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乙

《錢氏小兒直訣》~ 卷一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1)

1. 五臟瘡疹證治

小兒在胎,食五臟血穢,伏於命門。若遇天行時熱,或乳食所傷,或驚恐所觸,則其毒當出初起之候,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頓悶,乍涼乍熱,咳嗽嚏噴,手足梢冷,驚悸多睡。宜究其何臟所發,察其何因所起,令乳母亦須節飲食,慎風寒。○五臟各有一症:肝臟水疱,色青而小。

肺臟膿疱,色白而大。心臟癍色赤而小。脾臟疹小次癍,故色赤黃淺也。先發膿疱,後發疹子者順。先疹子,後癍子者順。反此為逆。惟腎無候,但見骫冷耳冷是也。若寒水來侮,故黑陷而耳骫反熱,為逆也。急用百祥丸、牛李膏各三服,不愈者死。○如發潮熱三日以上,出不甚多而熱不止者,未盡也。

潮熱隨出,如早食潮熱不已,為水疱之類也。一發便出盡者,重瘡夾疹者,半輕半重也。出稀者輕,裡外微紅者輕。外黑裡赤者微重。外白里黑者大重也。瘡端里黑點如針者,勢最劇也。青乾紫陷,昏睡汗出,煩躁熱渴,腹脹啼喘,二便不通者,困也。有大熱,利小便,解熱毒。

若紫黑干陷,或寒戰咬牙,或身黃腫紫者,急以百祥丸下之。復惡寒不已,身冷出汗,耳骫反熱者,死症也。此腎氣大旺,脾虛不能制故耳。下後身熱氣溫,飲水者,可治。以脾土勝腎,寒去而溫熱也。不黑者不可下,下則內虛歸腎。太抵瘡疹屬陽,在春夏為順,秋冬為逆。

冬月腎旺盛寒,病多歸腎變黑。又當辨春膿疽,夏黑陷,秋癍子,冬疹子者,十活四五。黑者十難救一。○身熱煩渴,腹滿而喘,便澀面赤,悶亂大吐,此當利小便。不瘥者,宣風散下之。若能食,而痂頭焦起,或未焦而喘實,亦可下之。若五七日痂不焦,是內熱也,宣風散導之,生犀汁解之。

○癍疹作搐為脾虛,而肝則乘,心火妄動。風熱相搏也,當用瓜蔞湯,瀉心肝補脾土。○瘡黑而忽便膿血,並痂皮者,乃脾氣實,腎邪退而病安也,及瀉而乳食不化者,脾虛不能制腎,故難治。

薛按:痘疹大要,與癰疽治法無異,宜辨表裡虛實寒熱。蓋表虛而用發表之劑,輕則癍爛,重則不能起發而死。裡實而用托裡之劑,輕則患痘毒,重則喘急,腹脹而死。裡虛而用疏導之劑,輕則難以貫膿結痂,重則能結靨落靨而死。治者可不慎哉!若臖赤發熱疼痛,作渴飲冷,便秘,此形氣病氣俱實也。

雖在嚴冬,必用四順清涼飲,以救其陰。若黑陷不食,嘔吐泄瀉,寒戰咬牙,手足逆冷,此脾土虛敗,寒水所侮也。雖在盛暑,必用六君羌附,或十二味異功散,以回其陽。此《內經》舍時從症之法也。若起發遲,不紅活,不作膿,不結痂,或發熱作渴,飲食少思,此脾胃虛弱也,用參耆四聖散以補之。

若雖起而色白,雖貫膿而不滿,雖結痂而不落,或癢塌作渴飲湯,腹脹不食,嘔吐泄瀉,此脾胃虛寒也,用十一味木香散以溫之。其在四五日之間死者,毒氣盛,真氣虛而不能起發也。六七日之間死者,元氣虛而不能貫膿也。旬日之外死者,邪氣去,脾胃敗,而元氣內脫也。

白話文:

五臟瘡疹證治

嬰兒在母體內時,會吸收母體五臟的污穢之物,潛伏在命門穴位。如果遇到流行性溫熱病,或因奶水或飲食不當受損,或受驚恐等因素影響,毒素就會發作。初期症狀:臉頰乾燥發紅,眼瞼也發紅,哈欠連連,胸悶,忽冷忽熱,咳嗽、噴嚏,手腳末梢冰冷,驚悸嗜睡。應仔細判斷是哪個臟腑引起的,以及病因為何,並讓哺乳母親也要注意飲食節制,避免風寒。

