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卷一上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上 (4)

1. 橘皮竹茹湯

(金匱),治久病虛羸,嘔逆不已。(胃寒則嘔,胃熱亦嘔,有停痰,有積飲,皆作嘔。此為久病虛火上逆而乾嘔者。)亦治吐利後,胃虛噦逆。

橘皮,竹茹(二升),甘草(五兩),人參(一兩),生薑(半斤),大棗(三十枚)

徐忠可曰:此胃虛而沖逆為噦,然非真元衰弱之比。故以參甘培胃中元氣,而以橘皮竹茹,一寒一溫,下其上逆之氣。以薑棗宣其上焦,使胸中之陽,漸暢而下達。謂上焦固受氣於中焦,而中焦亦稟承於上焦,上焦既宣,則中氣自調也。加半夏麥冬赤茯枇杷葉,亦名橘皮竹茹湯。

白話文:

此方出自《金匱要略》,用來治療久病身體虛弱消瘦,而且持續噁心嘔吐不止的情況。(胃部受寒會引起嘔吐,胃部有熱也會引起嘔吐,有痰液停滯或積存水飲,都會導致嘔吐。這裡指的是因為久病導致虛火上升,引起的乾嘔。)也可用來治療嘔吐腹瀉後,胃虛導致的打嗝不止。

藥方組成是:橘皮、竹茹(各二升)、甘草(五兩)、人參(一兩)、生薑(半斤)、大棗(三十枚)。

徐忠可說:這是因為胃虛導致氣往上衝逆引起的打嗝,但情況並不像真元衰弱那樣嚴重。所以用人參和甘草來培養胃中的元氣,而用橘皮和竹茹,一個性溫、一個性寒,來降下往上逆行的氣。再用生薑和大棗來宣通上焦,使胸中的陽氣逐漸通暢並向下運行。這是因為上焦的氣是從中焦來的,而中焦的氣也是稟承於上焦,上焦通暢了,中焦的氣自然就調和了。如果再加入半夏、麥冬、赤茯苓和枇杷葉,也稱為橘皮竹茹湯。

2. 丁香柿蒂湯

(嚴氏),治久病呃逆。因於寒者。

丁香,柿蒂(二錢),人參(一錢),生薑(五片),一方加陳皮半夏茯苓甘草良薑。丁香泄肺溫胃而暖腎,生薑去痰開鬱而散寒,柿蒂苦澀而降氣,人參所以輔真氣,使得展布也。(朱丹溪曰:人之陰氣,因胃為養,土傷則木挾相火,直衝清道而上,作呃逆。古人以為胃寒,用丁香柿蒂,不能清痰利氣,惟助火而已。

李時珍曰:朱氏但執以寒治熱,矯枉之過矣。按古人治陰呃,每用桂附乾薑吳萸丁香茴香諸辛熱藥,多有收效者,治陽呃用橘紅竹茹湯,玉機微義曰:呃逆本由陰氣已虛,陽火暴甚,直衝而上。出於胃,入於肺而作聲。東垣用涼藥者,所以瀉熱降火也。若陰症呃逆,以陰氣先消,陽火亦竭,浮於胸中,亦欲散也。

故不用寒藥,而反以溫藥養胃,留其陽氣,胃氣和則愈,陽生則陰長之說也。)

除人參生薑加竹茹橘紅,名丁香柿蒂竹茹湯,又名橘紅竹茹湯,治陽呃。(或問治陽呃者,何以不用知柏。吳鶴皋曰:此少陽虛邪,非實邪也,故用柿蒂竹茹之味薄者主之。若知柏味厚,則益戕其中氣,痞塞不益甚乎,古人蓋深權之矣。)除人參生薑,亦名丁香柿蒂湯。嚴氏寶鑑去人參,加青皮陳皮,三因去人參,加良薑甘草,名丁香散。

白話文:

(嚴氏的丁香柿蒂湯)治療長期呃逆,適用於因寒冷引起的呃逆。

藥方組成:丁香、柿蒂(各二錢)、人參(一錢)、生薑(五片)。另一個藥方加陳皮、半夏、茯苓、甘草、良薑。丁香的藥性是發散肺氣、溫暖胃部並溫補腎氣;生薑可以化解痰液、疏通鬱結並驅散寒氣;柿蒂味苦澀,能使氣往下走;人參是用來輔助真氣,使之能夠擴散運行。(朱丹溪說:人的陰氣,依靠胃來滋養,如果脾胃受損,肝木就會挾帶相火,直接衝向清道而上,產生呃逆。古人認為是胃寒,所以用丁香柿蒂,但這樣不能清除痰液、疏通氣機,只是助長火氣而已。)

李時珍說:朱丹溪只知道用寒涼藥來治療熱症,這是矯枉過正了。根據古人治療陰虛呃逆的經驗,常用桂枝、附子、乾薑、吳茱萸、丁香、茴香等辛熱藥,大多有效果。治療陽氣上逆的呃逆則用橘紅竹茹湯。《玉機微義》說:呃逆的根本原因是由於陰氣已經虛弱,陽火過於旺盛,直接往上衝。從胃發出,進入肺部而發出聲音。東垣用寒涼藥,是為了瀉熱降火。如果是陰症呃逆,陰氣先衰,陽火也耗盡,浮在胸中,也將要消散。

所以不用寒涼藥,反而用溫補藥來調養脾胃,保留陽氣,這樣胃氣調和就會痊癒,這就是陽氣生發則陰氣增長的道理。)

將原方中的人參和生薑去除,加入竹茹、橘紅,就成了丁香柿蒂竹茹湯,又名橘紅竹茹湯,治療陽性呃逆。(有人問,治療陽性呃逆,為什麼不用知母、黃柏?吳鶴皋說:這是少陽虛邪,不是實邪,所以用柿蒂、竹茹這種味道較淡的藥物為主。如果用知母、黃柏這種味道濃厚的藥,反而會傷害中氣,使痞塞更加嚴重,古人真是仔細權衡過了。)去除原方中的人參、生薑,也叫做丁香柿蒂湯。嚴氏《寶鑑》的藥方去除了人參,加入了青皮、陳皮。而《三因方》則去除了人參,加入了良薑、甘草,命名為丁香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