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註婦人良方》~ 卷一 (4)
卷一 (4)
1. 附方
加味小柴胡湯(方見二十四卷第二論)
柴胡飲,治肌熱積熱,或汗後餘熱,脈洪實弦數。
柴胡,人參,黃芩,芍藥,甘草,當歸,大黃(煨,各二錢半)
上姜水煎服。
瀉白散,治肺臟氣實,心胸壅悶,咳嗽煩喘,大便不利。
桔梗(炒),地骨皮,甘草(炙),瓜蔞仁,升麻,半夏(薑製),桑白皮(炒),杏仁(去皮尖,等分)
上每服四錢,姜水煎。
導赤散,治心虛蘊熱,小便赤澀,或成淋瀝,口舌生瘡等症。
生地黃,木通,甘草(等分)
上每服三錢,竹葉水煎。
瀉黃散,治脾熱口臭,咽乾,或口舌生瘡,發熱作渴。
石膏,防風,藿香(等分),甘草,山梔子(炒)
上每服三錢,水煎。
涼膈散,治上焦積熱,煩躁作渴,頭目昏瞶,咽喉腫痛,便溺赤澀,語言譫妄等症。
朴硝,大黃,甘草(各二兩),連翹(四兩),梔子仁(炒),黃芩(炒),薄荷葉(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三錢,竹葉七片,水煎溫服。
白虎湯,治胃熱作渴,暑熱尤效。又治熱厥腹滿,身難轉側,面垢譫語,遺溺,手足厥冷,自汗,脈沉滑,大便泄瀉清水無度。
知母,石膏(各二錢),粳米(半合)
上水煎服。
附子理中湯,治脾胃虛寒,手足厥冷,飲食不入,或腹鳴切痛,嘔逆吐瀉。(方見二十卷第八論)
硃砂安神丸(方見三卷第十論)
地骨皮散(方見六卷第三論)
黃連瀉心湯(單用黃連為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
瀉青丸(方見二十四卷第三論)
承氣湯(方見七卷第十論)
滋腎丸(方見八卷第一論)
人參補肺湯(方見二十四卷第十二論)
補中益氣湯
六君子湯(二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三黃湯(方見八卷第八論)
補心湯(方見三卷第十二論)
六味丸
八味丸(方見二十四卷第十六論)
補肝散(方見七卷第十七論)
人參黃耆湯(方見十三卷第十論)
加味歸脾湯
八珍湯
加味逍遙散
逍遙散
歸脾湯(五方見二十四卷第十四論)
七味白朮散(方見二十卷第十論)
金匱加減腎氣丸(方見二十卷第十論)
白話文:
[附方]
-
加味小柴胡湯:(詳見於第二十四卷第二篇)
-
柴胡飲:用於治療肌肉發熱、體內熱氣聚集,或是出汗後殘留的熱氣,脈象顯示洪實弦數的情況。
- 成份有柴胡、人參、黃芩、芍藥、甘草、當歸和大黃(需先炒過),每種材料各使用二錢半。煎煮時加入薑和水一同煮沸服用。
- 瀉白散:適用於肺部氣血過盛,胸悶、咳嗽、呼吸困難以及大便不通暢的症狀。
- 成份包括桔梗(炒過)、地骨皮、甘草(炒過)、瓜蔞仁、升麻、半夏(薑製)、桑白皮(炒過)、杏仁(去皮尖),所有成分等量。每次服用四錢,加入薑和水一同煎煮。
- 導赤散:適用於心臟虛弱導致的體內熱氣,小便顏色深紅、排尿困難,或是口腔舌頭長瘡等情況。
- 成份有生地黃、木通、甘草,所有成分等量。每次服用三錢,用竹葉和水一同煎煮。
- 瀉黃散:適用於脾臟熱氣導致口臭、喉嚨乾燥,或是口腔舌頭長瘡,伴隨發熱和口渴的情況。
- 成份有石膏、防風、藿香,所有成分等量,再加入甘草和炒過的山梔子。每次服用三錢,用水煎煮。
- 涼膈散:適用於上焦部位熱氣聚集,導致心情煩躁、口渴、頭暈目眩、咽喉腫痛、排泄物顏色深紅,以及說話不清等症狀。
- 成份有朴硝、大黃、甘草(各二兩)、連翹(四兩)、梔子仁(炒過)、黃芩(炒過)、薄荷葉(各一兩)。將所有成分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至三錢,用七片竹葉和水一同煎煮,溫服。
- 白虎湯:適用於胃部熱氣導致口渴,特別對於暑熱有效。也適用於熱氣導致的腹部脹滿、身體難以轉動、面部油膩、胡言亂語、尿失禁、手腳冰冷、自汗、脈象沉滑、大便無度的水瀉。
- 成份有知母、石膏(各二錢)、粳米(半合)。用水煎煮後服用。
-
附子理中湯:適用於脾胃虛寒導致的手腳冰冷、飲食不進、腹部鳴叫劇痛、噁心嘔吐和腹瀉。(詳見於第二十卷第八篇)
-
珪砂安神丸:(詳見於第三卷第十篇)
-
地骨皮散:(詳見於第六卷第三篇)
-
黃連瀉心湯:單獨使用黃連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白湯調勻後服用。
-
瀉青丸:(詳見於第二十四卷第三篇)
-
承氣湯:(詳見於第七卷第十篇)
-
滋腎丸:(詳見於第八卷第一篇)
-
人參補肺湯:(詳見於第二十四卷第十二篇)
-
補中益氣湯
-
六君子湯:(詳見於第二十四卷第六篇)
-
三黃湯:(詳見於第八卷第八篇)
-
補心湯:(詳見於第三卷第十二篇)
-
六味丸
-
八味丸:(詳見於第二十四卷第十六篇)
-
補肝散:(詳見於第七卷第十七篇)
-
人參黃耆湯:(詳見於第十三卷第十篇)
-
加味歸脾湯
-
八珍湯
-
加味逍遙散
-
逍遙散
-
歸脾湯:(詳見於第二十四卷第十四篇)
-
七味白朮散:(詳見於第二十卷第十篇)
-
金匱加減腎氣丸:(詳見於第二十卷第十篇)
以上方劑皆需遵照醫囑使用,並根據個人體質調整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