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註婦人良方》~ 卷五 (3)
卷五 (3)
1. 附方
加味小柴胡湯(方見二十四卷第二論)
柴胡飲,治肌熱積熱,或汗後餘熱,脈洪實弦數。
柴胡,人參,黃芩,芍藥,甘草,當歸,大黃(煨,各二錢半)
上姜水煎服。
瀉白散,治肺臟氣實,心胸壅悶,咳嗽煩喘,大便不利。
桔梗(炒),地骨皮,甘草(炙),瓜蔞仁,升麻,半夏(薑製),桑白皮(炒),杏仁(去皮尖,等分)
白話文:
加味小柴胡湯,這個方子在二十四卷第二論中可以找到。
柴胡飲用於治療肌膚發熱、內熱積聚,或者出汗後餘熱未退,脈象洪大而有力,跳動頻快。
柴胡、人參、黃芩、芍藥、甘草、當歸、大黃(煨過,每味二錢半)
以上藥材用薑汁煎煮後服用。
瀉白散用於治療肺臟氣機壅塞,胸悶氣短,咳嗽煩躁喘息,大便不暢。
桔梗(炒過)、地骨皮、甘草(炙過)、瓜蔞仁、升麻、半夏(用薑製)、桑白皮(炒過)、杏仁(去皮尖,各等份)。
上每服四錢,姜水煎。
導赤散,治心虛蘊熱,小便赤澀,或成淋瀝,口舌生瘡等症。
生地黃,木通,甘草(等分)
上每服三錢,竹葉水煎。
瀉黃散,治脾熱口臭,咽乾,或口舌生瘡,發熱作渴。
石膏,防風,藿香(等分),甘草,山梔子(炒)
白話文:
導赤散用生地黃、木通、甘草各四錢,用姜水煎服。瀉黃散用石膏、防風、藿香各三錢,甘草、山梔子(炒)三錢,用竹葉水煎服。導赤散主要治療心虛蘊熱、小便赤澀、淋瀝、口舌生瘡等症狀,而瀉黃散則針對脾熱口臭、咽乾、口舌生瘡、發熱口渴等症狀。
上每服三錢,水煎。
涼膈散,治上焦積熱,煩躁作渴,頭目昏瞶,咽喉腫痛,便溺赤澀,語言譫妄等症。
朴硝,大黃,甘草(各二兩),連翹(四兩),梔子仁(炒),黃芩(炒),薄荷葉(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三錢,竹葉七片,水煎溫服。
白虎湯,治胃熱作渴,暑熱尤效。又治熱厥腹滿,身難轉側,面垢譫語,遺溺,手足厥冷,自汗,脈沉滑,大便泄瀉清水無度。
知母,石膏(各二錢),粳米(半合)
白話文:
涼膈散用於治療上焦積熱引起的煩躁、口渴、頭昏眼花、咽喉腫痛、排尿困難、胡言亂語等症狀。配方包含朴硝、大黃、甘草各二兩,連翹四兩,炒梔子仁、炒黃芩、薄荷葉各一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至三錢,加七片竹葉,水煎溫服。
白虎湯則適用於胃熱引起口渴,尤其適合夏季暑熱症狀。同時也能治療熱厥導致腹部脹滿、身體難以翻身、臉色灰暗、胡言亂語、尿失禁、手腳冰冷、自汗、脈象沉滑、大便稀薄等症狀。配方包括知母、石膏各二錢,粳米半合。
上水煎服。
附子理中湯,治脾胃虛寒,手足厥冷,飲食不入,或腹鳴切痛,嘔逆吐瀉。(方見二十卷第八論)
硃砂安神丸(方見三卷第十論)
地骨皮散(方見六卷第三論)
黃連瀉心湯(單用黃連為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
瀉青丸(方見二十四卷第三論)
承氣湯(方見七卷第十論)
白話文:
將藥材用上水煎煮後服用。附子理中湯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手腳冰冷、吃不下東西、肚子鳴叫疼痛、嘔吐腹瀉。硃砂安神丸、地骨皮散、黃連瀉心湯、瀉青丸、承氣湯等方劑的用法和應用,請參考相關書籍。
滋腎丸(方見八卷第一論)
人參補肺湯(方見二十四卷第十二論)
補中益氣湯
六君子湯(二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三黃湯(方見八卷第八論)
補心湯(方見三卷第十二論)
六味丸
八味丸(方見二十四卷第十六論)
補肝散(方見七卷第十七論)
白話文:
滋腎丸、人參補肺湯、補中益氣湯、六君子湯、三黃湯、補心湯、六味丸、八味丸、補肝散這些方劑,分別記載在《傷寒雜病論》的八卷第一論、二十四卷第十二論、二十四卷第六論、八卷第八論、三卷第十二論、二十四卷第十六論、七卷第十七論中。
人參黃耆湯(方見十三卷第十論)
加味歸脾湯
八珍湯
加味逍遙散
逍遙散
歸脾湯(五方見二十四卷第十四論)
七味白朮散(方見二十卷第十論)
金匱加減腎氣丸(方見二十卷第十論)
白話文:
人參黃耆湯、加味歸脾湯、八珍湯、加味逍遙散、逍遙散、歸脾湯以及七味白朮散,這些方劑分別記載於《金匱要略》的十三卷第十論、二十四卷第十四論以及二十卷第十論。金匱加減腎氣丸則收錄於《金匱要略》二十卷第十論。
