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己

《校註婦人良方》~ 卷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六 (2)

1. 婦人客熱方論第二

婦人客熱,由元氣虛而外熱乘之,以致口燥心煩,四肢壯熱,肌肉消瘦。治法當審其因而調補之。

愚按:前症若客邪所侵,用補中益氣加川芎、防風。肝虛血少,六味地黃丸。胃火飲冷,錢氏瀉黃散。胃虛飲湯,七味白朮散。潮熱時熱,八珍湯。晡熱內熱,逍遙散。發熱體倦,補中益氣湯。恚怒發熱,小柴胡湯。鬱怒發熱,加味歸脾湯。寅卯酉戌時熱,升陽益胃湯。

白話文:

關於婦女因外界熱邪入侵導致的病症,這是由於本身元氣虛弱,而讓外界的熱邪有機可趁,進而引起口乾舌燥、心情煩躁、四肢高溫、身體肌肉逐漸消瘦的情況。治療上,我們應當根據病因來調整和補養身體。

個人認為,如果此病是由外界邪氣侵擾所導致,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並加入川芎和防風。若是肝臟虛弱,血液不足的情況,則可使用六味地黃丸。對於胃部有火,常喝冷水的患者,可以使用錢氏瀉黃散。如果是胃虛,喜愛喝湯的人,七味白朮散是個好選擇。對於潮熱或不定時發熱的患者,八珍湯是合適的選擇。至於下午發熱或內熱的患者,逍遙散會是好選擇。對於發熱且感到疲倦的患者,補中益氣湯會有所幫助。因憤怒導致發熱的患者,小柴胡湯會有效果。對於因鬱怒導致發熱的患者,加味歸脾湯會有幫助。而在寅時、卯時、酉時、戌時發熱的患者,升陽益胃湯會有所助益。

2. 附治驗

一婦人素有胃火,服清胃散而安,後因勞役,燥渴內熱,肌肉消瘦,月經不行。此胃火消爍陰血,用逍遙散加丹皮、炒梔以清胃熱,用八珍湯加茯神、遠志以養脾血,元氣充足,而經自行矣。

麥門冬散,治四肢倦痛,煩悶不食,或寒熱往來。

麥門冬(去心),柴胡,赤茯苓,羚羊角(鎊),赤芍藥,桑白皮(炒),黃耆(炒,各四分),生地黃,甘草(炒,各三分)

上姜水煎。

白話文:

[治療經驗分享]

有位婦女平時就常有胃部上火的問題,服用清胃散後情況得以緩解。然而,後來因為過度勞累,出現口乾舌燥和體內燥熱的現象,身體也變得消瘦,甚至月經也停了。這是由於胃火旺盛導致陰血損耗。因此,使用了逍遙散加上丹皮和炒梔子以清除胃部熱氣,並配合八珍湯添加茯神和遠志來滋補脾臟血液。當元氣恢復充足,月經也就自然來臨了。

「麥門冬散」,用於治療四肢疲倦疼痛,心情煩悶不想進食,或伴有寒熱交替的症狀。

所需材料為:麥門冬(去心)、柴胡、赤茯苓、羚羊角(鎊)、赤芍藥、桑白皮(炒)、黃耆(炒,各四分)、生地黃、甘草(炒,各三分)

將以上材料用水與薑一同煎煮即可。

3. 附方

補中益氣湯(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六味丸(方見二十四卷第十一論)

瀉黃散(方見五卷第三論)

七味白朮散(方見二十卷第二論)

加味歸脾湯

逍遙散(二方見二十四卷第四論)

小柴胡湯(方見二十四卷第二論)

升陽益胃湯(方見三卷第九論)

清胃散(方見二十四卷首論)

白話文:

  • 補中益氣湯:可以在第二十四卷的第六篇討論中找到配方。

  • 六味丸:配方詳載於第二十四卷的第十一篇討論。

  • 瀉黃散:在第五卷的第三篇討論中可以找到其配方。

  • 七味白朮散:可以在第二十卷的第二篇討論中找到配方。

  • 加味歸脾湯:直接提供了配方,未提及詳細來源。

  • 逍遙散:與另一個方子一同列在第二十四卷的第四篇討論中。

  • 小柴胡湯:可在第二十四卷的第二篇討論中找到配方。

  • 升陽益胃湯:其配方出現在第三卷的第九篇討論中。

  • 清胃散:在第二十四卷的開頭討論中可找到該配方。

4. 婦人寒熱方論第三

經曰:陽不足則先寒後熱,陰不足則先熱後寒,皆由勞傷氣血,陰陽不調,寒熱如瘧也,當分氣血虛實而治之。

愚按:前症若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則陰氣上入於陽中,用補中益氣湯。若尺部脈弱,名曰陰不足,則陽氣下陷入陰中,用益陰腎氣丸。若因氣血俱虛,用八珍湯。若因怒動肝火,用小柴胡湯。若陰陽俱不足,則氣血不歸其本部,以致寒熱交爭也。

白話文:

經典上說:當身體的陽氣不足時,就會出現先冷後熱的症狀;若是陰氣不足,則會有先熱後冷的情況。這些都是因為勞累損傷了體內的氣血,導致陰陽失調,就像瘧疾一樣,會交替出現冷熱的現象。治療時應根據氣血的虛實來區別對待。

