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卷首 (2)

回本書目錄

卷首 (2)

1. 內經方

(內者,性命之道。經者,載道之書。其書乃黃帝與岐伯鬼臾區伯高少師少俞雷公六臣,講求而成。其方高簡奧妙,不易測識,今人罕能用之者。然既為古聖之神方,自不得不錄之以冠於卷首。)

白話文:

內經講述了生命和養生的法則。書中記載了黃帝與岐伯、鬼臾區、伯高、少師、少俞、雷公等六位臣子,探討養生之道而寫成的。其中的方劑高明簡潔,奧妙深邃,難以理解,現在的人很少能使用它。但是既然是古代聖人的神方,就不能不將它錄在書的開頭。

用醇酒二十斤,蜀椒一升,乾薑一斤,桂心一斤,漬酒中,浸以綿絮布巾,用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處,靈樞壽夭剛柔篇。(神靈之樞要,是謂靈樞。按漢藝文志曰:黃帝內經十八卷,蓋靈樞九卷,素問九卷,即內經也。二經各載八十一篇,皆合黃盅九九之數,而天人之道,盡乎是矣。

白話文:

使用20斤醇酒、一升蜀椒、一斤乾薑、一斤桂心,浸漬在酒中,用綿絮布巾浸泡,用生桑炭炙烤布巾,用來熨燙寒痹疼痛的地方。

(神靈之樞要,是謂靈樞。根據漢藝文志記載:黃帝內經有十八卷,靈樞九卷,素問九卷,即內經。兩經各載八十一篇文章,都符合黃帝的九九之數,天人之道,至此完備)

)黃帝曰:余聞刺有三變,何謂三變?(按史記,黃帝姓公孫,名軒轅,有熊國君少典之子,繼神農而有天下,都軒轅之邱,以土德王,故號黃帝。)伯高答曰:有刺營者,有刺衛者,有刺寒痹之留經者。(刺營者,刺其陰。刺衛者,刺其陽。刺寒痹者,溫其經。三刺不同,故曰三變。

白話文:

黃帝說:我聽說針灸有「三變」,這「三變」指的是什麼呢?伯高回答說:所謂「三變」,是指「刺營」、「刺衛」和「刺寒痹之留經」這三種不同的針灸手法。「刺營」是指針灸陰經,「刺衛」是指針灸陽經,「刺寒痹之留經」是指以針灸的溫熱之氣來疏通阻塞的經絡。「三刺」不同,所以稱之為「三變」。

)黃帝曰:刺三變者奈何?伯高答曰:刺營者出血,刺衛者出氣,刺寒痹者內熱。(調經論亦曰:取血於營,取氣於衛,內熱義如下文。)黃帝曰:營衛寒痹之為病奈何?伯高答曰:營之生病也,寒熱少氣,血上下行。(營主血,陰氣也。病在陰分,則陽勝之,故為寒熱往來。

白話文:

黃帝問:「刺三變是怎麼回事?」伯高回答說:「刺營就會出血,刺衛就會出氣,刺寒痹就會內熱。」(《調經論》也說:「取血於營,取氣於衛,內熱義如下文。」)黃帝又問:「營衛寒痹引起的疾病是什麼樣的?」伯高回答說:「營生病時,就會出現寒熱、少氣、血上下運行。」(營主血,屬陰。病在陰分,則陽盛,所以會交替出現寒證和熱證。)

陰病則陰虛,陰虛則無氣,故為少氣。邪在血,故為上下妄行。所以刺營者,當刺其血分。)衛之生病也,氣痛,時來時去。怫(音佛)愾(音戲)。賁響,風寒客於腸胃之中。(衛屬陽,為水穀之悍氣。病在陽分,故為氣痛。氣無定形,故時來時去。怫,鬱怒也。愾,太息也。

白話文:

陰病就是陰虛,陰虛就是沒有氣,所以成為少氣。邪氣在血中,所以上下妄行。所以刺營的人,應該刺其血分。)衛的分別是生病,氣痛,有的時候發作,有的時候沒事。鬱怒太息。賁響,風寒侵犯在腸胃之中。(衛屬陽,是水穀的悍氣。病在陽分,所以成為氣痛。氣沒有固定的形狀,所以有的時候發作,有的時候沒事。鬱怒。太息。

賁響,腹鳴如奔也。皆氣分之病。風寒外襲而客於腸胃之間,以六腑屬表,而陽邪歸之,故病亦生於衛氣。)寒痹之為病也,留而不去,時痛而痹不仁。(寒痹久留不去,則血脈不行,或凝滯而為痛,或皮膚不知痛癢,而為不仁。)黃帝曰:刺寒痹內熱奈何?伯高答曰:刺布衣者,以火淬之。

白話文:

賁響,腹鳴如奔馳也。這些都是氣分方面的疾病。風寒從體外襲擊而留客在腸胃之間,由於六腑屬於表,而陽氣的邪歸屬於表,所以疾病亦產生於衛氣。)寒痹作為疾病,停留而不消除,常常疼痛而麻木不仁。(寒痹長期停留不去,則血脈不通,或凝滯而疼痛,或皮膚不知疼痛和瘙癢,而麻木不仁。)黃帝說:針刺寒痹內熱怎麼辦?伯高回答說:針刺穿著布衣的人,用火淬煉針。

刺大人者,以藥熨之。(內熱,謂溫其經也。布衣血氣澀濁,故當以火淬之,即近世所用雷火針,及艾蒜蒸炙之類。淬音翠,灼也。)黃帝曰:藥熨奈何?伯高答曰:用醇酒二十升,蜀椒一升,乾薑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種,皆㕮咀,漬酒中。用綿絮一斤,細白布四丈,並納酒中。

白話文:

(1)在針灸時,如果碰到了大而硬的筋骨,要用藥熨的方法治療。(內熱,指溫熱敷,起到溫通經絡的作用。布衣是指平民百姓,其血氣較為澀滯渾濁,因此需要用火來淬煉,就像現在所用的雷火針、艾灸和蒜灸等。淬,音翠。灼烤的意思。)

(2)黃帝問道:「藥熨的方法如何?」伯高回答道:「使用醇酒二十升,蜀椒一升,乾薑一斤,桂心一斤。總共四種藥物,都搗碎後浸泡在酒中。再用一斤綿絮,四丈長的白布,都浸泡在藥酒中。

置酒馬矢熅(音慍)中,蓋封塗勿使泄。五日五夜,出布綿絮曝乾之。干復漬以盡其汁,每漬必晬(音醉)其日,乃出干。干並用滓(音子)與綿絮,復(音福)布為復巾。長六七尺,為六七巾。則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處,令熱入至於病所。寒復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

白話文:

