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回本書目錄

1. 卷一上

2. 治氣門

3. 栝蔞薤白白酒湯

(金匱,治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

栝蔞(一枚),薤白(三兩),白酒(四升)

此上焦膻中藥也。(膻中,兩乳中間。經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喻嘉言曰:胸中陽氣,如離照當空,曠然無外。設地氣一上,則窒塞有加。故知胸痹者,陰氣上逆之候也,仲景微則用薤白白酒以益其陽,(薤葉光滑,露亦難佇,故曰薤露。其性滑泄,能通氣滯,故胸痹下重並用之。

)甚則用附子乾薑以消其陰。世醫不知胸痹為何病,習用豆蔻、木香、訶子、三稜、神麯、麥芽等藥,坐耗其胸中之陽,亦相懸矣。

加半夏,名栝蔞薤白半夏湯。(金匱)治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徐忠可曰:胸痹而加以不得臥,此支飲之兼證。又心痛徹背,支飲原不痛,飲由胸痹而痛應背,故即前方加半夏以去飲下逆(此條若無心痛徹背,竟是支飲矣。)〕除白酒,加枳實厚朴桂枝,名枳實薤白桂枝湯。

(金匱)治胸痹心中痞,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徐忠可曰:胸痹而加以心中痞胸滿,似痞與結胸之象。乃上焦陽微,而客氣動膈也。注云,留氣結在胸,即客氣也。更脅下逆搶心,是不獨上焦虛,而中焦亦虛,陰邪得以據之,為逆為搶。故於薤白栝蔞,又加枳樸以開其結,桂枝行陽以疏其肝。

又曰人參湯亦主之者,病由中虛,去其太甚,即可補正以化邪也。胸痹之虛,本陽氣微,非營氣虛也。陽無取乎補,宣而通之。即陽氣暢,暢則陽盛矣。故薤白方以行陽為主,不取補也。此曰人參湯亦主之,因脅下逆由中氣虛,故兼補中爾。人參湯即理中湯等分,而用乾薑者爾。

白話文:

這個藥方叫做「栝蔞薤白白酒湯」,出自《金匱要略》,是用來治療胸痹的。胸痹的症狀包括呼吸急促、咳嗽有痰、胸背疼痛、呼吸短促,把脈時會發現寸口的脈象沉而遲,關上的脈象則稍微緊且快。

這個藥方的組成是:栝蔞一顆、薤白三兩、白酒四升。

這個藥主要是用來治療上焦心胸部位的疾病。膻中穴位於兩乳中間,古書說這裡是「臣使之官」,是負責喜悅和快樂的所在。喻嘉言認為,胸中的陽氣就像太陽一樣照耀著,廣闊無垠。如果地氣上升,就會造成胸悶,所以胸痹是陰氣上逆的表現。病情輕微時,張仲景會用薤白和白酒來增強陽氣。薤白葉子光滑,露水難以停留,所以稱作「薤露」,它具有滑利的作用,可以疏通氣滯,所以治療胸痹下墜的感覺會同時使用。

病情嚴重時,則會使用附子和乾薑來消除陰氣。現在的醫生不了解胸痹是什麼病,常常使用豆蔻、木香、訶子、三稜、神麯、麥芽等藥,反而會消耗胸中的陽氣,實在差太遠了。

如果在「栝蔞薤白白酒湯」的基礎上加入半夏,就成了「栝蔞薤白半夏湯」,也是出自《金匱要略》。這個方子可以治療胸痹導致無法躺臥,以及心痛蔓延到背部的狀況。徐忠可認為,胸痹如果還導致無法躺臥,那就是胸腔有水飲的合併症。另外,心痛蔓延到背部,本來胸腔有水飲是不會痛的,是因為胸痹才導致痛連背部。因此,要在原方基礎上加入半夏來去除逆行的水飲。(如果沒有心痛連背部的症狀,那單純就是水飲了。)

如果把「栝蔞薤白白酒湯」中的白酒去除,加入枳實、厚朴、桂枝,就成了「枳實薤白桂枝湯」,也是出自《金匱要略》。這個方子可以治療胸痹導致胸中痞塞、有氣積聚在胸口、胸滿、脅下氣逆上衝到心臟的狀況。徐忠可認為,胸痹如果還加上胸中痞塞、胸滿的症狀,像是痞病又像是結胸,其實是因為上焦陽氣衰弱,導致外邪侵擾膈膜。古人註解說,有氣積聚在胸口,指的就是外來的邪氣。再加上脅下氣逆上衝到心臟,表示不僅上焦虛弱,中焦也虛弱,陰邪因此乘虛而入,導致氣逆上衝。因此,在薤白和栝蔞的基礎上,加入枳實和厚朴來打開氣結,再加入桂枝來疏通肝氣,運行陽氣。

