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己

《校註婦人良方》~ 卷一 (8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85)

1. 附方

分氣飲,治脾胃虛弱,氣血不和,胸膈不利,或痰氣喘嗽,飲食少思。

陳皮,茯苓,半夏(炒),桔梗,大腹皮,紫蘇梗,枳殼(麩炒),白朮(炒),山梔(炒,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上姜水煎服。

紫蘇飲(方見二十四卷第八論)

二陳湯(方見二十四卷第五論)

六君子湯

補中益氣湯(二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白話文:

【配方】分氣飲,用於治療脾胃功能衰弱,導致氣血運行不調,胸部與膈肌區域不舒暢,或是有痰且呼吸時伴有喘息咳嗽,食慾不振,對食物缺乏慾望。

藥材包含:陳皮、茯苓、炒過的半夏、桔梗、大腹皮、紫蘇梗、麩炒過的枳殼、炒過的白朮、炒過的山梔(以上每種皆一錢)、以及炙過的甘草(五分)。

這些藥材用水與薑一起煎煮後服用。

紫蘇飲的配方可參考第二十四卷第八篇討論。

二陳湯的配方則在第二十四卷第五篇討論中可以找到。

另外還有六君子湯,

以及補中益氣湯,這兩個配方均可在第二十四卷第六篇討論中找到。

2. 妊娠煩躁口乾方論第十

足太陰脾之經,其氣通於口。手少陰心之經,其氣通於舌。若臟腑不調,氣血不和,以致內熱乘於心脾,津液消爍,放心煩口乾也。與子煩大同小異,宜用益母丸。

愚按:前症若胃經實火,用竹葉石膏湯。若胃經虛熱,用人參黃耆散。若胃經氣虛,用補中益氣湯。若肺經虛熱,用紫蘇飲。若肝經火動,用加味逍遙散。若脾氣鬱結,用加味歸脾湯。若腎經火動,加味地黃丸。

白話文:

在中醫理論中,足太陰脾經與口部相連,而手少陰心經則與舌頭相通。當身體的臟腑運作失調,氣血無法達到平衡,導致心脾兩臟受到內熱影響,身體的津液就會被消耗,進而造成心情煩躁及口乾的現象。這種狀況與孕期煩躁症相似但仍有細微差異,建議使用益母丸來調理。

接下來是一些針對不同情況的治療建議:

  • 如果是因為胃經實火導致的症狀,可以服用竹葉石膏湯。
  • 若是由胃經虛熱引起的,則建議使用人參黃耆散。
  • 若為胃經氣虛,應使用補中益氣湯。
  • 肺經虛熱的情況下,紫蘇飲是個好選擇。
  • 若肝經有火,可使用加味逍遙散。
  • 脾氣鬱結時,加味歸脾湯會有所幫助。
  • 最後,若是腎經火動,應使用加味地黃丸來調理。

3. 附治驗

一妊婦煩熱,兼咽間作痛,用知母散加山梔,以清肺經而愈。後內熱咳嗽,小便自遺,用補中益氣加麥門、山梔,以補肺氣、滋腎水而痊。

知母散,治煩躁悶亂口乾。

知母,麥門冬,黃耆(炒),子芩(炒),赤茯苓(各一錢),甘草

上水煎,入竹瀝一合,更煎二沸而服。

人參黃耆散,治身熱煩躁口乾。

人參,黃耆(炒),葛根,秦艽,赤茯苓,麥門冬(各一錢),知母,甘草(五分)

上姜三片,竹葉二七片,水煎。

《補遺》:人參白朮散、黃耆六一湯皆良。

白話文:

【治療案例】

有位孕婦感到非常煩躁和熱,同時咽喉部位也疼痛,醫生使用了知母散,並加入山梔,目的是清除肺部的熱氣,後來她的症狀得到了緩解。

之後,她又出現了內熱引起的咳嗽,甚至小便失禁的情況,這次醫生使用了補中益氣湯,加入了麥門冬和山梔,目的是補充肺部的氣力,滋養腎臟的陰液,最終她的病狀完全康復。

知母散,用於治療心情煩躁,胸悶頭暈,口渴。

成分為知母,麥門冬,炒黃耆,炒子芩,赤茯苓(各一錢),甘草,用水煎煮,再加入一合竹瀝,再次煮沸兩次後服用。

人參黃耆散,用於治療身體發熱,心情煩躁,口渴。

成分為人參,炒黃耆,葛根,秦艽,赤茯苓,麥門冬(各一錢),知母,甘草(五分),加上三片薑,二十七片竹葉,用水煎煮。

根據《補遺》記載,人參白朮散、黃耆六一湯都是很好的治療方法。

4. 附方

竹葉石膏湯

石膏(一錢),半夏(一錢五分),甘草,人參(各一錢),麥門冬,竹葉(各五分)

上姜水煎服。

補中益氣湯(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紫蘇飲(方見十二卷第八論)

加味逍遙散

加味歸脾湯(二方見二十四卷第四論)

加味地黃丸(方見二十四卷第十一論)

白話文:

[附方]

竹葉石膏湯 需準備的藥材有:石膏(約3.75克)、半夏(約5.625克)、甘草、人參(各約3.75克)、麥門冬、竹葉(各約1.875克)。以上藥材用水和薑一起煎煮後服用。

補中益氣湯,這個藥方可以在第二十四卷的第六篇討論中找到。

紫蘇飲,這個藥方可以在第十二卷的第八篇討論中找到。

加味逍遙散,這個藥方未提供詳細內容。

加味歸脾湯,這個藥方可以在第二十四卷的第四篇討論中找到。

加味地黃丸,這個藥方可以在第二十四卷的第十一篇討論中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