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註婦人良方》~ 卷三 (2)
卷三 (2)
1. 附方
三化湯,治中風,外有六經之形症,先以加減續命湯治。內有便溺之阻隔者,此方主之。
厚朴(薑汁炒),大黃(酒蒸),枳實(麩炒),羌活(各八兩)
上每服一兩,水煎。
秦艽湯,治中風外無六經之形症,內無便溺之阻隔,乃血弱不能養於筋,手足不能運,口強不能言,宜養血而筋自榮也。
白話文:
三化湯,可以治療中風,如果病人表現出六經病症,應該先用加減續命湯治療。如果病人出現排泄不通的情況,就可以使用三化湯。
方劑組成:厚朴(用薑汁炒)、大黃(用酒蒸)、枳實(用麩炒)、羌活(各八兩)
每次取藥一兩,用水煎服。
秦艽湯,用來治療沒有六經病症、排泄暢通的中風病人。這類病人通常是因為血虛而不能滋養筋脈,導致手腳不靈活,說話困難。因此,治療應以補血為主,筋脈自然就會得到滋養。
秦艽,石膏(各二兩),甘草(炒),川芎,當歸,芍藥(炒),羌活,獨活,防風,黃芩(炒),白芷,生地黃,熟地黃(自制),白朮(各一兩),白茯苓,細辛(半兩)
白話文:
秦艽、石膏(各二兩),甘草(炒)、川芎、當歸、芍藥(炒)、羌活、獨活、防風、黃芩(炒)、白芷、生地黃、熟地黃(自制)、白朮(各一兩),白茯苓、細辛(半兩)
上每服一兩,水煎。陰雨,加生薑七片。春夏,加知母一兩。
省風湯,治中風口噤,口眼喎斜,筋脈攣急,抽掣疼痛,風熱痰實。
防風,南星(生用,各四兩),半夏(水浸洗,生用),黃芩(炒),甘草(生用;各二兩)
上每服五錢,水煎。
大八風湯(方見後)
燒竹瀝法,用新竹截尺許,作兩片,用兩磚對立,竹仰磚上,中以火燒之,兩頭瀝自出。取荊瀝亦然。
白話文:
每服藥一兩,用水煎煮。天氣陰雨時,加入生薑七片。春夏季節,加入知母一兩。
省風湯用於治療中風口噤、口眼歪斜、筋脈攣急、抽搐疼痛,屬於風熱痰實證。
配方為防風、南星(生用)、半夏(水浸洗,生用)、黃芩(炒)、甘草(生用),各取四兩、二兩。
每服五錢,用水煎煮。
大八風湯的配方見後。
燒竹瀝的方法是用新竹截取一段,切成兩片,用兩塊磚頭相對放置,竹片置於磚頭上,中間用火燒,兩頭就會流出竹瀝。取荊瀝也用同樣的方法。
烏藥順氣散,治風氣骨節疼痛,遍身頑麻,手足癱瘓,言語謇澀。宜先疏氣道,後隨證投藥。
麻黃(去節),烏藥,陳皮(去白),川芎,白芷,桔梗,枳殼(去穰,麩炒),甘草(炒,各一兩),乾薑(炮,半兩),殭蠶(炒,一兩)
上每服五錢,姜水煎。頭痛,加蔥白。有汗,加薄荷。
白話文:
烏藥順氣散主要用於治療風氣引起的骨節疼痛、全身麻木、手腳癱瘓、言語不清等症狀。治療時應先疏通氣道,再根據具體情況用藥。藥方包括麻黃、烏藥、陳皮、川芎、白芷、桔梗、枳殼、甘草、乾薑、殭蠶等藥材。每次服用五錢,用薑水煎煮。若患者頭痛,可加蔥白;若患者出汗,可加薄荷。
八味順氣散
白朮,白茯苓,青皮,白芷,陳皮(炒),烏藥,人參(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上每服五錢,水煎。
導痰湯
