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註婦人良方》~ 卷一 (1)
卷一 (1)
1. 附治驗
一婦人痢後嘔噦,服降火化痰劑愈甚,脈洪大,按之虛細,作渴飲湯,諸藥到口即嘔。余以為脾胃虛寒,不能司納,以參、朮、炮薑末各一錢,以飯作丸,米飲不時過三五粒,至三兩許,聞藥不嘔,乃以六君加炮姜,三十餘劑而安。
一婦人患前症,飲食少思,胸腹膨脹,大便不實,所見之症,悉屬虛寒假熱。遂朝用補中益氣湯加炮薑、木香,夕用六君子送四神丸,漸愈。又用八味丸料,煎送四神丸而痊。
一婦人因怒嘔噦,時或昏憒,口噤,或時舉體肉動,其面色或青或赤。余以為肝火熾盛,脾土受侮,用小柴胡湯加山梔、鉤藤治之,漸愈。又用加味歸脾、逍遙二藥,調理而痊。
橘皮乾薑湯,治胃寒嘔噦不食,或吐痰腹痛兼瀉。
橘皮,通草,乾薑,桂心,甘草(炒,一錢),人參(各一錢)
上水煎服。
橘皮竹茹湯,治噦逆。
橘皮(二錢),竹茹,甘草(炒),人參,半夏(各一錢)
上薑棗水煎。
豬苓湯,治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
豬苓,赤茯苓,澤瀉,阿膠(炒),滑石(各一錢)
上水煎服。
半夏湯,治噦欲死。
半夏(一兩),生薑(切,二兩)
上水煎為二服。
丁香柿蒂湯,治咳逆。
丁香(十粒),柿蒂(十五個)
上水煎,熱服。
生薑橘皮湯,治嘔噦,手足厥冷。
橘皮(一錢),生薑(四錢)
上水煎服。
退陰散,治陰毒傷寒,手足逆冷,或咳逆不止,脈沉細,頭痛腰重,急進三服。若傷冷,每服一字,入正元散內同煎。入鹽一捻。
乾薑(炮),川烏(炒黃,等分)
上每服一錢,鹽一捻,水煎。
倉廩湯,治痢疾心煩,手足溫,頭痛,此熱毒上衝,宜用此湯,即敗毒散。每服四五錢,入陳倉米百粒,姜五片,棗一枚,煎。若脈微弱,或胸腹虛脹,手足厥冷,或因服罌粟、烏梅過多,以致作嘔者,宜用山藥半生半炒為末,米飲調下,日二三服。
白話文:
[治療經驗分享]
有位婦女在患痢疾後出現嘔吐的症狀,服用降火和化痰的藥物後情況反而更嚴重。她的脈搏初看洪大,但進一步檢查則發現其實虛細,她感到口渴且喝湯也會嘔吐,各種藥物到嘴邊就無法吞下。我認為這是因為她的脾胃虛弱且寒冷,無法正常消化食物。於是使用人參、白朮、炮薑粉各一錢,製成飯丸,讓她隨時可以吞服三五粒,總計約三兩。當她不再對藥物產生嘔吐反應後,再以六君子湯加炮薑進行治療,經過三十餘次療程後病情得到緩解。
另一名婦女同樣患有此症狀,食慾不佳,胸部腹部膨脹,排便不成形。所有症狀顯示她是虛寒而非真熱。於是我白天讓她服用補中益氣湯加炮薑和木香,晚上服用六君子湯送服四神丸,逐漸康復。之後再使用八味丸料煎煮送服四神丸,最終病癒。
有一婦女因生氣導致嘔吐,偶爾會陷入昏迷狀態,口部緊閉,身體不自主抽搐,臉色時青時紅。我認為這是因為肝火旺盛,脾臟受到影響。於是使用小柴胡湯加山梔和鉤藤進行治療,病情逐漸好轉。再使用加味歸脾湯和逍遙散進行調理,最終康復。
接下來是幾個常用的治療方:
「橘皮乾薑湯」:治療胃寒引起的嘔吐和食慾不振,或伴有吐痰和腹痛及腹瀉。
「橘皮竹茹湯」:治療反胃。
「豬苓湯」:治療咳嗽、嘔吐和口渴,以及心煩無法入睡。
「半夏湯」:治療嚴重嘔吐。
「丁香柿蒂湯」:治療咳嗽和呼吸困難。
「生薑橘皮湯」:治療嘔吐和四肢冰冷。
「退陰散」:治療陰毒傷寒,手腳冰冷,或咳嗽不止,脈象沉細,頭痛腰重,需立即服用三次。如果因受涼,每次服用一字,加入正元散內一同煎煮,再加入少量鹽。
「倉廩湯」:治療痢疾引起的心煩、手腳溫暖和頭痛,此湯可清除熱毒。每次服用四五錢,加入陳年米百粒,薑五片,棗一枚,煎煮。如果脈象微弱,或胸腹虛脹,手腳冰冷,或因服用罌粟、烏梅過多導致嘔吐,應使用半生半炒的山藥磨成粉末,以米湯調和,每日服用二至三次。
2. 附方
木香調氣散,治氣滯嘔吐,或胸膈不利,心腹刺痛,飲食不思。
木香,白豆蔻,丁香,檀香(各二兩),藿香,甘草(炒,各六兩),砂仁(四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白湯調服。
半夏茯苓湯(方見十二卷第三論)
補中益氣湯
竹葉石膏湯
六君子湯(三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八味丸(方見二十四卷第十一論)
白話文:
【附方】
木香調氣散:適用於氣滯導致的嘔吐,或是胸部不舒暢,心臟及腹部有刺痛感,對飲食沒有慾望的情況。
藥材包含:木香、白豆蔻、丁香、檀香(各60克),藿香、甘草(炒過,各180克),砂仁(120克)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3克,用熱水調和後服用。
半夏茯苓湯:此方在十二卷第三論中有詳細介紹。
補中益氣湯:此方用於補充中氣,增強體力。
竹葉石膏湯:此方在二十四卷第六論中有詳細介紹。
六君子湯:此方同樣在二十四卷第六論中有詳細介紹。
八味丸:此方在二十四卷第十一論中有詳細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