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己

《校註婦人良方》~ 卷八 (1)

回本書目錄

卷八 (1)

1. 婦人痢後嘔噦方論第十二

滯下咳逆嘔逆,古人謂之噦,此胃氣虛寒之危症也,用橘皮乾薑湯、半夏生薑湯、丁香柿蒂湯。熱證咳逆,用小柴胡湯、橘皮竹茹湯。嘗治一痢咳逆,脈沉弱,投退陰散兩服而愈。又一痢後咳逆,灸期門穴三壯而愈。(其穴在第六卷)

愚按:東垣云:如泄痢而嘔者,胃氣不和也,上焦不和,用生薑橘皮湯。中焦不如,用芎、歸、桂、苓。下焦不和而寒,治以輕劑,熱甚而治以重劑。亦有胃火上衝而嘔者,有積滯而嘔者,有陰虛而嘔者。丹溪云:下痢吃逆,自下衝上,屬火之象,古方悉以胃弱言之。殊不知胃弱者,脾陰弱也,故久病變之,乃胃弱脾寒之危症。

用半夏一兩,生薑半兩,或理中湯加枳殼、茯苓、半夏。不效,更加丁香、柿蒂各十枚。胃熱咳逆,用橘皮竹茹湯。別病忽然而致,半夏茯苓湯加枳實、半夏。木香調氣散最佳。

白話文:

[婦女痢疾後嘔吐與反胃的療法]

如果病人在痢疾後出現下痢伴有咳嗽與嘔吐,古人稱這種情況為嘔逆,這是一種胃氣虛弱且寒的嚴重病症。針對此情況,可以使用橘皮乾薑湯、半夏生薑湯以及丁香柿蒂湯來治療。如果是熱性病症導致的咳嗽與嘔吐,則可用小柴胡湯或橘皮竹茹湯。我曾經治療過一個下痢並伴有咳嗽的患者,其脈象顯示沉弱,我讓他服用兩劑的退陰散,病情便得到了好轉。另外,我還治療過一位痢疾後咳嗽的患者,我為他在期門穴施灸三次,病情也得到了改善。

根據東垣的理論,若患者在痢疾時伴有嘔吐,這表示胃氣運作失調。若是上焦不和,可使用生薑橘皮湯;若是中焦運作不良,可使用芎、歸、桂、苓等藥材;若是下焦不和且感到寒冷,應使用較輕的藥物,若病情嚴重,則需使用較強烈的藥物。此外,也有因胃火上沖、積滯或是陰虛導致嘔吐的情況。丹溪提到,下痢伴有嘔吐,是因為火氣自下而上衝,過去的醫方多認為這是胃弱所致,但事實上,胃弱指的是脾臟的陰氣虛弱,因此長期下來,這會成為胃弱脾寒的嚴重病症。

在治療上,可使用一兩的半夏和半兩的生薑,或者使用理中湯再加入枳殼、茯苓、半夏。若無效,則可再加入丁香和柿蒂各十枚。對於胃熱所導致的咳嗽與嘔吐,可以使用橘皮竹茹湯。若其他疾病突然引發此症狀,可使用半夏茯苓湯再加入枳實和半夏。木香調氣散是個很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