將酒漿置於馬糞火中煮,並加蓋封口,不要使酒漿洩出。經過五天五夜後,取出布、棉絮曬乾。待其乾後,再浸泡於酒漿中,直到酒漿的汁液全部浸入,每次浸泡,都要在當天晚上取出。取出後晾乾,將酒漿的渣滓和棉絮一起搗碎,再將布重新縫製成復巾。復巾的長度約為六、七尺,一共製作六、七條。然後,用生桑炭把復巾烤熱,用烤熱的復巾熨燙被寒邪侵襲而引起的痹證疼痛處,使熱力滲入到病竈。如果寒邪再次出現,就再用烤熱的復巾熨燙,重複三十次後即可停止。

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㕮咀者,謂碎之如大豆。其粒顆可以咀嚼之,又吹去細末,然後煎之,取其清汁也。漬,浸也。馬矢熅中者,燃干馬屎而煨之也,此西北方所常用者。塗,鹽泥封固也。晬,周日也。復布為貯巾者,重布為巾,如今之夾袋,所以盛貯綿絮藥滓也。

白話文:

用毛巾擦汗,大約擦了三十遍才停止。(㕮咀:將藥搗碎至黃豆般大小,其藥粒顆粒可咀嚼,然後再吹去細末,最後煎藥取其清汁。漬:浸泡。馬矢熅中:將乾燥的馬糞燃燒後煨熱,這是西北地區常用的方法。塗:用鹽泥封固。晬:整日。復布為貯巾:將布料重疊做成毛巾,就像如今的夾袋,用來盛裝棉絮藥渣。

滓,相也。炙布以生桑炭者,桑能利關節,除風寒濕痹諸痛也。大人血氣清滑,故當於未刺之先,及既刺之後,但以藥熨,則經通汗出,而寒痹可除矣。)起步內中,無見風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此所謂內熱也。(刺後起步於密室內中,欲其氣血行,而慎避風寒也。凡此者,皆所謂內熱之法。

白話文:

用馬膏治療,膏敷急症,用白酒和桂枝塗治緩症,用桑樹的枝鉤刺它,這種方法用來治療季節交替時引起的疾病。

《靈樞經·經筋篇》說:足陽明經的筋脈發生疾病,足中趾的筋支脈轉筋,足跳僵硬。(本經的筋,起於中趾,結於跗骨上部。邪氣由外向上運行,加於輔骨,向上結於膝外側。直的筋向上循著腓骨,結於膝。跳,跳動。堅,堅強。)伏兔轉筋,使股前腫脹,腹筋急。

(其直者上循伏兔,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而布也。)引缺盆及頰,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僻,歪斜也。其筋自缺盆,上頸頰。挾口,上合於太陽。太陽為目上綱,陽明為目下綱。故凡目之不合不開,口之急縱歪僻者,皆足陽明之筋病。

白話文:

其直立的經脈,沿著伏兔穴向上走行,彙集於股骨大轉子處,然後向上進入陰部,再上行到腹部並分佈於腹部。缺盆穴和麪頰的筋脈牽拉,突然嘴巴偏斜。急症的患者眼睛不能閉合,發熱時筋脈鬆弛,眼睛睜不開。面頰的筋脈有寒邪就變得急促,牽拉麪頰,使嘴巴歪斜。有熱邪筋脈就鬆弛,收縮無力,所以嘴巴歪斜。(歪斜,是指嘴巴歪斜。其筋從缺盆穴出,向上經過頸部和麪頰,夾著嘴巴,向上與太陽穴相合。太陽穴是眼睛上方的筋脈,陽明穴是眼睛下方的筋脈。所以凡是眼睛不能閉合、睜不開,嘴巴急促、鬆弛、歪斜的,都是足陽明經筋脈病變引起的。)

寒則急而熱則緩也。)治之以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塗其緩者。以桑鉤鉤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頰,且飲美酒,啖(音淡美)炙肉。不飲酒者,自強也,為之三拊(音府)而已。(馬膏,馬脂也。口頰喎僻,乃風中血脈也。手足陽明之筋絡於口,會太陽之筋絡於目。

白話文:

寒冷的時候疾病急,熱的時候疾病緩。治療這種疾病可以使用馬油,將馬油塗抹在急性的部位,用白酒和桂花調和,塗抹在緩性的部位。用桑木做的鉤子鉤住患處,然後將生桑木炭放在鍋中,上下調整位置,以便坐著等候。用馬油熨燙急性的面頰,並且飲用美酒,吃烤肉。不能飲酒的人,自己忍受即可,只要為他拍打三次患部就可以了。(馬油,就是馬的脂肪,口頰歪斜不正是因為風病侵襲血脈而引起的。手足陽明經的經絡在嘴巴,會合太陽經的經絡於眼睛。)

寒則筋急而僻,熱則筋緩而縱。故左中寒,則逼熱於右。右中寒,則逼熱於左。寒者急而熱者緩也,急者皮膚頑痹,營衛凝滯,治法急者緩之,緩者急之。故用馬膏之甘平柔緩,以摩其急,以潤其痹,以通其血脈。用桂酒之辛熱急束,以塗其緩,以和其營衛,以通其經絡。桑能治風痹,通節竅,以桑鉤鉤之者,鉤正其口也。

白話文:

寒冷的時候,筋脈就會緊繃而僵硬;炎熱的時候,筋脈就會鬆弛而舒展。所以左側的中樞受到寒邪,就會把熱氣逼到右側。右側的中樞受到寒邪,就會把熱氣逼到左側。寒邪會讓筋脈緊張,熱邪會讓筋脈鬆弛。筋脈緊張的人,皮膚僵硬麻木,營衛之氣凝滯不暢。治療方法是讓緊張的筋脈放鬆,讓鬆弛的筋脈緊繃起來。所以要用馬膏的甘平柔緩,來按摩緊張的筋脈,潤滑僵硬的筋脈,打通血脈。用桂酒的辛熱急束,來塗抹鬆弛的筋脈,調和營衛之氣,打通經絡。桑葉能治療風濕痹痛,通暢關節,用桑鉤鉤住患處,是為了矯正口形的端正。

復以生桑火炭,置之地坎之中,高下以坐等者,欲其深淺適中,便於坐而得其暖也。然後以前膏熨其急頰,且飲之美酒,啖之美肉,皆助血舒筋之法。病在上者,酒以行之,甘以助之也。雖不善飲,亦自強之。三拊而已,言再三拊摩其患處,則病自已矣。)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輕輸,名曰季春痹也。

白話文:

