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註婦人良方》~ 卷十 (1)
卷十 (1)
1. 胎教門
(求嗣已明,須知胎教,故以次之)
2. 妊娠總論第一
《巢氏病源論》:妊娠一月,名胎胚,足厥陰脈養之。二月名始膏,足少陽脈養之。三月名始胎,手心主脈養之。當此之時,血不流行,形象始化,未有定儀,因感而變。欲子端正莊嚴,常口談正言,身行正事。欲生男,宜佩弦,執弓矢。欲生女,宜佩韋,施環佩。欲子美好,宜佩白玉。
欲子賢能,宜看詩書。是謂外象而內感者也。四月始受水精,以成其血脈,手少陽脈養之。五月始受火精,以成其氣,足太陰脈養之。六月始受金精,以成其筋,足陽明脈養之。七月始受木精,以成其骨,手太陰脈養之。八月始受土精,以成膚革,手陽明脈養之。九月始受石精,以成毛髮,足少陰脈養之。
白話文:
懷孕的第一個月,稱為胎胚,由足厥陰脈滋養。第二個月稱為始膏,由足少陽脈滋養。第三個月稱為始胎,由手心主脈滋養。這個時期,血液流通不暢,形體開始成形,還沒有固定形態,容易受到外界影響而改變。想要孩子端正莊嚴,就要經常說正言,做正事。想要生男孩,就應該佩帶弓弦,拿著弓箭。想要生女孩,就應該佩帶皮革,戴上環佩。想要孩子容貌美麗,就應該佩帶白玉。
想要孩子賢能,就應該看詩書。這就是外在形態和內心感應的關係。第四個月開始接受水精,形成血脈,由手少陽脈滋養。第五個月開始接受火精,形成氣,由足太陰脈滋養。第六個月開始接受金精,形成筋,由足陽明脈滋養。第七個月開始接受木精,形成骨,由手太陰脈滋養。第八個月開始接受土精,形成皮膚,由手陽明脈滋養。第九個月開始接受石精,形成毛髮,由足少陰脈滋養。
十月五臟六腑,關節人神皆備。此其大略也。又《五臟論》:有稱耆婆者,論一月如珠露;二月如桃花;三月男女分;四月形象具;五月筋骨成;六月毛髮生;七月遊其魂,兒能動左手;八月遊其魄,兒能動右手;九月三轉身;十月受氣足。
更有《顱囟經》云:一月為胎胞,精血凝也;二月為胎形成胚也;三月陽神為三魂;四月陰靈為七魄;五月五行分五腑也;六月六律定六腑也;七月精開竅通,光明也;八月元神具,降真靈也;九月宮室羅布,以定生人也;十月受氣足,萬象成也。今推究數說,如《五臟論》者,類皆淺鄙,妄托其名。
白話文:
十月時,五臟六腑、關節、人神皆已具備,這就是大概的情況。另外,《五臟論》中記載:有位名叫耆婆的人,論述說,一月時如珠露般;二月時如桃花般;三月時男女分化;四月時形體俱全;五月時筋骨成形;六月時毛髮生長;七月時魂魄遊動,嬰兒能動左手;八月時魄魂遊動,嬰兒能動右手;九月時能翻身;十月時受氣充足。
此外,《顱囟經》中也說:一月時為胎胞,精血凝結;二月時胎兒形成胚胎;三月時陽神為三魂;四月時陰靈為七魄;五月時五行分化成五腑;六月時六律確定六腑;七月時精氣開竅通暢,光明顯現;八月時元神具備,降臨真靈;九月時宮室佈置完畢,以決定出生;十月時受氣充足,萬象俱全。現在推究這些說法,像《五臟論》一樣,大多淺薄無知,妄自託名。
至於三藏佛書,且涉怪涎,漫不可考。今按《顱囟經》三卷,雲中古巫方所撰。其巢氏論妊娠,至三月始胎之時,欲談正言,行正事,佩弦韋,執弓矢,施環佩,佩白玉,讀詩書之類,豈非胎教之理乎。嘗試推巢氏所論云,妊娠脈養之理,足厥陰肝脈也,足少陽膽脈也,為一臟腑之經,余皆如此,且四時之令必始於春木,故十二經之養始於肝,所以養胎在一月二月。手心主心胞絡脈也,手少陽三焦脈也,屬火而夏旺,所以養胎在三月四月。
手少陰,乃心脈也,以君主之官,無為而尊也。足太陰脾脈也,足陽明胃脈也,屬土而旺長夏,所以養胎在五月六月。手太陰肺脈也,手陽明大腸脈也,屬金而旺秋,所以養胎在七月八月。足少陰腎脈也,屬水而旺冬,所以養胎在九月。又況母之腎臟繫於胎,是母之真氣,子之所賴也。
白話文:
