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嗣紀要》~ 卷之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2)

1. 寡欲篇第二

(詳見上卷。)辟邪丹宜鎮神鎮精丹主之。

人參(一兩),茯神(一兩),遠志(甘草水煮,去心,一兩),柏子仁(一兩),酸棗仁(去殼,一兩),石菖蒲(一兩),白龍骨(煅),牡蠣(煅,各二兩半),辰砂(水飛,五錢,留一錢為衣)

以上共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棗湯下。

丹溪曰:人受天地之氣以生。天之陽氣為氣,地之陰氣為血,故氣常有餘,血常不足。何以言之?男子十六而精通,女子十四而經行。是有形之後,猶有待於乳哺、水穀之養,陰氣始成,而可與陽氣為配,以能成人。而為人父母,古人必待三十、二十而後嫁娶,可見陰氣之難於成,而古人之善於保養,則伸陽於腎,有補無瀉,正是此意。又按《禮記》注曰:惟五十然後養陰者,有以加。

《內經》曰:年至四十,陰氣自半,而起居衰矣。又曰:男子六十四而精絕,女子四十九而經斷。夫以陰氣之成,止供給得三十年之用,已先病矣。人之情欲無涯,此難成易敗之陰氣,若之何而可以縱欲也。

或曰:人在氣交之中,今欲順陰陽之理,而為攝養之法,如之何則可?曰:主閉藏者腎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臟皆有相火,而其繫上屬於心。心,君火也,為物所感則易於動,心動則相火翕然而隨,雖不交會亦暗流而滲漏矣。所以聖賢只教人收心養性,其旨深矣。天地以五行更迭衰旺而成四時,人之五臟六腑亦應之而衰旺。

四月屬巳,五月屬午,為火太旺,火為肺金之夫,火旺則金衰。六月屬未,為土大旺,土為水之夫,土旺則水衰。況腎水嘗借肺金為母,以輔助其不足。故《內經》諄諄然資其化源也。

古人以夏月必獨宿而淡滋味,兢兢業業於愛護保養金水二臟,正嫌火土之旺耳。《內經》又曰:藏精者,春不病溫。十月屬亥,十一月屬子,火氣潛伏閉藏,以養其本然之真,而為來春升陽發生之本。若干此不恣欲以自戕,至春升之際,根本壯實,氣不輕浮,焉有溫熱之病?夫夏月火土之旺,冬月火氣之伏,此論一年之虛耳。若上弦前、下弦後,月廓空,亦為一月之虛。

大風大霧,虹霓飛雹,暴寒暴熱,日月薄蝕,憂愁忿怒,驚恐悲哀,醉飽勞倦,謀慮勤勤,又皆為一日之虛。若病患初退,瘡痍正作,尤不止一日之虛。今人多有春末夏初患頭痛腳軟,食少體弱,仲景論春夏劇,秋冬差,而脈弦大者,正世俗謂注夏病也。若犯四者之虛,似難免此。

夫當壯年,便有老態,仰事俯育,一切隳廢,興言至此,深可驚歎。古人謂不可見欲,使心不亂。夫以溫柔之感於體,聲音之感於耳,顏色之感於目,馨香之感於鼻,誰是鐵心漢不為動擾?善養生者,於此五個月出居於外,苟值一月之虛、一日之虛,亦宜暫遠帷幕,各自珍重,保全天和,庶可以滋助化源,水得所養,陰無虧欠,與陽平。然後陽得所附而無損越之變,遂成天地交之泰,何病之可言。

白話文:

(詳見上卷。)辟邪丹最好以鎮神鎮精丹為主。

配方為:人參(一兩)、茯神(一兩)、遠志(用甘草水煮過,去除中心,一兩)、柏子仁(一兩)、酸棗仁(去殼,一兩)、石菖蒲(一兩)、煅燒過的白龍骨(二兩半)、煅燒過的牡蠣(二兩半)、水飛過的辰砂(五錢,留下一錢作為藥丸外衣)。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丸,大小如彈珠。每次服用一丸,用紅棗湯送服。