再用生的桑木炭火,放在地坑的中央,上下高低適當,坐在上面等著,希望火坑的深淺合適,便於坐下而得到溫暖。然後用膏藥敷在病人的急頰上,同時喝美酒,吃美肉,這都是幫助血脈運行和舒展筋骨的方法。病在上半身的人,用酒來疏通,用甘味的東西來幫助。即使不善於喝酒,也要勉強自己喝一些。三拊而已,意思是說,只要反覆撫摩患處三次,那麼疾病自然就會消失了。治療的方法是燔針劫刺。以知道的病症為數,以疼痛為輕重,叫做季春痹。

(足陽明正盛之經,應三月之氣也。)

以千里水煮秫米半夏湯,治目不瞑,靈樞邪客篇。黃帝問於伯高曰:夫邪氣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臥出者,何氣使然。(邪氣感人,令人寐無從生,故云不臥出也。)伯高曰: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音樸)津液宗氣,分為三隧(音遂)。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

白話文:

使用千里水煮熟的糯米、半夏湯,來治療眼睛不閉合的疾病,出自靈樞邪客篇。黃帝問伯高說,邪氣進入人體,有時候會讓人眼睛不閉合,無法入睡,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伯高回答說,五穀進入胃中,食物的殘渣、津液、元氣,分為三個管道。元氣積聚在胸中,從喉嚨中出來,貫穿心脈,運行呼吸。

(隧,道也。糟粕之道,出於下焦。津液之道,出於中焦。宗氣之道,出於上焦,故分為三隧。喉嚨為肺之系,而下貫於心,故通宗氣而行呼吸。)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營氣出於中焦,中焦受水穀之精,泌其津液,變化以為血脈。

白話文:

隧,意即通道。糟粕的去路,出於下焦。津液的去路,出於中焦。宗氣的去路,出於上焦,所以分為三部分。咽喉是肺的系統,並且向下貫入心臟,所以通過宗氣來進行呼吸。營氣產生津液,把津液注入脈絡,轉化為血液,以供應四肢末梢。血液注入五臟六腑,以滿足特定時辰的需求。營氣是由中焦產生的,中焦接受水穀的精華,把其中的一些水分分離出來,轉化成血液。

外而四肢,內而臟腑,無所不至。故其運行之數,與刻數皆相應焉。泌,音秘,泉水貌。)衛氣者,出其悍氣之剽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晝行於陽,夜行於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於五臟六腑。(衛氣慓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中,故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

晝行於陽,常從足太陽始。夜行於陰,常從足少陰始。)今厥氣客於五臟六腑,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躋陷,不得入於陰,陰虛,故目不瞑。(邪氣逆於臟腑,則衛氣不得入於陰分,故偏盛於陽。陽偏盛,則陽躋陷。陷者,受傷之謂。

白話文:

白天,太陽掛在天上,陽氣旺盛,衛氣從足太陽經開始運行。晚上,月亮掛在天上,陰氣旺盛,衛氣從足少陰經開始運行。現在,病邪侵犯五臟六腑,衛氣只能運行於體表,不能進入陰分。衛氣於陽分運行,導致陽氣過盛,陽氣過盛則陽氣損傷,不能進入陰分,陰分虛弱,所以眼睛不能閉合。

陽盛陰虛,故目不瞑。蹺有五音,蹺、皎、喬、腳、又極虐切。)黃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補其不足,瀉其有餘。(此刺治之補瀉也。補其不足,即陰蹺所出,足少陰之照海也。瀉其有餘,即陽蹺所出,足太陽之申脈也。若陰盛陽虛而多臥者,自當補陽瀉陰矣。)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

白話文:

陽氣盛,陰氣虛,所以睡不著覺。「蹺」有很多種讀音,有「蹺」、「皎」、「喬」、「腳」,發音同極虐切。黃帝說:好,那該如何治療呢?伯高說:補充不足之處,瀉去有餘之處。(這利用針刺的補和瀉來治療。補不足之處,就是陰蹺脈所經過的地方,也就是足少陰腎經的照海穴。瀉去有餘之處,就是陽蹺脈所經過的地方,也就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申脈穴。如果陰氣盛,陽氣虛,而睡覺很多的人,自然就應該補陽瀉陰。)調和虛實,使氣血運行通暢,祛除邪氣,喝一劑半夏湯,陰陽就會暢通,馬上就能睡著。

(謂既刺之後,仍當用藥以治之。凡不臥之證,有邪實者,多屬外因。有營虛者,多屬內因。此半夏湯一法,蓋專為邪實者設爾。)黃帝曰:善。此所謂決瀆壅塞,經絡大通,陰陽和得者也,願聞其方。伯高曰:其湯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

白話文:

(意思是指針刺完之後,仍然應該用藥物治療。所有無法入睡的證症,有邪實證的,多屬於外因。有營虛證的,多屬於內因。這個半夏湯方,是專門為邪實證的人設計的。)黃帝說:很好。這所謂疏通阻塞,經絡暢通,陰陽和諧,希望聽聽它的藥方。伯高說:它的湯方是取流水八升,揚起一萬次,取其清澄的五升煮它,用葦草當柴。

(古今量數不同,大約古之黍量一斗,合今之鐵斛數三升二合。然則云八升者,即今之二升五合六勺。云五升者,即今之一升六合許爾。)火沸,置秫(音術)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半。(火沸者,先以火沸其水,而後置藥於中也。秫即黃米,乃梁米粟米之小者也。

白話文:

(古代和現代的計量不同,大約古代的黍米一斗,相當於現代的鐵斛三升二合。所以說八升,就是現代的二升五合六勺。說五升,也就是現代的一升六合左右。)水燒開後,放入秫米一升,加入半夏五合,慢慢地煮,直到煮成一升半。(水燒開後,先用火把水燒開,然後再把藥放入水中。秫米就是黃米,是小米和粟米中最小的。)

味甘微寒,能利大腸,治陽盛陰虛,夜不得臥。半夏味辛性溫,能和胃散邪,除腹脹,目不得瞑,故並用之。秫米一升,約今之三合二勺。半夏五合,約今之一合六勺。炊至一升半,約今之四合八勺也。)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故其病新發者,覆杯則臥,汗出則已矣。

白話文:

甘草味道甘甜、性微寒,能通利大腸,治療陽氣太盛、陰虛,導致晚上睡不著的症狀。半夏味道辛辣、性溫,能和胃散邪、消除腹部脹氣,以及眼睛張不開的狀況。因此,將甘草和半夏一起服用。秫米一升,大約是現在的三合二勺。半夏五合,大約是現在的一合六勺。將秫米和半夏一起煮到一升半,大約是現在的四合八勺。把渣滓去掉,喝一小杯汁,每天服用三次,逐漸增加服用量,直到症狀有所改善。因此,如果病情剛發作,喝了之後蓋上杯子就會睡著,汗出後症狀就會好了。

