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女科輯要箋疏》~ 卷上 (5)

回本書目錄

卷上 (5)

1. 子煩妊婦煩名子煩

丹溪曰:因胎元壅鬱,熱氣所致。

沈堯封曰:子煩病因曰痰、曰火、曰陰虧。因痰者,胸中必滿。仲景云:「心中滿而煩,宜瓜蒂散。」此是吐痰法。妊婦禁吐,宜二陳湯加黃芩、竹茹、旋覆花。陰虧火甚者,仲景黃連阿膠湯最妙。

(箋疏)煩是內熱,心煩悶悶不樂,亦以陰聚於下,不得上承。總是陰虛火擾,但挾痰者十恆七八。黃連溫膽湯、觸飲六神湯皆佳。瓜蒂吐法,不獨妊身不宜,即常人亦不可用,以其本是痰熱卜壅,更與激越,適以引動其氣,是助虐矣。

醫方集解汪認庵有竹葉湯一方,治妊娠心驚膽怯,終日煩悶,名子煩。因受胎四五月相火用事,或盛夏君火大行,俱能乘肺以致煩躁,胎動不安。亦有停痰積飲滯於胸膈,以致煩躁者。

麥冬(錢半) 茯芩 黃芩(一錢) 人參(五分) 淡竹葉十片。竹葉清煩,黃芩消熱,麥冬涼肺。心火乘肺,故煩出於肺。茯芩安心,人參補虛。妊娠心煩固多虛也。如相火盛者,單知母丸。君火盔者,單黃連丸。神不安者,硃砂安神丸。切不可作虛煩用梔豉等藥治。之一方,茯芩為末,無人參,有防風。一方有防風、知母,無人參。有痰者,加竹瀝。

(箋疏)妊身心煩果是虛火無痰,是方極合。然挾痰者十之七八,參麥胡可妄投。認庵方下謂亦有停痰積欲滯於胸膈,是渠亦未嘗不知有此一症,而乃並列於本方之下,一似此方並可治停痰積飲者,豈非大謬?方後且謂人參補虛,妊娠心煩固多虛症云云,又與停痰積飲一層兩不照顧。汪氏書之敝預模糊,最易引初學人重霧中。

皆此等騎牆兩可之說,誤人實是不淺。又謂不可作虛煩用梔豉等藥。頤謂梔子清心而不大苦大寒,心家有火胡不可用。且香豉質松,本治心中煩熱之藥。惟今之江浙市肆中以麻黃湯制過用為發汁之藥,則非心煩者所宜耳。方後既曰心煩多虛,而又曰切不可作虛煩,出爾更是笑話。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子煩這病症,是因為胎兒在母體內造成阻塞,導致熱氣積聚所引起的。

沈堯封先生表示:子煩的病因大致可以歸納為痰、火和陰虧三種。如果是因為痰造成的,病患會感覺到胸部憋悶。張仲景曾說:「當病人覺得心臟周圍悶痛,且感到煩躁時,應使用瓜蒂散來治療。」這是用來排除痰液的方法。然而,孕婦不適合使用催吐療法,應該使用二陳湯加上黃芩、竹茹、旋覆花來治療。對於陰虧導致火氣旺盛的病患,張仲景的黃連阿膠湯是非常有效的。

(註釋)煩躁是因為體內熱氣過盛,使得心臟感到悶悶不樂。這也是因為陰氣聚集在下方,無法向上流通所致。總而言之,這是陰虛火旺的表現,但是有七到八成的病例是因為痰液積聚。黃連溫膽湯、觸飲六神湯都是很好的選擇。瓜蒂催吐法,不僅孕婦不適合使用,即使是一般人也不建議使用,因為這種方法會讓原本就已經因為痰熱而阻塞的情況更加惡化,反而會引發更多的問題。

醫方集解汪認庵有一個竹葉湯的處方,專門用來治療孕婦因膽小驚慌,整天感到煩躁,被稱為子煩的病症。因為懷孕四到五個月時,相火會開始活躍,或者在盛夏之時,君火會大量產生,這些都可能影響肺部,導致孕婦感到煩躁不安,胎兒也會隨之動盪。另外,如果孕婦胸膈間有痰液或飲食積聚,也會引起煩躁。

