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己

《校註婦人良方》~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附治驗

一婦人發熱口乾,月經不調,肢體無力,腿痛體倦,二膝浮腫,余作足三陰經血虛,用六味丸、逍遙散,兼服兩月,形體漸健,飲食漸進,肢體漸消而痊。

一婦人日晡熱甚,月水不調,飲食少思,大便不實,胸膈痞滿,頭目不清,肢體倦怠,發熱煩躁,余謂七情肝脾虧損之症,用濟生歸脾湯、加味逍遙散、補中益氣湯調治,元氣漸復而愈。

一婦人月經不調,晡熱內熱,飲食少思,肌體消瘦,小便頻數,或用清熱生血之劑,月經不行,四肢浮腫,小便淋瀝,余朝用金匱加減腎氣丸,夕用歸脾湯漸愈。又用八珍湯,兩月而愈。

一婦人胸脅膨滿,小腹悶墜,內熱晡熱,飲食不甘,體倦面黃,日晡則赤,灑淅惡寒,此脾肺氣虛,先用六君子加川芎、當歸,諸症漸愈,又用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諸症全愈。後飲食失節,勞怒,惡寒發熱,不食,用加味小柴胡一劑而熱退,用逍遙散、歸脾湯調理而康。

天靈蓋散,治骨蒸四肢無力,晡熱頰赤,食少心煩。

天靈蓋(酥炙),安息香,地骨皮,當歸,山梔仁,人參,貝母(去心),黃耆,桃仁(去皮尖雙仁,麩炒黃),檳榔(各一兩),鱉甲(醋炙),柴胡,生地黃,赤茯苓,麥門冬,阿魏

上每服五錢,桃柳枝各七寸,姜五片,蔥白五寸,童便煎。

愚按:《醫學綱目》云:柴胡《本經》並無一字治勞熱,今治勞方鮮有不用者,誤世多矣。凡此症乃真臟虧損而虛熱。王海藏先生云:苟無實熱而用柴胡,不死何待?蓋柴胡乃肝膽之藥,雖能升胃氣下陷,每劑不過分許,而可多用哉?產後氣血虛熱,尤宜禁忌。

獺肝丸,治骨蒸勞熱,或潮熱發熱,體瘦煩疼,不欲飲食。

獺肝(一具),鱉甲(醋炙),柴胡(各一兩半),硃砂(另研),升麻,天靈蓋(酥炙),犀角(鎊),桃仁(去皮尖雙仁,麩炒黃),梔子仁(炒),地骨皮,知母(各一兩),黃耆(炒),甘草(炒,各五錢),麝香(一錢,研)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食。

治肝臟中風,心神煩熱,言語舂澀,不得安臥。

竹瀝,荊瀝,葛根,生薑汁,白蜜(各一合)

上和勻,頻服之。

麻黃散,治心臟中風,多汗惡風,善怒,心神顛倒,言語謇澀,舌強口乾,面赤頭痛。翕翕發熱,胸背拘急,手心熱甚,偃臥不側,忪悸恍惚,或寒顫,心驚悸,口喎,冒昧好笑。

麻黃(去節),白朮,防風,川芎,甘草(炙),漢防己,不歸,人參(各一錢),羌活,遠志(去心),茯神(去木,各一錢半),升麻(八分),桂心(半錢)

上水姜煎,入竹瀝半盞,再煎一二沸。

茯神散,治同前,或四肢沉重,精神不安,或痰氣不利。

茯神(去木),羌活,麻黃(去節),龍齒(另研),赤芍藥,甘草(炙,各二錢),蔓荊子,薏苡仁,麥門冬(去心),人參(去蘆),防風(去蘆),犀角屑(各七分半)

白話文:

附治驗

一位婦女發燒口渴,月經不調,四肢無力,腿痛疲倦,雙膝浮腫,我診斷為足三陰經血虛,於是使用六味地黃丸、逍遙散,同時服用兩個月,身體漸漸康復,食慾漸增,肢體腫脹也漸漸消退。

