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女科輯要箋疏》~ 卷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3)

1. 辨色及痛

趙養葵曰衝任藏經系胞,又恃一點命門之火為之主宰,火旺則紅,火太旺則紫,火太衰則白,所以滋水更當養火。甚有乾枯不通者,雖曰火盛之極,亦不宜以苦寒藥降火,只宜大補其水,從天一之源以養之使滿。又曰紫與黑者多屬火旺,亦有虛寒而黑色者,不可不察。若淡白則無火矣。

(箋疏)衝任是脈道,脈中血旺則月事時下,脈中血虛則月事不正,非即經血之竅道,何可竟以為經水所藏之?所藏經一說,豈非杜撰?滋水養火雲云,意中只有六味、八味二方也。

沈曰王宇泰以寒則凝,既行而紫黑定非寒症,然投熱藥取效,十中嘗見一二。色白無火亦屬近理,然間有不宜補火者。嘗見元利一婦,經水過期十日方至,色淡,穩婆據此投肉桂藥數劑,經水來多遍,身發黃,不能飲食,身熟,脈數,竟成危候。此是丹溪所謂經水淡白屬氣虛一證。

要之,臨證時段細察脈象,復參旁證,方識虛實寒熱。倘疑似中有兩證兼見者,先用其輕劑。如色淡一證,先用補氣法,不效再投補火,庶幾無誤。錄葉氏之說於後。葉氏曰血黑屬熱,此其常也。亦有風寒外束者,十中嘗見一二。蓋寒主收引,小腹必常冷痛,經行時或手足厥冷,唇青面白,尺脈遲而虛,或大而無力,熟則尺脈洪數,或實而有力,參之脈證為確。

孟英曰色淡竟有屬熱者,古人從未道及,須以脈證互勘自得,但不可作實熱論而瀉以苦寒也。更有奇者,方氏婦產後經色漸淡,數年後竟無赤色,且亦結塊,平常亦無帶下,人日以嬴餘診之,脈突數,口苦,時有寒熱,與青蒿、白薇、黃柏、歸柴、龜鱉、芍藥、烏惻、杞子、地骨等出入百劑而痊。此僅見之證矣。

(箋疏)經淡古人多謂虛寒,蓋氣血交虧,所以其色不能化赤。是虛字為重,寒字為輕。但宜益陰養血,而少少加溫和之藥,以流通之,化育之,斯得治療之正。奈何耳食之徒,但知其寒而忘其為虛,剛燥溫辛,益耗其血,則其虛愈甚,變爻自在意中。趙謂淡白無火,豈非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沈案、王案皆是虛證,一以肉桂而難作,一以清養而即安,則彼之齦齦於黑屬熱、淡屬寒者,其亦可以憬然悟矣。

滑伯仁曰經前臍腹絞痛,寒熱交作,不如黑豆汗,兩尺脈澀,餘皆弦急,此寒濕搏於衝任,寒濕主濁下,如豆汁與血交爭,故痛宜辛散苦溫血藥。

徐曰辛散血藥是川穹之類,苦溫血藥是艾葉之類。

(箋疏)經前腹痛,無非肝家氣滯,絡脈不疏,治以疏肝行氣為主,但須選用血中氣藥,如香附、烏藥、玄胡之類,不可專恃辛溫香燥耳。伯仁謂兩尺脫澀,即是絡中氣滯之徵,況復弦急,肝氣抑塞,又其明證惟為寒為熱,更當以其他兼症參之,必不能僅據絞痛一症,指為寒濕溉與苦溫。蓋肝絡為

白話文:

[辨識顏色與疼痛]

趙養葵說:衝任藏經系胞,依賴一點命門之火作為主宰,火旺則顏色會呈現紅色,火太旺則顏色轉為紫色,火太弱則顏色會呈現白色,因此滋潤身體的水份時應同時養火。有些乾燥不通的情況,雖然說是火太旺的極端情況,但不應該使用苦寒的藥物來降火,應該大量補充水分,從天一之源養生使之充足。他又說:紫色和黑色多是火旺的表現,但也有虛寒導致黑色的情況,這點不可忽視。如果顏色很淡接近白色,那通常就是沒有火了。