至於三藏佛書,內容荒誕不經,根本無法考證。現在根據《顱囟經》三卷的記載,這本書是古代巫師方士所撰寫的。其中巢氏關於懷孕的論述,認為懷孕三月胎兒初成時,孕婦應該講正言、行正事、佩戴弦韋、手執弓矢、佩戴環佩和白玉,以及閱讀詩書等,這些不正是胎教的道理嗎?試著推測巢氏的論點,懷孕期間應該注重滋養的經脈是足厥陰肝脈和足少陽膽脈,這兩條經脈與肝膽這兩個臟腑相連,其他的經脈也依此類推。而且,一年四季的變化,必定從春季的木氣開始,所以十二經的滋養也從肝經開始,因此在懷孕的第一、二月要注重滋養肝經。手心經主心胞絡脈,手少陽三焦經,屬火,在夏季旺盛,因此在懷孕的第三、四月要注重滋養這兩條經脈。
手少陰心經,是心臟的經脈,心臟是人體的君主之官,無為而尊貴。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屬土,在長夏旺盛,因此在懷孕的第五、六月要注重滋養這兩條經脈。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屬金,在秋季旺盛,因此在懷孕的第七、八月要注重滋養這兩條經脈。足少陰腎經,屬水,在冬季旺盛,因此在懷孕的第九月要注重滋養腎經。更何況,母親的腎臟與胎兒相連,母親的真氣是胎兒賴以生存的根本。
至十月,兒於母腹之中,受足諸臟氣脈所養,然後待時而生。此論奧微而有至理,世更有明之者,亦未有過於巢氏之論矣,余因述其說。
白話文:
到了十月份,胎兒在母親子宮內已經吸收了各個臟器的氣血和脈絡營養,然後等待適宜的時候出生。這個理論深奧且富有哲理,在世上有很多人對它進行闡釋,但還沒有超過巢元方的論述,所以我來概述一下他的觀點。
3. 受形論第二
(娠子即妊娠也,故以後受形各篇並附其論)
《巢氏論》曰:陽施陰化,精氣有餘,兩胎有俱男俱女者。《道藏經》云:婦人月信止後,一日、三日、五日,值男女旺相日,陽日陽時交合,有孕多男。若男女稟受皆壯則男子,一或怯弱則少子。《顱囟經》云:陽盛發陰,當孕成男;六脈諸經,皆舉其陰。又云:三陽所會則生男,三陰所會則生女。
葛仙翁《肘後方》云:男從父氣,女從母氣。《聖濟經》云:天之德,地之氣,陰陽之至和,流薄於一體。因氣而左動則屬陽,陽資之則成男;因氣而右動則屬陰,陰資之則成女。《易》稱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此男女之別也。凡妊娠有疾,投以湯藥,衰其大半而已。使病去母安,胎亦無損矣。
白話文:
古代醫書記載,妊娠就是懷孕的意思,所以接下來關於胎兒形狀的論述,都會附帶相關的討論。
《巢氏論》說:陽氣施布,陰氣變化,精氣充盈,因此會有雙胞胎,而且可能是雙男或雙女。
《道藏經》記載:婦女月經停止之後,在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若遇上男女旺相之日,陽日陽時行房,懷孕的機率較高,且多生男孩。如果男女雙方精氣都旺盛,則會生男孩;如果一方比較虛弱,則可能生女孩。
《顱囟經》提到:陽氣旺盛則發育出陰氣,因此懷孕就會生男孩;而六脈及經絡都屬於陰性,所以會生女孩。另外,三陽經交匯則生男孩,三陰經交匯則生女。
葛仙翁在《肘後方》中寫道:男孩的性徵來自父親,女孩的性徵來自母親。
《聖濟經》說:天地之德,地之氣,陰陽之調和,滋養孕婦全身。如果氣血偏向左邊活動,則屬陽性,陽氣滋養胎兒,就會生男孩;如果氣血偏向右邊活動,則屬陰性,陰氣滋養胎兒,就會生女孩。《易經》也說:乾道主生男孩,坤道主生女孩。這就是男女的區別。
總之,懷孕期間如果生病,使用藥物治療,可以減輕病情,讓母親恢復健康,也能避免損害胎兒。
愚按:東垣、丹溪云:經水斷後一二日,血海始淨,精勝其血,感者成男。四五日後,血脈已旺,精不勝血,感者成女。蓋父精母血,因感而會,精之施也,血能攝精,故成子,此萬物資始於乾元也;血之行也,精不能攝,故成女,此萬物資生於坤元也。陰陽交媾,胚胎始凝。
