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嗣紀要》~ 卷之一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 卷之一

全嘗著《廣嗣紀要》,一曰修德,以積其慶;二曰寡欲,以全其真;三曰擇配,以昌其後;四曰調元,以卻其疾;五曰協期,以會其神。遵而行之,有子之道也。若山水之靈,祈禱之應。必有德無欲者,天地交感,志意潛通,可茀無子而獲孔釋抱送之祥矣。否則徼福於冥冥之中,其不為天地厭之者,幾希?

白話文:

這段文字出自《廣嗣紀要》,講述了求子的方法和觀念:

  • 第一條:修德,以積其慶:要積累德行,才能獲得福氣。
  • 第二條:寡欲,以全其真:要減少慾望,才能保全自身的精氣。
  • 第三條:擇配,以昌其後:要選擇合適的配偶,才能延續後代。
  • 第四條:調元,以卻其疾:要調養身體,才能遠離疾病。
  • 第五條:協期,以會其神:要選擇合適的時間,才能順應天時。

作者認為,遵循以上五條,就能夠順利得子。就像山水靈氣能夠感應祈禱,天地之間的交感也能夠讓沒有子嗣的人獲得抱孫的喜悅。

然而,作者也強調,若只求神拜佛而沒有積累德行、克制慾望,最終無法得子,甚至會招來天地厭棄。

2. 修德篇第一

巢氏云:夫人無子者,蓋有三焉:一者墳墓不嗣,二者夫婦年命相剋,三者夫疾婦病。皆令無子。若夫疾婦病,可以服藥而後能有子,余者皆不可治也。

密齋著修德積慶之銘曰:民之有生,宗祀攸系。不生不育,人道乃熄。天不棄人,惟人自棄。厥動匪彝,自求禍戾。無高不摧,無升不墜。盛衰相乘,四時之序。積善之家,慶流不匱。栽者培之,造化之秘。謹按人之乏嗣者,或氣數將窮,脈絡當絕;或驕奢已極,福澤少減;或殘忍太甚,罪業難逃。苟非省躬悔過,積功崇德,則不能轉禍為福也。

故曰君子修之吉。

太上感應篇十種利益:

一、收街市遺棄嬰兒,倩人看養。俟年十五,願識認者,還歸父母團圓。

白話文:

巢氏說:婦女沒有孩子的,大概有三個原因:一是祖墳沒有後代,二是夫妻的壽命相剋,三是丈夫有病妻子也生病。這些都會導致沒有孩子。如果只是丈夫有病妻子也生病,可以服藥後生孩子,其他的都不可治癒。

密齋寫了修德積慶的銘文,上面寫著:百姓有生命,宗族香火就得以延續。不生育,人道就會熄滅。上天不會拋棄人,只有人自己拋棄自己。行為不符合天道,就會自己招致禍患。沒有什麼高不可攀,沒有什麼高高在上不會墜落。盛衰相乘,如同四季的循環。積善之家,福報會源源不斷。種樹的人會培育它,這是造化的秘密。仔細觀察,那些沒有後代的人,可能是氣數將盡,血脈將斷;可能是驕奢淫逸已極,福氣減少;可能是殘忍過度,罪孽難逃。如果不反省自己,悔過自新,積累功德,提升道德,就無法轉禍為福。

所以說,君子修德就會吉祥。

《太上感應篇》十種利益:

一、收留街市上被遺棄的嬰兒,請人照顧養育。等到孩子十五歲,如果有人想認領,就還給他的父母,讓他們團圓。

二、每冬十一月初三為始,收六十以上、十五以下乞丐、貧人,入本家養濟院,每日給米一升,錢十五文。至來年十一月初三日,滿一年,令其自便求趁。

三、普施湯藥,應驗救人病苦。

四、施棺木,周給無力津送之家。

五、使女長大,不計身錢,量給衣資,聽其適人。

六、專一戒殺,救護眾生,遇有飛走物命,買贖放生。

七、每遇荒歉之年,其糧貴糴賤糶,賑濟貧民。

八、應有寺觀損壞者,修理之;聖像剝落者,為裝飾之;或橋梁道路溝渠不通者,咸為治焉。

九、有遠鄉士夫、客旅流落者,酌量遠近,以助裹糧而周急還鄉。

白話文:

每年冬天十一月初三開始,收留六十歲以上、十五歲以下的乞丐和窮人,安置在本家養濟院,每天提供一升米和十五文錢。到來年十一月初三,滿一年後,讓他們自行謀生。

免費提供湯藥,救治病苦的人們。

免費提供棺木,幫助無力負擔喪葬費用的人家。

養育的女孩長大後,不收取嫁妝錢,根據情況提供衣物和生活用品,讓她們自由選擇嫁人。

嚴格禁止殺生,救護一切生命,遇到被捕捉的飛禽走獸,就出錢贖回放生。

每年遇到荒年,糧食價格高漲時,就低價收購糧食,再低價賣給貧困百姓。

遇到寺廟、道觀損壞的,就修理;神像剝落破損的,就重新裝飾;橋樑、道路、溝渠不通暢的,也都負責修繕。

遇到遠方來的讀書人、旅行者流落異鄉的,根據路途遠近,提供路費和糧食,幫助他們回家。

十、居權司,凡遇冤枉,必與辨明。

密齋云:十種利益,如收養乞丐、貧人一條,惟公侯宰相之家得為之,不如遇有飢寒者即周急之。如施棺木一條,所濟有限,不如見路旁之死人,暴露之枯骨,即倩人掩埋之。如放禽獸一條,不可為例,恐有捉捕來求利者,未免反傷其生也。如貴糴賤糶一條,不如豐歉平糶,勿論貴賤。如修理寺觀,裝飾神像,必親監視之,恐被欺罔虛報也。

