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嗣紀要》~ 卷之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

1. 卷之一

全嘗著《廣嗣紀要》,一曰修德,以積其慶;二曰寡欲,以全其真;三曰擇配,以昌其後;四曰調元,以卻其疾;五曰協期,以會其神。遵而行之,有子之道也。若山水之靈,祈禱之應。必有德無欲者,天地交感,志意潛通,可茀無子而獲孔釋抱送之祥矣。否則徼福於冥冥之中,其不為天地厭之者,幾希?

白話文:

我全面地閱讀了《廣嗣紀要》這本書,它提出了五點建議來幫助人們有子嗣:第一,修身養德,以積累善果;第二,節制慾望,以保持生命的純真;第三,選擇合適的配偶,以使後代繁榮;第四,調整身體的健康狀況,以防病痛;第五,掌握恰當的受孕時機,以達到身心的和諧。

遵循並實踐這些原則,就是有子嗣的正確方式。就像山川之靈,或祈禱的回應,只有那些有德行且能控制慾望的人,才能與天地之間產生交感,心意相通,這樣的人即使原本無法生育,也能得到孔釋抱送的吉祥預兆,也就是擁有子孫的喜悅。

反之,如果在冥冥中求福,但自身行為卻無法讓天地所接受,那能得到好結果的機會就非常渺茫了。

2. 修德篇第一

巢氏云:夫人無子者,蓋有三焉:一者墳墓不嗣,二者夫婦年命相剋,三者夫疾婦病。皆令無子。若夫疾婦病,可以服藥而後能有子,余者皆不可治也。

密齋著修德積慶之銘曰:民之有生,宗祀攸系。不生不育,人道乃熄。天不棄人,惟人自棄。厥動匪彝,自求禍戾。無高不摧,無升不墜。盛衰相乘,四時之序。積善之家,慶流不匱。栽者培之,造化之秘。謹按人之乏嗣者,或氣數將窮,脈絡當絕;或驕奢已極,福澤少減;或殘忍太甚,罪業難逃。苟非省躬悔過,積功崇德,則不能轉禍為福也。

故曰君子修之吉。

太上感應篇十種利益:

一、收街市遺棄嬰兒,倩人看養。俟年十五,願識認者,還歸父母團圓。

二、每冬十一月初三為始,收六十以上、十五以下乞丐、貧人,入本家養濟院,每日給米一升,錢十五文。至來年十一月初三日,滿一年,令其自便求趁。

三、普施湯藥,應驗救人病苦。

四、施棺木,周給無力津送之家。

五、使女長大,不計身錢,量給衣資,聽其適人。

六、專一戒殺,救護眾生,遇有飛走物命,買贖放生。

七、每遇荒歉之年,其糧貴糴賤糶,賑濟貧民。

八、應有寺觀損壞者,修理之;聖像剝落者,為裝飾之;或橋梁道路溝渠不通者,咸為治焉。

九、有遠鄉士夫、客旅流落者,酌量遠近,以助裹糧而周急還鄉。

十、居權司,凡遇冤枉,必與辨明。

密齋云:十種利益,如收養乞丐、貧人一條,惟公侯宰相之家得為之,不如遇有飢寒者即周急之。如施棺木一條,所濟有限,不如見路旁之死人,暴露之枯骨,即倩人掩埋之。如放禽獸一條,不可為例,恐有捉捕來求利者,未免反傷其生也。如貴糴賤糶一條,不如豐歉平糶,勿論貴賤。如修理寺觀,裝飾神像,必親監視之,恐被欺罔虛報也。

昔東京有一焦公,三世無嫡嗣,遂為商旅,遊玩名山,尋訪至人,問其因果。及至京都,見一老僧,聲清而遠,目視精光,數與談論,語言甚異,故就席而坐。僧曰:有何所論?焦曰:貧家三世無嫡嗣,奈何?僧曰:無嗣者有三:一、宗祖無德,自己無行;二、夫婦年命,恐犯禁忌;三、精神不守舍,妻妾血寒。有何法術?焦再拜告曰:願聞一言。

僧曰:不難。先修德,後修身,三年之後,可到五臺山,當授異方。說畢,忽不見。焦自遇老僧之後,時時行方便,種種積陰功。遇人臨難者,效觀音之救苦;見物垂死者,體太上之好生。行恩布德,如此三年,竟往五臺山尋訪老僧。數日不見,乃忽見行童手持一書言曰:老師傳語,大夫功成行滿,回宅合藥,志誠服之,富貴子孫,隨念降生。焦公曰:但得嫡子足矣,何望貴子乎!於是生焦員外。

白話文:

[修德篇第一]

