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註婦人良方》~ 卷二十四 (1)
卷二十四 (1)
1. 附方藥
大防風湯,治陰虛邪襲,腿膝腫痛等症。
防風,附子(炮),牛膝(酒浸),白朮(炒),羌活,人參(各一錢),川芎(各一錢五分),肉桂(一錢),黃耆(炒,一錢),芍藥(炒),杜仲(去皮,薑汁拌炒),甘草(炙,各五分),熟地黃(自制,一錢五分)
上水煎服。
黑丸子(一名和血定痛丸),治跌撲墜墮,筋骨疼痛,或瘀血壅促,或外感風寒,肢體作痛。若流注膝風,初結服之自消。若潰而膿清,與補氣血藥自斂。孕婦勿服。
百草霜,白芍藥(各一錢),南星,川烏(各炮,三錢),白蘞,赤小豆(各一兩六錢),白及,當歸,骨碎補(焙,各八錢),牛膝(焙,六錢)
上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鹽湯溫酒任下。
聖愈湯,治血虛心煩,睡臥不寧,或五心煩熱。
地黃(酒拌,蒸半日),生地黃(酒拌),黃耆(炙),人參,川芎,當歸(各一錢)
上水煎服。
六味丸(方見本卷第十論)
逍遙散
加味逍遙散
八珍湯
十全大補湯
歸脾湯(五方見本卷第四論)
補中益氣湯(方見本卷第十論)
四物湯
六君子湯(二方見本卷第六論)
白話文:
【大防風湯】,用於治療因陰虛受邪,導致腿膝腫痛等症狀。
藥方包括:防風、炮製附子、酒浸牛膝、炒白朮、羌活、人參(各一錢)、川芎(一錢五分)、肉桂(一錢)、炒黃芪(一錢)、炒芍藥、去皮並用薑汁炒過的杜仲、炙甘草(各五分)、自制熟地黃(一錢五分)。以上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黑丸子】(又名和血定痛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筋骨疼痛,或因瘀血阻塞、或外感風寒引起肢體疼痛。若初期關節疼痛服用可自行緩解。若傷口化膿清澈,與補氣血藥物一同使用可加速恢復。孕婦不宜服用。
藥方包括:百草霜、白芍藥(各一錢)、炮製南星、炮製川烏(各三錢)、白蘞、赤小豆(各一兩六錢)、白及、當歸、烘焙骨碎補(各八錢)、烘焙牛膝(六錢)。以上藥材研磨成粉,用酒調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丸,可用溫酒或鹽湯送服。
【聖愈湯】,用於治療血虛引起的心煩意亂,睡眠不安,或手心足心發熱。
藥方包括:酒拌蒸制的地黃、生地黃、炙黃芪、人參、川芎、當歸(各一錢)。以上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六味丸】藥方在本卷第十論中已有說明。
【逍遙散】
【加味逍遙散】
【八珍湯】
【十全大補湯】
【歸脾湯】以上五個方子在本卷第四論中已有說明。
【補中益氣湯】藥方在本卷第十論中已有說明。
【四物湯】
【六君子湯】以上兩個方子在本卷第六論中已有說明。
2. 婦人下注臁瘡方論第十
婦人兩臁生瘡,或因胎產飲食失宜,傷損脾胃;或因憂思鬱怒,虧損肝脾,以致濕熱下注,外邪所搏。外臁屬足三陽,可治;內臁屬足三陰,難治。若初起發腫赤痛,屬濕熱所乘,用人參敗毒散,或檳蘇敗毒散。若漫腫作痛,或不腫不痛,屬脾虛濕熱下注,補中益氣湯;氣血俱虛,八珍湯。
若膿水淋漓,體倦少食,內熱口乾,屬脾氣虛弱,補中益氣加茯苓、酒炒芍藥。若午後頭目不清,屬脾虛陰火,用前湯加熟地、芍藥。若午後發熱倦怠,屬氣虛血弱,用前湯加川芎、熟地。若懷抱鬱怒,屬脾氣不舒,用歸脾湯加川芎、山梔。若內熱體倦,痰涎口瘡,屬脾腎虛熱,用六味丸。
若肢體畏寒,飲食少思,屬脾腎虛寒,用八味丸。大抵色赤屬濕熱,易治;色黯屬虛寒,難治。設誤用攻伐,復傷胃氣,多變瘵症。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婦女小腿部位產生瘡的治療方式與討論,內容如下:
婦女在小腿兩側出現瘡,可能因為懷孕生產後,或是飲食不當,導致脾胃受損;或是由於過度憂慮、生悶氣,使肝脾功能減弱,進而讓濕熱之氣往下流竄,再加上外界病原體的侵襲。小腿外側的病變屬於足三陽經的範疇,相對容易治療;小腿內側的問題則歸屬足三陰經,較為難治。如果剛開始時,小腿腫脹、紅且疼痛,是受到濕熱影響,可用「人參敗毒散」或「檳蘇敗毒散」治療。若是浮腫且有痛感,或是既無腫脹也無痛感,則可能是脾虛導致濕熱下注,應使用「補中益氣湯」;如氣血兩虛,則適用「八珍湯」。
如果膿水不斷流出,且感到疲憊、食慾不佳,加上身體內部熱度高,口乾舌燥,顯示脾氣虛弱,可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茯苓和酒炒過的芍藥。假若下午時感到頭腦昏沉,是脾虛引發的陰火,可在前述湯劑中加入熟地和芍藥。如果下午發燒且精神倦怠,是氣血雙虛,同樣使用上述湯劑,再添加川芎和熟地。若心情鬱悶生悶氣,表示脾氣不順,可使用「歸脾湯」加上川芎和山梔。如果內部熱度高,身體疲倦,痰多且口腔生瘡,是脾腎虛熱,可用「六味丸」。
如果四肢畏寒,飲食慾望下降,是脾腎虛寒,可用「八味丸」。大致上來說,瘡顏色鮮紅代表濕熱,較易治療;顏色暗淡則表示虛寒,較難治療。假如錯誤使用劇烈的治療方法,再次傷害到胃氣,很可能會轉變成消耗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