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註婦人良方》~ 卷一 (2)
卷一 (2)
1. 附治驗
上每服半兩,水煎。如不減,加大黃。此症多有因中氣虛弱,脾氣鬱結者,治當審察。
二神丸(加五味二兩,吳茱萸四兩,名四神丸),治脾腎虛弱,侵晨五更作瀉,或全不思食,或食而不化,大便不實,神效。
破故紙(四兩,炒),肉豆蔻(二兩,生用)
上為末,用大紅棗四十九枚,生薑四兩切碎,同棗用水煮熟,去薑棗,和藥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下。
五味子散,治腎經虛弱,大便不實,或夜間或五更泄瀉。
五味子(炒,二兩),吳茱萸(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米飲調下,其效如神。米糊為丸,亦可。
白朮芍藥湯,治脾經受濕,水泄注下,體重腹滿,形體倦怠,不欲飲食;或暴泄無數,水穀不化。
白朮(炒),芍藥(炒,各二錢),甘草(炒,一錢)上水煎服。
茯苓湯,治濕熱泄瀉,或飲食傷瀉。
白朮(炒),茯苓(各五錢)
上用水煎,食前服。一方有芍藥等分,名白朮散。
滲濕湯,治寒濕所傷,身腰冷,如坐水中;或小便秘澀,大便溏。此症多因坐臥濕地,或陰雨所襲而致。
蒼朮(炒),白朮,甘草(炒,各一兩),乾薑,茯苓(各二兩),陳皮(一兩),丁香(各二錢半)
上每服四五錢,棗水煎。
防風芍藥湯,治飧泄身熱,脈弦腹痛及頭痛。
防風,芍藥(炒),黃芩(炒,各二錢)
上水煎服。
六君子湯
四君子湯
補中益氣湯(三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人參養胃湯(方見七卷第十論)
十全大補湯
《濟生》歸脾湯(二方見二十四卷第四論)
八味丸(方見二十四卷第十一論)
東垣補真丸(方見七卷第三論)
白話文:
附治驗
每服藥半兩,用水煎服。若症狀未減輕,則增加大黃用量。這種疾病大多是因為中氣虛弱、脾氣鬱結所致,治療時需仔細辨證。
二神丸(加入五味子二兩、吳茱萸四兩,稱為四神丸),治療脾腎虛弱,清晨五點左右腹瀉,或完全不想吃東西,或吃了東西也不消化,大便不成形,療效顯著。
將破故紙(四兩,炒過)和肉豆蔻(二兩,生用)研磨成粉末。用大紅棗四十九枚,生薑四兩切碎,與紅棗一起用水煮熟,取出薑棗,再將藥粉製成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用鹽湯送服。
五味子散,治療腎經虛弱,大便不成形,或夜間或清晨腹瀉。
將炒過的五味子(二兩)和吳茱萸(半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空腹用米湯送服,療效神奇。也可將藥粉製成米糊丸服用。
白朮芍藥湯,治療脾經受濕,水瀉不止,腹部沉重脹滿,身體倦怠,不想吃東西;或突然腹瀉不止,水穀不化。
將炒過的白朮、炒過的芍藥(各二錢)和炒過的甘草(一錢)用水煎服。
茯苓湯,治療濕熱腹瀉,或飲食不當引起的腹瀉。
將炒過的白朮和茯苓(各五錢)用水煎服,飯前服用。另一方劑中加入等量的芍藥,稱為白朮散。
滲濕湯,治療寒濕侵襲,腰身寒冷,感覺像坐在水中一樣;或小便不通暢,大便稀溏。此症大多是因為久坐潮濕之地,或受陰雨侵襲所致。
將炒過的蒼朮、白朮、炒過的甘草(各一兩)、乾薑、茯苓(各二兩)、陳皮(一兩)、丁香(各二錢半)等藥材,每次服用四五錢,用紅棗水煎服。
防風芍藥湯,治療飲食過度引起的腹瀉、身熱、脈弦、腹痛以及頭痛。
將防風、炒過的芍藥、炒過的黃芩(各二錢)用水煎服。
六君子湯、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三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人參養胃湯(方見七卷第十論)、十全大補湯、《濟生》歸脾湯(二方見二十四卷第四論)、八味丸(方見二十四卷第十一論)、東垣補真丸(方見七卷第三論)等方劑的詳細內容,請參閱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