一位婦女下午發熱加劇,月經不調,食慾不振,大便不暢,胸膈痞悶,頭昏眼花,四肢倦怠,發熱煩躁,我認為是七情導致肝脾虧損,於是使用濟生歸脾湯、加味逍遙散、補中益氣湯調理,元氣逐漸恢復而痊癒。

一位婦女月經不調,午後發熱,內熱,食慾不振,身體消瘦,小便頻數,曾服用清熱生血的藥物,但月經仍然沒有來,四肢浮腫,小便淋漓不暢,我早上給她服用金匱要略加減腎氣丸,晚上服用歸脾湯,病情漸漸好轉。又服用八珍湯兩個月後痊癒。

一位婦女胸脅脹滿,小腹沉重下墜,內熱,午後發熱,食慾不佳,身體疲倦,面色發黃,下午臉色發紅,怕冷打噴嚏,這是脾肺氣虛,先服用六君子湯加川芎、當歸,諸症漸漸好轉,又服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諸症完全痊癒。後來因為飲食不節,勞累動怒,又出現惡寒發熱、食慾不振的症狀,服用加味小柴胡湯一劑後退熱,再用逍遙散、歸脾湯調理而康復。

天靈蓋散,用於治療骨蒸、四肢無力、午後發熱、面頰發紅、食慾不振、心煩。

藥物組成:天靈蓋(酥炙)、安息香、地骨皮、當歸、山梔仁、人參、貝母(去心)、黃耆、桃仁(去皮尖雙仁,麩炒黃)、檳榔(各一兩)、鱉甲(醋炙)、柴胡、生地黃、赤茯苓、麥門冬、阿魏。

用法:每次服用五錢,加桃柳枝各七寸,生薑五片,蔥白五寸,童尿煎服。

愚見: 《醫學綱目》記載,柴胡在《神農本草經》中並沒有記載能治療勞熱,但現在治療勞熱的方劑幾乎都使用柴胡,這是誤導世人。這些症狀其實都是臟腑虧損引起的虛熱。王海藏先生說:如果沒有實熱卻使用柴胡,不死才怪!因為柴胡是肝膽的藥物,雖然可以升提胃氣,但每次用量不宜過多。產後氣血虛熱更應禁忌使用。

獺肝丸,用於治療骨蒸勞熱,或潮熱發熱,身體消瘦、疼痛,不想吃東西。

藥物組成:獺肝(一具)、鱉甲(醋炙)、柴胡(各一兩半)、硃砂(另研)、升麻、天靈蓋(酥炙)、犀角(鎊)、桃仁(去皮尖雙仁,麩炒黃)、梔子仁(炒)、地骨皮、知母(各一兩)、黃耆(炒)、甘草(炒,各五錢)、麝香(一錢,研)。

用法:研磨成粉末,煉蜜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服用。

治療肝臟中風,心神煩熱,言語不清,無法安睡。

藥物組成:竹瀝、荊瀝、葛根、生薑汁、白蜜(各一合)。

用法:混合均勻,頻頻服用。

麻黃散,用於治療心臟中風,多汗怕風,易怒,心神顛倒,言語不清,舌頭僵硬口乾,面紅頭痛,陣陣發熱,胸背拘緊,手心發熱,只能仰臥不能側臥,心悸恍惚,或寒顫,心驚悸,口角歪斜,胡言亂語。

藥物組成:麻黃(去節)、白朮、防風、川芎、甘草(炙)、漢防己、防己、人參(各一錢)、羌活、遠志(去心)、茯神(去木,各一錢半)、升麻(八分)、桂心(半錢)。

用法:水煎,加入竹瀝半盞,再煎一二沸。

茯神散,用於治療與上相同的症狀,或四肢沉重,精神不安,或痰氣不順。

藥物組成:茯神(去木)、羌活、麻黃(去節)、龍齒(另研)、赤芍藥、甘草(炙,各二錢)、蔓荊子、薏苡仁、麥門冬(去心)、人參(去蘆)、防風(去蘆)、犀角屑(各七分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