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己

《校註婦人良方》~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婦人顫振方論第八

(新附)

黃帝曰:人之顫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胃氣不實則諸脈虛,諸脈虛則筋脈懈墮,筋脈懈墮則行陰,用力不復故為顫,因其所在補分肉間。《醫學綱目》云:顫振與瘈瘲相類,瘈瘲則手足牽引,而或伸或屈,顫振則但顫動而不伸屈也。胃虛有痰,用參、術以補氣,茯苓、半夏以行痰。如實熱積滯,用張子和三法。

愚謂顫振者,掉眩也。《易》曰:鼓萬物者,莫疾乎風。鼓之為言動也。大抵掉眩,乃風木之搖運也。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治法若肝木實熱,用瀉青丸。肝木虛熱,用六味丸。肺金克肝木,用瀉白散。肝木虛弱,用逍遙散加參、朮、鉤藤鉤。脾血虛弱,用六君子加芎、歸、鉤藤鉤。

胃氣虛弱,用補中益氣湯加鉤藤鉤。若產後顫振,乃氣血虧損,虛火益盛而生風也。切不可以風為論,必當大補,斯無誤矣。

白話文:

黃帝問道:人之所以會發生震顫的情況,是由於哪種氣的原因呢?岐伯回答說:當胃氣不足時,全身的脈絡也會跟著虛弱,脈絡虛弱就會導致筋脈失去彈性,筋脈失去彈性在行走時,使用力氣後就無法恢復原狀,因此產生顫抖。應根據病患部位來補充肌肉之間的營養。

《醫學綱目》提到:顫振和瘈瘲類似,但瘈瘲會導致手腳抽搐,且可能伸展或彎曲,顫振則只有顫抖,不會伸展或彎曲。胃虛有痰的情況下,可以使用人參、白朮來補氣,茯苓、半夏來化痰。如果是實熱積滯,則可用張子和的三法治療。

我認為顫振,就是指頭暈眼花,像被風吹一樣。《易經》說:能鼓動萬物的,沒有比風更快的了。鼓的意思就是動。大體上來說,頭暈眼花是風木在身體裡的運作。各種因風引起的頭暈眼花,都屬於肝臟問題。如果肝臟過度熱,可使用瀉青丸;肝臟虛熱,可使用六味地黃丸;肺金剋肝木,可用瀉白散;肝木虛弱,可用逍遙散,並加入人參、白朮、鉤藤;脾血虛弱,可用六君子湯,並加入川芎、當歸、鉤藤。

胃氣虛弱,可用補中益氣湯,並加入鉤藤。產後顫振,是因為氣血虧損,虛火旺盛,進而產生風象。不能單純以風來理解,必須大量補充,纔不會有誤解。

2. 附治驗方藥

一婦人性善怒,發熱,經水非過期則不及,肢體倦怠,飲食少思而顫振。余以為脾氣不足,肝經血少而火盛也。午前以調中益氣湯加茯苓、貝母送六味丸,午後以逍遙散送六味丸,兩月餘而愈。

一婦人身顫振,口妄言,諸藥不效。余以為鬱怒所致,詢其故,蓋為素嫌其夫,而含怒久矣。投以小柴胡湯稍可,又用加味歸脾湯而愈。

白話文:

[附有治療驗證的藥方]

有一個婦女,性格容易生氣,經常感到身體發熱,她的月經不是延遲就是提前,身體常常感到疲憊無力,食慾不佳,甚至會出現手腳顫抖的狀況。我判斷這是因為她的脾氣功能不佳,肝臟血液不足,導致火氣旺盛。於是在上午,我開了調中益氣湯,並加入茯苓和貝母,再搭配六味丸服用;下午則是用逍遙散搭配六味丸服用。經過兩個多月的治療,她的情況已經痊癒。

另一個婦女,她經常全身顫抖,並且有囈語的症狀,嘗試過許多藥物都沒有改善。我認為這是因為她長期鬱悶生氣所導致的,進一步瞭解,原來她一直對丈夫有所不滿,長久以來積壓的怒氣造成這樣的結果。我先讓她服用小柴胡湯,情況稍微好轉,之後再用加味歸脾湯,最終病情得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