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乙

《小兒藥證直訣》~ 卷上·脈證治法 (1)

回本書目錄

卷上·脈證治法 (1)

1. 小兒脈法

脈亂不治,氣不和絃急,傷食沉緩,虛驚促急,風浮,冷沉細。

2. 變蒸

小兒在母腹中,乃生骨氣,五臟六腑,成而未全。自生之後,即長骨脈,五臟六腑之神智也。變者,易也。(巢論云:上多變氣。)又生變蒸者,自內而長,自下而上,又身熱,故以生之日後,三十二日一變。變每畢,即情性有異於前。何者?長生腑臟智意故也。何謂三十二日長骨添精神?人有三百六十五骨,除手足中四十五碎骨外,有三百二十數。

白話文:

小兒在母親子宮內,開始生長骨骼,五臟六腑逐漸形成但尚未發育完全。出生後,繼續生長骨骼脈絡,五臟六腑的神識也漸漸完善。“變”指的是變化。巢氏論中提到:“上部多變氣”。此外,還生長蒸氣,從內部向上生長,同時身體發熱。所以,出生後每隔三十二日發生一次變化。每次變化完成後,孩子的性情都會有所不同。這是因為腑臟和精神都已經有了成長。所謂“三十二日長骨添精神”,是指人體共有三百六十五塊骨骼,扣除手足中的四十五塊小骨,還有三百二十塊骨骼。

自生下,骨一日十段而上之,十日百段。三十二日計三百二十段,為一遍。亦曰一蒸。骨之餘氣,自腦分入齦中,作三十二齒。而齒牙有不及三十二數者,由變不足其常也。或二十八日即至,長二十八齒,以下仿此,但不過三十二之數也。凡一周遍,乃發虛熱,諸病如是。十周則小蒸畢也。

白話文:

從出生開始,骨骼每天生長十分之一,十天就生長十分之一。三十二天共生長十分之三十二,是一個循環,又稱為一蒸。骨骼多餘的氣血,從大腦分流到牙齦中,形成三十二顆牙齒。如果牙齒的數量不足三十二顆,是因為身體的變化導致氣血不足。或者在二十八天就完成了牙齒的生長,只長了二十八顆牙齒,以此類推,但總數不會超過三十二顆。每次循環結束,就會出現低燒,各種疾病也是如此。十次循環之後,小蒸的過程就完成了。

計三百二十日生骨氣,乃全而未壯也。故初三十二日一變,生腎生志。六十四日再變生膀胱。其發耳與䯌冷。腎與膀胱俱主於水,水數一,故先變。生之九十六日三變,生心喜。一百二十八日四變生小腸。其發汗出而微驚。心為火,火數二,一百六十日五變生肝哭。一百九十二日六變生膽。

白話文:

從出生後到320天,骨骼已經長成但還未完全強壯。因此,每32天身體會發生一次變化:

  • 出生後32天,腎臟和意志開始發育。
  • 出生後64天,膀胱開始發育。耳鳴和怕冷的症狀會出現。腎臟和膀胱都與水有關,而水的數字是1,因此它們先開始發育。
  • 出生後96天,心臟和喜悅的情緒開始發育。
  • 出生後128天,小腸開始發育。出汗和輕微驚嚇的症狀會出現。心臟屬於火,火的數字是2。
  • 出生後160天,肝臟和哭泣的情緒開始發育。
  • 出生後192天,膽囊開始發育。

其發目不開而赤。肝主木,木數三。二百二十四日七變生肺聲。二百五十六日八變生大腸。其髮膚熱而汗或不汗。肺屬金,金數四。二百八十八日九變生脾智。三百二十日十變生胃。其發不食,腸痛而吐乳。此後乃齒生,能言知喜怒,故云始全也。太倉云:氣入四肢,長碎骨於十變。

白話文:

眼睛睜不開並且發紅。肝臟屬木,木的數字是三。224天後七次變化產生肺部聲音。256天後八次變化產生大腸。頭髮和皮膚發熱,可能出汗或不出汗。肺臟屬金,金的數字是四。288天後九次變化產生脾臟智慧。320天後十次變化產生胃。頭髮不長,腸胃疼痛,會吐出乳汁。此後開始長牙齒,能夠說話,知曉喜怒哀樂,所以說此時纔算完美。太倉先生說:氣進入四肢,在十次變化時長出堅硬的骨頭。

後六十四日長其經脈,手足受血,故手能持物,足能行立也。經云:變且蒸,謂蒸畢而足一歲之日也。師曰:不汗而熱者,發其汗,大吐者,微下,不可余治。是以小兒須變蒸。脫齒者,如花之易苗。所謂不及三十二齒,由變之不及。齒當與變日相合也,年壯而視齒方明。

白話文:

從出生後六十四天開始,嬰兒身體的經脈會逐漸發育完善,手腳也會得到充足的血液供應,因此能夠抓握物品和站立行走。

《醫經》中記載:"變且蒸",是指嬰兒出生後一歲那天,將會經歷蛻變和發汗的過程。

古人認為,如果嬰兒在沒有出汗的情況下發熱,就應該讓他發汗;如果嬰兒嘔吐得很厲害,就應該適當地給他瀉下。因此,嬰兒需要經歷蛻變和發汗的過程。

如果嬰兒換牙,就像花草發苗一樣。嬰兒的換牙與蛻變密切相關,如果蛻變不足,就會導致換牙不足。換牙的過程與嬰兒的年齡相符,成年後才能看清牙齒的形狀。

3. 五臟所主

心主驚。實則叫哭發熱,飲水而搖(聚珍本作搐);虛則臥而悸動不安。

肝主風。實則目直,大叫,呵欠,項急,頓悶;虛則咬牙,多欠氣。熱則外生氣;濕則內生氣。

脾主困。實則困睡,身熱,飲水;虛則吐瀉,生風。

肺主喘。實則悶亂喘促,有飲水者,有不飲水者;虛則哽氣,長出氣。

腎主虛,無實也。惟瘡疹,腎實則變黑陷。

更當別虛實證。假如肺病又見肝證,咬牙多呵欠者,易治,肝虛不能勝肺故也。若目直、大叫哭、項急、頓悶者,難治。蓋肺久病則虛冷,肝強實而反勝肺也。視病之新久虛實,虛則補母,實則瀉子。

白話文:

更應該區分虛證和實證。比如肺病同時出現肝證,咬牙切齒、頻頻打呵欠的,較容易治癒,這是因為肝虛不能制約肺臟所致。但如果出現目光呆直、大聲哭叫、脖子僵直、突然胸悶等症狀的,就比較難治。這是因為肺病日久,導致虛寒,而肝臟強盛充實,反過來剋制了肺臟。要根據病情的時間、虛實來判斷,虛證就補益肺臟,實證就瀉降肝氣。

4. 五臟病

肝病,哭叫,目直,呵欠,頓悶,項急。

心病,多叫哭,驚悸,手足動搖,發熱飲水。

脾病,困睡,泄瀉,不思飲食。

肺病,悶亂哽氣,長出氣,氣短喘息。

腎病,無精光,畏明,體骨重。

5. 肝外感生風

呵欠,頓悶,口中氣熱。當發散,大青膏主之。若能食,飲水不止,當大黃丸微下之。余不可下。

白話文:

打哈欠、感到胸悶,口中氣息發熱。應當發散治療,大青膏為主藥。如果能進食,喝水不停,應當用大黃丸輕微瀉下。其他情況下不可瀉下。

6. 肝熱

手尋衣領及亂捻物,瀉青丸主之。壯熱飲水,喘悶,瀉白散主之。

白話文:

  1. 手部自動摸索衣領或亂捏東西,可以用瀉青丸治療。
  2. 發燒口渴、呼吸急促胸悶,可以用瀉白散治療。

7. 肺熱

手掐眉目鼻面,甘桔湯主之。

8. 肺盛復有風冷

胸滿短氣,氣急喘嗽上氣。當先散肺,後發散風冷。散肺,瀉白散大青膏主之。肺不傷寒則不胸滿。

白話文:

胸口脹滿,呼吸窒礙,氣喘咳嗽,上氣不接下氣。首先要疏散肺氣,然後驅散風寒。疏散肺氣,可以使用瀉白散、大青膏這類藥物。肺部沒有受到風寒就不會胸口脹滿。

9. 肺虛熱

唇深紅色,治之散肺。虛熱,少服瀉白散

10. 肺臟怯

唇白色,當補肺,阿膠散主之。若悶亂氣粗,喘促哽氣者,難治,肺虛損故也。

白話文:

嘴脣發白,應當補養肺氣,阿膠散可以治療。如果胸悶氣粗,呼吸急促且有異物哽住的感覺,則難以治療,這是因為肺虛受損所致。

脾肺病久,則虛而唇白。脾者肺之母也,母子皆虛,不能相營,故名曰怯肺,主唇白。白而澤者吉,白如枯骨者死。

白話文:

脾臟和肺部疾病久治不癒,就會虛弱而導致嘴脣發白。脾臟是肺臟的根源,母子都虛弱,無法互相滋養,因此稱之為「怯肺」,以嘴脣發白為主要症狀。嘴脣發白而有光澤表示吉利,嘴脣發白如枯骨般則會死亡。

11. 心熱

視其睡,口中氣溫,或合面睡,及上竄咬牙,皆心熱也。導赤散主之。

心氣熱則心胸亦熱,欲言不能而有就冷之意,故合面臥。

12. 心實

心氣實則氣上下行澀,合臥則氣不得通。故喜仰臥,則氣得上下通也。瀉心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心氣太盛,會導致氣血上下運行不順暢,平躺時氣血無法暢通。因此喜歡仰臥,這樣氣血才能上下暢通。瀉心湯可以治療這種情況。

13. 腎虛

兒本虛怯,由胎氣不成,則神不足。目中白睛多,其顱即解,(囟開也,)面色㿠白。此皆難養,縱長不過八八之數。若恣色欲多,不及四旬而亡。或有因病而致腎虛者,非也。又腎氣不足,則下竄,蓋骨重惟欲墜於下而縮身也。腎水,陰也,腎虛則畏明,皆宜補腎,地黃丸主之。

白話文:

孩子本來虛弱怯懦,因為胎氣不足,所以精神也不足。眼睛中的白眼球較多,囟門容易鬆動(也就是囟門過早閉合),面色蒼白。這些都是難以養育的孩子,即使能長大,壽命也不會超過32歲(八八)。如果縱情於色慾,活不到40歲就會死亡。或者有人是因為疾病而導致腎虛的,並不是天生的。另外,腎氣不足,就會下墜,因為骨頭很重,好像要掉下來了,所以身體會縮起來。腎水屬陰,腎虛就會畏光。這些情況都應該補腎,可以用地黃丸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