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乙

《小兒藥證直訣》~ 卷上·脈證治法 (1)

回本書目錄

卷上·脈證治法 (1)

1. 卷上·脈證治法

2. 小兒脈法

脈亂不治,氣不和絃急,傷食沉緩,虛驚促急,風浮,冷沉細。

白話文:

在《小兒脈法》這段文字中,其現代白話文翻譯為:「如果孩童的脈象紊亂,通常表示病情較難治療;若氣血不調且脈象呈現緊繃如絃的狀態,多是因為飲食過量所導致;若因心理驚嚇造成身體虛弱,脈象則會顯得快速而急促;倘若是受風邪影響,脈象會偏浮;而若是體內有寒氣,脈象就會呈現沉而細微的特徵。」

3. 變蒸

小兒在母腹中,乃生骨氣,五臟六腑,成而未全。自生之後,即長骨脈,五臟六腑之神智也。變者,易也。(巢論云:上多變氣。)又生變蒸者,自內而長,自下而上,又身熱,故以生之日後,三十二日一變。變每畢,即情性有異於前。何者?長生腑臟智意故也。何謂三十二日長骨添精神?人有三百六十五骨,除手足中四十五碎骨外,有三百二十數。

自生下,骨一日十段而上之,十日百段。三十二日計三百二十段,為一遍。亦曰一蒸。骨之餘氣,自腦分入齦中,作三十二齒。而齒牙有不及三十二數者,由變不足其常也。或二十八日即至,長二十八齒,以下仿此,但不過三十二之數也。凡一周遍,乃發虛熱,諸病如是。十周則小蒸畢也。

計三百二十日生骨氣,乃全而未壯也。故初三十二日一變,生腎生志。六十四日再變生膀胱。其發耳與䯌冷。腎與膀胱俱主於水,水數一,故先變。生之九十六日三變,生心喜。一百二十八日四變生小腸。其發汗出而微驚。心為火,火數二,一百六十日五變生肝哭。一百九十二日六變生膽。

其發目不開而赤。肝主木,木數三。二百二十四日七變生肺聲。二百五十六日八變生大腸。其髮膚熱而汗或不汗。肺屬金,金數四。二百八十八日九變生脾智。三百二十日十變生胃。其發不食,腸痛而吐乳。此後乃齒生,能言知喜怒,故云始全也。太倉云:氣入四肢,長碎骨於十變。

後六十四日長其經脈,手足受血,故手能持物,足能行立也。經云:變且蒸,謂蒸畢而足一歲之日也。師曰:不汗而熱者,發其汗,大吐者,微下,不可余治。是以小兒須變蒸。脫齒者,如花之易苗。所謂不及三十二齒,由變之不及。齒當與變日相合也,年壯而視齒方明。

白話文:

在母體內的胎兒,骨骼、五臟六腑雖已形成,但尚未完全成熟。出生後,開始發展骨骼和脈絡,並使五臟六腑的功能逐漸完善。"變"指的是改變,"蒸"是指隨著時間推移,體內的能量由內而外,由下至上逐漸發育,並伴隨身體發熱現象。因此,自出生起,每隔三十二天,寶寶的身體就會發生一次變化。每次變蒸結束,寶寶的情緒和性格都會有所不同。這是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寶寶的臟器功能和智力都在不斷地發展。

人體共有三百六十五塊骨頭,除了手腳中的四十五塊細小骨頭,剩下的三百二十塊骨頭在出生後會以每天十段的速度向上生長,十天就可增長一百段。到了三十二天,就能累積到三百二十段,完成了一次變蒸。骨頭的剩餘能量會從腦部分散到齦中,形成三十二顆牙齒。有些人可能沒有長滿三十二顆牙齒,這是因為他們的變蒸過程未達到正常水平。有些人在二十八天就完成了變蒸,只長了二十八顆牙齒,其餘類推,但不會超過三十二顆。

經過十次變蒸,也就是三百二十天,寶寶的骨骼和相關功能才會基本發展完成,但還未達到強壯的狀態。在前三十二天的第一次變蒸,主要發展腎臟和意志力。六十四天的第二次變蒸,則會發展膀胱,同時可能會出現耳朵和腳部冰冷的現象。腎臟和膀胱都與水相關,所以它們最先發育。九十六天的第三次變蒸,會發展心臟和喜悅的情感。一百二十八天的第四次變蒸,會發展小腸,可能會出現出汗和輕微驚嚇的反應。心臟與火相關,所以它的發育排在第二位。一百六十天的第五次變蒸,會發展肝臟和哭泣的能力。一百九十二天的第六次變蒸,會發展膽囊。

