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己

《校註婦人良方》~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附治驗

一老婦,每作先飲食不進,或胸膈不利,或中脘作痛,或大便作瀉,或小便不利。余以為肝脾之症,用逍遙散加山梔、茯神、遠志、木香而愈。後鬱結吐紫血,每作先倦怠煩熱,以前藥加炒黑黃連三分,吳茱萸二分,頓愈。後因怒吐赤血甚多,燥渴垂死。此血脫也,法當補氣,乃用人參一兩,蒼朮、當歸各三錢,陳皮、炮黑乾薑各一錢,炙甘草、木香各一錢,一劑頓止。又用加味歸脾湯,調理而痊。

一女子懷抱素郁,胸滿食少,吐血面赤,用六味丸及歸脾加山梔、貝母、芍藥而愈。

一婦人為哭母,吐血咳嗽,發熱盜汗,經水不行。此悲傷肺,思傷脾。朝服補中益氣加桔梗、貝母、知母,夕用歸脾湯送六味丸而愈。

柔脾湯,治虛熱吐血衄血汗出。

甘草(炒),白芍藥(炒),黃耆(各半兩),熟地黃(自制,一兩五錢)

上每服五錢,水酒煎。

一婦人月經不利,忽妄行嘔血,察其形脈如常,用四生丸即安。一女子飽食負重而吐血,用前湯及青餅子而愈。世治吐血,並用竹茹、地黃、藕汁,亦不可拘泥。如陽乘於陰,血得熱則流散,經水沸溢,理宜涼解,大黃、犀角之類;如陰乘於陽,所謂天寒地凍,水凝成冰,須用溫散,乾薑、肉桂之類。

四生丸,治陽乘於陰,以致吐血衄血。

生荷葉,生艾葉,生柏葉,生地黃(各一錢)

上研丸雞子大,每服一丸,水煎服。陳日華云:先公嘗遊靈石寺,主僧留飯設桌,一僧見桌不穩,急俯穩之,舉首即嘔血。明年到寺,問舊嘔血者何如?主僧言:服得四生丸遂愈。自得此方,屢次有效。愚意前症,乃內熱暴患,用之即效。若人病久,本元不足,須補脾以滋化源,否則虛火上炎,金反受克,獲生鮮矣。

犀角地黃湯(方見前)

姜草湯,治陰乘於陽,寒而嘔血。

甘草(炒),乾薑(各一錢)

上水煎服。理中湯亦效。

花蕊石散,治瘀血積於內,以致大小便不通,或血畜於上,而吐不止。一婦人苦吐血,百藥不效,童便酒調,不數服而愈。(方見胞衣不下)

如聖散,治吐血不已。每服二錢,米飲下。(方見十七卷催生)

白話文:

[治療經驗分享]

有位老太太,常常飲食不振,或是胸口悶痛,或是胃部疼痛,或是腹瀉,或是小便不暢。我認為這是肝脾問題,使用了逍遙散加上山梔、茯神、遠志、木香,她的病情好轉。後來她情緒鬱結,開始吐出紫色血液,每次發作前會感到疲憊和煩熱,於是在先前的藥方中加入三分炒黑黃連,兩分吳茱萸,病情立即好轉。再後來,因為生氣吐出大量鮮紅血液,極度口渴,命在旦夕。這屬於血脫現象,應該要補氣,於是使用了一兩人參,三錢蒼朮和當歸,一錢陳皮和炮黑乾薑,一錢炙甘草和木香,服用一劑後血止。再使用加味歸脾湯進行調理,最終康復。

有位女子平時就容易鬱悶,胸脹且食慾不佳,臉色潮紅並且偶爾會吐血,使用六味丸和歸脾湯加上山梔、貝母、芍藥,病情得以控制。

有位婦女因為母親去世而過度悲傷,開始咳嗽吐血,並伴有發燒和盜汗,月經也不正常。這是因為悲傷傷肺,思慮傷脾。白天服用補中益氣湯加上桔梗、貝母、知母,晚上則服用歸脾湯送服六味丸,最終康復。

「柔脾湯」,用來治療虛熱導致的吐血、鼻血以及出汗。

成分包含炒甘草、炒白芍藥、黃耆(各半兩),熟地黃(自制,一兩五錢)。每次服用五錢,用水酒煎煮。

有位婦女月經不調,忽然間嘔血,但從外表和脈象看來一切正常,使用了「四生丸」後病情穩定。另有一女子在飽餐後搬運重物,開始吐血,使用「柔脾湯」和「青餅子」後病情好轉。世人治療吐血,通常會使用竹茹、地黃、藕汁,但不能一概而論。如果陽氣過剩,血液受到熱力影響而流散,經血沸騰,理論上應該使用清涼解熱的藥物,例如大黃、犀角等;如果陰氣過剩,可以想像為天寒地凍,水結成冰,這時應該使用溫暖散寒的藥物,例如乾薑、肉桂等。

「四生丸」,用來治療因陽氣過剩導致的吐血和鼻血。

成分包含生荷葉、生艾葉、生柏葉、生地黃(各一錢)。研磨成雞蛋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丸,用水煎煮服用。

「犀角地黃湯」,(配方請參考前面部分)

「薑草湯」,用來治療因陰氣過剩導致的寒冷和吐血。

成分包含炒甘草、乾薑(各一錢)。用水煎煮服用。「理中湯」也有同樣效果。

「花蕊石散」,用來治療內部瘀血積聚,導致大小便不通,或是上部瘀血不斷吐出。有位婦女深受吐血困擾,各種藥物都無效,最終使用了尿液和酒調和的「花蕊石散」,服用幾次後病情好轉。(配方請參考產後胎衣不下部分)

「如聖散」,用來治療持續吐血。每次服用兩錢,用米湯送服。(配方請參考第十七卷產後催產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