久者,三飲而已也。

合豕膏,冷食,治猛疽。靈樞癰疽篇。黃帝曰:願盡聞癰疽之形與忌曰名。岐伯曰:癰發於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為膿,膿不瀉,塞咽,半日死,其化為膿者,瀉則合豕膏,冷食,三日已。(猛疽,言為害之急也。若膿已瀉,當服豕膏,可以愈之,即豬脂之煉淨者也。

白話文:

把豬油煉成膏,涼著吃,可以治療猛疽。出自《靈樞·癰疽篇》。黃帝說:希望把癰疽的情況和忌諱都告訴我。岐伯說:癰長在喉嚨中,叫做猛疽。猛疽不治療,會化膿,膿不排出來,堵塞咽喉,半天就會死。那些化膿的,排出膿後,應該把豬油煉成膏,涼著吃,三天就好了。(猛疽,是指危害極其迅速。如果膿已經排出來了,應該服用豬油膏,可以治癒。豬油膏指煉淨後的豬油。)

萬氏方,治肺熱暴喑,用豬脂一斤,煉過。入白蜜一斤,再煉少頃,濾淨冷定。不時挑服一匙,即愈。肘後方,治五種疸疾,用豬脂一斤,溫熱服,日三,當利乃愈。千金方,治小便不通,豬脂一斤,水二升,煎三沸,飲之立通。治關格閉塞,豬脂薑汁各二升,微火煎至二升,下酒五合,和煎分服。

白話文:

  1. 萬氏方:治療因肺熱而導致聲音突然失語,使用一斤豬脂,煉製之後,加入一斤白蜜,再煉製一會兒,濾淨後冷卻凝固,不時舀一勺服下,即可治癒。

  2. 肘後方:治療五種疸疾,使用一斤豬脂,溫熱後服用,每天服用三次,至瀉下而治癒。

  3. 千金方:治療小便不通,使用一斤豬脂,二升水,煮沸三次,飲用後即可通利。

  4. 千金方:治療關格閉塞,使用兩升豬脂,兩升薑汁,小火煮至兩升,加入五合酒,混合後分次服下。

陳文中方,治痘瘡便閉,用肥豬膘一塊,水煮熱,切如豆大,與食。自然臟腑滋潤,痂疕易落,無損於兒。心鏡方,治上氣咳嗽,豬肪四兩,煮百沸,切和醋醬食之。若無疾服此,最能潤肺潤腸,即是豕膏之屬。老人痰嗽不利,及大腸秘結者,尤宜用之。)

白話文:

陳文中方,治療痘瘡引起的便祕,使用一塊豬板油,水煮熱,切成豆子般大小,與食物一起吃。自然臟腑滋潤,痂膜容易脫落,對孩子沒有損害。心鏡方,治療上氣咳嗽,豬板油四兩,煮沸一百次,切成小塊與醋醬一起吃。即使沒有疾病服用,也可以潤肺潤腸,屬於豬油的範疇。老年人痰嗽不利,和大腸祕結者,尤其適合使用。)

銼䔖𧄍草根各一升,煮飲,治敗疵。靈樞癰疽篇。岐伯曰:癰發於脅,名曰敗疵。敗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癰膿。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銼䔖(音陵)𧄍(同翹)草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為取三升,則強飲厚衣,坐於釜上,令汗出至足已。(䔖,芰也。

白話文:

銼䔖、𧄍草根各一升,煮水服下,可以治療敗疵。靈樞癰疽篇中說,岐伯說:癰生長在脅部,叫做敗疵。敗疵是女性的疾病。用灸治療的話,就會發生嚴重的膿腫。治療後,裡面就會長出像赤小豆一樣大的肉芽。銼䔖、𧄍草根各一升,用一斗六升水煮,水熬到只剩三升時,就要喝下去,並穿上厚衣服,坐在鍋爐上,讓汗水從頭到腳流出來。(䔖,是一種水生植物。)

𧄍,連翹也。二草之根,俱能解毒,故各用一升。大約古之一升,得今之三合有零,以水一斗六升,煮取三升,其折數類此,馬玄臺曰:䔖𧄍即今之連翹也。以連翹及草根煮汁以強飲之。)

白話文:

連翹,連翹也。這兩種植物的根,都能解毒,所以每種都用一升。大約古代的一升,相當於現在的三合多一點,用一斗六升水,煮取三升,其折算率類似的,馬玄臺說:草連就是現在的連翹。用連翹和草根煮汁強灌。

雞矢醴,治鼓脹,素問腹中論。(平素所講問,是謂素問。)黃帝問曰:有病心腹滿,旦食不能暮食,此為何病?岐伯對曰:名為鼓脹。(心腹留滯脹滿,不能再食,其脹如鼓,故名鼓脹。)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雞矢醴,一劑知,二劑已。(一劑已知其效,二劑可已其病。

白話文:

雞矢酒,治療鼓脹。素問腹中論。(平素所講問,是謂素問。)黃帝問道:有病症是心腹滿脹,早上吃的食物,到了晚上還不能消化,這是什麼病症呢?岐伯回答:這種病症叫做鼓脹。(心腹留滯脹滿,不能再食,其脹如鼓,故名鼓脹。)黃帝問:應該如何治療?岐伯回答:用雞矢酒治療,一劑就會見效,二劑就可以痊癒。(一劑已知其效,二劑就能治好疾病。)

王冰云:本草雞屎利小便,並不治蠱脹,今方法當用湯漬服之爾。李時珍曰:鼓脹生於濕熱,亦有積滯成者。雞屎能下氣消積,通利大小便,故治鼓脹有殊功,此岐伯神方也。醴者,一宿初來之酒醅也。又按範汪方云:宋青龍中司徒吏顏奪女苦風疾,一髀偏痛,一人令穿地作坑,取雞尿荊葉燃之,安脛入坑中熏之,有長蟲出,遂愈也。

白話文:

王冰雲說:雞屎草有利小便的作用,但並不治療蠱脹病。現在的方法是用湯浸泡服用即可。李時珍說:鼓脹病是因濕熱引起的,也有因積滯而成者。雞屎草能理氣消積,通利大小便,所以治療鼓脹病有奇效,這是岐伯的神奇方劑。醴,是指釀酒後的第一天酒糟。又根據範汪的方劑記載:宋朝青龍年間,司徒吏顏奪的女兒患有嚴重的風疾,一側大腿疼痛。有一個人讓她在地上挖個坑,把雞尿荊葉點燃,把小腿放進坑中燻烤,結果有一條長蟲跑出來,病就治好了。

普濟方云:治鼓脹旦食不能暮食,由脾虛不能制水,水反勝土,水穀不運,氣不宣流,故令中滿,其脈沉實而滑,宜雞矢醴主之。何大英云:諸腹脹大,皆屬於熱,精氣不得滲入膀胱,別走於腑,溢於皮裡膜外,故成脹滿。小便短澀,雞矢性寒利小便,誠萬全不傳之寶也。用臘月乾雞矢白半斤,袋盛,以酒醅一斗,漬七日,溫服三杯,日三,或為末服二錢亦可。

