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註婦人良方》~
1. 卷三
2. 婦人中風諸症方論第一
夫中風者,因內虛而中之也。蓋風為四時八方之氣,常以冬至之日,自坎而起。從其鄉來者,主長養萬物,否則名為虛風,賊害萬物。從背而入,或中腑,或中臟,或中血脈經絡,其症或肢體不遂,或手足偏枯,或痰涎壅塞,或口眼歪斜,或牙關緊急,或腰背反張。若眼開口閉,涎流失音者,難治:如眼閉口開,鼾睡遺尿者死。
中風中氣,皆用蘇合香丸。中氣用三生飲,若作風治,百無一生。
愚按:中風者,即《內經》所謂偏枯、風痱、風懿、風痹是也,而有中腑、中臟、中血脈之分焉。夫中腑者為在表,中臟者為在裡,中血脈者為在中。在表者宜微汗,在裡者宜微下,在中者宜調榮。中腑者多著四肢,如手足拘急不仁,惡風寒。此數者病淺,皆易治,用加減續命湯之類。
中臟者多滯九竅,如眼瞀者,中於肝;舌不能言者,中於心;唇緩便秘者,中於脾;鼻塞者,中於肺;耳聾者,中於腎。此數者病深,多難治。中血脈者,外無六經之證,內無便溺之阻,肢不能舉,口不能言,用大秦艽湯主之。中腑者,多兼中臟,如左關脈浮弦,面目青,左脅偏痛,筋脈拘急,目瞤,頭目眩,手足不收,坐踞不得,此中膽兼中肝也,用犀角散之類。
如左寸脈浮洪,面舌赤,汗多惡風,心神顛倒,言語謇澀,舌強口乾,忪悸恍惚,此中小腸兼中心也,用麻黃散之類。如右關脈浮緩,或浮大,面唇黃,汗多惡風,口喎語澀,身重,怠惰嗜臥,肌膚不仁,皮肉瞤動,腹膨不食,此中胃兼中脾也,用防風散之類。如右寸脈浮澀而短,面色白,鼻流清涕多喘,胸中冒悶短氣,自汗聲嘶,四肢痿弱,此中大腸兼中肺也,用五味子湯之類。
如左尺脈浮滑,面目黧黑,腰脊痛引小腹,不能俯仰,兩耳虛鳴,骨節疼痛,足痿善恐,此中膀胱兼中腎也,用獨活散之類。此皆言真中風也,而有氣血之分焉。蓋氣虛而中者,由元氣虛而賊風襲之,則右手足不仁,用六君子湯加鉤藤、薑汁、竹瀝;血虛而中者,由陰血虛而賊風襲之,則左手足不仁,用四物湯加鉤藤、竹瀝、薑汁;氣血俱虛而中者,則左右手足皆不仁也,用八珍湯加鉤藤、薑汁、竹瀝。其與中風相類者,則有中寒、中濕、中火、中氣、食厥、勞傷、房勞等症。
如中於寒者,謂冬月卒中寒氣,昏冒口噤,肢攣惡寒,脈浮緊,用麻黃、桂枝、理中湯之類。中於暑者,謂夏月卒冒炎暑,昏冒痿厥,吐瀉喘滿,用十味香薷飲之類。中於濕者,丹溪所謂東南之人,多因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用清燥湯之類,加竹瀝、薑汁。中於火者,河間所謂非肝木之風內中,六淫之邪外侵,良由五志過極,火盛水衰,熱氣怫鬱,昏冒而卒僕也,用六味丸。四吞子。
獨參湯之類。內有恙怒傷肝,火動上炎者,用柴胡湯之類。中於氣者,七情過極,氣厥昏冒,或牙關緊急,用蘇合香丸之類,誤作風治者死。食厥者,過於飲食,胃氣自傷,不能運化,故昏冒也,用六君子加木香。勞傷者,過於勞役,耗損元氣,脾胃虛衰,不任風寒,故昏冒也,用補中益氣湯。