五臟各有其特徵性的疹子:肝臟出現水泡,顏色青綠且小;肺臟出現膿疱,顏色潔白且大;心臟出現紅色小斑點;脾臟出現較小的斑點或疹子,顏色為淺紅黃色。膿疱先出現,然後再出現疹子,順利;疹子先出現,然後再出現斑點,也順利;反之則為逆。腎臟沒有明顯的症狀,只會出現肢體冰冷。如果寒邪入侵,則皮膚顏色變黑下陷,而耳朵反而發熱,則為逆證。應立即服用百祥丸、牛李膏各三劑,若無效則危及生命。

如果發熱達三天以上,疹子出得不多而熱度不退,表示毒素未盡。疹子隨著發熱而出現,如果早晨吃東西後發熱不止,可能是水泡之類的疾病。疹子一出現就全部出來,則為重症夾雜輕症;疹子出得稀疏為輕症,裡外微紅為輕症;外黑內紅為中等程度;外白內黑為重症;瘡端內部出現針尖大小的黑點,病情最危急。皮膚青綠乾燥下陷,昏睡出汗,煩躁口渴,腹部膨脹,呼吸急促,大小便不通,則病情危重。發熱,小便通暢,能解熱毒。

如果皮膚紫黑乾燥下陷,或寒戰磨牙,或身體黃腫紫,應立即服用百祥丸。再次出現惡寒不止,身體冰冷出汗,耳朵反而發熱,則是死症,這是因為腎氣太旺盛,脾氣虛弱不能制約所致。服藥後身體發熱,可以飲水,則病情可治。因為脾土能克制腎水,寒邪去除則溫熱。若皮膚沒有發黑,則不應服用此藥,服用則會導致內虛而歸於腎臟。一般來說,瘡疹屬於陽證,春夏發病為順,秋冬發病為逆。

冬季腎氣旺盛,寒邪盛行,疾病多歸於腎臟,皮膚變黑。應辨別:春季為膿瘡,夏季為黑陷,秋季為斑點,冬季為疹子,存活率約為四五成,皮膚發黑者十個難救一個。

身體發熱口渴,腹部脹滿呼吸急促,大便秘結,臉頰發紅,胸悶煩躁嘔吐,應利尿。若無效,則服用宣風散。若能進食,而瘡痂焦黃隆起,或未焦黃但呼吸急促,也可以服用此藥。若五到七天瘡痂不焦,表示內有熱邪,應使用宣風散疏導,再用犀牛角汁解毒。

斑疹伴有抽搐,是脾虛,肝氣乘脾,心火妄動,風熱相搏,應服用瓜蔞湯,瀉心肝而補脾土。

瘡瘍變黑,突然排出膿血,並脫落痂皮,是脾氣實,腎邪退卻而疾病好轉;如果瀉下後奶水和飲食不能消化,是脾虛不能制約腎水,難以治療。

薛氏註記:痘疹的治療大要,與癰疽的治療方法無異,應辨明表裡虛實寒熱。表虛而用發表之藥,輕則瘡瘍潰爛,重則不能發病而死;裡實而用托裡之藥,輕則患上痘毒,重則呼吸急促,腹部脹滿而死;裡虛而用疏導之藥,輕則難以化膿結痂,重則結痂脫落而死。治療者不可不謹慎!

如果皮膚紅腫發熱疼痛,口渴喜飲冷水,大便秘結,這是形氣和病氣都實證。即使在嚴冬,也應服用四順清涼飲,以救陰;如果皮膚黑陷不進食,嘔吐泄瀉,寒戰磨牙,手腳冰冷,這是脾土虛敗,寒水侵襲。即使在盛夏,也應服用六君羌附湯或十二味異功散,以回陽。這是《內經》中舍時從證的方法。

如果起病遲緩,顏色不紅潤,不化膿,不結痂,或發熱口渴,飲食減少,這是脾胃虛弱,應服用參耆四聖散補益。

如果疹子雖已出現,但顏色潔白,雖化膿但不充盈,雖結痂但不脫落,或瘙癢,口渴喜飲湯水,腹部脹滿不進食,嘔吐泄瀉,這是脾胃虛寒,應服用十一味木香散溫中。四到五天內死亡者,毒氣盛,真氣虛弱不能發病;六到七天內死亡者,元氣虛弱不能化膿;十天以後死亡者,邪氣已去,但脾胃敗壞,元氣內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