2. 婦人血風勞氣方論第三
婦人血風勞症,因氣血素虛,或產後勞傷,外邪所乘,或內有宿冷,以致腹中疼痛,四肢酸倦,發熱自汗,月水不調,面黃肌瘦,當調補肝脾氣血為主。
愚按:東垣云:喜怒不節,起居不時,有所勞傷,皆損其氣,氣衰則火旺,火旺則乘其脾土,脾主四肢,故困熱懶言,動作喘乏,表熱自汗,心煩不安。當病之時,宜安心靜坐,存養其氣,以甘寒瀉其熱氣,以酸味收其散氣,以甘溫補其中氣。經言:勞者溫之,損者溫之。《要略》云:平人脈大為勞,以黃耆建中湯治之。
白話文:
婦女血風勞症是因為氣血本來就虛弱,或生產後勞傷,外邪入侵,或體內有寒氣積累,導致腹部疼痛、四肢酸軟無力、發熱自汗、月經不調、面色發黃、身體消瘦,需要以調補肝脾氣血為主要治療方向。
東垣認為,喜怒無常、作息不規律、勞累過度都會損傷人體的元氣。元氣衰弱,就會導致內火旺盛,內火旺盛就會損傷脾土。脾主四肢,所以患者會感到困倦、懶言、行動困難、呼吸急促、發熱自汗、心煩不安。治療時,應保持心情平靜,靜坐養氣,用甘寒藥物瀉去熱氣,用酸味藥物收斂散氣,用甘溫藥物補益元氣。醫書上記載,勞累者宜溫補,損傷者宜溫補。《要略》中說,普通人脈象大而有力,是因為勞累,可以用黃耆建中湯治療。
3. 附治驗
一婦人勞則足跟熱痛,余以為足三陰血虛,用聖愈湯而痊。後遍身瘙癢,誤服風藥,發熱抽搐,肝脈洪數。此肝家血虛,火盛而生風,以天竺、膽星為丸,用四物、麥門、五味、芩、連、炙草、山梔、柴胡煎送而愈。
一婦人素清苦,勤於女工,因感風邪,自用表散之劑,反朝寒暮熱,自汗盜汗,形氣虛甚,其脈或浮洪,或微細,其面或青白,或萎黃。此邪去而氣血愈虛也,用十全大補湯,三十餘劑漸愈。又用加味逍遙散,兼治半載而痊。
白話文:
一位婦女勞累後,腳跟發熱疼痛,我診斷為足三陰血虛,用聖愈湯治療,便痊癒了。後來她全身發癢,誤服了治療風寒的藥物,導致發熱抽搐,肝脈洪數。這是因為肝血虛,火盛而生風,我用天竺、膽星製成丸藥,用四物、麥門、五味、芩、連、炙草、山梔、柴胡煎送服,便痊癒了。
另一位婦女平時生活清苦,勤於女工,因為感染風寒,自行服用治療外感的藥物,反而出現早上發寒、晚上發熱,自汗盜汗,形氣虛弱,脈象時而浮洪,時而微細,臉色時而青白,時而萎黃。這是因為邪氣已去,但氣血更加虛弱,我用十全大補湯治療,三十多劑後逐漸痊癒。之後又用加味逍遙散調養,持續服用半年才完全康復。
人參荊芥散,治遍身疼痛,頭昏目澀,心忪煩倦,寒熱盜汗,頰赤口乾,痰嗽胸滿,月水不調,腹痛癖塊。
荊芥,人參,生地黃,柴胡,鱉甲(醋炙),酸棗仁(炒),枳殼(麩炒),羚羊角(鎊),白朮(各七分),川芎,當歸(酒拌),桂心,防風,甘草(各五分)
白話文:
人參荊芥散主治全身疼痛、頭昏眼花、心慌意亂、疲倦乏力、寒熱交替盜汗、臉頰發紅口乾舌燥、痰多咳嗽胸悶、月經不調、腹部疼痛和腫塊等症狀。
上姜水煎,日二服。
地黃煎,治血虛心忪發熱。
生地黃,熟地黃(自制,等分)
上用薑汁和水拌杵,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白湯下,日三服。若臟腑虛寒,早間先服八味丸一服。
愚按:前方肝脾血虛發熱,內熱晡熱,盜汗作渴,體倦,筋骨疼痛,筋脈拘攣,血虛發躁,虛熱生痰咳嗽之良劑。若因肝脾腎精血,躁熱生痰,胸膈痞滿,喘咳作渴,及一切虛火症,必用六味丸為主。
乞力伽散,治血虛肌熱,或脾虛蒸熱,或內熱寒熱。
白話文:
將生薑用水煎煮,一天喝兩次。
地黃煎是用來治療血虛、心神不安、發熱的。
取生地黃、熟地黃(自己製作,兩者份量相同),用薑汁和水拌勻後,搗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用白湯送服,一天三次。如果臟腑虛寒,早上可以先服用八味丸一服。
我認為這個方子適合治療肝脾血虛導致的發熱,表現為內熱、午後發熱、盜汗口渴、身體疲倦、筋骨疼痛、筋脈拘攣、血虛躁動、虛熱生痰咳嗽等症狀。如果由於肝脾腎精血不足,導致躁熱生痰、胸膈痞滿、喘咳口渴,以及各種虛火症狀,就必須以六味丸為主。
乞力伽散是用來治療血虛肌熱、脾虛蒸熱或內熱寒熱的。
白朮,白茯苓,白芍藥(炒,各一錢),甘草(炒,五分)
上薑棗水煎。
白話文:
這是一帖中藥方:使用白朮、白茯苓和白芍藥(先用火炒過,每種都取一兩)以及甘草(先用火炒過,取半兩)。再加上生薑和大棗用水煮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