我認為:如果手腕脈搏的上半部分微弱,這就是所謂的陽氣不足,此時陰氣會上升到陽氣的區域,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來治療。相反地,如果手腕脈搏的下半部分弱,就是陰氣不足,陽氣會下降到陰氣的區域,應該使用益陰腎氣丸。如果是氣血都虛弱的情況,可以使用八珍湯。如果因為生氣激發了肝火,可以用小柴胡湯。如果陰陽兩者都處於不足的狀態,那麼氣血就無法回歸它們原本的位置,進而導致冷熱相互爭鬥的情況發生。

5. 附治驗

一婦人年六十有四,久鬱怒,頭痛寒熱,春間乳內時痛,服流氣飲之類益甚,時有血如經行,又大驚恐,飲食不進,夜寐不寧,兩乳腫脹,兩脅焮痛,午後色赤。余以為肝脾鬱怒火燥,先以逍散加酒炒黑龍膽一錢,山梔一錢五分,服二劑,腫痛頓愈。又二劑全愈。再用歸脾湯加炒梔、貝母,諸症悉愈。

地骨皮散,治血風氣虛,時作寒熱,或晡熱內熱。

柴胡,地骨皮(各一兩),桑白皮(炒),枳殼(麩炒),前胡,黃耆(炒,各五分),白茯苓,五加皮,人參,甘草,桂心,白芍藥(各三分)

用姜水煎服。

柴胡散,治寒熱體痛,口乾心煩,飲食少思,肌體消瘦。

柴胡,黃耆(炒),赤茯苓(炒),白朮(各一錢),人參,地骨皮,枳殼(麩炒),生地黃,苦梗,桑白皮(炒),赤芍藥(各三分),鱉甲(炙,二錢),麥門冬(去心,一錢),甘草(三分)

上用姜水煎服。

益陰腎氣丸,治諸臟虧損,發熱晡熱,潮熱盜汗;或寒熱往來,五心煩熱;或口乾作渴,月經不調;或筋骨疲倦,飲食少思;或頭目不清,痰氣上壅,咳嗽晡甚,胸膈痞悶;或小便赤數,兩足熱痛;或腳足痿軟,肢體作痛等症。此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之劑也。

澤瀉,茯苓,牡丹皮,生地(酒拌,杵膏),山藥,茱萸肉,當歸,五味子(炒,杵),熟地(自制,杵膏)

上為末,入二膏,加煉蜜,丸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五十丸,空心淡鹽湯下。

補中益氣湯(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六味丸(方見二十四卷第十一論)

小柴胡湯(方見二十四卷第二論)

八珍湯

逍遙散

歸脾湯(三方見二十四卷第四論)

白話文:

【治療案例】

有一位六十四歲的婦人,長期心情鬱悶且易怒,出現頭痛、寒熱交錯的症狀。春季時,她的乳房偶爾會疼痛,服用過一些行氣活血的藥物,但病情反而更嚴重。有時會像月經期一樣排出血液,她還經歷了極大的驚嚇和恐懼,食慾下降,夜晚睡眠不安,雙乳腫脹,兩側肋骨周圍劇烈疼痛,下午時臉色變得紅潤。我認為這是肝脾兩臟因情緒鬱悶而導致的火氣旺盛及燥熱。首先,我開了逍遙散,並添加了一錢的酒炒黑龍膽和一錢五分的山梔,病人在服用兩劑後,腫脹和疼痛的情況立即得到改善。再服用兩劑後,病狀完全消失。接著,我讓她服用歸脾湯,加入炒梔和貝母,所有的症狀都得到了緩解。

【地骨皮散】,適用於血風氣虛,時常出現寒熱交替,或下午時體內感到熱的患者。

藥方包括:柴胡、地骨皮各一兩,炒桑白皮、麩炒枳殼、前胡、炒黃耆各五分,白茯苓、五加皮、人參、甘草、桂心、白芍藥各三分。將這些藥材用薑水煎煮後服用。

【柴胡散】,適用於寒熱交錯、身體疼痛、口乾舌燥、心煩意亂、飲食缺乏胃口、身體消瘦的患者。

藥方包括:柴胡、炒黃耆、炒赤茯苓、白朮各一錢,人參、地骨皮、麩炒枳殼、生地黃、苦梗、炒桑白皮、赤芍藥各三分,炙鱉甲二錢,去心麥門冬一錢,甘草三分。將這些藥材用薑水煎煮後服用。

【益陰腎氣丸】,適用於各種臟腑功能衰弱、發熱、下午時體內感到熱、潮熱盜汗;或寒熱交錯、五心煩熱;或口乾舌燥、月經失調;或筋骨疲倦、飲食缺乏胃口;或頭腦不清、痰氣上壅、咳嗽在下午時更嚴重、胸膈痞悶;或小便顏色深紅、兩腳熱痛;或腳足無力、肢體疼痛等症狀。這是一種滋養腎水、抑制陽火的藥物。

藥方包括:澤瀉、茯苓、牡丹皮、酒拌生地(搗成膏)、山藥、茱萸肉、當歸、炒五味子(搗碎)、自制熟地(搗成膏)。將這些藥材磨成細粉,加入兩種膏狀物,再加入煉蜜,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子,外層裹上硃砂。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時用淡鹽水送服。

【補中益氣湯】、【六味丸】、【小柴胡湯】、【八珍湯】、【逍遙散】、【歸脾湯】的具體配方請參考其他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