白話文:

《普濟方》中提到:治療鼓脹病,早上吃不下,晚上吃不下,是由於脾虛不能控制水分,水分反而剋制了脾胃,水穀不能運化,氣血不能正常運行,因此導致腹部脹滿。這種病的脈象沉實而滑,宜用雞矢醴來治療。何大英說:所有的腹脹病,都屬於熱症,精氣不能輸布到膀胱,反而流竄於腑臟,溢於皮裡膜外,因此造成脹滿。小便短澀,雞矢性寒,有利小便的作用,是治脹滿病的萬全寶方。取臘月乾雞矢半斤,裝入袋中,用酒醅一斗浸漬七天,溫服三杯,每天三次。或者研成細末,每次服二錢,也是可以的。

正傳云:用羯雞矢一升,研細,炒焦色,地上出火毒,以百沸湯淋汁,每服一大盞。調木香檳榔末各一錢,日三服,以平為度。又按醫鑑等書云:用干羯雞矢八合,炒微焦,入無灰好酒三碗,共煎乾至一半許,用布濾取汁,五更熱飲,則腹鳴,辰巳時行二三次,皆黑水也。次日覺足面漸有縐紋,又飲一次,則漸縐至膝上,而病愈矣。

白話文:

正統的傳說說:用公雞的糞便一升,研磨成細粉,炒至焦黑,在地面上會散發出火毒,再用滾燙的沸水淋出汁,每次服用一大杯。加入木香、檳榔末各一錢,每天服用三次,直到症狀平復為止。另外根據醫鑑等書籍的記載:使用乾燥的公雞糞便八合,炒至微焦,加入三碗無灰的優質酒,一起煎煮至剩一半左右,用布過濾取出汁液,在清晨時分趁熱飲用,就會有腹鳴的現象,到上午辰時、巳時左右會排便兩三次,都是黑色的水。第二天會覺得腳背和臉上有皺紋,再飲用一次,那些皺紋就會逐漸蔓延到膝蓋以上,然後疾病就會痊癒了。

凡鼓脹由於停積及濕熱有餘者,宜用之,挾虛者禁之。吳鶴皋曰:朝寬暮急,病在營血。雞矢穢物,從陰化,可入營血。)帝曰:其時有復發者,何也?(脹病多反復也。)岐伯曰:此飲食不節,故時有病也。(鼓脹之病,本因停滯,故不可復縱飲食也。)雖然,其病且已時,故當病氣聚於腹也,(言雖是飲食不節,時有病者,又有病且已之後,其根未盡拔除,病氣重聚於腹,亦復發焉。)

白話文:

凡是鼓脹是因為停滯、濕熱有餘所引起的,適合用這個方劑。如果有虛症的人禁止使用。吳鶴皋說:「早上的脈搏較寬鬆,晚上脈搏較緊促,說明病情在營血。(雞矢穢物,從陰化,可入營血。)」皇帝說:「它有時會復發,這是為什麼?」(脹病經常反復發作。)岐伯說:「這是因為飲食沒有節制,所以有時會發病。」(鼓脹這種病,本來就是因為停滯引起的,所以飲食絕對不能再放縱了。)雖然如此,它的病情正在好轉的時候,所以應當是病氣聚集在肚子裡了,(雖然是飲食沒有節制,有時會發病,還有當病情好轉之後,它的根源並沒有完全除去,病氣再次聚集在肚子裡,也會復發。)

治之以蘭,除陳氣也,治脾癉,素問奇病論。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謂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五氣,五味之所化也。癉,熱病也。)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故五味入胃,則津液在脾,脾屬土,其味甘,脾熱則口甘爾。

白話文:

用蘭草治病,是為了清除胃中的陳腐之氣,而這個方法是出自於《素問》中的《奇病論》。

軒轅大帝問道:「有人患病症狀是嘴巴感覺到甘甜,這個病症叫做什麼,又是怎麼得的呢?」

岐伯回答:「這個病症是五氣溢出的緣故,病名叫做脾癉。(五氣,是五味轉化而成的。癉,是一種熱病。)人的五味入口後,儲存在胃中,脾臟會運用它們的精華和氣血,津液存在於脾臟,所以令人口中感到甘甜。」(脾臟的主要功能是為胃部輸送津液,因此五味進入胃中後,津液就會存在於脾臟之中。脾臟屬土,其味道是甘甜的,因此,脾臟過熱就會使人口中感到甘甜。)

)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肥者味厚助陽,故能生熱。甘者性緩不散,故能留中。熱留不去,久必傷陰。其氣上溢,故轉為消渴之病。)治之以蘭,除陳氣也。(蘭草性味甘寒,能利水道。闢不祥,除胸中痰癖,其氣清香,能生津止渴,潤肌膚,故可除陳積蓄熱之氣。

白話文:

肥胖的根源是由於經常食用美味的食物而造成的肥胖。肥膩的食物會使人體內熱,而過甜的食物會讓人感到內臟飽滿。因此,這些過多的水分和熱量會向上蒸發,轉化為消渴症。肥胖的人口味濃重,有助於陽氣,所以可以生熱。而甘味的食物性質緩和,不散,所以會停留在胃中。熱量積留不去,時間長了就會損傷陰液,其熱氣向上蒸發,所以會轉化為消渴症。可用蘭草來治療,蘭草性味甘寒,能利尿通水。去除不祥,清除胸中的痰癖,其清香之氣能生津止渴,潤膚生津,所以可以去除體內堆積的熱量。

按蘭草俗名省頭草,即澤蘭之一類二種,有以為即山蘭葉,李時珍辨正之,詳載本草從新澤蘭下。)

白話文:

蘭草俗稱省頭草,是澤蘭的一種,有兩種,有人認為蘭草是山蘭葉,李時珍對此進行了辨正,詳細記載在《本草從新》的澤蘭之下。

以四烏鰂骨,一藘茹,二物合併,丸以雀卵,飲以鮑魚汁,治血枯,素問腹中論。帝曰:有病胸脅支滿者,妨於食,病至則先聞腥臊(音騷)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時時前後血,病名謂何,何以得之?(支滿者,滿如支膈也。肺主氣,其臭腥。肝主血,其臭臊。

白話文:

