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註婦人良方》~ 卷十五 (1)
卷十五 (1)
1. 妊娠胎水腫滿方論第八
《產乳集》云:妊娠三月,足腫至腿出水,飲食不甘,似水腫,謂之子氣。至分娩方消者,此脾胃氣虛,或衝任經有血風。《名醫錄》云:宋少主元徽,與徐文伯微行學針法,文伯見一妊娠足腫,脈之。少主曰:此女形也。文伯白:此鬼胎也,在左而黑。遂用針,胎下果然。
亦有脾虛,水氣流溢;或因瀉痢,臟腑虛寒;或因瘧疾飲水,脾虛濕漬;或因水漬於胞,不能分利,皆致腿足肚腹腫症也。
愚按:前症若胸滿腹脹,小便不通,遍身浮腫,用鯉魚湯。脾胃虛弱,佐以四君子。若面目虛浮,肢體如水氣,用全生白朮散。如未應,用六君子湯。脾虛濕熱,下部作腫,用補中益氣加茯苓。若飲食失宜,嘔吐泄瀉,用六君子湯。若腿足發腫,喘悶不安,或指縫出水,用天仙藤散。
脾胃虛弱,兼四君子湯。如未應,用補中益氣湯。若脾肺氣滯,用加味歸脾湯,佐以加味逍遙散。
白話文:
《產乳集》上說:懷孕三個月時,如果腳部開始腫脹到小腿,甚至出現水腫現象,食慾不振,這被稱為子氣。這種情況會在分娩後才消失,主要因為脾胃氣虛,或是衝任二脈有血風的問題。《名醫錄》記載:宋少主元徽和徐文伯微服出巡學習針灸,途中遇到一個懷孕婦女腳部腫脹,徐文伯診斷後表示這是鬼胎,位於左側且為黑色,隨即進行針灸治療,胎兒被順利取出。
此外,也有因脾虛導致水分過多,或是因瀉痢導致內臟虛寒,或是因瘧疾喝水過多導致脾虛濕氣重,或是因為水分滲入子宮無法正常排出,這些都會導致腿部、腹部的腫脹症狀。
我的看法是:對於上述症狀,如果出現胸口脹滿、腹部膨脹、小便不暢、全身浮腫的情況,可以使用鯉魚湯來治療。若是脾胃虛弱,則輔以四君子湯。如果面部浮腫,身體像水氣般,可以使用全生白朮散。如果效果不佳,可以改用六君子湯。若是脾虛且有濕熱,下身腫脹,則使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若飲食不當,出現嘔吐、腹瀉,同樣使用六君子湯。如果腿部、腳部腫脹,呼吸困難,或是在皮膚皺褶處出現水腫,可以使用天仙藤散。
對於脾胃虛弱的情況,除了四君子湯,也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若效果不佳,則改用補中益氣湯。若是脾肺氣滯,可以使用加味歸脾湯,並輔以加味逍遙散。 以上就是對於妊娠期水腫的相關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