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女科輯要箋疏》~ 卷上 (1)
卷上 (1)
1. 卷上
2. 小引
女科之有專書自陳良甫《大全良方》而以後王氏《準繩》最為詳富,武之望叔卿氏又依據《準繩》別為《濟陰綱目》,門分類別,非不粲然可觀,而讀之輒覺陳陳相因,腐氣滿紙者,以袁集古人空泛議論,絕少切要發明,則通套之詞未免隔膜而搔不著癢處,如是而求臨證之時,必收捷效,蓋亦僅矣。
竊謂宋、金、元、明諸家醫籍,皆未能脫此痼習,固不必專以為女科書之病,惟堯封沈氏《女科輯要》,寥寥數十葉,精當處勘透隱微,切中肯繁多,發前人所未發,實驗彰彰,始覺軒爽豁目。頤早歲習醫,治婦女病,即從是書入手,臨證以來,獲益不少,而盂英按語,更能刻進一層,洞見癥結,皆是此道之金針,雖僅小小兩冊,大有取之無盡,用之不竭之妙。
近來舊刻極不易得,滬上新有石印本,在《潛齋醫藥叢書》十四種內,繕寫不精,錯落處至不可讀,爰議重綠一過,少少引申其餘義,以徵經驗,適本校授課,有以分科之說進者,乃即用是編,以示女科之涯略,附以二十餘年閱厯所得,作為箋註,姑以自識心得,是耶非耶,請讀者於臨狀治療時自證之。何加壬戌仲春張壽頤記,時寓浙蘭江之中醫專校。
白話文:
[簡短序言]
關於婦科學的專書,自陳良甫的《大全良方》開始,之後王氏的《準繩》內容最為詳細豐富。武之望叔卿先生又根據《準繩》另編《濟陰綱目》,將內容分門別類,看起來條理分明,然而讀來總是覺得內容陳舊,充斥著老生常談,因為作者大多摘錄古人寬泛的議論,缺乏關鍵的創新,使得內容流於表面,未能深入核心。如此想在實際診療時取得快速有效的結果,恐怕是難上加難。
私底下認為,宋、金、元、明各時代的醫學典籍,都未能擺脫這種長期存在的習慣,當然這並非單純是婦科學書籍的問題。唯有堯封沈氏的《女科輯要》,雖然只有薄薄數十頁,但其精確且恰當的地方,能洞察隱藏的細節,多處擊中要害,揭示前人未曾提及的觀點,實驗結果顯著,才讓人真正感到眼界開闊,精神振奮。我早年學習醫學,治療婦女疾病,就是從這本書開始,臨牀實踐以來,獲益匪淺。而盂英的評論,更進一步地剖析,洞悉症結所在,這些都是醫學領域中的寶貴知識,儘管只是兩本小冊子,卻蘊含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
近期,舊版的書籍非常難尋,上海最近出版了石印版本,收錄在《潛齋醫藥叢書》的十四種內,但書寫質量不佳,有些地方甚至無法閱讀。因此我決定重新校對一次,稍作延伸,以驗證我的經驗。恰逢本校授課,有人提出分科教學的想法,於是決定使用這個編纂,以展示婦科學的概況,並附上我二十多年來的經驗所得,作為注釋,暫時記錄下我的個人心得。這些想法是否正確,還請讀者在實際診療時自行驗證。這是壬戌年的仲春,張壽頤的記述,當時我住在浙江蘭江的中醫專校。]
3. 經水
(素問)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
沈曰:天癸是女精,由任脈而來;月事是經血,由太衝而來。經言二十而天癸至,緣任脈通,斯時大沖脈盛,月事亦以時下,一順言,之一逆言之耳。故月事不來,不調及崩,是血病,咎在衝脈;衝脈隸陽明;帶下是精病,咎在任脈;任脈隸少陰。蓋身前中央一條是任脈,背後脊裡一條是督脈,皆起於前後兩陰之交,會陰穴。
難經明晰,靈素傳誤。帶脈起於季脅,似束帶狀。人精藏於腎,腎繫於腰背,精欲下泄,必由帶脈而前,然後從任脈而下。故經言任脈為病,女子帶下。
孟英曰:俞東扶云:經言男子二八而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若天癸即月水,丈夫有之乎?蓋男女皆有精,易謂男女構精,可據燃指。天癸為糖,亦不妥。天癸為精,不當。又云:精氣溢瀉矣。後賢誹受孕之道,有陽精陰血先至後沖等說,亦謬。夫男女交接,會見女人有血出耶?交接出血,是病,豈能募精,及為精所里哉?大約兩情酣暢,百脈齊到,天癸與男女之精偕至,斯入任脈而成胎耳。男胎女胎,則由夫婦之天癸有強弱盈虛之不同也。
吾友徐亞枝曰:如沈氏說一。若天癸即精者,加俞氏說一。若血與精之外,別有一物,所謂天癸者。竊謂天癸者,指腎水本體而言。癸者,水也。腎為水藏。天一生水,故謂腎水為天癸。至謂至極也。猶言足也。女子二七,男子二八,腎氣始盛,而腎水乃足。蓋人生五藏,惟腎生最先。
