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科冰鑑》~ 卷一 (2)
卷一 (2)
1. 經期腹痛,八
經期腹痛,有前後虛實之殊,不可不析。實痛者,多痛於未行之前,經行而痛頓減;虛痛者,每痛於既行之後,血空而痛轉加。良由經前氣凝血滯,不能流暢,經後血虧氣弱,無以充實。然亦有經前屬虛,經後屬實者。須令以手按腹,喜按喜揉者,虛也;拒按拒揉者,實也。虛實之真假,凝滯之有無,於此可察。臨是證者,詳其所因,辨其虛實,庶治無遺蘊矣。
經前腹脹痛,若脹過於痛,是氣滯其血也,加味烏藥散;右痛過於脹,是血凝其氣也,琥珀散;若臍腹㽲痛者,延歸散;若臟陰冷痛者,小溫經湯;或因受寒,過期不行,少腹冷痛者,大溫經湯;若胞中不虛,惟風寒凝結,以致少腹疼痛者,吳茱萸湯。
白話文:
經期腹痛的虛實辨析及治療
經期腹痛,其虛實狀況有所不同,不可不加以分辨。
實痛多在經期來臨之前就開始疼痛,經期開始後疼痛會減輕;虛痛則常在經期結束後才開始疼痛,隨著經血流失,疼痛會加重。
這主要是因為經前氣血凝滯,不能順暢流通,而經後血虛氣弱,無法充盈所致。然而,也有經前屬虛,經後屬實的情況。
判斷虛實,可藉由按壓腹部,若喜按喜揉,則屬虛;若拒按拒揉,則屬實。藉此觀察,即可了解虛實的真假以及氣血是否凝滯。
遇到經期腹痛的患者,應仔細詢問病因,辨明虛實,才能對症下藥,避免遺留病根。
經期腹脹痛的治療方法:
- 脹過於痛者,多為氣滯血瘀,可服用加味烏藥散。
- 痛過於脹者,多為血凝氣滯,可服用琥珀散。
- 臍腹脹痛者,可服用延歸散。
- 臟陰冷痛者,可服用小溫經湯。
- 因受寒、過期不行、少腹冷痛者,可服用大溫經湯。
- 胞中不虛,僅因風寒凝結致少腹疼痛者,可服用吳茱萸湯。
以上藥方僅供參考,實際用藥需由醫師根據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經後腹痛,乃血虛也。當歸建中湯;若去血過多,以致腹痛者,聖愈湯、十全大補湯;若經行之際,偶有憂鬱,經遂止而腹痛者,木香四物湯;因怒傷肝,致腹脅牽痛者,逍遙散。
加味烏藥散,本門二六
琥珀散,本門二七
延歸散,本門二八
小溫經湯,本門二九
白話文:
月經過後肚子痛,是因為氣血虛弱。可以用當歸建中湯。如果月經量過多導致肚子痛,可以用聖愈湯或十全大補湯。如果月經期間偶爾心情鬱悶,導致經血停止並伴隨肚子痛,可以用木香四物湯。如果因為生氣傷肝,導致腹部兩側疼痛,可以用逍遙散。
另外,還可以加味烏藥散、琥珀散、延歸散、小溫經湯。
大溫經湯,本門三十
吳茱萸湯,本門三一
當歸建中湯,本門三二
聖愈湯,本門十二
十全大補湯,本門二四
木香四物湯,本門三三
逍遙散,本門九
白話文:
大溫經湯屬於本門第30個方劑,吳茱萸湯屬於本門第31個方劑,當歸建中湯屬於本門第32個方劑,聖愈湯屬於本門第12個方劑,十全大補湯屬於本門第24個方劑,木香四物湯屬於本門第33個方劑,逍遙散屬於本門第9個方劑。
2. 經行發熱,九
