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己

《校註婦人良方》~ 卷六 (7)

回本書目錄

卷六 (7)

1. 咳嗽用溫藥方論第十二

(初虞世)

經曰:微寒為嗽,寒甚為腸澼。古人立方,多用乾薑、桂心、細辛之屬。若熱在上焦而嗽,虛則為肺痿,實則為肺癰。或因氣血不足,或因酒色厚味,或因重亡津液,燥氣焚金,故脈數發熱,咳嗽膿血,宜辛溫建中之屬,若用柴胡、鱉甲、門冬、葶藶等藥則誤矣。

愚按:丹溪云:陰分嗽者,多屬陰虛肺脹,不得眠者難治。肺痿專主補氣,養血清金。肺氣有餘者,宜瀉之,以桑白皮為主,半夏、茯苓佐之,瀉其有餘,補其不足。肺燥者,當潤之。屬熱者,桔梗、大力子、知母、雞子清。聲啞者屬寒,細辛、半夏、生薑。肺虛者,人參、阿膠為主。

白話文:

經書上說:輕微的寒冷會引起咳嗽,嚴重的寒冷則會導致腸道泄瀉。古人治療咳嗽的藥方,大多使用乾薑、桂心、細辛等藥物。如果熱氣在上焦導致咳嗽,虛弱則會導致肺痿,實證則會導致肺癰。也可能由於氣血不足,或因酒色厚味過度,或因重病損耗津液,燥氣焚傷肺金,導致脈搏數快、發熱、咳嗽帶膿血,這時應該使用辛溫健脾的藥物。若使用柴胡、鱉甲、門冬、葶藶等藥物,則會造成誤治。

我認為:丹溪先生說:陰虛導致的咳嗽,大多是陰虛肺脹,患者難以入睡,治療起來很困難。肺痿主要是補氣、養血、清金。肺氣過盛者,應該瀉掉多餘的肺氣,以桑白皮為主,半夏、茯苓為輔,瀉其有餘,補其不足。肺燥者,應該滋潤肺燥。屬於熱證者,可以用桔梗、大力子、知母、雞子清熱。聲音嘶啞屬於寒證,可以用細辛、半夏、生薑溫陽。肺虛者,可以用人參、阿膠為主藥。

陰不足者,六味地黃為要藥,或知母茯苓湯。陰虛氣喘,四物加陳皮、甘草,以降其氣,補其陰。竊謂前症,嗽而鼻塞聲重,風邪傷肺也,用參蘇飲。面赤喘嗽,火克肺也,人參平肺散。寒熱交作,肝氣不和也,四君加知母、柴胡、桔梗。咳喘短氣,肺虛也,人參補肺湯。體倦少食,脾虛也,參朮補脾湯。

口乾咽燥,虛火上炎也,六味丸。大凡發熱喘嗽,或咳唾膿血,飲食不入,急補脾肺,滋腎水,多有得生者。脈浮大而面色赤者,皆難治。脈浮短澀者可療。

白話文:

如果體內陰氣不足,可以用六味地黃丸治療,或者服用知母茯苓湯。如果陰虛導致氣喘,可以服用四物湯加入陳皮和甘草,來降氣補陰。

至於咳嗽鼻塞、聲音沙啞,這是風邪傷肺,可以用參蘇飲治療。面紅喘咳,則是火克肺,可以用人參平肺散治療。寒熱交替,肝氣不和,可以用四君湯加入知母、柴胡、桔梗治療。咳嗽喘息、氣短,是肺虛,可以用人參補肺湯治療。身體疲倦、食慾不振,是脾虛,可以用參朮補脾湯治療。

口乾舌燥,是虛火上炎,可以用六味丸治療。總之,發熱、咳嗽、咳血、食慾不振,要急著補脾肺、滋腎水,很多都能治癒。如果脈象浮大、面色發紅,就難治;脈象浮短澀,則可以治療。

參蘇散,治外感風寒,咳嗽氣逆,血蘊上焦,發熱氣促,或咳血衄血,或痰嗽不止。加黃芩、山梔,名加味參蘇飲。

人參,紫蘇葉(去梗),半夏(薑汁拌炒),茯苓,陳皮,桔梗,葛根,前胡,枳殼(麩炒,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上姜水煎服。

金沸草散,治肺經受風,頭目昏疼,咳嗽聲重,涕唾稠黏。

白話文:

參蘇散、加味參蘇飲及金沸草散說明

參蘇散

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出現咳嗽氣逆、血蘊上焦(血積在上焦,即胸部)、發熱氣促,或是咳血、鼻出血,或痰嗽不止等症狀。

加味參蘇飲

在參蘇散的基础上,加入黄芩、山梔,則稱為加味參蘇飲。

藥物組成:

  • 人參
  • 紫蘇葉(去梗)
  • 半夏(薑汁拌炒)
  • 茯苓
  • 陳皮
  • 桔梗
  • 葛根
  • 前胡
  • 枳殼(麩炒,各一錢)
  • 甘草(炙,五分)

用法用量:

