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註婦人良方》~ 卷七 (1)
卷七 (1)
1. 婦人食癥方論第十二
婦人食癥,由臟腑虛弱,經行不忌生冷飲食,或勞傷元氣所致。陳無擇云:經不行者,宜先導之,然後固元氣為主。
愚按:前症若形氣虛弱,須先調補脾胃為主,而佐以消導。若形氣充實,當先疏導為主,而佐以補脾胃。若氣壅血滯而不行者,宜用烏藥散,散而行之。若脾氣虛而血不行者,宜用四君、芎、歸,補而行之。若脾氣鬱而血不行者,宜用歸脾湯,解而行之。若肝脾血燥而不行者,宜用加味逍遙散,清而行之。
大抵食積痞塊之症為有形。蓋邪氣勝則實,真氣奪則虛,當養正辟邪,而積自除矣。雖然,堅者削之,客者除之,胃氣未虛,或可少用。若病久虛乏者,不宜輕用。
烏藥散(方見後)
白話文:
【婦女食症的治療方式】
婦女發生食症,多是因為臟腑功能虛弱,月經期間不節制地食用生冷食物,或是過度勞累導致元氣受損所引起的。陳無擇指出:如果月經不順暢,應先疏通,再以鞏固元氣為主要目標。
個人認為,對於這種病症,如果患者體質虛弱,應先以調理和補充脾胃功能為主,輔以消化導引;若患者體質較健壯,應以疏通導引為主,同時輔以補脾胃。對於氣血阻塞導致月經不來的情況,適合使用烏藥散,幫助散開阻塞。若是脾氣虛弱導致血液運行不暢,可用四君子湯、川芎、當歸等,通過補充的方式來促進血液循環。對於脾氣鬱結導致血液不流動的,宜用歸脾湯,解除鬱結並促進血液流動。若是肝脾血燥導致月經不來,適合使用加味逍遙散,清熱解燥,使血液正常運行。
總的來說,食積和痞塊這類病症是有形的。邪氣盛則病重,正氣衰則病弱,應當養護正氣,驅逐邪氣,這樣病積自然會消除。然而,對於堅硬的病積,應當削減它,對於外來的病源,應當去除它,如果胃氣尚未虛弱,可以適量使用。但如果病程長且身體虛弱,則不宜輕易使用。
烏藥散(具體配方在後面的部分)。
2. 婦人積年血癥方論第十三
婦人積年血癥,由寒溫失節,脾胃虛弱,月經不通,相結盤牢,久則腹脅苦痛,宜用三稜煎主之。
愚按:前症多兼七情虧損,五臟氣血乖違而致。蓋氣主煦之,血主濡之,脾統血,肝藏血,故鬱結傷脾,恚怒傷肝者,多患之。腹脅作痛,正屬肝脾二經症也。竊謂羅謙甫先生云:養正積自除。東垣先生云:人以胃氣為本。治法宜固元氣為主,而佐以攻伐之劑,當以歲月求之。若欲速效,投以峻劑,反致有誤。上七症方藥,當互相參用。
白話文:
[婦女長期血疾的治療方法討論第十三]
婦女長年累月的血液疾病,多是由於生活作息不正常,導致脾胃功能減弱,月經無法順利排出,久而久之在體內形成堅硬的結塊,造成腹部及脇部的疼痛。對於這種情況,建議使用三稜煎進行治療。
進一步說明,這種病症多因情緒波動、過度勞累或飲食不當等因素,使身體內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運行受阻所導致。氣的作用是溫暖身體,血的作用是滋潤身體,脾負責控制血液,肝負責儲存血液。因此,如果長期心情鬱悶會傷害到脾臟,易怒會傷害到肝臟,這些都會增加患病風險。腹部和脇部的疼痛,正反映出肝脾兩臟的問題。
我個人認為,羅謙甫先生曾說過:只要保持身體健康,病痛自然就會消失。李東垣先生也曾提到:人的健康根本在於胃氣。因此,治療此類疾病應以鞏固元氣為主,輔以適當的藥物治療,並且要有耐心,不能期望立即見效。若過度追求快速療效,使用強烈藥物,反而可能造成反效果。對於以上七種病症的治療方法和藥物,應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