半夏,南星,茯苓,陳皮(炒),枳實(炒),甘草(炒)
上姜水煎服。
參蘇飲,治痰積中脘,暈眩嘈雜,怔忡噦逆,或痰停關節,手中嚲曳,口眼喎斜,半身不遂,嘔吐噁心,頭疼發熱。
人參,紫蘇葉,半夏,茯苓,乾葛,前胡(各二錢),甘草(炙),木香,陳皮(炒),枳殼(制),桔梗(各半兩)
白話文:
八味順氣散是由白朮、白茯苓、青皮、白芷、陳皮(炒)、烏藥、人參(各一兩)以及甘草(炙,半兩)組成,每次服用五錢,用水煎服。
導痰湯則以半夏、南星、茯苓、陳皮(炒)、枳實(炒)、甘草(炒)等藥材,用薑水煎服。
參蘇飲用於治療痰積中脘、暈眩嘈雜、怔忡噦逆,或痰停關節、手中嚲曳、口眼喎斜、半身不遂、嘔吐噁心、頭疼發熱等症狀。其配方包括人參、紫蘇葉、半夏、茯苓、乾葛、前胡(各二錢)、甘草(炙)、木香、陳皮(炒)、枳殼(制)、桔梗(各半兩)。
上每服一兩,姜水煎。腹痛,加芍藥。
附子理中湯,治中寒不語,四肢強直。昔有武士守邊,大雪出帳觀瞻,忽然暈倒。又馬觀文之內,厥逆惡寒腹痛,服此悉愈。(方見十二卷第八論)
牛黃清心丸(方見後)
秦艽升麻湯,治風寒客於手足陽明經,口眼喎斜,惡見風寒,四肢拘急,其脈浮緊。
秦艽(二錢),升麻,乾葛,甘草,芍藥(炒),人參(各半兩),防風,桂枝(各三錢)
白話文:
每次服用一兩,用薑水煎煮。如果腹痛,可以加入芍藥。
附子理中湯適用於治療中寒不語,四肢僵硬的症狀。以前有位武士在邊關守衛,大雪天他走出帳篷觀看,突然昏倒。還有馬觀文記載,有人出現厥逆惡寒腹痛,服用此方後都痊癒了。(此方見於十二卷第八論)
牛黃清心丸(方見後)
秦艽升麻湯用於治療風寒侵入手足陽明經,導致口眼歪斜,怕風寒,四肢拘急,脈象浮緊的症狀。
藥材包括:秦艽(二錢)、升麻、乾葛、甘草、芍藥(炒)、人參(各半兩)、防風、桂枝(各三錢)。
上每劑一兩,連須蔥白二莖,水煎服。
犀角散,治肝臟中風,筋脈拘攣,手足不收,坐踞不得,胸背強直,脅肋脹滿,面赤心煩,言語舂澀,或風邪流注四肢,上攻頭面作痛,口眼喎斜,腳膝痛乏。
犀角屑(二錢),石膏,羚羊角,羌活(各一錢),人參,甘菊花,獨活,黃芩(炒),天麻,枳殼(去穰,麩炒),當歸,黃耆,芎藭,白朮,酸棗仁(炒),防風,白芷(各五分),甘草(五分)
白話文:
每服一兩,加入蔥白兩根,水煎服。犀角散可用於治療肝風中風導致的筋脈拘攣、手足不收、坐立困難、胸背僵硬、脅肋脹滿、面紅心煩、言語不清,或風邪侵襲四肢,上攻頭面引起疼痛、口眼歪斜、腿膝疼痛无力。方剂组成包括犀角屑两钱、石膏、羚羊角、羌活、人参、甘菊花、独活、黄芩(炒)、天麻、枳壳(去瓤,麸炒)、当归、黄芪、芎藭、白术、酸枣仁(炒)、防风、白芷(各五分)、甘草(五分)。
上水姜煎。
薏苡仁散,治肝臟中風。
薏苡仁,麻黃(去節,各一錢半),防風,附子(炮,去皮臍),川芎,柏子仁,桂心,枳殼(麩炒),石膏,細辛,獨活,羚羊角(各一錢)
上姜水煎服。
射干湯,治肝經受病,多汗惡風,善悲嗌乾。目下青黃,可治,急灸肝俞百壯;一黃一白,不可治。
射干,芍藥(各二錢半),薏苡仁(三錢),桂心(五分),牡蠣,石膏(各二錢)
白話文:
上水姜煎服。薏苡仁散,主治肝臟中風。取薏苡仁、麻黃(去節,各一錢半)、防風、附子(炮製,去皮臍)、川芎、柏子仁、桂心、枳殼(麩炒)、石膏、細辛、獨活、羚羊角(各一錢),以姜水煎服。
射干湯,主治肝經受病,多汗惡風,易於悲傷,咽喉乾渴,眼白泛黃。若眼白泛青黃,可治療,需急灸肝俞穴一百壯;若眼白泛黃白相間,則不可治療。取射干、芍藥(各二錢半)、薏苡仁(三錢)、桂心(五分)、牡蠣、石膏(各二錢)煎服。
上作一劑,水煎服。前滾水下。
黃耆丸,治骨蒸熱,肢羸作痛,口乾心躁,睡臥不寧等症。
黃耆(炒),麥門冬(去心),茯神,柴胡,甘草(炒),生地黃(各一兩),酸棗仁,郁李仁(去皮尖),杏仁(去皮尖,麩炒),枸杞子,人參,黃芩(炒,各三錢),鱉甲(二錢,制)
上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遠清粥飲下。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丸,飯後用清粥送服。此方可治療骨蒸潮熱、四肢乏力疼痛、口乾舌燥、心神不安、失眠等症狀。
煞鬼丸,治骨蒸傳屍,鬼氣伏連。
麝香(三分),犀角,木香,白朮(各一兩),鬼箭羽,辰砂(另研),虎頭骨(酥炙),桃仁(去皮尖、雙仁,麩炒黃),雄黃(各一兩半)
上為末,蜜丸桐子大。溫水下二十丸。此藥能闢瘟疾,可佩之。
地仙散,治骨蒸肌熱,煩躁勞熱,口乾。能生津液而清肺火。
地骨皮,防風,麥門冬(各五分),甘草(炒,三分)
白話文:
「煞鬼丸」可以治療骨蒸傳屍,也就是因鬼氣侵襲導致的發燒、虛弱、體重減輕等症狀。藥方包括麝香、犀角、木香、白朮、鬼箭羽、辰砂、虎頭骨、桃仁和雄黃等,研磨成粉末,製成桐子大小的蜜丸,每次溫水服用二十丸。此藥除了治療骨蒸傳屍,還能預防瘟疫,可隨身佩戴。
「地仙散」則用於治療骨蒸肌熱、煩躁勞熱、口乾等症狀,可以生津液、清肺火。藥方包括地骨皮、防風、麥門冬和甘草。
上水姜煎。
加味牛黃散,治症同前,或恍惚恐亂,睡臥不得,志意不定。
牛黃,麝香,犀角(鎊),羚羊角,龍齒(各另研),防風,天麻,獨活,人參,茯神(去木),升麻,甘草(炙),白鮮皮,遠志(去心,各二錢半),天竺黃(三錢,另研),硃砂(另研,水飛),鐵粉(另研),麥門冬(去心,各半兩)
白話文:
將上水姜煎煮,服用加味牛黃散,可以治療先前症狀,例如恍惚恐懼、神志不清、失眠、精神恍惚等。加味牛黃散的成分包括牛黃、麝香、犀角(磨粉)、羚羊角、龍齒(各研磨)、防風、天麻、獨活、人參、茯神(去木心)、升麻、甘草(炙)、白鮮皮、遠志(去心,各二錢半)、天竺黃(三錢,研磨)、硃砂(研磨,水飛)、鐵粉(研磨)、麥門冬(去心,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煎麥門冬湯調。
遠志湯,治症同前,或偃臥不側,悶亂冒絕。若唇色正赤,可治,急灸心腧百壯。若青黃不定,面色蒭蒭戰慄動者,不可治。
遠志(去心,二錢半),人參,石菖蒲,羌活,細辛,麻黃(去根,各半兩),赤芍藥,白朮(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煎小麥湯調,日二服。