以上藥物用姜水煎服。

金沸草散

用於治療肺經受風,出現頭目昏疼、咳嗽聲重、鼻涕、唾液稠黏等症狀。

荊芥穗(一錢),前胡,麻黃,旋覆花(各七分),甘草(炙),赤芍藥,半夏(各五分)

上薑棗水煎。

定喘湯,治痰喘胸滿,坐臥不安,聲重鼻塞,頭昏。

半夏曲,明阿膠(炒),甘草(炒,各五分),罌粟殼(一錢,制),五味子(杵,炒),桑白皮(炒),麻黃(去節),人參(各三分)

白話文:

定喘湯 方劑說明:

組成:

  • 荊芥穗:一錢
  • 前胡:七分
  • 麻黃:七分
  • 旋覆花:七分
  • 甘草(炙):五分
  • 赤芍藥:五分
  • 半夏:五分

用法: 上藥用生薑、大棗水煎服。

主治: 痰喘胸滿,坐臥不安,聲音沉重,鼻塞,頭昏。

其他組成:

  • 半夏曲:五分
  • 明阿膠(炒):五分
  • 甘草(炒):五分
  • 罌粟殼(一錢,制):一錢
  • 五味子(杵,炒):三分
  • 桑白皮(炒):三分
  • 麻黃(去節):三分
  • 人參:三分

上姜三片,烏梅半個,水煎,臨臥服。

金不換正氣散,治肺胃虛弱,咳嗽不已,喘滿涎盛。

罌粟殼(一錢,制),杏仁(制),甘草,枳殼(各五分)

上生薑、烏梅水煎。

《錄驗》橘皮湯,治肺傷冷濕咳嗽,喉中作聲,上氣,頭痛。

陳皮,紫菀,麻黃(去根),杏仁(制),當歸(各一錢),桂心,甘草(炒),黃芩(各五分,炒)

白話文:

準備生薑三片,烏梅半個,用水煎煮,睡前服用。這個方子叫做金不換正氣散,用來治療肺胃虛弱、咳嗽不止、呼吸困難、痰多等症狀。

另外一個方子,叫做橘皮湯,用來治療肺部受寒濕侵襲導致的咳嗽、喉嚨有痰聲、呼吸急促、頭痛等症狀。這個方子需要準備陳皮、紫菀、麻黃(去根)、杏仁(制)、當歸、桂心、甘草(炒)、黃芩(各五分,炒)等藥材。

上水煎服。

華蓋散,治肺感寒邪,咳嗽聲重,胸膈煩滿,頭目昏眩。

蘇子(炒),陳皮,赤茯苓,桑白皮(炒),麻黃(各一錢),甘草(五分)

上姜水煎服。

《千全》五味子湯,治咳嗽皮膚乾燥,唾中有血,胸脅疼痛。

五味子(杵,炒),桔梗(炒),紫菀,甘草(炒),續斷(各一錢),竹茹(三錢),赤小豆(一撮),生地黃,桑白皮(各半兩)

白話文:

華蓋散用來治療肺部受寒邪入侵,咳嗽聲音沉重,胸膈悶滿,頭昏眼花。方劑包含炒蘇子、陳皮、赤茯苓、炒桑白皮、麻黃(各一錢)、甘草(五分),用薑水煎服。五味子湯用來治療咳嗽伴隨皮膚乾燥、痰中帶血、胸脅疼痛。方劑包含杵炒五味子、炒桔梗、紫菀、炒甘草、續斷(各一錢)、竹茹(三錢)、赤小豆(一撮)、生地黃、桑白皮(各半兩)。

上水煎服。

知母茯苓湯,治咳嗽不已,往來寒熱,自汗喘促,或肺痿。

知母,茯苓(各一兩),五味子(杵),人參,薄荷,半夏,柴胡,白朮,款花,桔梗,麥門冬(去心),黃芩(炒,各半兩),川芎,阿膠,甘草(炙,各三錢)

上每服一兩,姜水煎。

小青龍湯,治肺感寒。咳嗽喘息加杏仁煎,有汗去麻黃、細辛。發熱頭疼,脈沉細,或嘔或咳,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滿脹,喘嗽之聖藥。

白話文:

將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知母茯苓湯,用於治療咳嗽不止,反覆寒熱,自汗喘促,或肺痿。

藥方:知母、茯苓各一兩,五味子搗碎,人參、薄荷、半夏、柴胡、白朮、款花、桔梗、麥門冬(去心)、黃芩(炒)各半兩,川芎、阿膠、甘草(炙)各三錢。

每次服用一兩,用薑水煎煮。

小青龍湯,用於治療肺部感受寒邪。咳嗽喘息者可加入杏仁煎,若有汗可去麻黃、細辛。發熱頭痛,脈沉細,或嘔吐或咳嗽,或腹瀉或吞咽困難,或小便不利,小腹脹滿,是治療喘嗽的良藥。

瀉白湯

桔梗湯

人參平肺散

人參補肺散

參朮補肺湯(五方見二十四卷十二論)

六味丸(方見二十四卷第十一論)

四物湯

四君子湯(二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白話文:

瀉白湯、桔梗湯、人參平肺散、人參補肺散、參朮補肺湯(五方見二十四卷十二論)、六味丸(方見二十四卷第十一論)、四物湯、四君子湯(二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