用四片烏鰂魚骨和一棵藘茹草,將這兩味藥混合在一起,做成雀卵大小的藥丸,用鮑魚汁送服,用於治療血枯病,出自《素問·腹中論》。帝問:有的病人出現胸脅脹滿的症狀,妨礙飲食,病情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病人會先聞到腥臊臭味,然後吐出清液,接下來吐血,四肢冰涼,眼睛眩暈,時不時地前後吐血,這種病叫什麼名字,是怎麼得的?(脹滿如支膈者,是指脹滿的症狀像支膈一樣。肺主氣,其氣味是腥的。肝主血,其氣味是臊的。)

肺氣不能平肝,則肝肺俱逆於上,濁氣不降,清氣不升,故聞腥臊而吐清液也。口中唾血,血不歸經也。四支清冷,氣不能周也。頭目眩暈,失血多而氣隨血去也。血氣既亂,故於前陰後陰,血不時見,而月信反無期矣。)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若醉入房,中氣竭,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也。

(血枯者,月水斷絕也。致此之由,其源有二。一則以少時有所大脫血,如胎產既多,及崩淋吐衄之類。一則以醉後行房,血盛而熱,因而縱肆,則陰精盡泄,精去則氣去,故中氣竭也。夫腎主閉臟,肝主疏泄,不惟傷腎,而且傷肝。及至其久,則三陰俱虧,所以有先見諸症,如上文所云,而終必至於血枯,則月事衰少不來也。此雖以女子為言,若丈夫有犯前證,亦不免為精枯之病,則勞損之屬皆是也。

)帝曰:治之奈何,復以何術?(復者,復其血氣之原也。)岐伯曰:以四烏賊骨,一藘茹二物併合之,丸以雀卵,大如豆。以五丸為後飯,飲以鮑魚汁,利腸中,及傷肝也。(烏鰂,即烏賊也。骨名海螵蛸,氣味鹹溫而澀,主女子赤白漏下,及血閉血枯,亦能令人有子。藘茹,即蘭茹,王冰言取其能散惡血以通經脈。

白話文:

黃帝問道:那麼治療的辦法是什麼,可以用什麼方法?(「復」指恢復血氣的本源。)岐伯回答說:可以用四個烏賊骨,一個蘭茹,把這兩種藥合在一起,做成像雀卵一般大的小丸子。每天飯後服五丸,用鮑魚汁送服,可以治療腸中實熱,以及肝臟損傷引起的疾病。(烏鰂,即烏賊。骨名海螵蛸,性味鹹溫而澀,主治女子赤白帶下,以及血閉血枯,也能讓人懷孕。藘茹,即蘭茹,王冰說取其能散瘀血以通經脈。)

雀,即麻雀也。雀卵氣味甘溫,能補益精血,主男子陰痿不起,故可使多精有子,及女子帶下,便溺不利。後飯者,先藥後飯也。鮑魚,即今之淡乾魚也。諸魚皆可為之,惟石首鯽魚者為勝,其氣味辛溫無毒。魚本水中之物,故其性能入水臟,通血脈,益陰氣,煮汁服之,能同諸藥通女子血閉也。

白話文:

雀,就是麻雀。麻雀蛋氣味甘溫,可以補益精血,主要用於治療男子陰痿不起,因此可以使男子多精有子嗣,及女子帶下病、便溺不利。後飯,就是先吃藥後吃飯。鮑魚,就是現在的淡乾魚。各種魚都可以用來做成鮑魚,但以石首魚、鯽魚做成的鮑魚為最佳,其氣味辛溫無毒。魚本是水中的生物,因此其性能可以進入水臟,通血脈,益陰氣,將其煮成湯汁服用,可以和其他藥物一起治療女子血閉。

以上四藥,皆通血脈。血主於肝,故凡病傷肝者,亦皆可用之。蘇頌曰:本草諸藥並不治血枯,而經法用之,是攻其所生所起爾。時珍曰:今人知雀卵能益男子陽虛,不知能治女子血枯,蓋雀卵益精血爾。按藘茹,甲乙經及太素,新校正李氏綱目,俱作蘭茹,獨張景岳以為即茜草也。

白話文:

以上四種藥,都能活血通脈。血由肝主,所以凡是肝臟受損的疾病,都可以使用這些藥。蘇頌說:本草綱目記載的藥物都不治血枯,但經方中卻用這些藥,這是攻其所生所起之故。李時珍說:現在的人知道雀卵能增強男性的陽虛,卻不知道也能治療女性的血枯,雀卵有補益精血的作用。根據《甲乙經》、《太素》和新校正的《李氏綱目》,藘茹都寫作蘭茹,只有張景嶽認為藘茹就是茜草。

以茜草一名茹藘,能止血治崩,又能活血通經脈也,存之以備參考。)

以生鐵洛為飲,治陽厥,素問病能論,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怒狂者,多怒而狂也,即罵詈不避親疏之謂。)岐伯曰:生於陽也。(生於陽氣之逆也。)帝曰:陽何以使人狂?岐伯曰:陽氣者,暴折而難決,故善怒也,病名曰陽厥。(陽氣宜於暢達,若暴有折挫,不得剖決,故令善怒而狂。

白話文:

用生鐵洛水做飲劑,可以治療陽厥症狀,《素問·病能論》中,黃帝說:「有種病,患了以後會發怒狂暴,這種病是怎麼產生的?」岐伯回答:「這種病是由於陽氣引起的。」黃帝又問:「陽氣為什麼會讓人發狂?」岐伯答:「陽氣暴烈難以疏通和調解,所以容易發怒。這種病叫做陽厥。」

三陽之氣,厥逆上行,故名曰陽厥。)帝曰:何以知之?岐伯曰:陽明者常動,巨陽少陽不動,不動而動大疾,此其候也。(陽明常動者,謂如下關、地倉、大迎、人迎、氣衝、衝陽之類,皆有脈常動者也。巨陽少陽不動者,謂巨陽惟委中、崑崙,少陽惟聽會、懸盅,其脈雖微動,而動不甚也。

白話文:

三陽之氣,逆流向上運行,所以稱為陽厥。)帝問:如何知道這樣?岐伯說:陽明經的脈象通常活躍跳動,太陽經、少陽經的脈象不活躍,不活躍的脈象突然劇烈跳動,這是陽厥的症狀。(陽明經通常活躍跳動,是指下關、地倉、大迎、人迎、氣衝、衝陽等穴位,這些穴位的脈象通常活躍跳動。太陽經不活躍,是指太陽經中只有委中、崑崙這兩個穴位的脈象微弱跳動;少陽經不活躍,是指少陽經中只有聽會、懸盅這兩個穴位的脈象微弱跳動。)

於其不甚動者,而動且大疾,則其常動者更甚矣。此即陽厥怒狂之候。)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奪其食即已。夫食入於陰,長氣於陽,故奪其食即已。(五味入口而化於脾,食入於陰也。藏於胃以養五臟氣,長氣於陽也。食少則氣衰,故節奪其食,不使胃火復助陽邪,則陽厥怒狂者可已。