腎氣之充足,最遲而衰,獨早。故孩提能悲,能喜,能怒,能思,而絕無欲念。其有情竇早開者,亦在腎氣將盛,天癸將至之年。可見腎氣未盛,癸水未足,則不生欲念也。迨腎氣衰,癸水絕,則欲念自泯矣。解此段經文者,當云女子必二七而腎水之本體充足,任脈乃通太衝之脈,始盛,月事因而時下矣。夫前陰二竅,溺之由水竅者,無論矣。
其由精竅者,皆原於天癸者也。月水雖從衝脈下,謂為天癸之常可也。泄精成孕,是任脈施受,謂為天癸之能可也。帶下乃任脈之失其擔任,謂為天癸之病可也。然則稱月水為天癸,亦無不可。前賢解此,皆重讀上二字,而略下一字,惟將至字當作來字看,遂至議論紛紜耳。
(箋疏)吾國醫學之十二經絡及奇經八脈,原是西學解剖家所無治。新學者恆誚舊籍為鑿空。然以人身內外各部分之病狀而言,某處是某經所過,若發現某症,即是某藏某府之虛實,寒熱為病,則固確然可信。投藥得當,而效如影響,證據章章不可誣也。蓋經脈之循行,即西學之所謂血管,而血管之周流,莫不與藏府息息相通。
則某藏某府,自必各有一定血管循行之道路。吾國醫學發源最早,古之神聖倡此學說,自必神而明之,洞矚其互相
白話文:
[經水]
(素問) 一個女孩子在七歲的時候,腎氣開始旺盛,這時候會換牙和頭髮增長。到了十四歲,也就是兩個七年過去,她的天癸(一種女性特有激素)開始分泌,任脈開始通暢,太衝脈也變得強盛,這時候她開始有了月經。
沈氏解釋說,天癸是女性的生殖激素,由任脈分泌;月經血是由太衝脈分泌。通常說二十歲時天癸開始分泌,因為任脈通暢,這時候太衝脈也變得強盛,月經也就按時來臨。這是一個順序的過程。如果月經不來,或者不規律,甚至是崩漏,這是血液的問題,問題出在太衝脈。太衝脈屬於陽明經;如果出現白帶異常,這是生殖激素的問題,問題出在任脈。任脈屬於少陰經。身體前面中間的一條線是任脈,背部中間的一條線是督脈,它們都起始於前後兩陰的交匯點,會陰穴。
孟英進一步解釋說,俞東扶先生認為,經典說男子十六歲腎氣旺盛,天癸開始分泌,精氣開始溢出。如果天癸就是月經,男人也有嗎?實際上,無論男女都有生殖激素。《易經》說男女結合,可以產生新的生命,這可以作為參考。天癸是一種糖,這種說法也不對。天癸是生殖激素,這種說法也不對。他又說,精氣開始溢出。後世的學者對於受孕的機制有陽精陰血先後到達等說法,這些都是錯誤的。男女之間的性行為,會看到女人出血嗎?如果出血,那是一種疾病,怎麼可能招募精子,或者被精子佔據呢?大約在雙方情感高漲,全身血液都湧向性器官,天癸和男女的生殖激素同時達到,這時候進入任脈形成胎兒。男胎還是女胎,取決於夫妻雙方的天癸強弱和充盈程度。
我的朋友徐亞枝說,按照沈氏的觀點,天癸就是生殖激素。按照俞氏的觀點,除了血液和生殖激素之外,還有另一種叫做天癸的物質。我認為,天癸是指腎臟中的水分,也就是腎水。癸代表水,腎臟是水藏。根據五行學說,天一生水,所以腎水也被稱為天癸。"至"表示達到極致。也就是說,足夠。女子十四歲,男子十六歲,腎氣開始旺盛,腎水才足夠。人體五臟中,只有腎臟是最早形成的。
腎氣的充足是最慢的,但是衰弱卻是最快的。所以小孩能夠感到悲傷,高興,憤怒,思考,但是絕對沒有性的慾望。那些性慾早熟的人,也是在腎氣將要旺盛,天癸將要分泌的年齡。可以看出,如果腎氣不足,癸水不夠,就不會有性的慾望。等到腎氣衰弱,癸水枯竭,性的慾望自然就消失了。理解這段經文的人應該知道,女子必須到十四歲,腎水的本體纔能夠充足,任脈才能通暢,太衝脈纔能夠強盛,月經纔能夠按時來臨。人體前面的兩個孔道,排尿的孔道,不用多說。
排泄生殖激素的孔道,都是源自於天癸。月經雖然從太衝脈分泌,稱為天癸的常態也是可以的。排泄精液,形成胎兒,是任脈的功能,稱為天癸的能力也是可以的。白帶異常,是任脈功能失調,稱為天癸的疾病也是可以的。那麼,稱月經為天癸,也未嘗不可。前輩們解釋這個問題,都重視上面兩個字,而忽略了下面一個字,只是把"至"當作"來"來看,導致了各種爭論。
(箋疏) 我們國家的醫學,包括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這是西方醫學解剖學所沒有的。新學者常常嘲笑舊的醫書是空想。然而,從人體內部各個部位的病狀來看,某個部位是某條經絡經過的地方,如果出現某種症狀,那就是某個臟腑的虛實,寒熱問題,這是確鑿無疑的。用藥得當,效果立竿見影,證據充分,不容置疑。經絡的運行,就是西方醫學所說的血管,而血管的循環,無不與臟腑息息相關。
那麼,某個臟腑,必然有固定的血管循行的道路。我們國家的醫學起源很早,古代的聖賢創立這個理論,必然有深入的理解,洞察了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