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註婦人良方》~ 卷十四 (1)
卷十四 (1)
1. 卷十四
2. 妊娠中風方論第一
論曰:四時八方之氣為風也,常以冬至之日候之。若從其鄉來者,長養萬物;否則名為虛邪,賊害萬物。體虛中之,客於皮膚則頑痹不仁,入於筋脈則攣急喎僻。若兼濕熱,則弛縱痿軟。若入臟腑,氣隨所傷經絡,而為諸病。妊娠中之,必須早治,庶免墮貽之患。
愚按:《病機機要》云:風木為熱,熱勝則風動,宜以靜勝其躁,是亦養血也。治法須少汗,亦宜少下。多汗則虛其衛,多下則損其榮。雖有汗下之形,而有中臟中腑之分。中腑者,多著四肢,則脈浮惡寒,拘急不仁。中臟者,多著九竅,則唇緩失音,耳聾鼻塞目瞀,便秘。
中腑者宜汗之,中臟者宜下之。表裡已和,宜治在經,當以大藥養之。此中見之要法。妊婦患之,亦當以此法治之,而佐以安胎之藥。仍參三卷首論主治。
防風散,治妊娠中風,卒倒口噤肢強,或痰氣上升。
防風,桑寄生,葛根(各五分),家菊花,細辛,防己,秦艽,當歸,桂心,茯神,甘草,羚羊角(鎊,各三分)
上水煎,入竹瀝半合服。
白朮酒,治妊娠中風,口噤不語。
白朮(一兩半),獨活(一兩),黑豆(一合,炒)
上酒煎,分四服,灌之得汗即愈。
《補遺》:治妊娠中風,排風湯、續命湯、參蘇湯加羌活、風引湯,皆可選用。(方見第三卷中風類)
白話文:
【妊娠中風方論第一】
解釋如下:
論述道:四季與八方的氣象變化皆稱為風,我們通常會在冬至這天去觀察風向。如果風從其本位吹來,能滋養萬物;反之,若是逆風,則被稱為虛邪之風,會破壞萬物。人體虛弱時受風侵襲,停留在皮膚層面,會造成麻木不仁;進入筋脈之中,則可能導致抽搐歪斜。如果同時伴有濕熱,肌肉會變得無力弛緩。一旦風邪深入臟腑,會根據侵犯的經絡不同,產生各種疾病。若懷孕期間遭受風邪,必須及早治療,才能避免流產或影響胎兒健康。
根據《病機機要》記載:風屬木性,遇熱會更活躍,應以平靜剋制其躁動,這也是養血的方法。治療上需輕微發汗,也適合輕微下瀉。過度發汗會使身體防禦力下降,過度下瀉會損害營養。雖然發汗和下瀉都是治療方式,但要區分是中腑還是中臟。中腑的情況,多出現在四肢,症狀為脈搏浮動,畏寒,肌肉緊繃麻木。中臟的情況,多影響五官七竅,會出現嘴脣鬆弛、聲音嘶啞、耳鳴、鼻塞、視力模糊、便祕等症狀。
中腑情況應採用發汗療法,中臟則宜用下瀉方法。當表裡調和後,應針對經絡進行治療,並以補養藥物輔助。這是處理風邪入侵的核心原則。懷孕婦女遭受風邪,也應遵循此原則治療,並搭配安胎藥物。參考卷三首部的主治病症。
「防風散」,適用於妊娠期間遭受風邪,突然倒地,口不能言,肢體僵硬,或痰氣上升的狀況。
成分:防風、桑寄生、葛根(各五分)、家菊花、細辛、防己、秦艽、當歸、桂心、茯神、甘草、羚羊角(研磨,各三分)
以上藥材用水煎煮,加入半合竹瀝服用。
「白朮酒」,適用於妊娠期間遭受風邪,口不能言的狀況。
成分:白朮(一兩半)、獨活(一兩)、黑豆(一合,炒)
以上藥材用酒煎煮,分成四次服用,若能出汗即可痊癒。
《補遺》中提到:對於妊娠期間遭受風邪,排風湯、續命湯、參蘇湯加上羌活、風引湯等方劑,皆可選擇使用。(方劑詳見卷三中風類)
3. 妊娠風痙方論第二
論曰:妊娠體虛受風,而傷足太陽經,遇風寒相搏,則口噤背強,甚則腰反張,名之曰痙。須臾自醒,良久復作。又名子癇、子冒。當審察其因而治之。
愚按:前症若心肝風熱,用鉤藤湯。肝脾血虛,加味逍遙散。肝脾鬱怒,加味歸脾湯。氣逆痰滯,紫蘇飲。肝火風熱,鉤藤散。脾虛痰滯,二陳、薑汁、竹瀝。若兼症相雜,當參照子煩門。
白話文:
在討論中說到,懷孕期間因身體虛弱遭受風邪侵襲,傷害了足太陽經脈,再遇到風寒交攻,會出現口脣緊閉、背部僵硬的症狀,嚴重時腰部會反弓,這種情況被稱為痙。患者會短暫清醒,但過一陣子後症狀又會復發。這種病症也被稱為子癇或子冒,應詳細觀察其病因來進行治療。
我認為,對於上述的症狀,如果是由心肝風熱引起的,可以使用鉤藤湯。若是肝脾血虛導致的,應使用加味逍遙散。如果是肝脾鬱怒所引發,則使用加味歸脾湯。對於氣逆和痰滯的情況,可選擇紫蘇飲。如果是由肝火風熱造成的,應使用鉤藤散。脾虛痰滯的患者,可使用二陳、薑汁和竹瀝。若多種病症併發,應參考子煩門的相關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