房勞者,因腎虛精耗,氣不歸源,故昏冒也,用六味丸。此皆類中風者也。夫《內經》主於風,河間主於火,東垣主於氣,丹溪主於濕,余之斯論,僭補前人之闕也。若夫地之南北,人之虛實,固有不同,其男子女人,大略相似,當與後論參看,通變治之。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婦女中風的各種症狀和治療方法。中風是因為體內虛弱而受到風邪影響所致。風邪本是四季八方的自然氣息,通常在冬至時自北方開始活動。如果風邪順著自然規律來臨,會促進萬物成長;反之,若風邪不按規律,則會損害萬物。風邪可能從背部進入人體,影響腑臟、血液脈絡,導致肢體失靈、手腳偏癱、痰多堵塞、口眼歪斜、牙關緊閉、腰背僵硬等症狀。如果病人眼睛睜開但嘴巴閉合,且口水無法控制、聲音嘶啞,治療困難;若眼睛閉合嘴巴卻張開,打呼且失禁,則生命垂危。
對於中風和中氣的患者,蘇合香丸是通用藥物。中氣的患者也可使用三生飲,若誤以為是中風治療,則存活率極低。
根據內經所述,中風即偏枯、風痱、風懿、風痹,可區分為中腑、中臟、中血脈。中腑是表層問題,中臟是內部問題,中血脈則介於二者之間。表層問題應以微汗法治療,內部問題應採用微下法,血脈問題則需調養。中腑多影響四肢,如手腳拘束、失去知覺,畏寒怕風,這些症狀較輕,容易治療,可用加減續命湯等藥方。
中臟則多影響五官,如眼瞼模糊是肝臟受影響,無法說話是心臟受影響,口脣無力且便祕是脾臟受影響,鼻塞是肺臟受影響,耳聾是腎臟受影響。這些症狀較嚴重,治療困難。中血脈的患者,外表無六經病症,內無排泄障礙,但肢體無法舉起,口不能言,可用大秦艽湯治療。中腑的患者往往同時中臟,如左關脈浮弦,面色青,左側腰痛,筋脈拘急,眼睛跳動,頭暈,手腳不靈活,坐立不安,這是膽囊和肝臟都受影響,可用犀角散等藥方。
如左寸脈浮洪,面色和舌頭紅,大量出汗怕風,精神混亂,語言不清,舌頭僵硬,口乾,心悸恍惚,這是小腸和心臟都受影響,可用麻黃散等藥方。如右關脈浮緩,面色和嘴脣黃,大量出汗怕風,口歪語澀,身體沉重,怠惰想睡,皮膚無知覺,肌肉抽搐,腹部脹滿不想吃飯,這是胃和脾臟都受影響,可用防風散等藥方。如右寸脈浮澀且短,面色白,鼻流清涕,呼吸困難,胸悶短氣,自汗,聲音嘶啞,四肢無力,這是大腸和肺臟都受影響,可用五味子湯等藥方。
如左尺脈浮滑,面色黧黑,腰脊疼痛連到小腹,不能彎腰,雙耳嗡鳴,骨頭疼痛,腳無力,這是膀胱和腎臟都受影響,可用獨活散等藥方。以上所說的都是真正中風的情況,可分為氣血問題。氣虛中風是因元氣虛弱,風邪趁虛而入,導致右手腳失去知覺,可用六君子湯加鉤藤、薑汁、竹瀝;血虛中風是因陰血虛弱,風邪趁虛而入,導致左手腳失去知覺,可用四物湯加鉤藤、竹瀝、薑汁;氣血雙虛中風則是左右手腳都失去知覺,可用八珍湯加鉤藤、薑汁、竹瀝。