所藏之處,名曰子宮。一系在下,上有兩岐,一達於左,一達於右。精勝其血,則陽為之主,受氣於左子宮,而男形成;精不勝血,則陰為之主,受氣於右子宮,而女形成。此二先生之確論也。若夫妊娠,藥餌宜禁,當參本門考之。
白話文:
古人認為,女子月經結束後一兩天,血海才淨,此時精氣旺盛,若受孕則生男;四五天後,血氣旺盛,精氣不及血氣,受孕則生女。因為父親精氣與母親血氣相結合,精氣主導則生男,血氣主導則生女。受孕後,精血凝結,形成胚胎,藏於子宮之中。子宮向下延伸,上分兩枝,分別通往左右兩側。精氣旺盛,陽氣主導,受孕於左側子宮,則生男;精氣不及血氣,陰氣主導,受孕於右側子宮,則生女。以上是古代醫家對於男女受孕的論述。至於懷孕期間的藥物禁忌,可參照相關醫書。
4. 受形篇第三
褚氏云:男子之合,二精交暢,陰血先至,陽精後沖,血開裹精,精入為骨,而男形成矣;陽精先入,陰血後參,精開裹血,血入為本,而女形成矣。陽氣聚面,故男子面重,溺死者必伏;陰氣聚背,故女子背重,溺死者必仰。走獸溺死,仰伏皆然。陰陽均至,非男非女之身,精血散分,駢胎品胎之兆。
父少母老,產女必羸;母壯父衰,生男必弱。古之良工,首察乎此。氣受偏瘁,與之補之,補羸女則養血壯脾,補弱男則壯脾節色。羸女宜及時而嫁,弱男宜待壯而婚。此疾外所務之本,不可不察。
白話文:
褚氏說:男人結合時,精氣交融,陰血先到達,陽精後衝擊,陰血包裹著陽精,陽精進入形成骨骼,於是男人就形成了;女人結合時,陽精先進入,陰血後參與,陽精包裹著陰血,陰血進入形成根本,於是女人就形成了。陽氣聚集在臉上,所以男人臉部較重,溺水身亡時一定會趴著;陰氣聚集在背部,所以女人背部較重,溺水身亡時一定會仰著。走獸溺水,仰著趴著都有。陰陽氣同時到達,就會生出非男非女的身體,精血分散,就會出現雙胞胎或多胞胎的徵兆。
父親年輕母親年老,生出的女兒一定體弱;母親強壯父親衰弱,生出的兒子一定體弱。古代的良醫,首先要觀察這個情況。如果氣血虛弱,就要補益,補益體弱的女孩子要養血壯脾,補益體弱的男孩子要壯脾節色。體弱的女孩子要及時嫁人,體弱的男孩子要等到身體強壯後再結婚。這是治療疾病之外需要重視的根本,不可不察。
5. 論胎教第四
(馬益卿先生)
論曰:胎教產圖之書,不可謂之迂而不加信,然亦不可押犯之。方今俚俗之家,與不正之屬,將息避忌,略不如儀。或藥毒不消。或產於風露,無產厄而子母均安者,亦幸有之。若保胎之法,須多方豫養,方無後患。如鄰家有所興修,亦或犯其胎氣,令兒破形殞命。如刀犯者形必傷,泥犯者竅必塞,打擊者色青黯,繫縛者相拘攣。
如此等驗,有如指掌,不可不慎也。
白話文:
胎教和產圖這些書,不能說它們沒有道理就完全不信,但也不能完全照着做。現在很多老百姓和不守規矩的人,在懷孕期間的休息和避忌方面,根本不講究規矩。有些人藥毒沒解乾淨,有些人產婦在風吹雨淋的环境下生产,虽然孩子没有病痛,母子都平安,但这只是幸运而已。想要保胎,一定要多方面精心调养,才能避免后患。比如邻居家在修房子,就有可能影响孕妇的胎气,导致孩子畸形或夭折。如果孕妇接触刀子,孩子就会有身体上的损伤;接触泥土,孩子就会有器官堵塞;受到惊吓,孩子就会脸色发青;受到束缚,孩子就会四肢拘挛。
这些都是经验之谈,就像掌心一样明显,不可不谨慎啊。
6. 孕元立本章第五
有泰初,有泰始,混沌一判,既見氣矣。故曰泰初。既立形矣,故曰泰始。氣初形始,天地相因,生生化化,品物彰矣。故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
