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己

《校註婦人良方》~ 卷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五 (2)

1. 二十四種蒸病論

次令其人半身正坐,稍縮臂膊,取一繩繞項向前雙垂,與鳩尾齊,鳩尾是心歧骨,無是歧骨者,胸前兩歧骨間量取一寸,即是鳩尾也,即截斷,卻背翻繩頭向項後,以繩中停取心正,令當喉嚨結骨上於第二次墨點處,折中橫量繩兩頭,以白圈記之。此是灸穴,初灸七壯,累灸至百壯。

又將第二次量口繩折中,當脊直上下豎停,中心在第二次墨記上下,繩頭盡處,以白圈記之。此是灸穴,初灸七壯,累灸百壯。此縱橫四方凡四穴,是名曰四花穴,初灸各七壯。若瘡愈其疾未效,依法復灸,故云累灸至百壯。凡灸時可用灸足三里以瀉其火為好。若婦人纏足短小,難為量,只取膏盲俞灸之,在第四椎下兩傍各三寸是穴。

次灸四花穴。道軒用此法灸之,無有不效者。

神仙秘法,取勞蟲須先擇良日,焚香禱祝,令病人面向福德方服,神效。

青桑枝,楊柳枝,梅枝,桃枝(俱向東者,各七莖),蔥白(七莖),青蒿(一握,如無以子代),阿魏(一錢),真安息香(一錢)

上用童便一升半,煎一升,入阿魏,再煮數沸,入硃砂半兩,小檳榔半兩,麝香半錢,五更並天明各進一服,下白蟲尚可治,以淡粥補之。用藥調理三五月再服,以除病根。如蟲黑,已入腎,不可救矣。

治心胸痛引兩脅,昏悶聲濁,熱壅鼻衄,或痰喘發熱。

桑白皮(炒),枳殼(麩炒),木通,子芩(炒),生地黃,白芍藥,甘草(各五分)

上水煎服。

溫金散,治肺嗽惡寒,發熱唾痰,皮毛焦燥。

甘草(炒),黃芩(炒),桑白皮(炒),防風(各一兩),杏仁(二十七粒,制),人參,茯苓(各半兩),麥門冬(三錢)

上前五味,用米泔浸一宿,曬乾,入人參等三味,每服三錢,入蠟一豆大,水煎。

桔梗飲子,治心氣不足,解倦益血,或喘嗽痰甚。

桔梗(炒),甘草(炒),黃耆(炒),人參,麥門冬(各一錢),青皮(三分)

上水煎服。

治咽喉痛

百藥煎(去黑皮),硼砂,甘草,生白礬(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食後用米飲調,細呷咽之。

含化丸,治肺間邪氣,胸中積血作痛,失音痰喘。

蛤蚧(一隻,去足,炙),訶子(去核),阿膠(粉炒),麥門冬(去心),細辛,甘草(炒),生地黃(各半兩)

上為末,蜜丸芡實大。食後含化一丸。

河車丸,治一切勞瘵、虛損、骨蒸等疾。

紫河車(一具,初生男胎者尤良,洗淨杵煨。本草云:人肉治瘵病,胞衣主勞損,面䵟皮黑,諸疾瘦悴),白茯苓(半兩),人參(一兩),乾山藥(二兩)

上為末,麵糊和,入河車,加三末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米飲下。嗽甚,五味子湯下。

補肺湯,治勞嗽五臟虧損,晡熱發熱,盜汗自汗,唾痰喘嗽。

白話文:

二十四種蒸病論

讓病人半身坐直,稍微縮起手臂,取一根繩子繞過脖子,向前垂下,繩子末端與鳩尾齊平(鳩尾是心臟下方的骨頭,如果找不到,就在胸前兩塊胸骨之間量取一寸,就是鳩尾的位置)。然後將繩子從背後繞過,繩子的中間點正好落在喉嚨結節上方第二次做記號的地方(文中應有未列出的前置步驟),將繩子兩端在中間點做記號。這是第一個灸穴,一開始灸七壯,累計灸到一百壯。

再將繩子在中間點摺疊,豎直地放在脊椎上,中間點在第二次做記號的地方上下,繩子末端做記號。這是第二個灸穴,也灸七壯,累計灸到一百壯。這樣縱橫各兩個穴位,共四個穴位,稱為四花穴,每個穴位一開始都灸七壯。如果瘡瘍好了但病症未癒,就按照同樣的方法繼續灸,所以說累計灸到一百壯。灸的時候,可以同時灸足三里穴瀉火。如果婦女纏足,腳小難以量測,就灸膏盲俞穴,在第四節椎骨下方兩側各三寸處。

然後灸四花穴。道軒用這個方法灸治,從未失敗過。

神仙秘法:取用勞蟲(寄生蟲)之前,要選擇良辰吉日,焚香祈禱,讓病人面向福德方向服藥,效果極佳。

藥方:青桑枝、楊柳枝、梅枝、桃枝(都要向東長的,各七枝)、蔥白(七枝)、青蒿(一把,如果沒有可以用艾葉代替)、阿魏(一錢)、真安息香(一錢)。

以上藥材用童尿一升半煎成一升,加入阿魏,再煮幾沸,加入硃砂半兩、小檳榔半兩、麝香半錢。五更和天明各服用一次。如果排出蛔蟲,可以用稀粥調養身體。用藥調理三到五個月後再服用一次,以徹底根除病根。如果蟲子顏色發黑,已經進入腎臟,就無法救治了。

治心胸疼痛牽連兩脅,昏悶聲音嘶啞,熱邪壅盛導致鼻出血,或痰喘發熱。

藥方:桑白皮(炒)、枳殼(麩炒)、木通、黃芩(炒)、生地黃、白芍藥、甘草(各五分)。水煎服。

溫金散:治肺部咳嗽惡寒,發熱咳嗽痰多,皮膚乾燥。

藥方:甘草(炒)、黃芩(炒)、桑白皮(炒)、防風(各一兩)、杏仁(二十七粒,去皮尖)、人參、茯苓(各半兩)、麥門冬(三錢)。前五味藥用米泔水浸泡一夜,曬乾,再加入人參等三味藥。每次服用三錢,加入蠟一豆大小,水煎。

桔梗飲子:治心氣不足,消除疲倦,益氣補血,或咳嗽痰多。

藥方:桔梗(炒)、甘草(炒)、黃耆(炒)、人參、麥門冬(各一錢)、青皮(三分)。水煎服。

治咽喉痛

藥方:百藥煎(去黑皮)、硼砂、甘草、生白礬(等分)。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到二錢,飯後用米湯調服,慢慢咽下。

含化丸:治肺部邪氣,胸中積血疼痛,失音咳嗽痰多。

藥方:蛤蚧(一隻,去腳,炙烤)、訶子(去核)、阿膠(粉炒)、麥門冬(去心)、細辛、甘草(炒)、生地黃(各半兩)。研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芡實大小的丸子。飯後含化一丸。

河車丸:治一切勞傷、虛損、骨蒸等疾病。

藥方:紫河車(一副,初生男嬰的胎盤最好,洗淨搗碎煨乾。本草綱目記載:人肉治勞瘵,胎盤治勞損,面色萎黃,身體消瘦等疾病),白茯苓(半兩)、人參(一兩)、乾山藥(二兩)。研磨成粉末,用麵糊調和,加入紫河車,製成梧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到五十丸,空腹用米湯送服。咳嗽嚴重,可用五味子湯送服。

補肺湯:治勞嗽、五臟虧損、午後發熱、盜汗自汗、咳嗽痰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