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乙

《小兒藥證直訣》~ 卷上·脈證治法 (3)

回本書目錄

卷上·脈證治法 (3)

1. 慢驚

因病後,或吐瀉脾胃虛損,遍身冷,口鼻氣出亦冷,手足時瘛瘲,昏睡,睡露睛。此無陽也,栝蔞湯主之。

凡急慢驚,陰陽異證,切宜辨而治之,急驚合涼瀉,慢驚合溫補。世間俗方,多不分別,誤小兒甚多。又小兒傷於風冷,病吐瀉,醫謂脾虛,以溫補之;不已,復以涼藥治之;又不已,謂之本傷風,醫亂攻之。因脾氣即虛,內不能散,外不能解。至十餘日,其證多睡露睛,身溫,風在脾胃,故大便不聚而為瀉。

白話文:

對於急性和慢性驚嚇,以及陰陽失衡的症狀,必須仔細辨別並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急驚需要使用涼藥瀉下,慢驚需要溫補。市面上常見的方劑,大多不區分病情,導致誤治很多小兒。

另外,有些小兒因受風寒而導致嘔吐、腹瀉,醫師誤以為是脾虛,使用溫補藥物治療;病情不見好轉,又使用涼藥治療;還是不見好轉,醫師便以為是風邪最初入侵,於是胡亂治療。

由於脾氣已經虛弱,內部不能發散,外部不能解表。十幾天後,症狀會出現嗜睡、眼皮浮腫、身體發熱等現象,這是因為風邪停留在脾胃,導致大便不成形而腹瀉。

當去脾間風,風退則利止。宣風散主之。後用使君子丸補其胃。亦有諸吐利久不差者,脾虛生風而成慢驚。

白話文:

當治療脾臟中的風邪,風邪消退,腹瀉就會停止。使用宣風散來治療。之後再使用使君子丸來補益脾胃。但仍然有的人嘔吐和腹瀉長期不愈,是因為脾氣虛弱生風導致的慢性驚嚇。

2. 五癇

凡治五癇,皆隨臟治之,每臟各有一獸並,五色丸治其病也。

犬癇:反折,上竄,犬叫,肝也。

羊癇:目證,吐舌,羊叫,心也。

牛癇:目直視,腹滿,牛叫,脾也。

雞癇:驚跳,反折,手縱,雞叫,肺也。

豬癇:如屍,吐沫,豬叫,腎也。

五癇重者死,病後甚者亦死。

3. 瘡疹候

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頓悶,乍涼乍熱,咳嗽嚏噴,手足梢冷,夜臥驚悸多睡,並瘡疹證,此天行之病也。惟用溫涼藥治之,不可妄下及妄攻發、受風冷。

白話文:

臉部和腮幫通紅,眼皮也發紅,打哈欠覺得堵塞難受,忽冷忽熱,咳嗽打噴嚏,手腳末梢冰冷,晚上睡覺時驚悸,多夢且睡眠不安,還有瘡疹等症狀,這是流行性的疾病。治療時只用溫涼性質的藥物,不要隨便使用瀉下藥物或攻補發散的藥物,以免受風寒。

五臟各有一證:肝臟水疱;肺臟膿疱;心臟斑;脾臟疹;歸腎變黑。

惟斑疹病後,或發癇,余瘡難發。癇矣,木勝脾,木歸心故也。若涼驚,用涼驚丸;溫驚,用粉紅丸

白話文:

只有出過麻疹後,可能會發作癲癇,而其他疾病則很難發作。得了癲癇,是肝氣過剩抑制了脾臟,因為肝經屬於心臟。如果是熱性驚厥,應服用涼驚丸;如果是寒性驚厥,應服用粉紅丸。

小兒在胎十月,食五臟血穢,生下則其毒當出。故瘡疹之狀,皆五臟之液。肝主淚,肺主涕,心主血,脾為裹血。其瘡出有五名,肝為水疱,以淚出如水,其色青小。肺為膿疱,如涕稠濁,色白而大。心為斑,主心血,色赤而小,次於水疱。脾為疹,小次斑瘡,其主裹血,故赤色黃淺也。

白話文:

嬰兒在母體中停留十個月,吸收五臟的濁血,出生後這些毒素應排出體外。因此,瘡疹的外觀反映的是五臟液體的狀態:

  • 肝主淚,瘡疹為水泡,因淚水像水一樣流出,顏色青綠,體型較小。
  • 肺主涕,瘡疹為膿泡,像涕液一樣粘稠渾濁,顏色白色,體型較大。
  • 心主血,瘡疹為斑點,主心血,顏色紅色,體型較小,次於水泡。
  • 脾主裹血,瘡疹為疹,體型較小,次於斑點,主裹血,因此顏色偏黃。

