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切用》~ 卷一上 (2)
卷一上 (2)
1. 補中益氣湯
(東垣),治煩勞內傷,身熱心煩,頭痛惡寒,懶言惡食,脈洪大而虛,氣短而渴;或陽虛自汗。(宜本湯加麻黃根浮小麥,升柴俱宜蜜水炒過。)或氣虛不能舉元,致瘧痢脾虛,久不能愈,一切清陽下陷,中氣不足之證。
黃耆(蜜炙錢半),人參,甘草(炙一錢),白朮(土炒),陳皮(留白),當歸(五分),升麻,柴胡(三分),姜三片。棗二枚,〔東垣原方。黃耆只有一錢,其餘各三分。立齊常用參耆錢半,白朮當歸一錢,陳皮七分,升柴五分。如病甚者,參耆或三錢五錢,隨證加用。
(東垣取輕清上升,故數分少。立齊每以濟危急,故隨證加多)高鼓峰曰:凡六經內傷感證,及暑月勞倦發熱,汗出不止者,但用本方加白芍一錢。痢疾腹痛已除,瀉猶未止,是脾氣下陷也,加酒炒白芍三錢。瘧疾發久,形體尪羸,胃中有痰飲者,加半夏一錢。或內有火熱,可加黃芩一錢。
凡婦女胎前氣虛,以致胎動不安,小產崩漏,或產後血虛發熱,但加酒炒白芍二錢。此方凡屬中宮虛損,病後失調,無不相宜。倪氏曰:七情內傷,脾胃先病,治先脾土,此方是也。如血不足加當歸,精神短少加人參五味,肺熱咳嗽去人參,干嗌加葛根。(風藥多燥,葛根獨能止渴者,以其能升胃中清氣,入肺而生水爾。
)頭痛加蔓荊子,痛甚加川芎,腦痛加藁本細辛。風濕相搏,一身盡痛,加羌活防風。有痰加半夏生薑,胃寒氣滯加青皮蔻仁木香益智。腹脹加枳實厚朴木香砂仁,腹痛加白芍甘草。熱痛加黃連,能食而心下痞加黃連。咽痛加桔梗,有寒加肉桂,濕勝加蒼朮。陰火加黃柏知母,陰虛去升柴,加熟地山茱山藥,大便秘加酒煨大黃。
咳嗽,春加旋覆款冬,夏加麥冬五味,秋加麻黃黃芩,冬加麻黃。不去根節,天寒加乾薑。泄瀉去當歸,加茯苓蒼朮益智。如冬月惡寒發熱無汗,脈浮而緊加麻黃,若脈浮而緩有汗加桂枝芍藥。(東垣此方,原為感證中有內傷一種。故立此方以補傷寒書之所未及,非補虛方也。
今感證家多不敢用,而以為調理補虛服食之藥,則謬矣。調理補虛,乃通其意而轉用之者爾。)
肺者氣之本,黃耆補肺固表為君。脾者肺之母,(土能生金,脾胃一虛,肺氣先絕。)人參甘草,補脾益氣和中瀉火為臣。(東垣曰:參耆甘草,瀉火之聖藥。蓋煩勞則虛而生熱,得甘溫以益元氣,而虛熱自退,故亦謂之瀉。)白朮燥濕強脾,當歸和血養陰為佐,(補陽宜兼和陰。
不然則已亢。)升麻以升陽明清氣,(右升而復其本位。)柴胡以升少陽清氣,(左旋而上行。)陽升則萬物生,清升則濁陰降。加陳皮者,以通利其氣。(陳皮同補藥則補,獨用則瀉脾。)生薑辛溫,大棗甘溫,用以和營衛,開腠理,致津液。諸虛不足,先建其中。中者何,脾胃是也。
加炒芩神麯,名益胃升陽湯。治婦人經水不調,或脫血後食少水瀉。(東垣曰:脫血益氣,古聖之法也,故先補胃以助生髮之氣。)去白朮,加草蔻神麯半夏黃柏,名升陽順氣湯。治飲食勞倦所傷,滿悶短氣,不思食,不知味,時惡寒。(東垣曰:升麻柴胡,味薄性陽,引脾胃清氣行於陽道,以滋春氣之和。
又引參耆甘草上行,充實腠理,使衛外為固。凡補脾胃之藥,多以升陽補氣名之者此也。又曰:但言補之以辛甘溫熱之劑,及味之薄者,諸風藥是也。此助春夏之升浮者也,此便是瀉秋收冬藏之藥也。在人之身,乃肝心也。但言瀉之以酸味寒涼之劑,並淡味滲泄之藥,此助秋冬之沉降者也,此便是瀉春生夏長之藥也。在人之身,肺腎是也。
吳鶴皋曰:升柴辛甘升其清,清升則陽氣順矣。柏皮苦寒降其濁,濁降則陰氣順矣。參耆當歸甘草補其虛,虛補則正氣順矣。半夏陳皮利其膈,膈利則痰氣順矣,豆蔻神麯消其食,食消則穀氣順矣。)加蒼朮倍分,半夏黃芩益智各三分,名參朮益胃湯。治內傷勞倦,燥熱,短氣,口渴無味,大便溏黃。
除當歸白朮,加木香蒼朮,名調中益氣湯。治脾胃不調,胸滿肢倦,食少短氣,口不知味,及食入反出。加白芍五味,亦名調中益氣湯。(以上俱東垣方)治氣虛多汗,余治同前。(本方純用甘溫,所謂勞者溫之,損者溫之。此加白芍五味之酸,以收耗散之氣。有發有收,此東垣別開一路,以廣補中之妙者乎。