丹溪(朱震亨,元代名醫)說:人稟受天地之氣而生。天之陽氣化為人體的氣,地之陰氣化為人體的血,所以氣通常有餘,而血常常不足。為什麼這麼說呢?男子十六歲時精氣開始暢通,女子十四歲時月經來潮。這說明在有形之軀形成後,還需要乳汁和水穀的滋養,陰氣才能逐漸生成,才能與陽氣相配,使人得以成長。而古代人們要等到男子三十歲、女子二十歲之後才結婚,可見陰氣的形成是很困難的,而古人善於保養,強調補益腎陽,不隨意耗損,正是這個道理。又根據《禮記》的注釋說:只有到了五十歲之後才需要養陰,是因為需要更加注重養陰。

《內經》(中醫經典著作)說:到了四十歲,人體陰氣會減少一半,生活起居也開始衰退。又說:男子到了六十四歲精氣耗盡,女子到了四十九歲月經停止。陰氣的生成,只夠供給人使用三十年,就已經開始出現問題了。而人的情慾是沒有止境的,這難以生成又容易耗損的陰氣,怎麼能夠放縱慾望呢?

有人問:人生活在天地陰陽之氣交匯之中,現在想要順應陰陽的道理,採用養生的方法,應該怎麼做呢?回答說:主導閉藏功能的是腎,主導疏泄功能的是肝,這兩個臟器都有相火,而它們的根源都與心相連。心,屬於君火,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而躁動,心一旦躁動,相火就會跟著旺盛,即使沒有性行為,也會暗中流失。所以聖賢只教導人們要收斂心神,涵養性情,這個道理是很深奧的。天地依靠五行更替衰旺來形成四季,人體的五臟六腑也應和著四季變化而衰旺。

四月屬巳,五月屬午,火氣太旺盛,火是肺金的丈夫,火旺則金衰弱。六月屬未,土氣大旺,土是腎水的丈夫,土旺則水衰弱。何況腎水還要依靠肺金來滋養,才能補充自身的不足。所以《內經》反覆強調要重視腎的化生之源。

古人夏天一定獨自睡覺,飲食清淡,小心謹慎地愛護保養肺金和腎水,就是因為擔心火土過旺。《內經》又說:能夠藏精的人,春天就不會得溫病(發熱的疾病)。十月屬亥,十一月屬子,火氣潛伏閉藏,用來養護人體原本的真元之氣,為來年春天陽氣生發做好準備。如果在冬天不放縱情慾,自我傷害,那麼到了春天陽氣生發的時候,身體根基強壯,氣不輕浮,又怎麼會有溫熱的疾病呢?夏天火土旺盛,冬天火氣潛藏,這是從一整年來看人體的虛弱情況。如果是在上弦月前和下弦月後,月亮殘缺不圓滿的時候,也是一個月中的虛弱時期。

大風大霧、彩虹冰雹、突然寒冷或炎熱、日蝕月蝕、憂愁憤怒、驚恐悲哀、醉酒飽食、勞累過度、思慮過多,這些都是一天當中的虛弱時候。如果剛從疾病中恢復,或是瘡瘍剛開始發作,更是虛弱不止一天。現在很多人在春夏之交會出現頭痛腳軟、食慾不振、身體虛弱,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提到這種春夏加重,秋冬減輕,脈象呈現弦大的情況,正是世俗所說的「注夏病」。如果犯了以上四種虛弱的情況,恐怕很難避免這種疾病。

在壯年時期,就呈現老態,上面要奉養父母,下面要撫育子女,導致一切都荒廢了,說到這裡,實在讓人感到驚訝和嘆息。古人說不可見到慾望,讓心不被擾亂。溫柔的觸摸會引起身體的感官反應,聲音會引起耳朵的反應,顏色會引起眼睛的反應,香味會引起鼻子的反應,有誰是鐵石心腸不被這些所動搖呢?善於養生的人,在五個月中會搬到外面居住,即使碰上一個月的虛弱期、一天的虛弱期,也應該暫時離開床笫,各自珍重,保全天地的和諧之氣,這樣才能滋養化生之源,使腎水得到滋養,陰氣不虧損,與陽氣平衡。然後陽氣有所依附,而沒有損耗或過度的情況,最終才能達到天地陰陽交合的泰和狀態,哪裡還會有疾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