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註婦人良方》~ 卷二十四 (1)
卷二十四 (1)
1. 附方藥
瓜子仁湯,治產後惡露未盡,經行瘀血停滯,小腹作痛,或成癰患。
薏苡仁(四兩),牡丹皮,桃仁(去皮尖),瓜蔞仁(各一兩)
上每服五七錢,水煎。
敗醬散,治脈數,身無熱,腹無積聚,按之軟濡,此為腸癰,久積陰冷所成。
薏苡仁(二兩半),附子(炮,半兩),敗醬草(一兩三錢五分)
上每服四錢,水煎。以小便利度。
牡丹湯,治腸癰腹軟而痛,時下膿血。
牡丹皮,人參,天麻,白茯苓,黃耆(炒),薏苡仁,桃仁(去皮尖),白芷,當歸(酒炒),川芎(各一錢),官桂,甘草(炙,各五分),木香(三分)
上水煎服。
大黃湯,治腸癰小腹堅腫,按之則痛,肉色如故,或焮赤微腫,小便頻數,汗出憎寒,脈遲緊,未成膿者,宜服之。
大黃(炒),朴硝(各一錢),牡丹皮,瓜蔞仁(炒),桃仁(去皮尖,各二錢)
上水煎報。
梅仁湯,治腸癰壅痛,大便秘結。
梅仁(九個,去皮尖),大黃(炒),牡丹皮,芒硝(各一錢),冬瓜仁(研,三錢),犀角(鎊末,一錢)
上水煎,入犀角末服。
神仙太乙膏,治一切癰疽,不問膿之成否,並宜貼之,更作丸服。
玄參,白芷,當歸,肉桂,大黃,赤芍藥,生地黃(各一兩),淨黃丹(十二兩)
上用麻油二斤,入銅鍋內煎黑,濾去渣,入黃丹十二兩,再煎,滴水中捻,軟硬得中,即成膏矣。如軟更加丹雲母膏固故。卒難修合,太乙膏亦可。
神效黃礬丸,最解毒止痛。
白礬(末,一兩,明亮者),黃蠟(半兩,黃色者熔開,一方用七錢)
上眾手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滾湯下。如服金石發疽,更用白礬末一兩,作三五服,以溫酒調下。若遍身生瘡如蛇頭,服之尤效。此藥能解毒氣內攻也,須多服方驗。亦治蛇咬,溶化,乘熱滴傷處,毒即出,痛即止,仍服兩許。
失笑散,治產後心腹絞痛,或血迷心竅,不知人事,及尋常腹內瘀血積血作痛。
五靈脂(去砂土,炒),蒲黃(炒,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溫酒調下。
活命飲(方見本卷第五論)
神效瓜蔞散(方見本卷第十四論)
四物湯(方見本卷第六論)
加味逍遙散(方見本卷第四論)
白話文:
[附方藥]
瓜子仁湯:適用於產後惡露未完全排出,月經來潮時有瘀血滯留,導致小腹疼痛,或是形成膿腫的情況。使用材料包括薏苡仁四兩,牡丹皮、桃仁(去皮尖)、瓜蔞仁各一兩。每次取五至七錢,用水煎煮服用。
敗醬散:適用於脈搏頻率快,但身體無發熱現象,腹部無硬塊,觸摸感覺柔軟,這是腸道感染的徵兆,多由長期寒涼積累所致。使用材料包括薏苡仁二兩半,炮製過的附子半兩,敗醬草一兩三錢五分。每次取四錢,用水煎煮,直到尿液變得順暢。
牡丹湯:適用於腸道感染,腹部軟且疼痛,偶爾會排出血膿的情況。使用材料包括牡丹皮、人參、天麻、白茯苓、炒過的黃耆、薏苡仁、去皮尖的桃仁、白芷、酒炒過的當歸、川芎各一錢,官桂、炙甘草各五分,木香三分。用水煎煮後服用。
大黃湯:適用於腸道感染,小腹堅硬腫脹,觸摸會感到疼痛,皮膚顏色正常,或微紅微腫,頻繁小便,出汗怕冷,脈搏慢緊,如果尚未形成膿腫,適合服用此湯。使用材料包括炒過的大黃、朴硝各一錢,牡丹皮、炒過的瓜蔞仁、去皮尖的桃仁各二錢。用水煎煮後服用。
梅仁湯:適用於腸道感染,腹部疼痛,大便乾燥難解的情況。使用材料包括去皮尖的梅仁九個,炒過的大黃、牡丹皮、芒硝各一錢,研碎的冬瓜仁三錢,研成粉末的犀角一錢。用水煎煮,加入犀角粉末後服用。
