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卷一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一上 (3)

1. 代赭旋覆湯

(仲景),治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未除。(汗吐下後,大邪難解,胃氣弱而不和,虛氣上逆,故痞硬。噫氣,即俗所謂噯氣也。)並善治反胃,噎食,氣逆不降。

旋覆花,甘草(三兩),半夏(半升),人參(二兩),代赭石(一兩),生薑(五兩),大棗(十二枚)

喻嘉言曰:此亦伏飲為逆,但因胃氣虧損,故用法以養正,而兼散餘邪。大意在噫氣不除,上既心下痞硬,更加噫氣不除,則胃氣上逆,全不下行,有升無降,所謂弦絕者其聲嘶,土敗者其聲噦也。故用代赭領人參,納氣歸元海,以鎮安其逆,微加散邪滌飲,而痞自開爾。

白話文:

這個方子(代赭旋覆湯),是張仲景用來治療傷寒,在發汗、催吐或瀉下之後,病症雖然解除,但心下(胃脘部)卻感到痞塞、硬脹,並且不停打嗝(呃逆)的狀況。(這是因為發汗、催吐或瀉下後,病邪不容易完全解除,導致胃氣虛弱而不調和,虛弱的氣往上逆行,所以會感到痞塞、硬脹。所謂的噫氣,就是俗稱的噯氣。)這個方子也擅長治療反胃、食物難以嚥下、氣逆上衝無法下降等問題。

這個方子的組成是:旋覆花、甘草(各三兩)、半夏(半升)、人參(二兩)、代赭石(一兩)、生薑(五兩)、大棗(十二枚)。

喻嘉言說:這個病症也是因為體內有潛伏的痰飲往上逆行所致,但因為胃氣已經虧損,所以用藥的重點在於滋養正氣,同時兼顧驅散殘餘的邪氣。最主要的關鍵在於噫氣(呃逆)沒有消除,如果心下(胃脘部)痞塞、硬脹,再加上噫氣(呃逆)不停,就表示胃氣上逆,完全無法向下運行,只有上升而沒有下降,就像琴弦斷裂時聲音會沙啞,土壤崩壞時聲音會嘔吐一樣。所以,用代赭石配合人參,引導氣回到丹田,來鎮定逆行的氣,再稍微加入一些驅散邪氣、清除痰飲的藥物,痞塞的狀況自然就會緩解。

2. 升陽益胃湯

(東垣),治脾胃虛弱,怠惰嗜臥。時值秋燥令行,濕熱方退,體重節痛,口苦舌乾,心不思食,食不知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慘慘不樂,乃陽氣不升也。

黃耆(二兩),半夏,甘草(炙),人參(一兩),白芍(炒),羌活,獨活,防風(五錢。以其秋旺,故以辛溫瀉之。),陳皮(四錢留白),白朮(土炒),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澤瀉(無淋勿用),柴胡(三錢),黃連(二錢),每三錢,薑棗煎。(列證云,治秋燥,此方殊為不合。)

六君子助陽益胃,補脾胃之上藥也。加黃耆以補肺而固衛,芍藥以斂陰而調營。羌活獨活防風柴胡以除濕痛,(羌活除百節之痛。)而升清陽。茯苓澤瀉以瀉濕熱,而降濁陰。少佐黃連,以退陰火。補中有散,發中有收。使氣足陽生,自正旺而邪服矣。

白話文:

此方出自李東垣,用來治療脾胃虛弱,導致身體疲勞、懶散嗜睡的症狀。患者通常在秋季燥熱時發病,此時濕熱剛退,會感到身體沉重、關節疼痛、口苦舌燥、沒有食慾、吃東西沒味道、大便不規律、小便次數頻繁。有時還會出現類似肺病的症狀,如發冷顫抖、情緒低落,這都是因為體內陽氣無法上升所導致的。

藥方組成如下:黃耆(八十克)、半夏、炙甘草、人參(四十克)、炒白芍、羌活、獨活、防風(二十克,因為秋季乾燥,所以用辛溫的藥材來疏散)。陳皮(十六克,保留白色部分)、炒白朮、茯苓(如果小便順暢且不口渴就不用)、澤瀉(如果沒有小便淋瀝的問題就不用)、柴胡(十二克)、黃連(八克)。每次取十二克,加生薑、紅棗一起煎煮。 (有醫家認為,此方用來治療秋燥並不合適。)

此方以六君子湯為基礎,增強陽氣、滋養胃氣,是補養脾胃的上等藥方。加入黃耆來補肺氣、鞏固身體防禦能力;白芍來收斂陰氣、調和營衛;羌活、獨活、防風、柴胡可以去除濕氣和疼痛(羌活尤其擅長去除關節疼痛),並能提升清陽之氣。茯苓、澤瀉可以排出濕熱,使濁陰下降。少量的黃連則能去除體內虛火。此方在補益的同時兼具疏散,在發散的同時也有收斂作用,使體內氣血充足、陽氣自然升發,達到身體康復、正氣旺盛、邪氣自然消退的效果。

3. 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

(東垣),治飲食傷胃,勞倦傷脾,火邪乘之,而生大熱。右關脈緩弱,(脾虛)或弦,(木剋土)或浮數。(東垣曰:濕熱相合,陽氣日虛,不能上升。脾胃之氣,下流肝腎,是有秋冬而無春夏也。惟瀉陰火升陽氣,用味薄風藥升發,則陰不病而陽氣生矣。)

黃耆,蒼朮(泔浸炒),甘草(炙),羌活(一兩),升麻(八錢),柴胡(兩半),黃連(酒炒五錢)黃芩(炒),人參(七錢),石膏(長夏用少許),每服三錢,或五錢。

柴胡升麻羌活,助陽益胃,以升清氣。人參蒼朮黃耆甘草,益氣除濕,以補脾胃。黃芩黃連石膏,涼心清熱,以瀉陰火。

白話文:

這個方子是李東垣所創,用來治療因飲食不節制傷了胃,加上過度勞累傷了脾,導致火邪趁虛而入,而產生高熱的病症。這種情況的脈象會顯示右關脈微弱無力(代表脾虛),有時會出現脈象弦緊(代表肝木剋脾土),或是浮而數的脈象。李東垣說:濕氣和熱邪相互結合,導致陽氣一天天虛弱,無法向上升發。脾胃的氣向下流到肝腎,就像只有秋冬而沒有春夏一樣。因此,必須要瀉掉陰火,並提升陽氣。使用味道清淡且有升發作用的藥材,就能讓陰氣不至於病變,並使陽氣得以生發。

藥方組成:

黃耆、蒼朮(用米泔水浸泡後炒過)、甘草(炙烤過)、羌活(一兩)、升麻(八錢)、柴胡(兩半)、黃連(用酒炒過,五錢)、黃芩(炒過)、人參(七錢)、石膏(夏天可以使用少量)。每次服用三錢或五錢。

這個方子的藥理:

柴胡、升麻、羌活,幫助提升陽氣,增強胃氣,以升發清陽之氣。人參、蒼朮、黃耆、甘草,補益元氣,去除濕氣,用來補養脾胃。黃芩、黃連、石膏,清涼心火,清除熱邪,以瀉掉陰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