昔東京有一焦公,三世無嫡嗣,遂為商旅,遊玩名山,尋訪至人,問其因果。及至京都,見一老僧,聲清而遠,目視精光,數與談論,語言甚異,故就席而坐。僧曰:有何所論?焦曰:貧家三世無嫡嗣,奈何?僧曰:無嗣者有三:一、宗祖無德,自己無行;二、夫婦年命,恐犯禁忌;三、精神不守舍,妻妾血寒。有何法術?焦再拜告曰:願聞一言。

白話文:

古代官員在處理案件時,遇到冤枉事,必須要仔細辨明真相。

有些人認為十種行善之事,比如收養乞丐和窮人,只適合富貴人家去做,不如遇到飢寒之人就馬上幫助他們;又比如施棺,所能幫助的人有限,不如看到路邊的死人或暴露的骨骸,就請人掩埋他們;又比如放生禽獸,不可成為常例,以免有人為了利益抓捕動物,反而傷害了他們。還有像貴價收購糧食,低價售出糧食,不如豐收時平價售賣,無論貴賤。又比如修繕寺廟,裝飾神像,一定要親自監督,免得被欺騙和虛報。

以前東京有個焦姓人家,祖孫三代都沒有嫡子,於是焦先生便外出經商,遊覽名山,尋找有道之人,詢問自身遭遇的因果。他來到京都,看到一位老僧,聲音清亮洪亮,目光炯炯有神,就與他交談,老僧的言論十分不同尋常,焦先生便坐下來跟他談話。老僧問他:“你有何事想問?”焦先生說:“我祖孫三代都沒有嫡子,這是怎麼回事?”老僧說:“無子嗣的原因有三個:一是祖先沒有德行,自己也沒有善行;二是夫妻的年命,可能犯了禁忌;三是精神不守舍,妻子血寒。你有什麼方法想問?”焦先生連忙拜謝,說:“希望您指點迷津。”

僧曰:不難。先修德,後修身,三年之後,可到五臺山,當授異方。說畢,忽不見。焦自遇老僧之後,時時行方便,種種積陰功。遇人臨難者,效觀音之救苦;見物垂死者,體太上之好生。行恩布德,如此三年,竟往五臺山尋訪老僧。數日不見,乃忽見行童手持一書言曰:老師傳語,大夫功成行滿,回宅合藥,志誠服之,富貴子孫,隨念降生。焦公曰:但得嫡子足矣,何望貴子乎!於是生焦員外。

後員外養子不肖,嘆曰:有何損德如是。忽遇一道人云:汝有憂色,何不往五臺山見老僧?焦氏頓首,遂往五臺山決其因果。至五臺山不見老僧,只見行童曰:老師昨日言員外今日到山,令行相接也。再三傳語,何必來問,但依父行,愚者自賢爾,後必生賢德子孫。焦氏曰:豈愚者反賢乎?行童曰:昔竇氏五子皆不全形,後行恩布德,皆拜科第。

白話文:

僧人說道:「這不難。你先修德,後修身,三年之後,就能到五臺山,我會傳授給你奇方。」說完,僧人便突然消失了。焦自遇自從遇到老僧之後,就時常行善積德,種種做善事積陰德。遇到有人面臨危難時,他效法觀音菩薩救苦救難;看到有生物快要死去時,他體現太上老君的好生之德。他行善布德,這樣過了三年,便前往五臺山尋找老僧。

找了幾天都沒見到老僧,突然看到一個童子手裡拿著一封書信,說道:「老師傳話,大夫功德圓滿,請回府配藥,誠心服下,就會富貴子孫,隨念而生。」焦公說道:「只要能生個嫡子就滿足了,哪裡還奢望貴子呢!」於是焦員外生下了兒子。

後來員外養子不成器,他嘆息道:「做了什麼孽才會有這樣的兒子?」突然遇到一位道人,說道:「你愁眉苦臉的,為何不前往五臺山去見老僧?」焦氏叩頭謝過,便前往五臺山尋求解惑。到了五臺山,卻沒有看到老僧,只見一個童子說道:「老師昨日就說員外今天會來山裡,讓我來迎接你。」他再三傳話:「何必來問呢?只要按照父親的做法,愚者自然會變得賢德,將來必能生出賢德的子孫。」焦氏說道:「愚者竟然能變賢德嗎?」童子說道:「以前竇家五個兒子都不完整,後來行善布德,都考中了科舉。」

焦氏拜謝而歸。

密齋云:修德莫如悔過,過而不悔,則累其德矣。禱之於天,不若反求諸己,反身不誠,則獲罪於天矣,此無子之報應也。

《良方論》云:分野異域,則所產有多寡之宜;吉事有祥,則所夢各達其類。是故荊揚多女,雍冀多男。熊羆男子之祥,虺蛇女子之祥。是皆理之可推也。

白話文:

焦氏道謝後便回家了。密齋說:「修養品德最好的方法就是反省過錯,犯錯而不悔改,就會損害自己的德行。祈求上天不如反省自己,如果內心不誠實,就會受到上天的懲罰,這就是沒有子嗣的報應。」

《良方論》中寫道:「不同的地方,所生男女的比例也不同;吉利的事情,夢境也會有所不同。所以荊州和揚州多生女兒,雍州和冀州多生兒子。熊和羆是男子吉利的徵兆,虺和蛇是女子吉利的徵兆。這些都是可以推論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