與中風類似的症狀包括中寒、中濕、中火、中氣、飲食過量、勞損、性事過度等。如中寒是指冬天突然受寒,昏迷口噤,肢體抽搐怕冷,脈搏緊繃,可用麻黃、桂枝、理中湯等藥方。中暑是指夏天突然受熱,昏迷疲倦,嘔吐腹瀉,喘息不止,可用十味香薷飲等藥方。中濕是指丹溪所描述的東南地區人因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可用清燥湯等藥方,再加竹瀝、薑汁。中火是指河間所描述的不是肝臟風邪內在影響,而是外界六淫邪氣侵襲,因五臟過度,火氣旺盛,水份衰竭,熱氣鬱積,昏迷跌倒,可用六味丸、獨參湯等藥方,內有怒氣傷肝,火氣上升,可用柴胡湯等藥方。中氣是指情緒過度,氣厥昏迷,牙關緊閉,可用蘇合香丸等藥方,若誤認為是中風治療,則會致命。飲食過量是指過度飲食,傷害胃氣,無法消化吸收,導致昏迷,可用六君子湯加木香。勞損是指過度勞累,消耗元氣,脾胃虛弱,無法抵擋風寒,導致昏迷,可用補中益氣湯。性事過度是指腎虛精耗,氣息無法回歸,導致昏迷,可用六味丸。這些都是類似中風的情況。
內經主要關注風邪,河間主要關注火氣,東垣主要關注氣息,丹溪主要關注濕氣,本文補充了前人的不足。然而,地理環境、人體狀況各異,男女大致相似,應參考後續討論,靈活治療。
3. 附治驗
靳閣老夫人,先胸脅脹痛,後四肢不收,自汗如水,小便自遺,大便不實,口緊目瞤,飲食頗進,十餘日矣。或以為中臟,公甚憂。余曰:非也。若風既中臟,真氣既脫,惡症既見,禍在反掌,焉能延之?乃候其色,面目俱赤,而面或青。診其脈,左三部洪數,惟肝尤甚。余曰:胸乳脹痛,肝經血虛,肝氣否塞也。
四肢不收,肝經血虛,不能養筋也。自汗不止,肝經風熱,津液妄泄也。小便自遺,肝經熱甚,陰挺失職也。大便不實,肝木熾盛,克脾土也。遂用犀角散四劑,諸症頓愈。又用加味逍遙散,調理而安。後因鬱怒,前症復作,兼發熱嘔吐,飲食少思,月經不止,此木盛剋土,而脾不能攝血也,用加味歸脾湯為主,佐以加味逍遙散,調補肝脾之氣,清和肝脾之血而愈。後每遇怒,或睡中手足抽搐,復用前藥即愈。
大參朱云溪母,於九月內忽仆地痰昧,不省人事,唇口喎斜,左目緊小,或用痰血之劑,其勢稍緩。至次年四月初,其病復作,仍用前藥,勢亦漸緩。至六月終,病乃大作,小便自遺,或謂風中於臟,以為不治。余診之,左關弦洪而數,此屬肝火血燥也。遂用六味丸加五味、麥門、芎、歸,一劑而飲食頓進,小便頓調。
隨用補中益氣加茯苓、山梔、鉤藤、丹皮而安。至十月,復以傷食,腹痛作瀉,左目仍小,兩關尺脈弦洪鼓指,余以六君加木香、吳茱、升麻、柴胡,一劑而痛瀉俱緩。復以六君加肉果、故紙一劑,諸脈頓平,痛瀉俱止。余謂:左關弦洪,由肝火血燥,故左目緊小;右關弦洪,由肝邪乘脾,故唇口喎斜;腹痛作瀉,二尺鼓指,由元氣下陷。
設以目緊口喎,誤作風中,投以風藥;以腹痛泄瀉,誤作積滯,投以峻劑,復耗元氣,為害甚矣。後以陽虛惡寒,圍火過熱,致痰喘,誤服寒劑而卒。