有人說,「人參湯」也可以治療這種情況,是因為病因是中焦虛弱,只要去掉過多的邪氣,就可以通過補益正氣來化解邪氣。胸痹的虛弱,本質是陽氣虛弱,而不是營氣虛弱。陽氣不需要補,而是要宣通它。當陽氣暢通了,自然就會旺盛起來。所以,薤白方的主要作用是運行陽氣,而不是補益。這裡說人參湯也可以治療,是因為脅下氣逆是由於中氣虛弱引起的,所以要同時補益中焦。這裡說的「人參湯」是指「理中湯」等份配方,只是用乾薑替代了生薑。

4. 四君子湯

治一切陽虛氣弱。脈來虛軟,脾衰肺損,飲食少思,體瘦而黃,(或痿白無採。)皮聚毛落,言語輕微,四肢無力,及脾胃不和,泄痢虛飽。

人參,白朮(土炒),茯苓(二錢),甘草(一錢),加薑棗。

人參甘溫,大補元氣為君。白朮苦溫,燥脾補氣為臣。茯苓甘淡,滲濕瀉熱為佐。甘草甘平,和中益土為使。氣足脾運,飲食倍進,則餘臟受蔭而色澤身強矣。

加陳皮以理氣散逆,名異功散,(錢氏)調理脾胃。再加半夏以燥濕除痰,名六君子湯。治脾胃氣虛,飲食不進,致成痰癖,不時咳唾,或胃氣虛寒,動成嘔惡。凡虛瘧及諸病後,(惟真陰虧損者,大忌用此培土之劑以伐腎水。)加香附砂仁,名香砂六君子湯。治虛寒胃痛,或腹痛泄瀉。

六君子加竹瀝麥冬,治四肢不舉。(脾主四肢。)六君子加烏梅草果等分,薑棗煎。名四獸飲。(三因和四臟以輔脾。故名。)治五臟氣虛,七情兼併,結聚痰飲,與衛氣相搏,發為瘧疾,亦治瘴瘧。六君子加柴胡葛根黃芩白芍,名十味人參散。治虛熱潮熱,身體倦怠。加黃耆山藥,亦名六君子湯。

為病後調理,助脾進食之劑。加棗仁(炒)治振悸不得眠,(胡洽居土)加薑汁竹瀝治半身不遂,在右者屬氣虛,亦治痰厥暴死。加木香藿香乾葛,名七味白朮散。(錢氏)治脾虛肌熱,泄瀉,虛熱作渴。(參朮乾葛。皆能生津。)楊仁齊再加五味柴胡,治消渴不能食。除人參加白芍,名三白湯。

調理內傷外感,治虛煩或渴或泄。加山藥扁豆,薑棗煎,名六神散。(陳無擇)治小兒表熱去後,又發熱者。(世醫到此,盡不能曉。或再用涼藥,或再解表,或謂不治。此表裡俱虛,氣不歸元,而陽浮於外,所以再熱,非熱證也。宜此湯加粳米,和其胃氣,則收陽歸內,而身涼矣。

挾寒者,加肉桂。兼陰虛,加熟地。)四君合四物,名八珍湯。治氣血兩虛,及胃損飲食不為肌膚。若傷之重者,真陰內竭,虛陽外鼓,諸證蜂起,則於四物四君之中,又加黃耆以助陽固表,加肉桂以引火歸元,名十全大補湯。(金匱曰。虛者十補。勿一瀉之。此湯是也。)十全大補加防風為君,再加羌活附子杜仲牛膝,名大防風湯,治鶴膝風。

十全大補去川芎加陳皮,名溫經益元散。(節庵)治汗後頭眩心悸,筋惕肉瞤,或汗出不止,或下後下利不止,身體疼痛。(太陽宜汗,汗多則亡陽,故有眩悸瞤惕之證。陽明宜下,下多則亡陰,故有下利身痛之證。)

白話文:

這個方子主要治療各種陽氣虛弱、身體氣力不足的情況。症狀包括脈搏虛弱無力、脾胃衰弱導致肺功能受損、食慾不振、身體消瘦且面色發黃(或面色蒼白沒有光澤)、皮膚乾燥毛髮脫落、說話聲音微弱、四肢無力,以及脾胃不協調引起的腹瀉或虛弱性腹脹。