在兩百二十四天的第七次變蒸,會發展肺部和聲音。兩百五十六天的第八次變蒸,會發展大腸,可能會出現皮膚發熱和出汗或不出汗的反應。肺部與金相關,所以它的發育排在第四位。兩百八十八天的第九次變蒸,會發展脾臟和智慧。三百二十天的第十次變蒸,會發展胃部。可能會出現不想吃東西、腸痛和嘔吐乳汁的反應。此後,寶寶的牙齒開始生長,並能說話,知道喜怒,這就是所謂的「始全」。

在三百二十天的第十次變蒸後,再過六十四天,寶寶的經脈開始發展,手腳開始接受血液供應,所以手可以抓握物品,腳可以行走站立。在中醫理論中,變蒸是指在每一次變蒸結束時,寶寶的年齡正好增加了一歲。如果寶寶不出汗但身體發熱,應該讓他出汗。如果他大量嘔吐,可以輕微瀉下,但不能過度治療。因此,變蒸對於寶寶的健康成長是必要的。換牙就像植物更換新苗一樣自然。如果牙齒數量不足三十二顆,是因為變蒸過程未達到正常水平。牙齒的數量應該與變蒸的天數相符合,等到年紀大一點,看牙齒的情況才能更清楚。

希望這個翻譯對你有幫助!

4. 五臟所主

心主驚。實則叫哭發熱,飲水而搖(聚珍本作搐);虛則臥而悸動不安。

肝主風。實則目直,大叫,呵欠,項急,頓悶;虛則咬牙,多欠氣。熱則外生氣;濕則內生氣。

脾主困。實則困睡,身熱,飲水;虛則吐瀉,生風。

肺主喘。實則悶亂喘促,有飲水者,有不飲水者;虛則哽氣,長出氣。

腎主虛,無實也。惟瘡疹,腎實則變黑陷。

更當別虛實證。假如肺病又見肝證,咬牙多呵欠者,易治,肝虛不能勝肺故也。若目直、大叫哭、項急、頓悶者,難治。蓋肺久病則虛冷,肝強實而反勝肺也。視病之新久虛實,虛則補母,實則瀉子。

白話文:

[心臟主管情緒驚嚇]。如果心臟功能過盛,會出現尖叫、發燒,喝水後身體會抖動(有些版本記載為抽搐);若是心臟功能不足,則會躺在牀上心悸,感到極度不安。

[肝臟主管風象]。如果肝臟功能過盛,眼睛會凝視不動,大聲喊叫,打哈欠,脖子僵硬,偶爾會昏厥;若是肝臟功能不足,會咬緊牙關,頻繁地喘氣。肝臟熱時,會在體表產生氣象;若是肝臟濕氣重,則在體內產生氣象。

[脾臟主管疲倦]。如果脾臟功能過盛,會感到非常疲倦想睡覺,身體發熱,想喝水;若是脾臟功能不足,會嘔吐腹瀉,並可能引發風疾。

[肺臟主管喘息]。如果肺臟功能過盛,會感到胸悶混亂,呼吸急促,有的人會喝水,有的則不會;若是肺臟功能不足,會有吞嚥困難,常長籲短嘆。

[腎臟主管虛弱,並無過盛的情況]。只有在瘡疹的情況下,腎臟功能過盛,會導致皮膚問題變黑且凹陷。

此外,還應進一步辨別虛實證狀。例如,如果肺部疾病同時出現肝臟的症狀,如咬緊牙關和頻繁打哈欠,這種情況較容易治療,因為這是肝臟虛弱,無法壓制肺部所致。但如果是眼睛凝視不動,大聲哭喊,脖子僵硬,偶爾會昏厥,這種情況則較難治療。因為長期的肺部疾病會導致虛弱和寒冷,而強壯的肝臟反而會壓制肺部。根據病情的新舊和虛實,虛弱時應補充母親的臟器,過盛時則應調節兒子的臟器。

5. 五臟病

肝病,哭叫,目直,呵欠,頓悶,項急。

心病,多叫哭,驚悸,手足動搖,發熱飲水。

脾病,困睡,泄瀉,不思飲食。

肺病,悶亂哽氣,長出氣,氣短喘息。

腎病,無精光,畏明,體骨重。

白話文:

[五臟病症]

肝臟疾病的症狀可能包括哭泣喊叫,眼睛瞪大,頻繁打哈欠,感到悶鬱,以及頸部緊繃。

心臟問題可能會讓人傾向於哭泣喊叫,易受驚嚇,手腳不由自主地顫抖,並有發燒和想喝水的現象。

脾胃疾病可能讓人感到疲倦嗜睡,有腹瀉症狀,並且對食物缺乏興趣。

肺部疾病可能會讓人感到胸悶、呼吸困難,常會深呼吸,氣短且伴有喘息。

腎臟疾病可能會讓人失去活力,畏懼強光,全身骨骼感覺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