一婦人因怒仆地,語言謇澀,口眼喎斜,四肢拘急,汗出遺尿,六脈洪大,肝脈尤甚,皆由肝火熾盛。蓋肝主小便,因熱甚而自遺也,用加味逍遙散加鉤藤,及六味丸尋愈。
一老婦兩臂不遂,語言謇澀,服祛風之藥,反致筋攣骨痛。余謂此肝火血虛所致,用八珍湯補氣血,用地黃丸補腎水,佐以排風湯,年餘而愈。
一婦人經行,口眼歪斜,痰涎壅盛,此血虛而肝火動,用加味逍遙散加牡丹皮治之尋愈。後因飲食停滯,口吐痰涎,此脾氣虛,不能攝涎歸經也,用六君子二十餘劑而安。
一婦人因怒,口眼歪斜,痰涎上湧,口噤發搐,此脾肺氣虛而肝木旺,用六君子加木香、鉤藤、柴胡治之,漸愈。又用加味歸脾湯,調理而安。
一產婦勤於女工,忽仆地,牙關緊急,痰喘氣粗,四肢不遂,此氣血虛而發痙。朝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夕用八珍湯加半夏,各三十餘劑,不應。此氣血之未復,藥之未及也。仍用前二湯,又五十餘劑尋愈。
一婦素有內熱,月經不調,經行後四肢不能伸,臥床半載,或用風濕痰火之劑,不效。其脈浮緩,按之則澀,名曰瘈症,屬風寒所乘。用加味逍遙散加肉桂、防風,四劑頓愈,更以八珍湯調理兩月餘而瘥。
一婦人素經行後期,因勞怒四肢不能屈,名曰瘲症,此血虛而風熱所乘。先用八珍湯加鉤藤、柴胡漸愈,更佐以加味逍遙散,調理而痊。
一婦人四肢攣屈,煩痛自汗,小便短少,畏見風寒,脈浮弦緩,此氣血虛而風寒濕熱相搏。先用東垣清燥湯漸愈,再用加味逍遙散及八珍湯加牡丹皮而痊。
一婦人素有火,忽然昏瞶,瘈瘲抽搐,善伸數欠,四肢筋攣,痰涎上升,此肺金燥甚,血液衰少而然也。用清燥湯、六味丸兼服,尋愈。
一婦人肢節作痛,不能轉側,惡見風寒,自汗盜汗,小便短少,雖夏亦不去衣,其脈浮緊,此風寒客於太陽經。用甘草附子湯,一劑而瘥。
一婦人因怒發搐,嘔吐痰涎,口噤昏憒,氣口脈大於人迎,此氣滯而食厥。用平胃散加茯苓、半夏、木香治之而蘇,更以六君子加木香漸愈。乃去木香,又二十餘劑而痊。
一婦人元氣素虛,勞則體麻發熱,痰氣上攻,或用烏藥順氣散、祛風化痰丸之類,肢體痿軟,痰涎自出,面色萎黃,形體倦怠,而脾肺二脈虛甚,此氣虛而類風。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十全大補湯漸愈。又用加味歸脾湯調理,尋愈。
一婦人體肥胖,頭目眩暈,肢體麻木,腿足痿軟,自汗身重,其脈滑數,按之沉緩。此濕熱乘虛也,用清燥、羌活二湯漸愈,更佐以加味逍遙散全愈。
一婦人口眼歪斜,四肢拘急,痰涎不利而惡風寒,其脈浮緊。此風寒客於手足陽明二經,先用省風湯二劑,後用秦艽升麻湯而愈。
一婦人素性急,患肝風之症,常服搜風順氣丸、秦艽湯之類。後大怒吐血,唇口牽緊,小便頻數,或時自遺。余以為肝火旺而血妄行,遂用小柴胡湯加山梔、牡丹皮,漸愈。五年之後,又大怒吐血,誤服降火祛風化痰之劑,大便頻數,胸滿少食。用清氣化痰之劑,嘔而不食,頭暈口乾,不時吐痰。