經行發熱,有經前經後、潮熱表熱之分,所當察也。在經前者,血熱也;在經後者,血虛也。若經後日哺潮熱者,乃真陰虧涸而然。《經》曰:陰虛生內熱。法當壯水之主,以制陽光。若表熱者,必有三陽表證可據,證既屬表,法當解散,所渭由表而入者,必表而出也。
若經前發熱者,加味地骨皮飲;經後發熱者,六神湯;寒熱似瘧者,脾虛肝熱也,逍遙散;日晡潮熱者,六味地黃湯;若見三陽表證者,則當按經解散,法具後第十四經際傷寒條,宜互參閱。
白話文:
女性月經期間發熱,有經前、經後、潮熱、表熱的區別,需要仔細觀察。經前發熱屬於血熱;經後發熱屬於血虛。如果經後出現午後潮熱,則是真陰虧損導致。古籍記載:「陰虛生內熱」,應該滋補腎陰,抑制陽氣。如果出現表熱,則必定有太陽、陽明、少陽表證的表現,因為病症屬於表證,就應該疏散解表,所謂「由表而入者,必表而出也」。
如果經前發熱,可以服用加味地骨皮飲;經後發熱,可以服用六神湯;寒熱交替如同瘧疾,是脾虛肝熱,可以服用逍遙散;午後潮熱,可以服用六味地黃湯。如果出現三陽表證,則應該按照經書記載的方法疏散解表,詳見《傷寒論》第十四經「經際傷寒條」,可以相互參閱。
加味地骨皮飲,本門三四
六神湯,本門三五
逍遙散,本門九
六味地黃湯,本門十五
白話文:
加味地骨皮飲,出自本門第四三章。
六神湯,出自本門第三五章。
逍遙散,出自本門第九章。
六味地黃湯,出自本門第十五章。
3. 經期體痛,十
氣血盛實,陰陽和調,則形體通泰。苟或外虧衛氣之充養,內乏榮血之灌溉,故經行而身痛也。其間或有表證者,法當解散。設無表證形狀,乃榮衛虧乏,血脈壅遏而然,宜調榮益衛,疏經通絡,俾氣充血盛,經通絡達,其證自已。若在經行之後,或因去血過多,乃血虛不能榮於肢節,又當從乎補矣。
若血脈壅滯者,羌桂四物湯;榮衛虧乏者,八珍湯;去血過多者,黃耆建中湯。
羌桂四物湯,本門三六
白話文:
當身體氣血充沛,陰陽平衡協調,則身體各部位都能暢通無阻。如果身體外在的衛氣不足,內在的血液供應也缺乏,就會導致經期期間身體疼痛。如果有外感表證,應該要採用解散的治療方法。如果沒有表證的症狀,而是由於氣血不足,經絡阻塞所致,就應該調養氣血,疏通經絡,使氣血充盈,經脈暢通,疼痛自然就會消失。如果是在經期之後,由於失血過多,導致血液虛弱,無法滋養四肢,就應該補血。
血脈阻塞者,可以服用羌桂四物湯;氣血虛弱者,可以服用八珍湯;失血過多者,可以服用黃芪建中湯。
羌桂四物湯是本門常用的方劑,排名在三六。
八珍湯,本門二三
黃耆建中湯,本門三七
白話文:
八珍湯是第二或第三種配方。黃耆和建中湯是同一個配方。三七是一種草藥。
4. 經行吐瀉,十一
胃為受谷之宰,脾司運化之權,二者安和,則出納自如。一有乖戾,則受化或廢而吐瀉作矣。然吐與瀉,主各殊別。吐出於胃,瀉由乎脾也。蓋經行之際,脾氣輸運血海,不暇滲濕固中,胃中無藉健運,不能化其精微,此吐瀉之端由,而治不可不分判者也。
若嘔吐涎飲者,胃弱也,益智六君子湯;吐出食物者,胃寒也,香砂六君子湯。若瀉者,脾虛也,參苓白朮散:鴨溏澄澈清冷而痛,乃脾寒也,理中湯;肌熱渴瀉者,虛熱也,七味白朮散。
白話文:
胃負責接收食物,脾負責消化運化,兩者和諧運作,食物進出便能順暢無阻。如果其中一方出現問題,消化功能就會受損,導致嘔吐或腹瀉。嘔吐源於胃,腹瀉則源於脾。月經期間,脾氣負責運送血液到子宮,無暇顧及滲濕固中,胃也因缺乏脾氣的助力而無法充分消化食物,這就是嘔吐腹瀉的根本原因,因此治療時必須區分情況。
如果嘔吐出的是唾液,說明胃氣虛弱,可以用益智六君子湯;如果嘔吐出食物,說明胃寒,可以用香砂六君子湯。如果腹瀉,說明脾虛,可以用參苓白朮散;如果腹瀉稀薄清冷並伴隨疼痛,說明脾寒,可以用理中湯;如果腹瀉伴隨發熱口渴,說明虛熱,可以用七味白朮散。
益智六君湯,本門三八
香砂六君子湯,本門三九
參苓白朮散,本門四十
理中湯,本門四一
七味白朮散,本門四二
白話文:
益智六君湯,本門三八。香砂六君子湯,本門三九。參苓白朮散,本門四十。理中湯,本門四一。七味白朮散,本門四二。
5. 逆經妄行,十二
經期吐衄,名曰逆經。夫血者,陰也,陰從乎陽,故隨氣而為升降。若氣逆於上,則不能循道下行,或熱傷陽絡,迫血從而外溢。《經》曰:天暑地熱,經水沸溢。蓋血氾濫,多由乎熱也。治官抑氣清熱,則經水安瀾,而無沸溢之患矣。
若經前吐血衄血者,乃熱壅迫其血也,三黃四物湯;氣逆載血者,以抑氣清熱為主,抑氣涼血飲。若在經後.其熱已減,宜犀角地黃湯;熱或甚者,芩連犀角地黃湯;若脈沉弱或細者,惟以清補為主,生地六味湯,少加童便沖服。
白話文:
月經期間出現吐血或流鼻血,中醫稱之為「逆經」。血液屬陰,陰氣依循陽氣而升降,如果陽氣逆流上行,則血液無法順著經脈往下流動,或因熱邪傷損陽絡,迫使血液外溢。古籍記載:「天暑地熱,經水沸溢」,意思是說,血流氾濫,多半是由於熱邪所致。治療應以抑氣清熱為主,這樣經血就能平穩流動,避免沸溢的狀況發生。
若經期前出現吐血或流鼻血,是因熱邪壅塞迫使血液外溢,可服用三黃四物湯;若因氣逆帶動血液上行,則以抑氣清熱為主,可服用涼血飲。若經期後,熱邪已減,則宜服用犀角地黃湯;熱邪嚴重者,可服用芩連犀角地黃湯。若脈象沉弱或細小,則以清補為主,可服用生地六味湯,並加入童便沖服。
三黃四物湯,本門四三
抑氣涼血飲,本門四四
犀角地黃湯,本門四五
芩連犀角地黃湯,本門四六
生地六味湯,本門四七
白話文:
-
三黃四物湯,本門四三:指的是由三黃(黃芩、黃柏、黃連)和四物(熟地、當歸、芍藥、川芎)組成的一種湯方,屬於中醫四十三門中的其中一種。
-
抑氣涼血飲,本門四四:這種飲品主要用於調節氣血,具有抑制氣息、清涼血液的作用,是中醫四十四門中的其中一種方劑。
-
犀角地黃湯,本門四五:由犀角(牛角)、地黃(生地)等主要成分組成的湯方,屬於中醫四五門中的其中一種,常被用於治療熱病、血熱等症狀。
-
蘿連犀角地黃湯,本門四六:此湯方結合了蘿(山薑)連、犀角、地黃等成分,屬於中醫四十六門中的其中一種,通常用於治療熱毒、血熱等症狀。
-
生地六味湯,本門四七:由生地、六味(茯苓、甘草、白芍、幹姜、桂枝、大棗)等成分組成的湯方,屬於中醫四十七門中的其中一種,常被用於調節氣血、滋陰養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