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己

《校註婦人良方》~ 卷十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 (5)

1. 附方

分氣飲,治脾胃虛弱,氣血不和,胸膈不利,或痰氣喘嗽,飲食少思。

陳皮,茯苓,半夏(炒),桔梗,大腹皮,紫蘇梗,枳殼(麩炒),白朮(炒),山梔(炒,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上姜水煎服。

紫蘇飲(方見二十四卷第八論)

白話文:

分氣飲,適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和、胸膈不適,或有痰氣喘咳、食慾不振等症狀。方劑包含陳皮、茯苓、半夏(炒)、桔梗、大腹皮、紫蘇梗、枳殼(麩炒)、白朮(炒)、山梔(炒,各一錢)、甘草(炙,五分),以薑水煎服。紫蘇飲的配方則可參考二十四卷第八論。

二陳湯(方見二十四卷第五論)

六君子湯

補中益氣湯(二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白話文:

【二陳湯】(詳見第二十四卷第五論)

【六君子湯】

【補中益氣湯】(以上兩方詳見第二十四卷第六論)

2. 妊娠煩躁口乾方論第十

足太陰脾之經,其氣通於口。手少陰心之經,其氣通於舌。若臟腑不調,氣血不和,以致內熱乘於心脾,津液消爍,放心煩口乾也。與子煩大同小異,宜用益母丸。

愚按:前症若胃經實火,用竹葉石膏湯。若胃經虛熱,用人參黃耆散。若胃經氣虛,用補中益氣湯。若肺經虛熱,用紫蘇飲。若肝經火動,用加味逍遙散。若脾氣鬱結,用加味歸脾湯。若腎經火動,加味地黃丸。

白話文:

脾經的氣息連通嘴巴,心經的氣息連通舌頭。若臟腑失調,氣血不暢,導致內熱上攻心脾,津液耗損,就會出現心煩口乾的症狀。這種症狀與子煩症相似,可以服用益母丸。

另外,若出現上述症狀,若屬胃經實火,則服用竹葉石膏湯;若屬胃經虛熱,則服用人參黃耆散;若屬胃經氣虛,則服用補中益氣湯;若屬肺經虛熱,則服用紫蘇飲;若屬肝經火旺,則服用加味逍遙散;若屬脾氣鬱結,則服用加味歸脾湯;若屬腎經火旺,則服用加味地黃丸。

3. 附治驗

一妊婦煩熱,兼咽間作痛,用知母散加山梔,以清肺經而愈。後內熱咳嗽,小便自遺,用補中益氣加麥門、山梔,以補肺氣、滋腎水而痊。

知母散,治煩躁悶亂口乾。

知母,麥門冬,黃耆(炒),子芩(炒),赤茯苓(各一錢),甘草

上水煎,入竹瀝一合,更煎二沸而服。

人參黃耆散,治身熱煩躁口乾。

白話文:

一位懷孕的婦女,感到煩熱,同時喉嚨也疼痛,醫生用知母散加山梔子來清肺經,結果病就好了。後來,她出現內熱咳嗽,還伴隨小便失禁的症狀,醫生用補中益氣湯加麥門冬、山梔子,來補肺氣、滋腎水,最後也痊癒了。

知母散,用來治療煩躁、悶熱、口乾。

知母、麥門冬、黃耆(炒)、子芩(炒)、赤茯苓(各一錢)、甘草

將上述藥材用水煎煮,加入竹瀝一合,再煮沸兩次即可服用。

人參黃耆散,用來治療身體發熱、煩躁、口乾。

人參,黃耆(炒),葛根,秦艽,赤茯苓,麥門冬(各一錢),知母,甘草(五分)

上姜三片,竹葉二七片,水煎。

《補遺》:人參白朮散、黃耆六一湯皆良。

白話文:

人參、炒黃耆、葛根、秦艽、赤茯苓、麥門冬各一錢,知母、甘草各五分,加上三片生薑、二十七片竹葉,用水煎服。另外,人參白朮散和黃耆六一湯也都是好的方劑。

4. 附方

竹葉石膏湯

石膏(一錢),半夏(一錢五分),甘草,人參(各一錢),麥門冬,竹葉(各五分)

上姜水煎服。

補中益氣湯(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紫蘇飲(方見十二卷第八論)

加味逍遙散

白話文:

用一錢石膏、一錢五分半夏、一錢甘草、一錢人參、五分麥門冬、五分竹葉,加薑水煎服。另外,補中益氣湯的方劑請參考二十四卷第六論,紫蘇飲的方劑請參考十二卷第八論,加味逍遙散的方劑請參考書中。

加味歸脾湯(二方見二十四卷第四論)

加味地黃丸(方見二十四卷第十一論)

白話文:

加味歸脾湯:在原有的歸脾湯基礎上添加了一些新的藥物。

加味地黃丸:在原有地黃丸配方中增加了其他草本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