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己

《校註婦人良方》~ 卷三 (7)

回本書目錄

卷三 (7)

1. 附方

羚羊角散(方見十四卷第二論)

加味四物湯(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八珍湯

加味逍遙散(二方見二十四卷第四論)

六味丸(方見二十四卷第十一論)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記載了五種中醫方劑:羚羊角散、加味四物湯、八珍湯、加味逍遙散和六味丸,其中羚羊角散、加味四物湯和加味逍遙散的方劑記載於《本草綱目》二十四卷第四論,八珍湯的方劑記載於《本草綱目》第十八卷,而六味丸的方劑則記載於《本草綱目》二十四卷第十一論。

2. 婦人顫振方論第八

(新附)

黃帝曰:人之顫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胃氣不實則諸脈虛,諸脈虛則筋脈懈墮,筋脈懈墮則行陰,用力不復故為顫,因其所在補分肉間。《醫學綱目》云:顫振與瘈瘲相類,瘈瘲則手足牽引,而或伸或屈,顫振則但顫動而不伸屈也。胃虛有痰,用參、術以補氣,茯苓、半夏以行痰。如實熱積滯,用張子和三法。

愚謂顫振者,掉眩也。《易》曰:鼓萬物者,莫疾乎風。鼓之為言動也。大抵掉眩,乃風木之搖運也。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治法若肝木實熱,用瀉青丸。肝木虛熱,用六味丸。肺金克肝木,用瀉白散。肝木虛弱,用逍遙散加參、朮、鉤藤鉤。脾血虛弱,用六君子加芎、歸、鉤藤鉤。

白話文:

黃帝問道:「人為什麼會顫抖?」岐伯回答:「胃氣不足,導致脈絡虛弱,脈絡虛弱則筋脈鬆弛下垂,筋脈鬆弛下垂就會導致身體發冷,用力之後無法恢復,因此造成顫抖。針對顫抖的部位,應該補益其肌肉組織。」《醫學綱目》記載:「顫振與瘈瘲類似,瘈瘲會導致手足抽搐,或伸或屈,而顫振只是顫動,不會伸屈。胃虛有痰,可以用人參、白朮補氣,茯苓、半夏化痰。如果是有實熱積滯,可以用張仲景的三法治療。」

我認為顫振就是頭暈眼花,就像《易經》中所說:「推動萬物的,沒有比風更快。」「鼓」的意思就是運動。總之,頭暈眼花是風木搖動所致。各種風引起的頭暈眼花,都屬於肝臟病變。治療方法如下:如果肝木實熱,可以用瀉青丸;如果肝木虛熱,可以用六味丸;如果肺金克肝木,可以用瀉白散;如果肝木虛弱,可以用逍遙散加人參、白朮、鉤藤;如果脾血虛弱,可以用六君子湯加川芎、當歸、鉤藤。

胃氣虛弱,用補中益氣湯加鉤藤鉤。若產後顫振,乃氣血虧損,虛火益盛而生風也。切不可以風為論,必當大補,斯無誤矣。

白話文:

胃氣虛弱,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鉤藤勾。如果產後顫抖,是氣血虧損,虛火更加旺盛導致產生風邪。絕對不能把這歸咎爲風邪引起的病症,必須大力補充營養,這樣纔不會出錯。

3. 附治驗方藥

一婦人性善怒,發熱,經水非過期則不及,肢體倦怠,飲食少思而顫振。余以為脾氣不足,肝經血少而火盛也。午前以調中益氣湯加茯苓、貝母送六味丸,午後以逍遙散送六味丸,兩月餘而愈。

一婦人身顫振,口妄言,諸藥不效。余以為鬱怒所致,詢其故,蓋為素嫌其夫,而含怒久矣。投以小柴胡湯稍可,又用加味歸脾湯而愈。

白話文:

一位婦人個性容易生氣,經常發燒,月經不是提早就是延遲,四肢疲倦,食慾不佳,還伴隨手腳顫抖。我診斷她脾氣虛弱,肝經血氣不足而導致火氣旺盛。早上給她服用調中益氣湯加入茯苓、貝母,並搭配六味丸;下午則服用逍遙散,同樣搭配六味丸,兩個多月後就痊癒了。

另一位婦人全身顫抖,胡言亂語,各種藥物都無效。我認為是鬱怒所致,詢問她原因,得知她平時就對丈夫心存芥蒂,一直壓抑著怒氣。我給她服用小柴胡湯,稍微好轉了一些,又用加味歸脾湯,最終痊癒了。

