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嗣紀要》~ 卷之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2)

1. 修德篇第一

後員外養子不肖,嘆曰:有何損德如是。忽遇一道人云:汝有憂色,何不往五臺山見老僧?焦氏頓首,遂往五臺山決其因果。至五臺山不見老僧,只見行童曰:老師昨日言員外今日到山,令行相接也。再三傳語,何必來問,但依父行,愚者自賢爾,後必生賢德子孫。焦氏曰:豈愚者反賢乎?行童曰:昔竇氏五子皆不全形,後行恩布德,皆拜科第。

焦氏拜謝而歸。

密齋云:修德莫如悔過,過而不悔,則累其德矣。禱之於天,不若反求諸己,反身不誠,則獲罪於天矣,此無子之報應也。

《良方論》云:分野異域,則所產有多寡之宜;吉事有祥,則所夢各達其類。是故荊揚多女,雍冀多男。熊羆男子之祥,虺蛇女子之祥。是皆理之可推也。

白話文:

有個員外因為養子不成材而感嘆:「有什麼事會像這樣損害我的德行呢?」 忽然遇到一位道人說:「你面有憂色,為何不去五臺山見一位老和尚呢?」 員外焦氏聽了,立刻磕頭,然後前往五臺山想知道事情的因果。到了五臺山,卻沒見到老和尚,只見一個小童說:「師父昨天說員外今天會到山上,要我來迎接。師父再三交代過了,你何必來問,只要照著父親的行為去做,自以為聰明的人反而會顯得愚笨,以後必定會生出賢德的子孫。」 焦氏說:「難道愚笨的人反而會變得賢德嗎?」 小童說:「以前竇家的五個兒子,都長得不健全,後來他們行善布德,結果全都考取功名。」

焦氏拜謝後就回家了。

密齋說:「修養德行沒有比悔改過錯更好的方法,有了過錯而不悔改,就會損害自己的德行。向天祈禱,不如反過來要求自己,反省自身不誠實,就會得罪上天,這就是沒有兒子的報應。」

《良方論》說:「不同的地域,所出產的物品就會有多寡的差別;吉利的事發生前會有徵兆,做的夢也會有不同的寓意。所以荊州、揚州一帶多生女兒,雍州、冀州一帶多生兒子。夢見熊和羆是生男孩的吉兆,夢見虺和蛇是生女孩的吉兆。這些都是可以推論出來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