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註婦人良方》~ 卷六 (2)
卷六 (2)
1. 婦人客熱方論第二
婦人客熱,由元氣虛而外熱乘之,以致口燥心煩,四肢壯熱,肌肉消瘦。治法當審其因而調補之。
愚按:前症若客邪所侵,用補中益氣加川芎、防風。肝虛血少,六味地黃丸。胃火飲冷,錢氏瀉黃散。胃虛飲湯,七味白朮散。潮熱時熱,八珍湯。晡熱內熱,逍遙散。發熱體倦,補中益氣湯。恚怒發熱,小柴胡湯。鬱怒發熱,加味歸脾湯。寅卯酉戌時熱,升陽益胃湯。
白話文:
女性患者出現發熱,是因為元氣虛弱,外熱乘虛而入,導致口乾舌燥、心煩意亂、四肢發熱、肌肉消瘦。治療應該根據病因進行調補。
我認為,如果發熱是外邪入侵所致,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川芎、防風。肝虛血少,可以使用六味地黃丸。胃火上炎,喜飲冷,可以用錢氏瀉黃散。胃虛寒,喜飲湯,可以用七味白朮散。潮熱時熱,可以用八珍湯。晡熱內熱,可以用逍遙散。發熱體倦,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因生氣而發熱,可以用小柴胡湯。因鬱怒而發熱,可以用加味歸脾湯。寅卯酉戌時辰發熱,可以用升陽益胃湯。
2. 附治驗
一婦人素有胃火,服清胃散而安,後因勞役,燥渴內熱,肌肉消瘦,月經不行。此胃火消爍陰血,用逍遙散加丹皮、炒梔以清胃熱,用八珍湯加茯神、遠志以養脾血,元氣充足,而經自行矣。
麥門冬散,治四肢倦痛,煩悶不食,或寒熱往來。
麥門冬(去心),柴胡,赤茯苓,羚羊角(鎊),赤芍藥,桑白皮(炒),黃耆(炒,各四分),生地黃,甘草(炒,各三分)
上姜水煎。
白話文:
一位婦人本來就有胃火,服用清胃散後症狀得到緩解。後來因為勞累过度,导致口渴、内热、肌肉消瘦、月经停止。这是胃火灼伤阴血所致。因此,用逍遥散加丹皮、炒梔子清胃热,用八珍汤加茯神、远志养脾血,等到元气充沛后,月经自然恢復正常。
麥門冬散,用来治疗四肢倦怠疼痛、烦躁不适、食欲不振,或者寒热交替的症状。
方剂组成:麥門冬(去心)、柴胡、赤茯苓、羚羊角(鎊)、赤芍药、桑白皮(炒)、黄芪(炒)、生地黄、甘草(炒),各取四分。
用生姜水煎服。
3. 附方
補中益氣湯(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六味丸(方見二十四卷第十一論)
瀉黃散(方見五卷第三論)
七味白朮散(方見二十卷第二論)
加味歸脾湯
逍遙散(二方見二十四卷第四論)
小柴胡湯(方見二十四卷第二論)
升陽益胃湯(方見三卷第九論)
清胃散(方見二十四卷首論)
白話文:
《補中益氣湯》、《六味丸》、《瀉黃散》、《七味白朮散》、《加味歸脾湯》、《逍遙散》、《小柴胡湯》、《升陽益胃湯》、《清胃散》等方劑,分別記載在《傷寒雜病論》的第廿四卷第六、十一、五、廿、廿四、廿四、廿四、三、廿四卷中。
4. 婦人寒熱方論第三
經曰:陽不足則先寒後熱,陰不足則先熱後寒,皆由勞傷氣血,陰陽不調,寒熱如瘧也,當分氣血虛實而治之。
愚按:前症若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則陰氣上入於陽中,用補中益氣湯。若尺部脈弱,名曰陰不足,則陽氣下陷入陰中,用益陰腎氣丸。若因氣血俱虛,用八珍湯。若因怒動肝火,用小柴胡湯。若陰陽俱不足,則氣血不歸其本部,以致寒熱交爭也。
白話文:
經書上說,陽氣不足的人,一開始會感到寒冷,之後才會發熱;陰氣不足的人,則一開始會感到發熱,之後才會感到寒冷。這些情況都是因為勞累損傷了氣血,導致陰陽失衡,寒熱交替,如同瘧疾一般。治療時,要根據氣血虛實的不同情況來分別用藥。
我認為,如果病人寸口脈微弱,稱為陽氣不足,說明陰氣上犯陽氣,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如果病人尺部脈弱,稱為陰氣不足,說明陽氣下陷陰氣,可以服用益陰腎氣丸。如果病人是氣血兩虛,可以服用八珍湯。如果病人是因為怒火攻心,可以服用小柴胡湯。如果病人是陰陽都虛弱,則氣血不能歸於其原本的位置,就會導致寒熱交替。
5. 附治驗
