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氏小兒直訣》~ 卷一 (12)
卷一 (12)
1. 五臟瘡疹證治
治者但能決其死,而不知其死,必本於血氣虧損。苟能逆推其因,而豫為調補,豈斷無生理哉?蓋起發、貫膿、結痂三者,皆由脾胃榮養,不可妄投克伐之劑,以致其夭柱也。至於大人患此,治法迥異。昔丹溪嘗治一老人,初患痘,昏憒不知,亟用大補四十餘劑,遂出逗而愈。
觀此可見。
陸親王大王病瘡疹,先用抱龍丸解之,彼另用藥下之,其疹稠密。余曰:瘡疹始出,未有他疹,但用平和之藥解之。如三日不出,或出而不快,宜微發之。更不出,當再發之。出而不多,脈平和,無他症者,瘡本稀少,不可更發。若瘡起發,能食者,大黃丸,下一二行。若初起就用下劑,則裡虛,瘡不能盡出,而稠密難治。
至三日,其瘡黑陷,喜不寒戰,遂用百祥丸、牛李膏各一服,瘡復紅活而愈。蓋黑者歸腎也,腎旺勝脾,故脾虛寒戰,則難治。所用百祥丸瀉膀胱之邪,自不盛也。
五太尉因墜鞦韆,患急驚發搐,或用表散之藥不愈。此急驚,當先退其熱,以大黃丸、玉露散、惺惺丸,加牛黃龍麝解之,至三日肌膚尚熱。余曰:再二日不愈,必發斑瘡。已而果然。用必勝散,七日而愈。此乃初因誤散其表,內熱不止,而癍自生也。
十太尉瘡疹未出,呵欠頓悶,驚悸,乍涼乍熱,手足冷,面腮赤,咳嗽時嚏。此五臟症具也,以其別無他候,故未發出。若已出,則歸一臟也。用抱龍丸數服,瘡症出而諸症愈。(治見《校注痘疹》方)
白話文:
五臟瘡疹證治
治療瘡疹,只知道判斷其生死,卻不知道其死因,一定是因為血氣虧損。如果能夠逆向推測病因,預先調養補充,怎麼會沒有痊癒的可能呢?瘡疹的起發、化膿、結痂三個階段,都依靠脾胃的滋養,不可以隨便使用攻伐的藥物,以免損傷元氣。至於成人患瘡疹,治療方法截然不同。從前丹溪先生曾經治療一位老人,初期患痘,神志昏迷,立刻使用大補之劑四十多劑,痘疹於是順利排出而痊癒。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
陸親王大王患瘡疹,先用抱龍丸來疏解,其他人卻用瀉下藥,結果他的疹子長得很密集。我說:瘡疹剛開始長出來,還沒有其他症狀,只要用平和的藥物疏解就可以了。如果三天沒有長出來,或者長出來卻不順利,就應該稍微促使它發出來。如果還是不長,就應該再次促使它發出來。如果長出來但不很多,脈象平和,沒有其他症狀,說明瘡疹本身就少,就不需要再促使它發出來了。如果瘡疹已經長出來,病人還能吃東西,就用大黃丸,瀉下一到兩次。如果一開始就使用瀉下藥,則會導致身體內虛,瘡疹不能完全長出來,反而會密集難治。
三天後,他的瘡疹顏色發黑凹陷,不發冷發熱,於是使用百祥丸、牛李膏各一劑,瘡疹又恢復紅潤而痊癒了。因為黑色歸屬於腎,腎氣旺盛則克制脾,所以脾虛才會發冷發熱,這樣就難以治療。所用的百祥丸是瀉去膀胱的邪氣,使其不至於過盛。
五太尉因為從鞦韆上摔下來,患上急驚,抽搐,用表散的藥物治療沒有效果。這種急驚,應該先退去體內的熱,用大黃丸、玉露散、惺惺丸,加上牛黃龍麝來治療,三天後皮膚仍然發熱。我說:如果再過兩天還沒好,一定會長出斑疹。果然如此。於是使用必勝散,七天就痊癒了。這是因為一開始誤用了疏散表邪的藥物,體內熱邪不退,所以才長出斑疹。
十太尉瘡疹尚未長出來,卻打呵欠、胸悶、驚悸、忽冷忽熱、手腳冰冷、面頰發紅、咳嗽、打噴嚏。這是五臟的病症都具備了,因為沒有其他症狀,所以瘡疹還沒有長出來。如果瘡疹已經長出來,則歸屬於某一個臟腑。使用抱龍丸服幾劑,瘡疹就長出來了,其他症狀也就痊癒了。(治療方法見《校注痘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