吳禔注云:混沌未判,則氣形俱泯。混沌既判,則氣形已分。既見氣矣。是為太初。既立形矣,是為太始。太初者,凡有氣之所本,故天得之以統元氣。太始者,凡有形之所本,故地得之以統元形。天地交泰,相因為氣形,生生者得所以生,化化者得所以化,品物流行,而形色名聲彰矣。
大哉乾元,太初之所寓也,故以萬物之資始為言。至哉坤元,太始之所寓也,故以萬物資生為言。惟萬物資始資生於乾坤,故乾元而兆象至坤元,然後形無不成。
白話文:
宇宙誕生之初,一片混沌,尚未分化。當混沌初判,氣體出現,便稱為「太初」。當形體建立,便稱為「太始」。氣體和形體從無到有,天地互相依存,不斷循環生生化化,最終演化出各種各樣的萬物。因此說:「偉大的乾元,萬物從它開始;至高無上的坤元,萬物依靠它生存。」
註釋中解釋道:混沌未分時,氣體和形體都尚未出現。混沌分開之後,氣體和形體才得以形成。氣體出現,稱為「太初」;形體建立,稱為「太始」。「太初」是所有氣體的根源,所以天依靠它統御元氣。「太始」是所有形體的根源,所以地依靠它統御元形。天地交合,互相依存,共同構成氣體和形體。生生不息的生命,得以降生;不斷變化的事物,得以轉化。萬物演化,各自呈現出不同的形狀、顏色、名稱和聲音。
「乾元」是「太初」的所在,所以以「萬物資始」來形容它。「坤元」是「太始」的所在,所以以「萬物資生」來形容它。所有萬物都依靠乾坤來誕生和生存,所以從乾元兆示著萬物開始,直到坤元,才得以成就萬物的形狀。
有生之初,雖陽予之正,育而充之,必陰為之主。
薛左丞注:陰陽離合論曰: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陽予之正,陰為之主。王冰謂陽施正氣,萬物方生;陰為之主,群形乃立。《字說》:始而生之者天地也,育而充之者人也。
因形移易,日改月化,坤道之代終也。
《列子·周穆篇》尹文先生曰:因形移易,謂之化。《莊子》曰:予方篇混元曰:消息盈虛,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曰有所為,而莫見其功。《易》坤卦文言曰: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地之承天,其無成而有終也,豈迫於不得己耶。蓋道之所在,萬物失之則死,得之則生。有生之類,聽命於此。故無成而代有終者,以道言之也。
白話文:
生命剛開始時,雖然陽氣賦予正氣,但要成長茁壯,就必須依靠陰氣主導。陰陽相互作用,就像天覆地載,萬物才能生長。尚未出土的,屬於陰中之陰;出土的,屬於陰中之陽。陽氣賦予正氣,萬物才能生長;陰氣主導,形體才能立足。生命從誕生到成長,天地孕育,人來撫育。隨著時間推移,陰陽變化,坤道終將代代相傳。
謂之妊,陽既受始,陰壬之也。
壬子,謂之妊。《字說》:壬,一陽也,二陰也。陽既受始,陰壬之而謂之妊。解曰:壬,陽水之子也,位在亥子之間。陰至亥極矣,陽復受胎而謂之妊,於壬至子然後生。
謂之胞,巳為正陽,陰包之也。
巳,正陽也,而陰能包之,陰與陽更用事故也。巳者,孟夏之月,於卦為乾,純陽用事,故《詩》謂之正月。正月者,正陽之月也,陰方用事,而為物之主,則雖正陽,亦在所包而退聽焉。
謂之胚,未成為器,猶云坯也。
《說文》:瓦未燒者,謂之坯。胚,婦孕一月也。《字說》:坯,未成為器,猶坯也。
白話文:
稱之為「妊」,是因為陽氣開始接受,陰氣孕育之。
「壬子」就是「妊」。《字說》解釋說:「壬」代表一陽二陰。陽氣開始接受,陰氣孕育之,就稱之為「妊」。解說: 「壬」是陽水之子,位置在亥子和子之間。陰氣到亥極了,陽氣再度受孕,就稱之為「妊」,等到壬到子之後才出生。
稱之為「胞」,是因為巳為正陽,陰氣包裹之。
巳,是正陽,而陰氣能包裹它,是因為陰陽交替作用的緣故。巳,是孟夏之月,在卦象上為乾,純陽用事,所以《詩經》稱之為正月。正月,是正陽之月,陰氣正處於主導地位,而成為萬物的主宰,所以即使是正陽,也處於被包裹和退讓的狀態。