用導痰降火之類,痰出如湧,四肢常冷。余曰:嘔而不食,胃氣虛弱也。頭暈口乾,中氣不能上升也。痰出如湧,脾氣不能攝涎也。四肢逆冷,脾氣不能運行也。用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治之,諸症漸愈。又用加味歸脾湯,兼服而安。
鴻臚王繼之室人,素有癇症,遇勞役怒氣則發,良久自省。一日因飲食勞役失宜,發而半日方省,不能言語。或以為風中於臟,用祛風化痰順氣之劑,及牛黃清心丸,病益甚,六脈浮大,兩寸虛而不及本部,且進飲食。余曰:此脾胃之氣傷也,若風中於臟,禍在反掌。彼不信,仍用風藥,後果卒。
婦人吐痰頭暈,肢體麻木(見第四卷)
娠婦發搐似中風(見第十四卷)
產後發痙似中風(見第十九卷)
男子諸症(見《內科摘要》)
排風湯,治風邪入臟,狂言妄語。
白鮮皮,白朮,白芍藥(炒),桂心,川芎,當歸,防風,杏仁(去皮尖,炒),甘草(各二兩),白茯苓,麻黃(去節),獨活(各二兩)
三生飲,治卒中不省,口眼喎斜,痰壅喉響,無問外感內傷,痰涎食厥,氣虛眩暈,但六脈沉,悉有神效。
生南星,生烏頭(去皮尖),生附子(各半兩,去皮),木香(一錢)
上每服半兩,姜水煎。不省人事,以細辛、皂角末少許吹鼻中,得嚏進藥。氣盛只用南星五錢,生薑十四片,煎飲之,名星姜飲。
愚按:三生飲乃行經絡治寒痰之良藥,斬關奪旗之神劑。每服必用人參兩許,驅其外邪,而補其真氣。否則不惟無益,適以取敗。觀先哲用耆附、朮附等湯,其義可見。
加減小續命湯,治中風半身不遂,口眼喎斜,手足戰掉,語言舂澀,神思昏亂,筋攣骨痛,或腳氣緩弱,陰晦復作。
麻黃(去節根),防己,人參,黃芩(炒),桂心,甘草(炒),白芍藥,川芎,杏仁(各一兩),附子(炮,半兩),防風(一兩半)
上每服五錢,薑棗水煎。精神恍惚,加茯苓、遠志。有熱,去附子,加芍藥。心煩,加犀角半兩。骨冷痛,加桂附。嘔逆腹脹,加人參、半夏一兩。躁悶便澀,去附子,加芍藥一兩,竹瀝一合。臟寒下利,去防己、黃芩,加附子、白朮一兩。自汗,去麻黃、杏仁,加白朮一兩。
腳弱,加牛膝、石斛一兩。身痛,加秦艽一兩。腰痛,加桃仁、杜仲半兩。失音,加杏仁一兩。
小引風湯
防風,獨活,細辛,川芎,五味子(杵,炒),白茯苓,人參,白芍藥(炒),白朮(炒),甘草(等分)
上每服五錢,姜三片,杏仁五個,水煎服。加麻黃、蓯蓉、附子、當歸、羚羊角等分,即大引風湯也。
《必效》竹瀝湯,治中風痰涎壅盛,言語謇滯,四肢緩縱。
秦艽,防風,獨活,附子(炮,各一錢)
上以水二盞,煎半盞,入生地汁、淡竹瀝各半盞,再煎四五沸,作四服。病既去,以他藥調治。未愈再服。最效。
星香湯,治中風痰盛,服熱藥不得者。
南星,木香(等分)
上每服四錢,姜十片,水煎。
星附湯,治中風痰涎上攻,六脈沉伏,不知人事。
附子(生用),南星(生用,各一兩),木香(半兩)
上每服四錢,姜水煎。寒甚,加天雄、川烏,多灸關元、丹田二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