4. 附方

海藏愈風湯,治產後一切失血過多,及汗後中風搐搦。(方見十九卷第十二論)

交加散,治瘈瘲,或顫振,或產後不省人事,口吐痰涎。

當歸,荊芥穗(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酒少許,煎至七分,灌下咽,即有生理。

增損柴胡湯,治產後或經適斷,致手足牽搐,咬牙昏冒異症。

柴胡(八錢),黃芩(炒,四錢),半夏(泡,三錢),石膏(四錢),知母(二錢),黃耆(炒,五錢),甘草(炙,二錢)

白話文:

海藏愈風湯可以治療產後因失血過多或汗後中風引起的抽搐。交加散則可以用來治療瘈瘲、顫振,以及產後昏迷不醒、口吐痰涎。方劑使用當歸和荊芥穗等分,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盞水和少許酒煎煮至七分,灌服,即可見效。增損柴胡湯則可以用來治療產後或經期停止後引起的四肢抽搐、咬牙昏迷等症狀。方劑使用柴胡、黃芩、半夏、石膏、知母、黃耆和甘草等藥材,按比例煎煮服用。

上為粗末,每服半兩,姜五片,棗四枚,水煎溫服。

《本事》青鹽丸,治肝腎虛損,腰膝無力,顫振軃曳。

茴香(末,三兩),菟絲子(末,四兩),乾山藥(末,二兩),青鹽(一兩)

上先將菟絲子洗淨,無灰酒浸,曬七日,冬天近火煨炙乾,另為細末,和勻,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溫酒或鹽湯下。常服壯筋力,進飲食。一婦人素患足軃曳,久服此藥,履地如故。

《本事》星附散,治中風能言,而手足軃曳,脈虛浮而數。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兩,加入薑五片、棗四枚,水煎溫服。

青鹽丸是用於治療肝腎虛損、腰膝無力、手腳顫抖無力的藥方。

藥方成分為茴香三兩、菟絲子四兩、乾山藥二兩、青鹽一兩。

先將菟絲子洗淨,用無灰酒浸泡七天,冬天則靠近火烘烤乾燥,研磨成細粉,與其他藥材混合,用酒糊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七十丸,溫酒或鹽湯送服。長期服用可以壯筋骨、增進食慾。曾經有一位婦女長期患有腳部顫抖無力,服用此藥後,恢復正常行走。

星附散則是用於治療中風能說話,但手腳顫抖無力,脈象虛浮而快的藥方。

天南星,半夏(二味薄切片,薑汁浸透),黑附子,白附子(炮),川烏(炮),白殭蠶(炒),沒藥,人參,白茯苓(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酒水各一盞,同煎至八分,去滓,熱進三二服,汗出即瘥。在桐廬有患此症,用前藥三服得汗,手足即能舉物。

《三因》獨活散,治氣虛感風,或驚恐相乘,肝膽受邪,使上氣不守正位,致頭招搖,手足顫掉,漸成目昏。

白話文:

天南星、半夏(將這兩種藥切成薄片,用薑汁浸泡至透),黑附子、白附子(炮製)、川烏(炮製)、白殭蠶(炒)、沒藥、人參、白茯苓(以上藥材各取等份)。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二錢,用酒水各一盞,一起煎煮至八分,去除藥渣,趁熱服用,服用三到兩次,出汗即會痊癒。在桐廬曾有人患此病,服用此藥三劑後出汗,手腳便能舉起物品。

《三因》中的「獨活散」治療氣虛感風,或者驚恐交加,肝膽受邪,導致上氣不能守住正常位置,引起頭部搖晃,手腳顫抖,逐漸發展成眼睛昏花。

獨活,地骨皮,細辛,芎藭,菊花(甘味者),防風(去叉),甘草(炙,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盞半,煎至一盞,去滓,煎取清汁六分,入竹瀝少許,再煎一二沸,食後溫飲,日二服。

《世傳》茯苓丸,治手臂抽牽,或戰掉不能舉物,服此藥立愈。又治臂痛如神。方見後,並注兼治之法。

白話文:

獨活、地骨皮、細辛、芎藭、菊花(甘味者)、防風(去叉)、甘草(炙,等分),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取三錢,加水半碗,煎煮至一碗,去渣,取清汁六分,加入少量竹瀝,再煮沸一兩次,飯後溫服,每日兩次。此方取名「茯苓丸」,出自《世傳》,用於治療手臂抽搐、或因戰傷導致不能舉物,服此藥後即可痊癒,亦可治手臂疼痛。方劑見後,並附帶其他兼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