巢氏曾言:夫妻無法生育子女,原因大抵有三:一是祖先墳墓風水不佳,影響後代繁衍;二是夫妻八字不合,互相剋害;三是夫妻一方或雙方患有疾病。其中,因疾病導致的無法生育,可以通過藥物治療後恢復生育能力,其餘兩種情況則難以醫治。

密齋撰寫的修德積慶銘文提到:人的生存與繁衍,關乎家族的延續。若無生育,人道將息。上天不會遺棄人,人卻可能自我放棄。行爲失常,自招禍患。沒有不會倒下的高樓,沒有不會墜落的高處。盛衰交替,如同四季更迭。積善之家,福祉綿延不斷。種植者得到滋養,這是自然界的祕密。仔細觀察那些缺乏後代的人,或許是氣數將盡,血脈當絕;或是奢侈過度,福澤減少;或是殘忍過分,罪業深重。除非反省自身,悔過自新,積累功德,否則無法轉禍爲福。

因此,君子修養自身,將會帶來吉祥。

太上感應篇列舉了十種行善的利益:

  1. 救助街頭被遺棄的嬰兒,委託他人撫養。等到孩子十五歲,願意認親時,讓他們與父母團圓。
  2. 每年冬季十一月初三起,收容六十歲以上和十五歲以下的乞丐與貧民,提供每日一升米和十五文錢的生活費。直到次年十一月初三,滿一年後,允許他們自行選擇出路。
  3. 廣泛施藥,救治疾病痛苦。
  4. 提供棺木,幫助無力負擔喪葬的家庭。
  5. 女兒長大後,不論身價,提供適當的嫁妝,讓她自由嫁人。
  6. 專一戒殺,救護衆生,遇到飛禽走獸,買下後放生。
  7. 遇到饑荒年份,糧食高價買入低價賣出,救濟貧困民衆。
  8. 對於損壞的寺廟、觀宇進行修復;聖像剝落的,予以重新裝飾;橋樑道路溝渠不通的,全部進行修繕。
  9. 對於遠鄉流落的士人和旅人,根據遠近給予糧食援助,幫助他們緊急返鄉。
  10. 在權力機關任職,遇到冤屈,必定爲其申辯明理。

密齋認爲:這十種行善的方式,比如收養乞丐和貧民,只有公侯宰相級別的家庭能夠實施,不如遇到飢餓寒冷的人立即給予援助。比如提供棺木,救助有限,不如見到路邊的屍體或暴露的骸骨,立刻請人掩埋。比如放生動物,不可形成固定模式,以免有人爲了獲利捕捉動物,反而傷害生命。比如在糧價高昂時購入低價售出,不如在豐年和平年份均等銷售,不考慮價格高低。比如修復寺廟和裝飾神像,必須親自監督,以防虛報冒領。

以前東京有一位焦公,三代無嫡子,於是成爲商人,遊歷名山,尋找高人詢問因果。到了京城,遇見一位聲音清亮、目光炯炯的老僧,多次交談,言語異常,於是坐在他旁邊。僧人問:“有什麼問題?”焦公說:“我家三代無嫡子,怎麼辦?”僧人答:“無子的原因有三:一是祖先無德,自身無行;二是夫妻八字可能犯忌;三是精神不集中,妻子血寒。有什麼方法?”焦公再次拜謝:“願聞教誨。”

僧人說:“不難。先修德,後修身,三年後,可以去五臺山,會傳授奇異方法。”說完,突然消失。焦公自遇老僧後,時常行善積德。遇到困境的人,效仿觀音救苦;看到即將死亡的生物,體現太上的慈悲。如此行善三年,最終前往五臺山尋找老僧。數日不見,忽然看見小童手持書信,說老師傳話:“大夫功德圓滿,回家合藥,虔誠服用,富貴子孫隨心所欲。”焦公說:“只要嫡子就夠了,何需貴子!”於是,他有了兒子焦員外。

後來,員外的養子不肖,嘆息:“爲何如此損德?”突然遇見道士說:“你面帶憂愁,何不去五臺山見老僧?”焦氏叩頭,前往五臺山詢問因果。到了五臺山不見老僧,只見小童說:“老師昨天說員外今天到山,讓我迎接。”再三傳達信息:“不必來問,只要依照父親的行爲,愚者自會變賢,未來必將誕生賢德子孫。”焦氏問:“愚者能變成賢者嗎?”小童答:“從前竇氏五個兒子都不健全,後來行善積德,都考取了科舉。”

焦氏拜謝後返回。

密齋說:修德不如悔過,不悔過則累德。向天祈禱,不如反省自身,若不真誠反省,則獲罪於天,這是無子的報應。

《良方論》指出:地域不同,生育情況各異;吉祥之事,夢境各有預示。因此,荊揚地區多女,雍冀地區多男。夢見熊羆預示男孩,夢見虺蛇預示女孩。這些都是可以推測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