稱之為「胚」,是因為尚未成為器物,就像坯土一樣。
《說文解字》解釋說:瓦尚未燒製的狀態,稱為「坯」。「胚」是指婦女懷孕一個月。 《字說》解釋說:「坯」,就是尚未成為器物的狀態,就像坯土一樣。
謂之胎,既食於母,為口以也。
《說文》:胎,婦孕二月也。《字說》:元胎既食於母,為口以焉。
若娠則以時動也。
《字說》:女娠以時動。
若懷則以身依之也。
《字說》:心所懷,則身依焉,目隸焉。
天之德,地之氣,陰陽之至和,相與流薄於一體。
《靈樞經》曰:天之在我者德,地之在我者氣,德流氣薄而生者也。
唯能順時數,謹人事,勿動而傷,則育之道得矣。
自一月積之至於十月,所謂時數也。保衛輔翼,防閒忌嗔,適其宜,所謂人事也。
觀四序之運,生長收藏,代出萬物,儀則咸備。而天地之氣,未始或虧者,蓋陰陽相養以相濟也。
白話文:
胎兒在母體中,依靠母體的營養而生長,就如同嘴巴要依靠食物一樣。古代文獻記載,懷孕兩個月時,胎兒就被稱為胎。胎兒依靠母體的營養而生長,就如同嘴巴要依靠食物一樣。
懷孕的婦女,體內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產生變化。
懷孕的婦女,會將身體的重心放在胎兒上,並且以胎兒為中心,視覺也會隨著胎兒的狀況而變化。
天地之氣,陰陽之和,共同滋養著胎兒,使之成長。
古代醫書記載,人體的健康,是由天賦的德行和地氣的滋養共同作用而成的。
懷孕期間,要順應自然規律,注意生活起居,避免情緒波動,這樣才能順利地孕育胎兒。
懷孕期間,從懷孕一個月到十個月,這是自然規律。而保護胎兒,避免過度勞累,注意飲食,保持平和的心態,這些都是需要我們注意的。
觀察四季的變化,萬物的生長收藏,都遵循著自然規律。天地之氣,永恆不息,是因為陰陽相互滋養、相互平衡的結果。
陰陽離合論曰:天覆地載,萬物方生。陽予之正,陰為之主,故因春生,因夏長,因秋收,因冬藏,失常則天地四塞。《莊子·天地篇》曰:流動而生物,物生成理,謂之形。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生。
昧者,曾不知此,乃欲拂自然之理,謬為求息之術,方且推生死於五行,蘄補養於藥石,以偽勝真,以人助天,雖或有子,孕而不育,育而不壽者眾矣。昔人論年老有子者,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則知氣血在人,固自有量,夫豈能逃陰陽之至數哉。
天真論帝曰:有其年已有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注:雖老而生子,子壽亦不能過天癸之數。
白話文:
陰陽離合論說:天覆蓋著地,萬物才能生長。陽氣是生長的力量,陰氣是主宰的力量,所以春天萬物生長,夏天萬物茂盛,秋天萬物收穫,冬天萬物收藏,如果失去常規,天地就會阻塞。莊子天地篇說:流動的氣息使萬物生長,萬物生長的法則,稱為形體。形體保全精神,各有規律,就叫做生命。
愚昧的人不懂得這個道理,卻想要違背自然法則,錯誤地追求長生不老的方法,他們推測生老病死歸於五行,企圖用藥石補養身體,用虛假來勝過真實,用人為力量來幫助天命,即使有孩子,也多半懷孕不能生育,或者生育後壽命不長。古人說年老生子的,男人不會超過八十八歲,女人不會超過七十七歲,可見人的氣血本來就有限量,怎麼能夠逃脫陰陽的自然法則呢?
天真論帝問道:有些人年老了卻還能生孩子,這是為什麼?岐伯回答:這是因為他們天壽過度,氣脈暢通,腎氣充盈。雖然能生孩子,但男人還是不會超過八十八歲,女人還是不會超過七十七歲,因為天地精氣已經耗竭了。註:即使年老生子,孩子的壽命也不會超過天癸之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