白話文:

如果那些平時不怎麼動的人,突然開始大量運動,那麼那些經常運動的人就更會加重病情。這是陽氣過度發怒,導致狂躁不安的表現。)皇帝問道:該怎麼治療呢?岐伯回答說:減少他的飲食就可以了。食物進入陰中,可以增長陽氣,所以減少飲食就可以了。(五味入口,消化後在脾臟轉化,所以食物進入陰中。食物儲存在胃中,用來養五臟之氣,所以可以增長陽氣。進食減少,氣就會衰弱,所以要節制飲食,不讓胃火再助長陽邪,那麼陽氣過度發怒,導致狂躁不安的症狀就可以消失了。

)使之服以生鐵洛為飲,夫生鐵洛者,下氣疾也。(生鐵洛者,即爐冶間錘落之鐵屑。用水研浸,可以為飲。其屬金,其氣寒而重,最能墜熱開結,平木火之邪,故可以下氣疾,除怒狂也。凡藥中用鐵精鐵華粉針砂鐵鏽水之類,皆同此意。)

白話文:

讓他服用生鐵洛做藥飲,生鐵洛具有治療氣疾的作用。(生鐵洛是指爐冶間錘子落下時產生的鐵屑。用水研磨浸泡,可以作為藥飲。它屬於金,性情寒冷而沉重,最能降低熱度、打開結症,平息木火之邪,因此可以治療氣疾,消除狂怒。各種藥物中使用的鐵精、鐵華粉、針砂、鐵鏽水等,都具有相同的作用。)

澤瀉術各十分,麋銜五分,合以三指撮為後飯,治酒風,素問病能論。帝曰:有病身熱懈惰,汗出如浴,惡風少氣,此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酒風。(此即風論中所謂漏風也。酒乃麴櫱熱藥所成,故令身熱。濕熱傷筋,縱而不收持,故懈惰。濕得熱而蒸,故多汗。多汗則氣屢泄而衛虛,故惡風而少氣。

白話文:

澤瀉、術各10份,麋銜5份,混合後取三指撮的份量作成藥丸,當餐後服用,可治療酒風,出自《素問·病能論》。

黃帝說:有一種疾病,患者身體發熱、精神疲倦、盜汗淋漓、畏寒怕風、呼吸短促,請問這是什麼病?

岐伯回答:此病名為「酒風」。(這其實就是《風論》中所說的「漏風」)酒是由麴櫱(發酵劑)和熱藥所製成,所以會導致身體發熱。濕熱之氣會損傷筋脈,筋脈失去收持功能,因此會造成精神疲倦。濕氣遇熱蒸發,所以會多汗。多汗則會導致氣體不斷外泄,衛氣虛弱,所以畏寒怕風、呼吸短促。

因酒得風而病,故曰酒風。)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澤瀉術各十分,麋銜五分,合以三指撮為後飯。(澤瀉味甘鹹,性微寒,能滲利濕熱。術甘苦氣溫,能補中燥濕止汗。麋銜,即薇銜,一名無心草。南人呼為吳風草,即鹿銜草。蓋麋鹿一類也。味苦微寒,主治風濕。

白話文:

由於飲酒受風而生病,所以叫做酒風。)皇上問:應該如何治療呢?岐伯回答:用澤瀉、術各 10 錢,麋銜 5 錢,合在一起,用三根手指撮起來,作為飯後藥。(澤瀉味道甘甜帶鹹,藥性微寒,能夠滲利濕熱。術味道甘甜微苦,藥性溫和,能夠補中燥濕止汗。麋銜,就是薇銜,別名無心草。南方人稱之為吳風草,即是鹿銜草。麋鹿是同類動物。藥味苦澀微寒,主治風濕。

十分者,倍之也。五分者,減半也。合以三指,用三指撮合,以約其數,而為煎劑也。飯後藥先,故曰後飯。)

鬄其左角之發方一寸,燔治,飲以美酒,治屍厥。素問繆刺論曰:邪客於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邪客於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此五絡皆會於耳中,上絡於左耳之額角。)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

白話文:

在左耳的前額角部位剃去方圓一寸的頭髮,用火灼燒,再用美酒送服,可以治療屍厥。

《素問·繆刺論》中說:邪氣侵犯了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這五條經絡。這五條經絡都匯聚在耳中,並且向上連接左耳的前額角。

五條經絡都虛竭,就會導致全身脈搏都動,但是身體卻沒有知覺。

其狀若屍,故曰屍厥。(五絡俱竭,陰陽離散也。身脈皆動,筋惕肉瞤也。上下離竭,厥逆氣亂,昏憒無知,故名屍厥。)刺其足大趾內側爪甲上,去端如韭葉。(足太陰之井,隱白穴也。)後刺足心,(足少陰之井,湧泉穴也。)後刺足中趾爪甲上各一痏。(足陽明之井,厲兌穴也。

白話文:

屍厥的症狀像死人一樣,所以稱為屍厥。(五臟六腑的精氣都枯竭了,陰陽失去了平衡。全身的脈搏都跳動,筋肉抽搐。上下失去了聯繫,氣逆亂,昏迷不省人事,所以叫做屍厥。)刺人腳趾內側靠近指甲的部位,距離末端像韭葉的形狀。(足太陰經的井穴,即隱白穴。)然後刺腳心。(足少陰經的井穴,即湧泉穴。)然後刺腳中趾指甲上方各一孔。(足陽明經的井穴,即厲兌穴。)

痏,委偉二音,刺瘢也。)後刺手大指內側,去端如韭葉。(手太陰之井,少商穴也。)後刺手心主,手厥陰之井,中衝穴也。上文五絡未及手心主,而此刺之,和胸中也。)少陰銳骨之端,各一痏,立已。(謂神門穴,手少陰之腧也。)不已,以竹管吹其兩耳。(以小竹管納對耳孔,用力吹之,勿令氣泄,所以溫助五絡,氣可復通也。

白話文:

痏,有「委」和「偉」兩個讀音,但兩者皆是刺瘢的意思。之後刺在大拇指內側,距離指尖就像一片韭菜葉的形狀。(手太陰經的井穴,少商穴。)之後刺在手心主,手厥陰經的井穴,中衝穴。上文提到五絡沒有通到手心主,而此刺之,讓胸中能得到協和。)少陰銳骨的末端,各刺一痏,立即可好轉。(就是神門穴,手少陰的腧穴。)若沒有好轉,可以用竹管吹兩耳。(把小竹管插入左右耳孔,用力吹氣,不要讓氣體洩漏,藉此溫暖並幫助五絡,氣就會恢復流通。)