一婦人年六十有四,久鬱怒,頭痛寒熱,春間乳內時痛,服流氣飲之類益甚,時有血如經行,又大驚恐,飲食不進,夜寐不寧,兩乳腫脹,兩脅焮痛,午後色赤。余以為肝脾鬱怒火燥,先以逍散加酒炒黑龍膽一錢,山梔一錢五分,服二劑,腫痛頓愈。又二劑全愈。再用歸脾湯加炒梔、貝母,諸症悉愈。
地骨皮散,治血風氣虛,時作寒熱,或晡熱內熱。
柴胡,地骨皮(各一兩),桑白皮(炒),枳殼(麩炒),前胡,黃耆(炒,各五分),白茯苓,五加皮,人參,甘草,桂心,白芍藥(各三分)
白話文:
一位六十四歲的婦人,長期鬱悶生氣,頭疼發熱,春天時乳房經常疼痛。服用「流氣飲」之後症狀反而加重,偶爾還會出現像月經一樣的血崩。她又經歷了重大驚嚇,食慾不振,夜裡睡不安穩,雙乳腫脹,兩肋疼痛,下午面色發紅。
我判斷是肝脾鬱結,怒氣上火,導致內熱燥盛,因此先用逍遙散,加入酒炒黑龍膽一錢,山梔子一錢五分,服用兩劑後,腫痛立即減輕。再服兩劑,就完全痊癒了。之後又用歸脾湯,加入炒梔子、貝母,所有症狀都消失了。
地骨皮散,用來治療血虛風氣,時而發寒發熱,或者下午發熱,內熱症狀。
藥方如下:
- 柴胡、地骨皮(各一兩)
- 桑白皮(炒)
- 枳殼(麩炒)
- 前胡
- 黃耆(炒,各五分)
- 白茯苓
- 五加皮
- 人參
- 甘草
- 桂心
- 白芍藥(各三分)
用姜水煎服。
柴胡散,治寒熱體痛,口乾心煩,飲食少思,肌體消瘦。
柴胡,黃耆(炒),赤茯苓(炒),白朮(各一錢),人參,地骨皮,枳殼(麩炒),生地黃,苦梗,桑白皮(炒),赤芍藥(各三分),鱉甲(炙,二錢),麥門冬(去心,一錢),甘草(三分)
上用姜水煎服。
白話文:
柴胡散
此方用於治療寒熱交加、身體疼痛、口乾心煩、食慾不振、思慮減少、身體消瘦等症狀。
藥材:
- 柴胡、黃耆(炒)、赤茯苓(炒)、白朮(各一錢)
- 人參、地骨皮、枳殼(麩炒)、生地黃、苦梗、桑白皮(炒)、赤芍藥(各三分)
- 鱉甲(炙,二錢)
- 麥門冬(去心,一錢)
- 甘草(三分)
用法:
將以上藥材用薑水煎服。
益陰腎氣丸,治諸臟虧損,發熱晡熱,潮熱盜汗;或寒熱往來,五心煩熱;或口乾作渴,月經不調;或筋骨疲倦,飲食少思;或頭目不清,痰氣上壅,咳嗽晡甚,胸膈痞悶;或小便赤數,兩足熱痛;或腳足痿軟,肢體作痛等症。此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之劑也。
澤瀉,茯苓,牡丹皮,生地(酒拌,杵膏),山藥,茱萸肉,當歸,五味子(炒,杵),熟地(自制,杵膏)
白話文:
益陰腎氣丸主要用於治療各種臟器虧損引起的症狀,例如發熱、午后潮熱、盜汗,或是寒熱交替、五心煩熱、口乾舌燥、月經不調、筋骨疲憊、食慾不振、頭昏腦脹、痰多咳嗽、胸悶氣短、尿頻尿赤、腳熱疼痛、四肢乏力等。此藥物以滋陰補腎為主,用來抑制陽氣過盛。藥方包括澤瀉、茯苓、牡丹皮、生地(酒拌搗成膏)、山藥、茱萸肉、當歸、五味子(炒熟搗成粉)、熟地(自制搗成膏)等。
上為末,入二膏,加煉蜜,丸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五十丸,空心淡鹽湯下。
補中益氣湯(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六味丸(方見二十四卷第十一論)
小柴胡湯(方見二十四卷第二論)
八珍湯
逍遙散
歸脾湯(三方見二十四卷第四論)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加入二種膏藥,再加入煉蜜,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以硃砂為外衣。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時用淡鹽湯送服。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中醫經典著作《傷寒雜病論》中的六味丸的製作方法。
此外,你還列舉了以下幾種中藥方劑:
- 補中益氣湯:位於《傷寒雜病論》二十四卷第六論
- 六味丸:位於《傷寒雜病論》二十四卷第十一論
- 小柴胡湯:位於《傷寒雜病論》二十四卷第二論
- 八珍湯
- 逍遙散
- 歸脾湯:這三方都位於《傷寒雜病論》二十四卷第四論
這些方劑都是中醫臨床上常用的方劑,各自具有不同的功效,詳細內容可以參考相關的中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