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註婦人良方》~ 卷二十 (1)
卷二十 (1)
1. 產後血瘕方論第十二
產後瘀血,與氣相搏,名曰瘕,謂其痛而無定處。此因夙有風冷而成,輕則否澀,重則不通。
愚按:前症乃寒邪乘客,氣血壅結。此因氣病而血病也,常補養胃氣,調和月經,寬緩靜養為善。《難經》云:任脈之病,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當參前後各論治之。
治血瘕作痛,臍下脹滿,或月經不行,發熱體倦:
當歸(八分),桂心,芍藥(炒),血竭,蒲黃(炒,各六分),延胡索(炒,四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酒調下。
葛氏方,治症同前,用桂心為末,每服一錢,空心酒調下。
白話文:
產後若體內有瘀血,與氣互相纏鬥,這種情況被稱為血瘕,特徵是疼痛且位置不定。這種病症通常是過去受寒導致,病情輕微時會感到不適,嚴重時甚至會導致血路不通。
個人認為:前面所描述的病症是因為寒氣入侵,造成氣血堵塞。這是因為氣血問題而引發的病症。因此,平時應注重胃氣的滋補,調理月經週期,保持心情舒暢,靜養為佳。根據《難經》記載:任脈若有病變,男性可能出現七疝,女性則可能形成血瘕。治療時應參考前後相關理論來綜合判斷。
針對血瘕引起的疼痛,以及下腹部腫脹感,或是月經失調、發燒疲憊等症狀,可使用以下藥方:
當歸(8分)、桂心、炒芍藥、血竭、炒蒲黃(各6分)、炒延胡索(4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每次服用兩錢,空腹時以酒送服。
葛氏的藥方,治療同樣的病症,只需用桂心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一錢,空腹時以酒送服。
2. 產後余血奔心煩悶方論第十三
產後余血奔心,蓋因分娩後,不飲童便,以致虛火上炎所致,宜用後方主之。
愚按:前症當與前第五論同治。
金黃散,治惡血上衝,肚腹作痛,或發熱作渴。
延胡索,蒲黃(各一錢),桂心(二分)
上為末,酒調服。
一方,用炒蒲黃,每服三錢,水煎服,失笑散亦佳。
白話文:
產後因為子宮內殘留的血液衝向心臟,導致心情煩悶,這通常是因為產後未適時飲用童子尿,而引起虛火上升所導致的問題,應採用以下的藥方來治療。
我個人認為,這個症狀的處理方式應該和前面第五篇討論的方式相同。
金黃散,適用於治療產後惡血上衝,導致腹部疼痛,或是有發燒、口渴的情況。
藥方成分包括:延胡索、蒲黃(各約3克)、肉桂粉(約0.6克)。
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酒調和服用。
另一個方法是,使用炒過的蒲黃,每次服用約9克,用水煎煮後服用,失笑散也是很好的選擇。
3. 產後虛煩發熱方論第十四(原無論)
竊謂前症乃陽隨陰散,氣血俱虛,若惡寒發熱,煩躁作渴,急用十全大補湯;若熱愈甚,急加桂、附;若作渴面赤,宜用當歸補血湯。若誤認為火症,投以涼劑,禍在反掌。王太僕先生云:如大寒而甚,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熱來復去,晝見夜伏,夜發晝止,不時而熱,是無火也,當治其心。
如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熱動復止,倏忽往來,時動時止,是無水也,當助其腎。故心盛則生熱,腎盛則生寒;腎虛則寒動於中,心虛則熱收於內。又熱不勝寒,是無火也;寒不勝熱,是無水也。治法前症無水者,六味丸;無火者,八味丸;氣血俱虛者,八珍湯與十全大補湯。
白話文:
我私下認為產後出現虛弱煩躁並伴隨發燒的情況,是因為身體的陽氣隨著陰氣散失,導致氣血雙虛。如果出現怕冷發燒,煩躁口渴的情況,應立即服用十全大補湯。如果病情加重,即刻加用肉桂和附子。如果口渴且面色紅赤,應該使用當歸補血湯。
如果錯誤地把這種情況當作火熱病來治療,使用寒涼藥物,病情會迅速惡化。王太僕先生說過:如果非常寒冷,但無法感到暖意,這是因為體內沒有足夠的火氣。如果熱感來了又去,白天出現晚上消失,或者晚上發燒白天正常,或者不定時的發熱,這也是因為體內沒有足夠的火氣,應該從心臟開始調理。
如果非常熱,但是無法感到冷卻,這是因為體內沒有足夠的水份。如果熱感來了又停,突然來去,時而發作時而停止,這也是因為體內沒有足夠的水份,應該從腎臟開始調理。因此,心臟過度活躍會產生熱,腎臟過度活躍會產生冷;腎虛會讓寒氣在體內活動,心虛會讓熱氣在體內聚集。再者,如果熱不能抵擋寒,這是因為沒有足夠的火氣;如果寒不能抵擋熱,這是因為沒有足夠的水份。
對於這種情況,如果體內缺水,應該使用六味丸;如果缺火,應該使用八味丸;如果氣血都虛弱,應該使用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