麥冬(錢半)、茯苓、黃芩(一錢)、人參(五分)、淡竹葉十片。竹葉可以清熱解煩,黃芩可以消炎退熱,麥冬可以涼潤肺部。當心火影響肺部時,煩躁感就會從肺部產生。茯苓可以安定心神,人參可以補充虛弱的身體。孕婦感到心煩,通常都是因為身體虛弱。如果相火旺盛,可以單獨使用知母丸;如果是君火旺盛,可以單獨使用黃連丸;如果精神不安,可以使用硃砂安神丸。千萬不能把子煩當作虛煩來處理,使用梔豉等藥物治療。

(註釋)如果孕婦感到心煩是由於虛火且沒有痰,這個處方非常適合。然而,有七到八成的子煩病例是由於痰液積聚,因此人參和麥冬不能隨意使用。汪認庵的處方下面提到,孕婦胸膈間可能會有痰液或飲食積聚,他顯然知道有這種情況存在,但是他卻將這個處方和這個情況並列,讓人以為這個處方也能治療痰液或飲食積聚,這不是一個很大的錯誤嗎?處方後面又說人參可以補虛,孕婦感到心煩通常是因為虛弱,但又沒有考慮到痰液或飲食積聚的情況。汪氏的書籍有許多模糊不清的地方,最容易讓初學者陷入困惑。

這些含糊不清的說法,往往會誤導人們,而且誤導的程度非常嚴重。他又說,不能把子煩當作虛煩來處理,使用梔豉等藥物治療。我認為,梔子可以清心火,且不會太苦或太寒,如果心臟有火,為什麼不能使用呢?此外,香豉質地鬆軟,本來就是用來治療心臟煩熱的藥物。只是現在江浙一帶的市場上,有些藥店會用麻黃湯來製造香豉,用來促進出汗,這種香豉就不適合心煩的病患使用了。在處方後面,他先說心煩通常是因為虛弱,然後又說千萬不能把子煩當作虛煩,這種自相矛盾的話語,實在讓人啼笑皆非。

2. 子懸

嚴氏紫鰥散

許叔微曰:治懷胎近上,脹滿疼痛,謂之子懸。

陳良甫曰:妊至四五月,君相二火養胎,熱氣逆上,胎腠心胸腹滿,痞悶,名曰子懸,用此加黃芩、山梔之類。一方無用芎,名七寶散。許叔微云:六七月子懸者用之,數數有驗,不十服便近下。

紫蘇(一兩)

腹皮

人參

川芎

橘皮

白芍

當歸(三分)

甘草(一分)

銼,分三服,水一盞,生薑四片,蔥白,煎去渣服。

徐藹輝曰:去川芎,因避升提之故。汪認庵曰:治胎氣不和,湊上胸腹,腹滿頭痛,心腹腰脅皆痛,名子懸,因下焦氣實,相火旺盛,舉胎而上,上通心胸也。每服止用蘇葉一錢,當歸七分,腹皮以下皆五分,甘草二分,無蔥白。心腹痛者,加木香、延胡。陳來章曰:芎歸芍葉以和其血,蘇橘大腹以順其氣。氣順血和則胎安矣。即利其氣,復以人參甘草養其氣者,順則順其邪逆之氣,養則養其沖和之氣也。

徐藹輝曰:延胡動血,恐未可用。

(箋疏)子懸是胎元之上迫,良由妊婦下焦氣分不疏,腹壁逼窄,所以胎漸居上而脹滿疼痛乃作。濟生紫蘇飲用蘇葉、腹皮、橘皮、芎歸疏通下焦之氣,再加薑蔥亦是通陽作用,不可認作發散通套。程鍾齡醫學心悟解釋保生無憂散一方,謂全用撐法,故使易產。頤謂嚴氏此方亦是摟法,令其腹壁開展而胎自安於故宅。惟其分兩甚輕,故疏展而無擾動之慮。陳氏不用川芎,徐藹輝謂其嫌於升提,洵是確論。但本方止用三分,開展氣機亦無不可。若不知此理而重用之,則大謬矣。認庵所謂相火旺盛,認症未切,須知方中並無清火之藥,並不為火旺而設。總之,汪氏書中議綸不少,總覺膚浮,甚則溢出題外,所以徒授俗子簡陋惡習,而此道乃愈趨愈下。又謂心腹痛加本香延胡,則運行氣滯尚是正著。徐雖謂延胡動血,惟恐礙胎,然止是行血中之氣。俗雖謂其破血,其實氣體旺者尚可無妨,惟柔脆者忌之。陳來章說解亦極浮泛,是汪認庵之流亞,非能闡發醫理之實用者。