這個方子的基本組成是:人參、炒白朮、茯苓(各二錢)、甘草(一錢),再加入生薑和紅棗。

人參性味甘溫,主要用來大補元氣,是方子中的主要藥物。白朮性味苦溫,主要用來乾燥脾濕、補養脾氣,是輔助人參的藥物。茯苓性味甘淡,主要用來滲濕、排出體內熱邪,是佐助藥物。甘草性味甘平,主要用來調和藥性、補養脾胃,是引導藥物。當氣充足、脾胃功能正常運作時,食慾就會增加,身體其他臟腑也會得到滋養,從而使人氣色紅潤、身體強健。

如果加入陳皮來疏理氣機、消除逆氣,就成了「異功散」,是錢氏用來調理脾胃的方子。如果再加入半夏來乾燥濕氣、化解痰液,就成了「六君子湯」,主要治療脾胃氣虛、食慾不振導致的痰多,經常咳嗽吐痰,或因胃氣虛寒而引起的噁心嘔吐。對於虛弱引起的瘧疾以及其他疾病痊癒後,(但要注意真陰虧損的人,絕對不能用這個補脾的藥方來損耗腎水。)如果加入香附和砂仁,就成了「香砂六君子湯」,主要治療虛寒引起的胃痛或腹瀉。

六君子湯如果加入竹瀝和麥冬,可以治療四肢無力。(因為脾主四肢。)六君子湯如果加入烏梅、草果等量,用薑棗煎煮,就成了「四獸飲」(《三因方》認為此方可以調和四個臟腑來輔助脾胃,所以得名),主要治療五臟氣虛、七情內傷導致的痰飲積聚,與衛氣相搏而引起的瘧疾,也可以治療瘴氣引起的瘧疾。六君子湯如果加入柴胡、葛根、黃芩、白芍,就成了「十味人參散」,主要治療虛熱引起的潮熱、身體疲倦。如果加入黃耆和山藥,也可以稱為六君子湯,主要用作病後調理,幫助脾胃消化食物。加入炒棗仁可以治療心悸失眠(出自胡洽居士),加入薑汁和竹瀝可以治療半身不遂,右邊肢體無力屬於氣虛,也可以治療痰厥引起的猝死。加入木香、藿香、葛根,就成了「七味白朮散」(出自錢氏),主要治療脾虛引起的肌肉發熱、腹瀉、虛熱口渴。(因為人參、白朮、葛根都能夠產生津液。)楊仁齊在這個基礎上又加入了五味子和柴胡,用來治療消渴病導致的食慾不振。如果去掉人參,加入白芍,就成了「三白湯」,主要用來調理內傷外感,治療虛煩、口渴或腹瀉。加入山藥和扁豆,用薑棗煎煮,就成了「六神散」(出自陳無擇),主要治療小兒發熱退燒後再次發熱的情況。(世俗醫生遇到這種情況,往往無法理解,可能會再次使用寒涼藥物或再次解表,甚至認為無法治療。其實這是表裡都虛,氣不能歸於本位,導致陽氣浮於體表而再次發熱,並非實熱證。應該用這個方子加入粳米來調和胃氣,這樣就可以把陽氣收回體內,身體自然就涼了。如果是挾寒證,可以加入肉桂。如果是兼有陰虛,可以加入熟地黃。)四君子湯和四物湯合用,就成了「八珍湯」,主要治療氣血兩虛,以及脾胃受損導致的飲食無法化生為肌肉。如果傷病嚴重,導致真陰耗竭、虛陽外浮,各種症狀同時出現,就要在四物湯和四君子湯的基礎上,加入黃耆來幫助陽氣、固護體表,加入肉桂來引導火氣回歸本源,就成了「十全大補湯」(《金匱要略》說:虛證應該用十補的方法,不能輕易使用攻下的方法,這個方子就是這個道理)。十全大補湯如果加入防風作為主要藥物,再加入羌活、附子、杜仲、牛膝,就成了「大防風湯」,主要治療鶴膝風。

十全大補湯去掉川芎,加入陳皮,就成了「溫經益元散」(出自節庵),主要治療出汗後頭暈目眩、心悸、肌肉抽搐、或出汗不止、或腹瀉不止、身體疼痛。(太陽病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汗出過多就會傷陽,所以會出現頭暈、心悸、抽搐等症狀。陽明病應該用攻下的方法治療,如果攻下過多就會傷陰,所以會出現腹瀉、身體疼痛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