神仙太乙膏:適用於所有類型的膿腫,無論是否已形成膿包,都適合貼敷,也可做成丸狀服用。使用材料包括玄參、白芷、當歸、肉桂、大黃、赤芍藥、生地黃各一兩,淨黃丹十二兩。將這些材料用二斤的麻油在銅鍋內煎至黑色,過濾掉渣滓,再加入淨黃丹十二兩,再次煎煮,滴入水中,調至適中的軟硬度,即可製成膏狀。如膏狀太軟,可添加丹雲母膏加固。若無法立即配製,使用太乙膏亦可。
神效黃礬丸:能有效解毒止痛。使用材料包括明亮的白礬一兩,黃蠟半兩(黃色者熔開,一方用七錢)。眾人合作將其搓成桐子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三十丸,用滾水吞服。若因服用金石而引發膿腫,可用白礬末一兩,分成三到五次服用,以溫酒調和吞服。如果全身長出像蛇頭一樣的瘡,服用此藥效果更佳。此藥能解除體內毒素,需多服用才會顯效。此外,此藥也能治療蛇咬傷,將藥融化後趁熱滴在傷口,毒素會被逼出,疼痛也會停止,同時需服用兩許。
失笑散:適用於產後心腹絞痛,或因血液堵塞心臟導致失去意識,以及平常腹部內瘀血積血引起疼痛。使用材料包括去除砂土的五靈脂、炒過的蒲黃各等量。磨成粉末後,每次服用一二錢,用溫酒調和吞服。
活命飲、神效瓜蔞散、四物湯、_加味逍遙散_的配方請參考本卷第五、十四、六、四論述。
2. 婦人乳癰乳岩方論第十四
經云:乳頭屬足厥陰肝經,乳房屬足陽明胃經。若乳房忽壅腫痛,結核色赤,數日之外,焮痛脹潰,稠膿湧出,膿盡而愈。此屬肝胃熱毒,氣血壅滯,名曰乳癰,為易治。若初起內結小核,或如鱉棋子,不赤不痛,積之歲月漸大,巉巖崩破,如熟榴,或內潰深洞,血水滴瀝,此屬肝脾鬱怒,氣血虧損,名曰乳岩,為難療。治法:焮痛寒熱,宜發表散邪。
腫焮痛甚,宜疏肝清胃。或不作膿,膿成不潰,宜用托裡。或肌肉不生,膿水清稀,宜補脾胃。或膿出反痛,惡寒發熱,宜補氣血。或腫焮作痛,晡熱內熱,宜補陰血。或飲食少思,時作嘔吐,宜補胃氣。或飲食難化,泄瀉腹痛,宜補脾氣。或勞碌腫痛,宜補氣血。怒氣痛腫,宜養肝血。
慎不可用克伐之劑,復傷脾胃也。乳岩初患,用益氣養榮湯、加味逍遙、加味歸脾,可以內消。若用行氣破血之劑,則速其亡。
白話文:
經典上說,乳頭是屬於足厥陰肝經的部分,而乳房則是屬於足陽明胃經。如果乳房突然出現腫脹疼痛,有硬塊且泛紅,幾天後,劇烈疼痛並腫脹破裂,濃厚的膿液流出來,膿流盡後就會好轉。這種情況是因為肝臟和胃部有熱毒,氣血阻塞,被稱為乳癰,比較容易治療。但如果一開始就形成小硬塊,像象棋子一樣,既不紅也不痛,經過長時間慢慢變大,形狀崎嶇不平,像熟透的石榴般破裂,或內部潰爛形成深洞,血液和水分滲漏,這是因為肝脾氣鬱,氣血耗損,被稱為乳巖,較難治療。
治療方法:如果伴有高燒和寒戰,應使用發汗解表藥物來驅散邪氣。若腫脹劇痛,應疏肝清胃。若不形成膿包,或膿包形成但不破裂,應使用託裡藥物。若肌肉無法再生長,膿水清澈稀薄,應補充脾胃功能。若膿液排出反而更痛,伴有發冷和發燒,應補充氣血。若腫脹劇痛,傍晚時發熱,體內有熱感,應補充陰血。若食慾不振,偶爾會嘔吐,應補充胃氣。若食物難以消化,有腹瀉和腹痛,應補充脾氣。若因勞累而腫脹疼痛,應補充氣血。若因生氣導致腫脹疼痛,應滋養肝血。
千萬不能使用會傷害脾胃的藥物。在乳巖初期,可以使用益氣養榮湯、加味逍遙、加味歸脾湯,可以從內部消除病症。如果使用了破壞氣血的藥物,則會加速病情的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