)加羌活防風細辛川芎,名調營養衛湯。(節庵)治勞力傷寒,頭痛身熱,惡寒微渴,汗出身痛,脈浮無力。加白芍細辛川芎蔓荊,名順氣和中湯。(寶鑑)治清陽不升,頭痛惡風,脈弦微細。加黃柏生地,名補中益氣加黃柏生地湯。治陰火乘陽,發熱晝甚,自汗短氣,口渴無味。
白話文:
【補中益氣湯】
這帖藥方是李東垣創制的,適用於因過度勞累導致身體內部受損的情況。症狀包括身體發熱、心情煩躁、頭痛怕冷、語音低弱、不想吃東西、脈象大而虛弱、呼吸短促且口渴,或者陽氣不足而出汗。使用這個湯劑可以加入麻黃根和浮小麥,升麻和柴胡最好用蜜水炒過。
對於氣力不足無法支撐身體機能,導致瘧疾、痢疾或是脾臟功能衰退,長期無法痊癒,所有清陽之氣下降、中氣不足的情況,都可以使用這個湯劑。
配方中的黃耆(蜂蜜炒製)、人參、炙甘草、白朮(土炒)、陳皮(保留白色部分)、當歸、升麻、柴胡、薑片和棗子都是主要成分。
李東垣原本的配方中,黃耆只有少量,其他成分也只有微量。但立齊常常用較多的人參和黃耆,白朮和當歸用量也較多。如果病情嚴重,人參和黃耆的量可以增加到三錢或五錢。
高鼓峯提到,對於因內傷導致的各種病症,或是夏天因勞累疲倦而發熱,汗流不止,可以使用此方加一錢的白芍。如果痢疾導致的腹痛已經減緩,但是還在持續腹瀉,這表示脾氣下降,可以加三錢的酒炒白芍。對於長期瘧疾,身體瘦弱,胃部有痰的人,可以加一錢的半夏。如果有內在的火熱,可以加一錢的黃芩。
對於孕婦因為氣力不足導致胎兒不安、流產、出血,或者產後因為血液不足而發燒,可以加兩錢的酒炒白芍。這個配方對於中宮虛損、病後調理不佳的情況都非常適合。
倪氏指出,當情緒受到影響,最先受損的是脾胃,這個配方就是用來治療這種情況。如果血液不足,可以加當歸;如果精神不濟,可以加人參和五味子;如果有肺熱咳嗽,可以去掉人參,改用葛根;如果咽喉疼痛,可以加桔梗;如果身體寒冷,可以加肉桂;如果濕氣太重,可以加蒼朮;如果陰火旺盛,可以加黃柏和知母;如果陰虛,可以去掉升麻和柴胡,改用熟地、山茱萸和山藥;如果便祕,可以加酒燉的大黃。
對於咳嗽,春天可以加旋覆花和款冬花,夏天可以加麥門冬和五味子,秋天可以加麻黃和黃芩,冬天可以加麻黃。如果天氣寒冷,可以加乾薑。如果拉肚子,可以去掉當歸,改用茯苓、蒼朮和益智。如果冬天感到寒冷發燒,沒有出汗,脈象浮而緊,可以加麻黃;如果脈象浮而緩,有出汗,可以加桂枝和白芍。
這個配方原本是為了治療內傷而設計的,所以被用來補足傷寒書中未涵蓋的部分,它並不是一個補虛的方子。現在很多人不敢在感染性疾病中使用它,而是將它作為調理補虛的藥物,這是錯誤的。調理補虛只是借用它的意思,並轉換使用方式。
肺臟是氣的根本,黃耆可以補肺固表,是主藥。脾臟是肺臟的母親,脾臟虛弱,肺氣就會先衰竭。人參和甘草可以補脾益氣,調和中焦,並且清熱,是輔助藥物。白朮可以燥濕健脾,當歸可以和血養陰,是佐藥。升麻可以提升陽明清氣,柴胡可以提升少陽清氣,讓陽氣上升萬物生長,清氣上升則濁氣下降。加入陳皮可以疏通氣血。薑片和棗子可以調和營衛,打開腠理,促進津液分泌。對於虛弱不足的情況,先要強化脾胃。所謂中,就是脾胃。
如果加炒黃芩和神麴,就叫益胃升陽湯,用於治療婦女月經不調,或者脫血後食慾減少,水瀉。如果去掉白朮,加入草蔻、神麴、半夏、黃柏,就叫升陽順氣湯,用於治療飲食勞倦所傷,滿悶短氣,不想吃東西,口淡無味,時常畏寒。這些都是李東垣的配方。
對於氣力虛弱多汗的情況,我的治療方法和前面一樣。這個配方純粹使用甘溫的成分,對於勞損的情況,可以溫暖身體。這裡加了白芍和五味子的酸味,用以收斂散失的氣。有發散也有收斂,這是李東垣開創的新路徑,以擴展補中效果的巧妙之處。
如果加羌活、防風、細辛和川芎,就叫調營養衛湯,用於治療勞力傷寒,頭痛身熱,畏寒微渴,汗出身痛,脈象浮而無力。如果加白芍、細辛、川芎和蔓荊,就叫順氣和中湯,用於治療清陽不升,頭痛怕風,脈象弦細。如果加黃柏和生地,就叫補中益氣加黃柏生地湯,用於治療陰火乘陽,白天發熱,自汗短氣,口渴無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