛風之劑,當審用之。余每以蔥頭三五莖,細切擂爛,攤紙上,以兩掌護熱,貼囟門良久,其邪即解,諸病自退。乃去其蔥,卻以緞帛寸余塗糊,仍貼囟門護之。春夏常用絹帛,秋冬用紵絲,以護貼之,永無傷風之患。亦因有母病致兒發搐者,治驗見前。

白話文:

薛氏按語:

前症若飲食如常,作渴飲冷,屬胃經實熱,宜用此藥。 意思是說,如果孩子之前症狀是食慾正常,但口渴想喝冷飲,這是胃經實熱,應該使用這個藥方。

若食少體倦,或善噫瀉黃,此脾虛色陷也,宜用六君子加柴胡、升麻。 如果孩子食慾不振,身體倦怠,或經常打嗝,大便稀薄呈黃色,這是脾虛導致面色蒼白,應該使用六君子湯加柴胡、升麻。

若瀉而變青,更兼腹脹,或善怒,此脾虛肝所乘也,宜用前湯,更加木香。 如果孩子拉肚子,大便呈青色,同時伴有腹脹,或容易發怒,這是脾虛被肝氣所乘,應該使用前一個湯方,再加上木香。

塗囟法

麝香、牛黃、青黛、蠍尾(去毒,分半)、薄荷(二分)、蜈蚣(一半分)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生棗肉搗成膏狀,塗在布上,貼在囟門,用雙手溫熱。

薛氏按語:

前法辛涼發散,開竅祛風之劑,當審用之。 這個方法是用辛涼發散的藥物,打開經絡,驅除風邪,應該謹慎使用。

余每以蔥頭三五莖,細切擂爛,攤紙上,以兩掌護熱,貼囟門良久,其邪即解,諸病自退。 我經常使用三到五根蔥頭,切碎搗爛,攤在紙上,用雙手捂熱,貼在囟門,過一會兒,邪氣就會消散,各種疾病自然痊癒。

乃去其蔥,卻以緞帛寸余塗糊,仍貼囟門護之。 然後取下蔥頭,用一寸長的綢緞塗上糊,繼續貼在囟門保護。

春夏常用絹帛,秋冬用紵絲,以護貼之,永無傷風之患。 春夏季節常用絹帛,秋冬季節用紵絲,用來保護囟門,就不會再受風寒。

亦因有母病致兒發搐者,治驗見前。 也有一些孩子是因為母親生病導致孩子抽搐,治療驗證方法已在前面講述。

浴體法,治胎肥、胎熱、胎怯。

烏蛇肉(酒浸,焙),白礬,青黛(各二錢),天麻(二錢),蠍尾(去毒),硃砂(各五錢),麝香(二分半)

上為末,桃枝一握,水煎浴之。勿浴背。

薛按:前法乃開發腠理,疏泄陽氣。若小兒所稟虛怯,或妊母所致,各說見本論。

神效當歸膏,治跌撲湯火等瘡,不問已潰未潰。

當歸,黃蠟,生地黃,麻油

上先將當歸、地黃入油煎黑,去渣入蠟,熔化候冷,攪勻,即成膏矣。

白話文:

「浴體法」用來治療胎兒過胖、胎熱、胎兒體弱等症狀。取烏蛇肉(用酒浸泡後烘乾),白礬、青黛(各二錢)、天麻(二錢)、蠍尾(去除毒性)、硃砂(各五錢)、麝香(二分半),研磨成粉末,用桃枝一握,用水煎煮後洗澡,注意不要洗背部。薛氏註解:此法旨在打開毛孔,疏通陽氣。至於小兒體虛或孕婦所致的原因,詳見本論。

「神效當歸膏」用來治療跌打損傷、燙傷等各種瘡傷,不論是否已潰爛。取當歸、黃蠟、生地黃、麻油,先將當歸、生地黃放入油中煎煮至黑色,去除渣滓後加入黃蠟,熔化至冷卻,攪拌均勻,即可製成膏藥。

砭法,治丹毒赤色遊走,以口吮毒,聚在一處,用細磁器擊碎,取有鋒芒者一塊,以筋劈開,頭尖夾之,用線縛定,兩指輕撲筋梢,令磁芒正封聚處,懸寸許,再用筋一根,頻擊筋頭,令毒血遇刺皆出。毒入腹者,不救。病輕者止用口吮出毒,用藥敷之。如患在頭額,不用砭法,止宜用細針倒挑患處,以出毒,其赤自退。

製附子法,取附子重一兩三四錢,有蓮花瓣頭,圓底平者。先備童便五六碗,將附子放在灶上煙櫃中,良久終熱,投入童便浸五七日。候潤透,搗去皮,切四塊,仍浸二三日。用粗紙數層包之,浸濕,埋灰火半日。取出切片,檢視有白星者,仍用瓦上炙熱,至無白星為度。如急用,切作大片。用童便煮二三沸,熱瓦焙黃,熟即可用。

白話文:

以下是簡化的版本: 治療丹毒的方法是:把毒素吸出來後集中在一個地方,然後使用細瓷器敲碎,選出帶有銳利邊緣的一塊碎片,用繩索綑紮固定住,用手指輕拍繩索末端,讓瓷片對準集中點,距離約1公分左右,再用另一根繩索不斷地打擊這根繩索的尾端,使血液能夠流動而出。如果毒素進入腹部就無法救治了;病情較輕的人只需要吸出毒素並塗抹藥物就可以了。如果是頭部或前額部位出現問題,則可以使用細針反向挑起受感染的地方來排出毒素,這樣紅斑就會消退了。 製作附子的方法如下:選擇重量大於30克、具有花瓣形狀和扁平底部的附子。準備好5-6杯童尿並將附子放入爐竈上的抽屜裡,等它變暖之後浸泡在童尿中5到7天。等到附子變得柔軟時,剝掉外皮切成4份,再次浸泡2到3天。用多張粗糙的紙巾包裹起來,弄溼後掩蓋在炭火下半天時間。最後取出切成薄片檢查是否有白色斑點,如果有就需要繼續烤至沒有白色斑點為止。若急需使用,可切成大片。接著用童尿加熱煮沸2到3次,用溫瓦烘乾至金黃色就可以用了。

木瓜丸,治生下吐。

木瓜,麝香,膩粉,木香,檳榔(各等分)

上為末,麵糊丸,黍米大。每服一二丸,甘草湯化下。

薛按:前症多因妊娘胃經有熱,或郁痰所致,當審其母而兼治之。

白話文:

木瓜丸

功用: 治療產後嘔吐。

藥方:

  • 木瓜、麝香、膩粉、木香、檳榔,各等分。

製法:

  1.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
  2. 以麵糊為丸,製成黍米大小的藥丸。

用法: 每次服用一至二丸,用甘草湯送服。

薛氏註解: 產後嘔吐大多是因為孕婦胃經積熱,或痰氣鬱結所致,應根據產婦體質辨證論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