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乙

《小兒藥證直訣》~ 卷下·諸方 (1)

回本書目錄

卷下·諸方 (1)

1. 黃耆散

治腎疳腐根候良方。

黃耆(蜜炙),牛黃,人參,天麻,蠍(去毒),杏仁(炒),白茯苓,川當歸,生地黃(洗)熟乾地黃(洗各等分為末)

上每服小者半匕,煎天門冬熟水調服,麥門冬亦得。

白話文:

這是一個用來治療腎部疾病,導致組織腐爛的優良古方,名為[黃耆散]。

藥方成分如下:蜜炙黃耆、牛黃、人參、天麻、已去除毒素的蠍子、炒過的杏仁、白茯苓、四川產的當歸、洗淨晾乾的生地黃和熟地黃(以上各成分應等量研磨成粉)。

使用方法是:對於兒童或體弱者,每次服用藥粉半匙,用煮熟的天門冬水調勻服用,若無天門冬,麥門冬水也可替代。

2. 地骨皮散

治腎疳,齦齶牙齒肉爛腐臭,鮮血常出良方。

生乾地黃(半兩),真地骨皮,細辛(各一分),五倍子(炒令焦二錢)

上為末,每用少許敷之,頻與功效,多不妨。議曰:本經所載,疳證有五,謂五臟所受,故得其名。今述腎疳一臟,有五證候者,最為要急,不可同常。此疾具陳有五種,候傳迅疾可畏,乃知走馬之號不誣。

初發之時,兒孩口臭,上干胃口,氣息臭郁;漸進損筋,齦肉生瘡,或腫或爛,其齒焦黑;又進,從牙槽內發作瘡疱,破潰膿爛;又進,熱逼入脈,常血出,其熱注久,牙齦腐壞,槽寬齒脫,六七歲孩落盡,不復更生,豈可治療!今以妙方,宜速與隨其傳變而理,不待疾作而後藥也。

白話文:

這份處方叫做[地骨皮散],主要用於治療一種稱為腎疳的疾病,這種病會導致口腔牙齦和牙齒周圍的肉爛掉,並散發惡臭,而且還會經常出血。

所需藥材如下:

  • 生乾地黃(半兩)
  • 真正的地骨皮
  • 細辛(各一分)
  • 五倍子(炒至焦黑,用量二錢)

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每次使用少量塗抹在患處,可以頻繁使用,對身體無害。

根據古籍記載,疳症共有五種類型,分別由五臟所引起,因此有此命名。這裡單獨描述了腎疳這種病症,因為它具有五種症狀,且情況非常緊急,不能等閒視之。此病包含五種不同表現,病情發展迅速,令人恐懼,由此可知「走馬疳」的稱呼並非虛言。

病初起時,孩子會出現口臭,影響到胃口,呼吸帶有濃烈臭味;隨著病情發展,開始損傷筋絡,牙齦長瘡,或腫脹或糜爛,牙齒也會變得焦黑;再進一步,牙槽內會冒出瘡皰,破潰後化膿腐爛;再進一步,熱毒進入血液,導致經常出血,若熱毒持續存在,牙齦會腐爛,牙槽變寬,牙齒脫落,對於六七歲的孩子來說,牙齒可能全部掉光,且不會再生長,這樣的情況根本無法治療!

現在提供一個妙方,應當立即使用,跟隨病情的變化來進行治療,而不是等到疾病發生後才開始用藥。

3. 蘭香散

治小兒走馬疳,牙齒潰爛,以至硼砂出血齒落者。

輕粉,蘭香(末各一錢),密陀僧(半兩,醋淬為末)

上研如粉,敷齒及齦上,立效。議曰:嬰孩受病,症候多疳,良由氣鬱三焦,疳分五臟,內有腎經,常虛得疳,名之曰急,以走馬為喻,治療頗難。此等證:初作口氣,名曰臭息;次第齒黑,名曰硼砂;盛則齦爛,名曰潰槽;又盛血出,名曰宣露;重則齒自脫落,名曰腐根。

其根既腐,何由理之?嗟乎!豪家育子,哺以甘肥,腎堂受之虛熱,或因母在難月,恣食厚味,令兒所招,俱非偶然而作。今將秘方述於後。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蘭香散]的使用方法和它主要用來治療兒童一種叫做「走馬疳」的疾病,這種病症會導致孩子的牙齒腐爛,甚至出血到牙齒掉落。

蘭香散的成分包含輕粉和蘭香各一錢磨成粉末,以及半兩的密陀僧,需先經過醋淬再磨成末。將這些材料混合研磨成粉狀,然後塗抹在患部的牙齒和牙齦上,就能立即見效。

接下來解釋這種病症:嬰幼兒生病,多半是因為疳積,這是因為他們的氣滯於三焦,而疳積可以影響五臟。特別是腎臟,如果腎臟虛弱就會得到這種病,被稱為急疳,用走馬來比喻病情的快速發展,治療起來非常困難。這種病徵狀的初期表現是口氣異常,俗稱臭息;接著牙齒開始變黑,稱為硼砂;再進一步牙齦開始潰爛,稱為潰槽;更嚴重時會出現出血,稱為宣露;最後牙齒會自行脫落,稱為腐根。

牙根已經腐爛了,要怎麼治療呢?唉!富有的家庭養育孩子時,往往過度餵食甜食和高脂肪的食物,讓孩子的腎臟承受虛火。有時候母親在懷孕期間貪食重口味的食物,也會讓孩子從胎中就帶著這樣的問題,並不是偶然才發生的。現在我將這個祕方敘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