新校正云,按陶隱居謂吹其左耳極三度,復吹其右耳三度也。)鬄其左角之發方一寸,燔治,飲以美酒一杯。不能飲者,灌之立已。(發,剃同。左角之發,五絡之血餘也。燔治燒製為末也,飲以美酒,助藥力行血氣也。補以其類,故可使屍厥立已。)

白話文:

新校正雲:根據陶隱居的說法,撫摸病患的左耳三次,再撫摸右耳三次。剃掉病患左邊、長方形一寸的頭髮,燒製後成粉末,再用一杯美酒送服。如果病患不能喝,就用灌的,立刻就會康復。(「發」等同於「剃」,左上角的頭髮就是五絡穴的殘餘血液,燒製後成粉末,再用美酒送服,可以幫助藥力行血氣,又因頭髮屬於人體本身的物質,因此可以讓屍厥迅速康復。)

小金丹,治五疫,素問遺篇刺法論。黃帝曰:余聞五疫之至,皆相傳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不施救療,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五疫,即五運疫癘之氣。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謂欲禁止其傳染也。)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氣內存,邪不可干,避其毒氣,天牝從來,復得其往,氣出於腦,即不邪干。(疫癘,乃天之邪氣。

白話文:

小金丹,用於治療五種瘟疫,出自《素問·遺篇刺法論》。黃帝說:我聽說五種瘟疫的到來,都很容易傳染,不論大小,病情相似,如果不採取救治措施,怎麼能不互相感染呢?(五疫,即五運瘟疫之氣。怎麼能不互相感染呢,是指想要阻止其傳染。)岐伯說:不互相感染的人,正氣內存,邪氣不能侵犯,避開瘟疫之毒氣,天牝之氣從來,又回復到它的去處,氣息出於腦部,邪氣就不能侵犯。(瘟疫,是天上的邪氣。)

若吾身正氣內固,則邪不可干,故不相染也。天牝,鼻也。鼻受天之氣,故曰天牝。老子謂之玄牝,是亦此義。氣自空虛而來,亦欲其自空虛而去,故曰避其毒氣。天牝從來,復得其往也。蓋以氣通於鼻,鼻連於腦中,流布諸經,令人相染矣。氣出於腦為嚏,或張鼻泄之,則邪從鼻出,毒氣可令散也。

白話文:

如果我們自身正氣充足,則邪氣就無法侵犯,因此不會被感染。天牝,是指鼻子。鼻子接受天上的氣,所以叫做天牝。老子稱之為玄牝,也是這個意思。氣從空虛而來,也希望它能從空虛而去,所以說要避開毒氣。天牝從來,又得其去處。因為氣通於鼻子,鼻子連通腦中,流遍全身經絡,就容易讓人相互感染了。氣從腦中出來就是打噴嚏,或者張開鼻子將它排出,那麼邪氣就能從鼻子排出,毒氣就能夠散發出去。

)氣出於腦,即先想心如日。(日為太陽之氣,應人之心。想心如日,即所以存吾之氣。壯吾之神,使邪不能犯也。)欲將入於疫室,先想青氣自肝而出,左行於東,化作林木。(心之所至,氣必至焉。故存想之,則神有所注,而氣可王矣。左行於東,化作林木之壯,所以壯肝氣也。

)次想白氣自肺而出,右行於西,化作戈甲。(所以狀肺氣也。)次想赤氣自心而出,南行於上,化作焰明。(所以壯心氣也。)次想黑氣自腎而出,北行於下,化作水。(所以狀腎氣也。)次想黃氣自脾而出,存於中央,化作土。(所以壯脾氣也。)五氣護身之畢,以想頭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後可入於疫室。

白話文:

接下來想象肺部呼吸出的白氣,由東向西移動,形成了一副盔甲。(因此是用來增強肺部氣血的。) 接下來想象心臟噴射出的紅氣,由北向南移動,形成了一片明亮的火光。(因此是用來增強心臟氣血的。)接著想象腎臟噴射出的黑氣,由南向北移動,形成了一片水。(因此是用來增強腎臟氣血的。)最後想象脾臟噴射出的黃氣,留在中間,形成了一塊土。(因此是用來增強脾臟氣血的。)五種氣護衛著身體後,再想象頭頂像北斗星般閃閃發光,然後就可以進入有瘟疫的病房。

(煌煌,輝耀貌。天行疫癘,傳染最速。故當謹避之如此。)又一法於立春之日,日未出而吐之。(舊注曰,用遠志去心,以水煎之,飲二盞,吐之不疫。)又一法於雨水日後,三浴以藥泄汗。(謂以祛邪散毒之藥,煎湯三浴,以泄其汗也。)又一法小金丹方,辰砂二兩,水磨雄黃一兩,葉子雌黃一兩,紫金半兩。

白話文:

(煌煌:輝耀的樣子。天發生流行病,傳染速度極快。所以應當慎重避開,像這樣。)還有一個方法,在立春那天,太陽還沒出來之前吐出來。(舊注說,用遠志去掉心,用水煎煮,喝二杯,吐出來就不會得疫病。)還有一個方法,在雨水日之後,三次洗澡,用藥來排汗。(是指用祛邪散毒的藥,煎湯洗三次澡,來排泄汗液。)還有一個方法,小金丹的方法,硃砂二兩,水磨雄黃一兩,葉子雌黃一兩,紫金半兩。

(以金箔同研之,可為細末。)同入閤中,外固了,地一尺築地實,不用爐,不須藥制,用火二十斤煅之也,七日終,(常令火不斷。)候冷七日取,次日出合子。埋藥地中七日,取出,順日研之三日,煉白沙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望東吸日華氣一口,冰水下一丸,和氣咽之,服十粒無疫干也。

白話文:

(將金箔與它一起研磨,就能做成細末。)都放入盒子中,外面加固好,地面一尺處築實夯緊,不需要爐子,不需要藥物配製,用二十斤火烤炙它,七天結束後,(經常使火不要斷。)等候它冷卻七天取出,第二天取出盒子。將藥埋入地中七天,取出後,按照順著日光的模式研磨它三天,煉製成白沙蜜丸,大小如同梧桐子。每天面向東方吸一口日光之氣,用冰水送服一丸藥,和著氣一起慢慢嚥下,服用十粒就可以解除瘟疫。

(合子,即磁罐之屬。順日研之,謂左旋也。按此遺篇之言,乃出後人增附,法非由古,未足深信。避疫之法,必節欲節勞,仍勿忍飢以近其氣,自可無慮。)

白話文:

(合子:即磁罐之類容器。順著太陽的方向研磨藥粉,稱為左旋。按照這篇遺篇所說,是後人增補上去的,這種方法不是自古就有的,不足以深信。防治瘟疫的方法,一定要節制慾望和勞作,仍不要忍飢挨餓去接近瘟疫病氣,這樣自然可以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