趙養葵有命門虛寒,胎下湊心,就暖一說。

沈堯封曰:此是百中僅一,非實是虛寒脈證,熱藥不可嘗試。

(箋疏)養葵此條純是謬想,心雖屬火而位居膈上,豈胎能湊得其暖氣者?且腹中豈無熱度?命門虛者,將全腹寒,止有其心獨暖耶?向壁虛構而不顧其理,有難安養葵之謬一至於此。堯封採之,得毋失榆。

沈又曰:郁姓婦懷妊九月,偶因勞動,遂覺腹痛,胎漸升至胸中,氣塞不通,忽然狂叫,咬人,數人扶持不住,病名子上撞心,即子懸之最重者,用旋覆花代赭湯去參棗,連灌兩劑,胎墮得生。又一婦證亦如之,服前藥,胎墮而死。

(箋疏)此誠是子懸之重症,上逼太甚,竟致神志為蒙,此非重劑鎮墜,復有何藥可以救急?胎之墮否,本已不暇兼顧,即使墮胎而母命難全。

白話文:

[子懸]的治療方式:嚴氏紫鰥散

嚴氏紫鰥散,是由許叔微提出,用於治療懷孕期間,胎兒位於子宮上部導致的脹滿及疼痛,這種情況被稱為「子懸」。

陳良甫進一步解釋,懷孕四到五月時,由於胎兒需接受來自君相二火的熱氣滋養,熱氣逆向上行,導致心胸腹部腫脹、悶痛,這也是子懸的現象。他建議使用嚴氏紫鰥散,添加黃芩和山梔等成分。另一種配方則不包含川芎,被稱為七寶散。許叔微指出,對於六到七月的子懸,這種方法通常有效,往往服用不到十次就能改善。

該藥方主要成分包括紫蘇、腹皮、人參、川芎、橘皮、白芍、當歸、甘草。這些藥材會被分為三次服用,每次用一盞水,加入四片生薑和蔥白煮沸,去渣後服用。

徐藹輝認為,去掉川芎的原因是為了避免提升的作用。汪認庵則表示,該方用於調節胎兒氣息不順,導致胸部、腹部、頭部、心臟、腰部和脅部疼痛的情況,也就是子懸。他建議每次使用蘇葉一錢、當歸七分,其它成分各五分,甘草二分。如果心腹疼痛,可以加入木香和延胡。

陳來章則認為,川芎、當歸、白芍和葉可以調和血液,紫蘇、橘皮和大腹則可以順暢氣息。氣息順暢、血液和諧,胎兒就能安穩。該方除了順暢氣息,還有人參和甘草來養護氣息,讓氣息順暢,避免邪氣,養護和氣。

然而,徐藹輝認為延胡可能促進血液循環,不一定適合所有情況。

在進一步的討論中,子懸是因為胎兒位置向上移動造成的。這是因為孕婦下腹部的氣息不暢,腹壁狹窄,導致胎兒逐漸上升,引起脹滿和疼痛。紫蘇飲用蘇葉、腹皮、橘皮和川芎、當歸等成分,可以幫助疏通下腹部的氣息。加上薑和蔥,也有助於通陽。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嚴氏的配方分量較輕,因此不會有擾亂的問題。

趙養葵提出,有時候胎兒下移靠近心臟取暖,可能是因為命門虛寒。然而,沈堯封提醒,這種情況非常罕見,並非實際上的虛寒,不能隨意使用熱藥。

對於子懸的重症,沈堯封提到,他曾經遇到過一位姓鬱的婦女,在懷孕九個月時因勞動過度,導致胎兒上升至胸中,氣息受阻,突然狂叫咬人,病情嚴重。他使用了旋覆花和代赭湯,去掉了人參和棗,連服兩劑,最終胎兒墮落,但母親得以活下來。另一名婦女同樣的病症,服用同樣的藥物,卻胎兒墮落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