防風散,治脾臟中風,多汗惡風,身體怠惰,四肢不能動,色微黃,不嗜食,舌強語澀,口喎斜僻,肌膚不仁,腹膨心煩,翕翕發熱,神思如醉,其脈浮緩,胸滿痰涎,志意昏濁。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用麥門冬湯煎服。
遠志湯用於治療與前述症狀相同的病症,或者病人躺著不能翻身,感到胸悶、心慌、快要昏厥。如果患者嘴唇顏色鮮紅,可以治療,並且可以立即灸刺心腧穴,灸一百壯。如果嘴唇顏色青黃不定,面色蒼白,身體顫抖,則不可治療。
遠志(去除心,二錢半),人參,石菖蒲,羌活,細辛,麻黃(去除根,各半兩),赤芍藥,白朮(各一兩)。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用小麥湯煎服,每天服用兩次。
防風散用於治療脾臟中風,患者容易出汗,怕風,身體疲倦,四肢无力,脸色微黄,食欲不振,舌頭僵硬,說話含糊不清,嘴角歪斜,皮膚麻木,腹部脹滿,心烦,发热,神志不清,脉搏浮缓,胸腔充满痰液,思绪混乱。
獨活(一錢半),防風,茯神(去木),人參,附子(炮,去皮臍),前胡,沙參,半夏(湯洗七次),黃耆(炒),旋覆花,羚羊角(鎊末),甘草(炙,各一錢)
上水姜煎。
白朮湯,治症同前,或腹滿身黃,嘔吐酸味,急灸脾俞百壯。目下及手足青者,不可治。口角兩邊黃者,可治。
白朮,厚朴(薑製),防風(各二錢),附子(炮,去皮臍),橘紅,白鮮皮,五加(各一錢)
上水姜煎。
細辛散,治症同前,或肉熱,肌膚淫淫如蟲行,或汗大泄,皮膚不澤,唇鼻黃色。
白話文:
獨活、防風、茯神、人參、附子、前胡、沙參、半夏、黃耆、旋覆花、羚羊角、甘草,以上各一錢,用水與薑一起煎煮。這個藥方,適合治療與之前相同的症狀,或是腹脹、全身發黃、嘔吐酸水等情況,可以灸刺脾俞穴一百壯。如果眼睛下方和手腳發青,則不適合使用這個藥方。口角兩邊發黃的患者,則可以使用。
白朮、厚朴、防風各二錢,附子、橘紅、白鮮皮、五加各一錢,用水與薑一起煎煮。這個藥方,同樣適合治療與之前相同的症狀,或是身體發熱、皮膚感覺有蟲子爬行、出汗過多、皮膚乾燥無光澤、嘴唇和鼻子發黃等情況。
細辛,白朮,獨活,附子(炮,去皮臍),肉桂,防風(各一錢),厚朴(薑製),麻黃,枳實(麩炒),甘草(炒,各一錢五分)
上水煎。
防風麻黃散,治症同前,或志意恍惚,肢體沉重。
防風,麻黃(去節),人參,川芎,附子(炮,去皮臍),桂心,黃耆(炒),赤茯苓,酸棗仁(炒),白朮,獨活,桑白皮(炒),羚羊角(鎊末,各一錢),甘草(炒,五分)
上水煎服。
五味子湯,治肺臟中風,胸滿短氣,冒悶汗出,噓吸顫掉,聲嘶體重,四肢痿弱,其脈浮,晝瘥夜甚,偃臥冒悶。其鼻兩邊下至口,上至眉,其色白者,急灸肺腧百壯。若色黃,其肺傷而為血矣。撮空拈衣摸床者,必死。
白話文:
細辛、白朮、獨活、附子(炮製去皮臍)、肉桂、防風(各一錢)、厚朴(用薑製)、麻黃、枳實(麩炒)、甘草(炒,各一錢五分),以上藥材用水煎服。
此方名為「防風麻黃散」,用於治療與前述症狀相同者,或伴隨神志恍惚、肢體沉重。
