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己

《校註婦人良方》~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婦人中風角弓反張方論第二

論曰:婦人氣虛,風人諸陽之經,或產後血虛,汗出中風,體強口噤,腰背反長,名為發痙。因太陽經先傷風,復感寒而致,如發癇狀,但脈沉遲弦細。無汗惡寒,名剛痙;有汗不惡寒,名柔痙。無汗者,葛根湯、小續命湯;有汗者,去麻黃,加葛根。

愚按:仲景先生云:太陽病發汗太多致痙,風病下之則痙。《三因方》云:氣血內虛,風寒濕熱所中則痙。以風能散氣,故有汗而不惡寒,曰柔痙;寒能澀血,故無汗而惡寒,曰剛痙。非專於風濕,因內虛發汗亡血,筋無所榮而然,乃虛象也。竊謂傷寒汗下過度與產婦潰瘍等病,及因克伐之劑,傷損氣血而變。

若金衰木旺,先用瀉青丸,後用異功散。腎水虛,用六味丸。肝火旺,先用加味小柴胡湯,次用加味四物湯。發熱,用加味逍遙散。若木侮脾土,用補中益氣加芍藥、山梔。脾經鬱結用加味歸脾湯,脾土濕熱用大承氣湯。大凡病後氣血虛弱,用參朮濃煎,佐以薑汁、竹瀝,時時用之。

如不應,用十全大補湯。更不應,急加附子,或用參附湯,緩則不救。仍與後治驗參看。

白話文:

【婦女中風,身體僵硬如弓反張的治療方式與討論】

討論指出:婦女如果氣血虛弱,風邪便容易侵入身體的陽經,特別是在產後因為失血過多,再加上出汗後又受風,導致身體僵硬、口不能開、腰部和背部呈現反弓形狀,這種症狀稱為痙症。這類情況常是因為太陽經絡先受到風邪的影響,再受到寒冷侵襲所致,發作時的狀態類似癇病,但脈搏表現為沉遲、弦細。若病人不出汗且畏寒,此為剛性痙症;若病人出汗且不畏寒,此為柔性痙症。對於不出汗的病人,可使用葛根湯、小續命湯;對於有汗的病人,則要去除麻黃成分,再加入葛根。

根據仲景先生的說法,太陽經絡的疾病若發汗過多會導致痙症,風邪若用攻下的方法也會造成痙症。《三因方》裡提到,當人體氣血虛弱,風、寒、濕、熱等外邪侵入時,就會產生痙症。風邪能消耗氣力,因此病人會出汗但不畏寒,這種情況稱為柔性痙症;寒邪能使血液凝滯,所以病人不出汗且畏寒,稱為剛性痙症。這些並非單純由風濕引起,而是由於內在氣血虛弱,加上發汗過多或失血,使筋肉得不到足夠的滋養,進而產生痙症,這是身體虛弱的徵兆。

我認為,過度發汗或產婦的潰瘍等疾病,以及使用了破壞氣血的藥物,都可能導致此類情況的發生。

若出現肺氣虛弱、肝氣旺盛的情況,先用瀉青丸,後用異功散。若是腎水虛弱,可用六味丸。肝火旺盛,先用加味小柴胡湯,再用加味四物湯。若發燒,則用加味逍遙散。若肝氣侵犯脾臟,用補中益氣湯,再加入芍藥、山梔。脾臟鬱結,用加味歸脾湯。脾臟濕熱,用大承氣湯。一般來說,疾病康復後,氣血虛弱的患者,可用人參、白朮濃煎,輔以薑汁、竹瀝,隨時服用。

若上述治療無效,可使用十全大補湯。若依然無效,應立即加用附子,或使用參附湯,否則可能會錯過救治時機。治療過程應持續觀察後續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