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藥證直訣》~ 卷上·脈證治法 (2)
卷上·脈證治法 (2)
1. 肝外感生風
呵欠,頓悶,口中氣熱。當發散,大青膏主之。若能食,飲水不止,當大黃丸微下之。余不可下。
白話文:
[肝臟外感導致風症]
症狀表現為頻繁打哈欠,突然間的悶脹不適,以及口中有熱氣。對此情況,應採取發汗解表的方式治療,可以使用大青膏作為主要藥物。
如果患者胃口正常,但卻持續不斷地想喝水,這時應使用大黃丸來輕微瀉下,以調理身體。但除了這種情況之外,其他狀況下則不宜使用瀉下藥物。
2. 肝熱
手尋衣領及亂捻物,瀉青丸主之。壯熱飲水,喘悶,瀉白散主之。
白話文:
病人會不由自主地去拉扯衣領或是無意識地搓揉物品,這時可用瀉青丸來治療。如果患者有高燒並渴求喝水,同時伴有喘息和胸悶的情況,則應使用瀉白散來處理。
3. 肺熱
手掐眉目鼻面,甘桔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因為肺部過熱導致用手去揉捏眉毛、眼睛、鼻子和臉部等部位,可以使用甘桔湯作為主要的治療方式。」
4. 肺盛復有風冷
胸滿短氣,氣急喘嗽上氣。當先散肺,後發散風冷。散肺,瀉白散、大青膏主之。肺不傷寒則不胸滿。
白話文:
[肺功能亢進再加風寒侵襲]
出現胸口悶脹,呼吸短促,氣喘咳嗽以及上氣不接下氣的症狀。應先調理肺部,隨後去除體內的風寒。調理肺部可用瀉白散和大青膏這兩種藥物。若肺部未受寒氣影響,就不會有胸口悶脹的問題。
5. 肺虛熱
唇深紅色,治之散肺。虛熱,少服瀉白散。
白話文:
嘴脣呈現深紅色,這需要調理肺部來治療。若是虛性熱症,可以少量服用瀉白散來治療。
6. 肺臟怯
唇白色,當補肺,阿膠散主之。若悶亂氣粗,喘促哽氣者,難治,肺虛損故也。
脾肺病久,則虛而唇白。脾者肺之母也,母子皆虛,不能相營,故名曰怯肺,主唇白。白而澤者吉,白如枯骨者死。
白話文:
[肺臟功能弱]
嘴脣呈現白色,這表示肺臟需要滋補,可使用阿膠散作為主要的治療方式。但如果出現呼吸困難、氣喘、喉嚨有梗塞感等症狀,則病情較為嚴重,多是因為肺臟虛弱造成的。
長期的脾肺疾病會導致身體虛弱及嘴脣變白。在中醫理論中,脾臟被視為肺臟的「母親」,如果母子兩者都處於虛弱狀態,彼此無法互相滋養,這種情況就稱為「肺臟怯」,其特徵之一就是嘴脣發白。若嘴脣白且帶有光澤,病情可能還會好轉;但若嘴脣白得像乾枯的骨頭,那預後就不佳了。
7. 心熱
視其睡,口中氣溫,或合面睡,及上竄咬牙,皆心熱也。導赤散主之。
心氣熱則心胸亦熱,欲言不能而有就冷之意,故合面臥。
白話文:
在觀察一個人的睡眠時,如果發現他口中的氣息溫熱,或是面向下睡覺,甚至出現磨牙的現象,這些都可能是心火旺盛的表現。對於這樣的情況,可以使用導赤散這種藥方來調理。
當心臟的氣血過於熱盛,會導致胸口也感到熱感,想說話卻力不從心,並且會有想要接近冷涼地方的感覺,因此會選擇面向下睡覺。
8. 心實
心氣實則氣上下行澀,合臥則氣不得通。故喜仰臥,則氣得上下通也。瀉心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心臟的功能過度活躍,會導致氣在體內上下的運行變得不順暢,當躺下時,這種氣的流通會更加受阻,所以患者會偏好仰臥的姿勢,因為這樣可以讓氣更順利地在身體上下流通。這種情況,會使用瀉心湯來治療。
9. 腎虛
兒本虛怯,由胎氣不成,則神不足。目中白睛多,其顱即解,(囟開也,)面色㿠白。此皆難養,縱長不過八八之數。若恣色欲多,不及四旬而亡。或有因病而致腎虛者,非也。又腎氣不足,則下竄,蓋骨重惟欲墜於下而縮身也。腎水,陰也,腎虛則畏明,皆宜補腎,地黃丸主之。
白話文:
[腎虛]的問題是這樣的:孩子如果本來就體質虛弱,這是由於在母胎中發育不良,導致精神力不足。他們的眼睛通常會有較多的白色部分,頭骨也可能未能完全閉合,臉色呈現蒼白。這種體質的孩子很難養育,即使能成長,往往也只能活到六十四歲左右。如果過度縱慾,甚至可能不到四十歲就會死亡。當然,也有因為生病導致腎虛的情況,但這不是我們這裡所討論的。
再者,當腎氣不足時,人體會有往下沉的感覺,這是因為骨骼沉重,有往下墜的趨勢,導致身體蜷縮。腎臟屬水,是人體的陰性能量,腎虛的人會畏懼光亮。對於腎虛的情況,都應該進行腎臟的滋補,地黃丸可以作為主要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