藥材包括:防風、麻黃(去節)、人參、川芎、附子(炮製去皮臍)、桂心、黃耆(炒)、赤茯苓、酸棗仁(炒)、白朮、獨活、桑白皮(炒)、羚羊角(鎊成粉末,各一錢)、甘草(炒,五分)。以上藥材用水煎服。
此方名為「五味子湯」,用於治療肺臟中風,症狀包括胸悶氣短、冒汗、呼吸急促且顫抖、聲音嘶啞、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脈象浮,白天症狀減輕晚上加重,躺下時感覺胸悶,鼻子兩側到嘴巴、向上到眉頭,顏色發白的,要立即灸肺腧穴一百壯。如果顏色發黃,則表示肺部受損導致出血。如果患者無意識地抓空、摸床,則預後不佳。
五味子(杵,炒),杏仁(炒,去皮尖),桂心(各一錢),防風(去蘆),甘草(炙),赤芍藥,川芎(各二錢),川烏(三分)
上水煎服。
獨活細辛散,治症同前,或頭痛項強,背痛鼻乾,心悶語蹇,胸中少氣,四肢疼痛。
獨活,細辛,附子(炮,去皮臍),甘菊花,麻黃(去節),白芷,五味子(杵,炒),紫菀茸,赤茯苓,肉桂,白朮,川芎,桑白皮,甘草(炙,半錢),杏仁(麩炒,去皮),防風(各一錢)
白話文:
將五味子、杏仁、桂心、防風、甘草、赤芍藥、川芎、川烏等藥材,分別用不同的方法處理後,用水煎服。此方可治療與先前症狀相同的情況,或是頭痛、項強、背痛、鼻乾、心悶、語蹇、胸中少氣、四肢疼痛等症狀。
另一方則使用獨活、細辛、附子、菊花、麻黃、白芷、五味子、紫菀茸、赤茯苓、肉桂、白朮、川芎、桑白皮、甘草、杏仁、防風等藥材,同樣用不同的方法處理後,用水煎服。
上水煎服。
獨活散,治腎臟中風,腰疼不得俯仰,或偏枯耳鳴,語聲渾濁,面色浮腫,骨節痠疼,精神昏憒,善恐好忘,而肌色黧黑,身體沉重,發汗惡風,隱曲不利,或兩腳冷痹,頭昏耳聾,語音渾濁。
獨活,附子(炮,去皮臍),當歸(酒洗),防風,天麻,桂心(各一錢),川芎,甘菊花,枳殼(麩炒),山茱萸(取肉),黃耆(炒),丹參,牛膝(酒浸),萆薢(酒浸),甘草(炙),細辛,菖蒲,白朮(各五分)
白話文:
上水煎服。
獨活散,用於治療腎臟中風,腰部疼痛難以彎腰或仰頭,或半身不遂、耳鳴、說話聲音嘶啞、面色浮腫、骨節酸痛、精神昏沉、容易恐懼、健忘,且面色黝黑、身體沉重、容易出汗怕風、肢體麻木不靈活,或雙腳冰冷麻木、頭昏耳聾、說話聲音嘶啞。
藥材:獨活、附子(炮製去皮臍)、當歸(酒洗)、防風、天麻、桂心(各一錢)、川芎、甘菊花、枳殼(麩炒)、山茱萸(取肉)、黃耆(炒)、丹參、牛膝(酒浸)、萆薢(酒浸)、甘草(炙)、細辛、菖蒲、白朮(各五分)
**用法:**將所有藥材用清水煎煮服用。
上水煎服。
萆薢散,治症同前,或脊骨促痛,不能行立。肌膚黑色,兩脅赤黃如餅者,可治,急灸腎腧百壯;齒黃髮槁,面如土色者,不可治。
萆薢(酒浸),狗脊,杜仲(炒,去絲),白茯苓(去皮,各一兩),何首烏,天雄(去皮臍,炮),澤瀉(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
吳茱萸丸,治症同前,或惡風多汗,面色浮腫,腰膝疼痛,形色憔悴。
白話文:
將藥材煎水服用。萆薢散可以治療之前提到的症狀,或者脊骨疼痛難以行走站立,皮膚黝黑,兩側肋骨發紅像餅狀的患者,可以治療,需緊急灸刺腎俞穴一百壯;若患者牙齒發黃,頭髮枯槁,臉色像土一樣的,則不可治療。
萆薢(用酒浸泡),狗脊,杜仲(炒制,去除絲狀物),白茯苓(去皮,每種各一兩),何首烏,天雄(去皮和臍部,炮制),澤瀉(每種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米湯調服。
吳茱萸丸也可以治療之前提到的症狀,或者患者怕風出汗多,面色浮腫,腰膝疼痛,形體消瘦面色憔悴的。
吳茱萸,細辛,白茯苓,獨活,山茱萸(取肉),木香,牛膝(酒浸),石斛,萆薢(酒浸,各半兩),附子(炮,去皮臍),川芎(各二錢)
上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鹽湯下,日二服。
黃耆丸,治症同前,或麻痹腫痛,少氣,肢體乏力。
黃耆(炒),川椒(炒),茴香(炒),川烏頭(去皮臍),狼毒,防風,川楝子肉,白蒺藜(炒),地龍(去土,炒),黑附子(炮,去皮臍),赤小豆(各等分)
白話文:
吳茱萸、細辛、白茯苓、獨活、山茱萸肉、木香、酒浸牛膝、石斛、酒浸萆薢各半兩,炮附子去皮臍,川芎各二錢,研磨成粉末,用酒糊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十丸,空腹用鹽湯送服,每天兩次。
黃耆丸,可治療上述症狀,以及麻痹腫痛、少氣、肢體乏力等。
黃耆炒,川椒炒,茴香炒,去皮臍川烏頭,狼毒,防風,川楝子肉,白蒺藜炒,去土炒地龍,炮黑附子去皮臍,赤小豆,以上各等分。
上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溫酒下,日二服。
四君子湯
六君子湯
補中益氣湯
四物湯(四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十全大補湯
八珍湯
加味歸脾湯
加味逍遙散(四方見二十四卷第四論)
理中湯(方見二十卷第八論)
白話文:
上面是藥丸的形狀大小,像桐子那樣大,用酒糊成丸。每次服用二十到三十丸,溫酒送服,一天服用兩次。
另外,上面列出的中藥方劑分別是:四君子湯、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四物湯、十全大補湯、八珍湯、加味歸脾湯、加味逍遙散、理中湯。
清暑益氣湯
十味香薷飲(二方見本卷第三論)
東垣清燥湯(方見四卷第二論)
六味丸(方見二十四卷第十一論)
獨參湯(方見本卷第十三論)
小柴胡湯(方見二十四卷第二論)
蘇合香丸(方見後)
羌活湯(方見後)
甘草附子湯(方見後)
平胃散(方見十一卷第十八論)
白話文:
清暑益氣湯、十味香薷飲、清燥湯、六味丸、獨參湯、小柴胡湯、蘇合香丸、羌活湯、甘草附子湯、平胃散,這些都是古代中醫常用的方劑,其中部分方劑在本文的第三論、第二論、第十一論、第十三論、第二論、後、後、後、第十八論都有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