涕、淚出多,故膿疱、水疱皆大;血營於內,所出不多,故斑疹皆小也。病疱者,涕淚俱少,譬胞中容水,水去則瘦故也。

白話文:

鼻涕和眼淚分泌過多,因此膿皰和水皰都很大;血液積聚在體內,排出不多,因此斑疹都比較小。出現皰疹,鼻涕和眼淚都比較少,就像水囊裏裝水,水沒了就癟了一樣。

始發潮熱三日以上,熱運入皮膚,即發瘡疹,而不甚多者,熱留膚腠之間故也。潮熱隨臟出,如早食潮熱不已,為水疱之類也。

白話文:

從發病開始持續發燒三天以上,熱氣在皮膚中運行,就出現疹子,而且數量不多,是因為熱氣停留在皮膚表面和皮下組織的夾層中。發燒時出現潮熱,根據潮熱發生的時間不同,可以判斷出不同的病症。比如,早上潮熱持續不退,通常會形成水泡之類的病變。

瘡疹始發之時,五臟證見,惟腎無候,但見平證耳,䯌涼、耳涼是也。䯌、耳俱屬於腎,其居北方,主冷也。若瘡黑陷,而耳、䯌反熱者,為逆也。若用百祥丸、牛李膏各三服不愈者,死病也。

白話文:

瘡疹剛開始發作時,五臟都會出現症狀,只有腎臟沒有,只有平穩的症狀,就是手腳冰冷、耳朵冰冷。手腳和耳朵都屬於腎臟,它們位於北方,主導寒冷。如果瘡疹變成黑色並塌陷,而耳朵和手腳反而發熱,這是逆症。如果服用三副百祥丸和牛李膏都沒有好轉,那就是死症了。

凡瘡疹若出,辨視輕重。若一發便出盡者,必重也;瘡夾疹者,半輕半重也;出稀者輕,裡外微紅者輕;外黑裡赤者微重也;外白里黑者大重也;瘡端里黑點如針孔者勢劇也。青乾紫陷,昏睡,汗出不止,煩躁熱渴,腹脹,啼喘,大小便不通者困也。凡瘡疹當乳母慎口,不可令飢及受風冷。必歸腎而變黑,難治也。

白話文:

當瘡疹出現時,必須辨別嚴重程度。

  • 如果瘡疹突然全部爆發出來,情況一定嚴重。
  • 如果瘡疹中間夾雜有皮疹,則病情輕重參半。
  • 瘡疹長得稀疏,顏色微紅的,病情較輕。
  • 外層顏色發黑,內部發紅的,病情較重。
  • 外層顏色發白,內部發黑的,病情非常嚴重。
  • 瘡口內部有針孔大小的黑點,表示病情惡化。
  • 瘡口青紫下陷,患者昏迷,盜汗不止,煩躁口渴,腹脹,哭鬧喘息,大小便不通,都是病情危急的徵兆。

患有瘡疹時,乳母飲食要小心,不要讓孩子飢餓或受風寒。否則病情會轉化成腎虛,瘡疹發黑,難以治療。

有大熱者,當利小便;有小熱者,宜解毒。若黑紫干陷者,百祥丸下之;不黑者慎勿下。更看時月輕重:大抵瘡疹屬陽,出則為順,故春夏病為順,秋冬病為逆。冬月腎旺又盛寒,病多歸腎變黑。又當辨春膿疱,夏黑陷,秋斑子,冬疹子,亦不順也,雖重病猶十活四五。黑者無問何時,十難救一。

白話文:

患有高熱,應該利尿通便;患有低熱,宜解毒。如果瘡疹發黑、變紫、又乾癟凹陷,可以使用百祥丸瀉下;如果沒有變黑,不要輕易瀉下。

進一步根據時間和病情輕重來判斷:一般來說,瘡疹屬於陽性,發作時為順應時令,所以春夏發病為順,秋冬發病為逆。在冬天,腎氣旺盛,又寒冷,容易歸於腎變黑。

另外需要注意分辨春天的膿皰,夏天的黑色凹陷,秋天的斑點,冬天的疹子,這些都不順應時令,即使病情嚴重,存活率也只有四五成。如果瘡疹發黑,無論何時,十例中很難救活一例。

其候或寒戰噤牙,或身黃腫紫,宜急以百祥丸下之。復惡寒不已,身冷出汗,耳䯌反熱者,死病也。何以然?腎氣大旺,脾虛不能制故也。下後身熱氣溫,欲飲水者可治,以脾土勝腎,寒去而溫熱也。治之宜解毒,不可妄下,妄下則內虛多歸於腎。若能食而痂頭焦起,或未黑而喘實者,可下之。

白話文:

出現寒戰、牙關緊閉,或身體發黃腫脹發紫的情況,應緊急服用百祥丸瀉下。如果病情惡化,寒戰不止、身體發冷出汗、耳朵發熱,這是絕症。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腎氣過於旺盛,脾氣虛弱無法制約腎氣所致。瀉下後,身體發熱溫暖,有想喝水的徵兆,這表示脾土勝過腎氣,寒氣去除而轉變為溫熱。

治療時應解毒,不可胡亂瀉下,因為胡亂瀉下會導致內虛,使腎氣更加旺盛。如果病人還能進食,並且頭上的瘡痂變焦,或瘡痂還沒變黑就出現喘息症狀,這表示還可以瀉下。

身熱,煩渴,腹滿而喘,大小便澀,面赤,悶亂,大吐,此當利小便;不差者,宜宣風散下之。若五七日痂不焦,是內發熱,熱氣蒸於皮中,故瘡不得焦痂也。宜宣風散導之,用生犀磨汁解之,使熱不生,必著痂矣。

白話文:

身體發熱、口渴、腹部脹滿並伴有喘息、大小便不通暢、臉紅、煩躁、嘔吐劇烈,此時應該利尿通便。如果症狀未見好轉,宜疏散風邪,瀉下燥熱。若五、七天後傷口痂皮未形成,表示體內有熱,熱氣蒸發到皮膚表面,因此傷口無法結痂。宜疏散風邪,導引熱氣外出,並用犀角磨製的汁液外敷,以抑制熱氣生長,傷口就能順利結痂。

瘡疹由內相勝也,惟斑疹能作搐。疹為脾所生,脾虛而肝旺乘之。木來勝土,熱氣相擊,動於心神,心喜為熱,神氣不安,因搐成癇。斑子為心所生,心生熱,熱則生風,風屬於肝,二臟相搏,風火相爭,故發搐也。治之當瀉心肝補其母,栝蔞湯主之。

白話文:

瘡疹是由於人體內部氣機相爭所致,其中只有斑疹才會引起抽搐。斑疹是由脾臟產生,當脾氣虛弱時,肝氣旺盛就會乘虛而入。肝屬木剋制脾屬土,兩者熱氣交擊,影響到心神。心主喜,熱氣會使人心神不安,因此抽搐變成癲癇。斑點是由心臟產生,心臟生熱,熱氣就會產生風。風氣屬於肝臟,心肝兩個臟腑相互攻擊,風火交爭,所以會引起抽搐。治療時,應該瀉去心肝之火,補益其母。栝蔞湯是治療此病的主方。

瘡黑而急瀉,便膿血並痂皮者順,水穀不消者逆。何以然?且瘡黑屬腎,脾氣本強,或舊服補脾藥,脾氣得實,腎雖用事,脾可制之。今瘡入腹為膿血及連痂皮得出,是脾強腎退,即病出而安也。米穀及瀉乳不化者,是脾虛不能制腎,故自泄也,此必難治。

白話文:

瘡口發黑且腹瀉嚴重,排出膿血和結痂者屬於順症,吃東西不能消化者屬於逆症。為什麼呢?瘡口發黑屬腎,脾氣本來強盛,或者過去服用過補脾藥,讓脾氣得以充實,即使腎氣發作,也能被脾氣所抑制。現在瘡口破入腹腔,排出膿血和附著的結痂,這表示脾氣強盛,腎氣衰退,也就是疾病已經排出而恢復健康。而如果吃進的米穀和瀉藥都不消化,表示脾虛無法抑制腎氣,所以導致腹瀉,這種情況通常難以治療。

4. 傷風

昏睡口中氣熱,呵欠頓悶,當發散,與大青膏解。不散,有下證,當下,大黃丸主之。大飲水不止而善食者,可微下。余不可下也。

白話文:

昏迷、口中氣息灼熱、打哈欠、胸悶,應當發散治療,服用大青膏。若不發散,有便祕症狀,應當下瀉,以大黃丸為主。過度飲水無法止渴,但能正常進食的,可以適度下瀉。其他情況不可下瀉。

5. 傷風手足冷

脾臟怯也,當和脾後發散。和脾,益黃散;發散,大青膏主之。

白話文:

脾臟虛弱時,應先調和脾臟,再發散風寒。調和脾臟,使用益黃散;發散風寒,使用大青膏。

6. 傷風自利

脾臟虛怯也,當補脾,益黃散;發散,大青膏主之。未差,調中丸主之。有下證,大黃丸下之。下後服溫驚丸

白話文:

脾臟虛弱,應當補脾,使用益黃散;若有發散症狀,則用大青膏治療。如果症狀未見好轉,則用調中丸治療。如果有腹瀉症狀,則用大黃丸瀉下。瀉下後服用溫驚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