對於經血顏色的討論,衝任是脈道,脈中血液旺盛則月經如期而來,脈中血液不足則月經不規律,這並不是經血竅道的問題,怎麼可以認為這是經血儲存的地方呢?有所謂的「所藏經」一說,難道不是杜撰的嗎?滋潤身體和養火的概念,他的想法中只有六味、八味兩個方子。

沈氏表示:王宇泰認為寒冷會導致血液凝固,即使行經期間顏色呈現紫黑,也不能斷定是寒症,然而使用熱性藥物治療有效的情況,在十個人中至少有一個。顏色白無火的說法也符合道理,但是偶爾也有不適合補火的情況。曾有一位元利的婦女,她的月經延遲十天才來,顏色很淡,產婆根據這種情況投以肉桂藥物數次,結果她的月經量過多,全身發黃,無法進食,身體熱度升高,脈搏加速,最終成為危險的情況。這就是丹溪所說的月經淡白屬於氣虛的一種症狀。

總的來說,醫生在臨牀診斷時必須詳細觀察脈象,再結合其他證狀,才能判斷出虛實寒熱。如果在疑似情況中有兩種症狀同時出現,應先使用較輕的藥物。例如顏色淡的症狀,應先使用補氣的方法,如果無效再考慮補火,這樣才能避免誤診。葉氏的觀點是:經血顏色黑通常是因為熱,這是常見的情況。但也有可能是因為風寒束縛,這種情況在十個人中至少有一個。因為寒冷會導致收縮,小腹通常會感覺冷痛,行經時可能手腳冰冷,嘴脣青白,尺脈遲緩虛弱,或者大而無力,熟則尺脈洪數,或者實而有力,結合脈象和症狀來判斷是最準確的。

孟英說:顏色淡的經血竟然有屬於熱的情況,古人從未提及,必須根據脈象和症狀互相參考才能得出結論,但不能認為這是實熱而使用苦寒的藥物。更奇特的是,方氏的婦女在產後,經血顏色逐漸變淡,數年後竟然完全沒有紅色,而且有結塊,平時也沒有白帶,人們每天診斷她,脈搏突然加快,口苦,時有寒熱,使用青蒿、白薇、黃柏、歸柴、龜鱉、芍藥、烏惻、杞子、地骨等藥物數百次才痊癒。這是一種罕見的情況。

對於經血顏色淡的情況,古人大多認為是虛寒,這是因為氣血雙虧,所以顏色無法變成紅色。虛字為重,寒字為輕。應該滋陰養血,並少量添加溫和的藥物,以促進血液循環,這樣才能得到正確的治療。然而,那些只聽信他人言語的人,只知道虛寒而忘了虛弱,使用剛燥溫辛的藥物,反而消耗血液,使虛弱更加嚴重,病情變化也在預料之中。趙養葵認為顏色淡白無火,難道不是隻看到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嗎?沈案和王案都是虛證的例子,一個使用肉桂而困難重重,另一個使用清養而立即安穩,那麼那些堅持認為黑色代表熱,淡色代表寒的人,現在應該醒悟了吧。

滑伯仁表示:如果在月經來臨前,感到臍腹絞痛,並且伴有寒熱交錯的症狀,如果不使用黑豆汗,兩側尺脈會變得澀滯,其他部位的脈象則會變得緊繃,這表明寒濕侵襲了衝任脈,寒濕會導致渾濁,就像豆汁和血液相混合,因此會感到疼痛,應使用辛散苦溫的血藥。

徐氏表示:辛散血藥像是川芎這一類的,苦溫血藥像是艾葉這一類的。

對於月經來臨前腹部疼痛的情況,無非是肝氣受阻,絡脈不暢所致,治療應該以疏肝行氣為主,但必須選擇血中氣藥,如香附、烏藥、玄胡等,不能單純依賴辛溫香燥的藥物。滑伯仁認為,兩側尺脈的滯澀是絡中氣滯的徵兆,再加上緊繃的脈象,表明肝氣受阻,這是明確的證據。只是到底是寒還是熱,還需要根據其他症狀來判斷,不能僅憑絞痛一個症狀就斷定是寒濕,因為肝絡也可能導致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