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註婦人良方》~ 卷一 (1)
卷一 (1)
1. 附治驗
一婦人患前症,胸腹痞悶,得去後或泄氣稍寬。余曰:此屬脾氣鬱結而虛弱也,當調補為善。不信,乃別用二陳、枳實、黃連之類,不應,又用香燥破氣,前症益甚,形氣愈虛。余用加味歸脾湯調治,半載而痊。
一婦人患前症,胸腹脹悶,或小腹不利,或時作痛,小便澀滯。余曰:此肝火血虛也,清肝火,生肝血,養脾土,生肺金。以余言為迂,別服利氣化痰等劑,前症益劇,虛症蜂起。余用加味逍遙散、加味歸脾湯兼服,尋愈。
一婦人患吐,痰甚多,手足常冷,飲食少思。余曰:此肝脾鬱怒,兼命門火衰。不信,另服化痰利氣之劑,胸腹愈脹,又服峻利疏導之劑。余曰:非其治也,必變脾虛發腫之症,急服金匱加減腎氣丸,庶有可救。仍不信,反服沉香化氣等丸,果發腫而歿。
白堊散,治虛熱翻胃,用白堊土一斤,米醋一斤,煅土赤,入醋內,再煅再入,以醋乾為度。取土一兩,入炮姜一錢為末。每服一錢,米飲下。甚者二錢。須服四兩有效。
治實熱翻胃,用黃連五錢,生薑汁浸炒,山楂三錢,保和丸三錢,同為末,糊丸麻子大,胭脂為衣。每服六十丸,煎人參湯入竹瀝下之。
太倉丸,治胃弱翻胃。
肉豆蔻,砂仁(各二兩),丁香(一兩),陳倉米(一升,土炒)
上為末,薑汁糊丸,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薑湯下。
青金丹,每服三十丸,生薑陳皮煎湯送下。(方見前嘔吐類)
白話文:
[治療經驗分享]
有個婦女患有前面所述的症狀,感到胸腹悶堵,排便或放屁後會稍微舒緩。我說:這屬於脾氣鬱結且虛弱的情況,應該要調理補養。但她不相信,轉而使用二陳、枳實、黃連這些藥物,但沒有好轉,又使用了芳香燥烈的破氣藥,結果前面的症狀更加嚴重,身體狀況也越來越差。後來我使用加味歸脾湯來調理,半年後病情得以康復。
另一個婦女也有前面所述的病徵,胸腹脹悶,小腹偶爾不舒服,甚至疼痛,小便不暢。我說:這是肝火旺盛且血虛的問題,需要清肝火、滋養肝血、健脾、補肺。她認為我的說法迂腐,自行服用了一些化痰順氣的藥物,但症狀反而更嚴重,虛弱的症狀接踵而至。我使用加味逍遙散和加味歸脾湯並用,不久後病情就有所改善。
有位婦女常常噁心嘔吐,痰非常多,手腳冰冷,食慾不佳。我說:這是肝脾鬱怒,加上腎陽不足的問題。但她不相信,另外服用化痰順氣的藥物,結果胸腹更脹,又服用猛烈的利尿和疏通的藥物。我說:這不是正確的治療方式,可能會導致脾虛水腫,趕緊服用金匱加減腎氣丸,或許還有救。但她依然不信,反而服用沉香化氣等藥丸,結果真的出現水腫,不幸離世。
「白堊散」,用於治療虛熱引起的反胃,需使用白堊土一斤,米醋一斤,將土燒紅後放入醋中,再燒再放醋,直到醋完全被吸收。取一兩的土,加入炮製過的薑一錢,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沖服,病情嚴重的可以服用二錢,需服用四兩才能見效。
治療實熱引起的反胃,使用黃連五錢,浸泡在生薑汁中炒製,山楂三錢,保和丸三錢,混合後磨成粉末,做成麻子大小的藥丸,以胭脂為外衣。每次服用六十丸,用人參湯和竹瀝一同服用。
「太倉丸」,用於治療胃虛引起的反胃。
肉豆蔻、砂仁(各二兩)、丁香(一兩)、陳倉米(一升,土炒)
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用薑汁和成藥丸,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六七十丸,用薑湯沖服。
「青金丹」,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生薑和陳皮煎湯送服。(此方可在前面的嘔吐類中找到)。
2. 附方
東垣補真丸
肉蓯蓉(酒浸,焙),胡蘆巴(炒),附子(炮,去皮),陽起石(煅),肉豆蔻(面煮,煨),菟絲子(淨洗,酒浸,蒸),川烏(炮,去皮),沉香,五味子(各五錢),鹿茸(酒浸,炒),巴戟(去心),鍾乳粉(各一兩)
上為末,用羊腰子兩對,治如食法,蔥椒酒煮搗爛,入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飲、鹽湯任下。
神效附子丸,治脾腎虛寒嘔吐,或翻胃膈噎,用黑附子重一兩四五錢,端正底平尖圓一枚,灰火炮皮裂,入生薑自然汁內,浸潤曬乾,再炮,再入汁浸潤,仍曬再炮,用盡薑汁半碗為度。卻去皮臍為末,以人參煎膏,丸黍米大。每服數丸,津唾嚥下。胃氣稍復,飲食稍進,投以溫補之劑。
六君子湯
補中益氣湯
四物湯(三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歸脾湯
加味歸脾湯
八珍湯
加味逍遙散(四方見二十四卷第四論)
八味丸(方見二十四卷第十一論)
二陳湯(方見二十四卷第五論)
金匱加減腎氣丸(方見二十二卷第十論)
白話文:
【東垣補真丸】
取肉蓯蓉(先用酒浸泡後烘烤乾燥)、胡蘆巴(炒過)、附子(炮製後去皮)、陽起石(煅燒過)、肉豆蔻(麵裹煮熟後再烘烤)、菟絲子(清潔後用水清洗,再用酒浸泡和蒸煮)、川烏(炮製後去皮)、沉香、五味子(以上皆各五錢),鹿茸(酒浸泡後炒)、巴戟(去心)、鍾乳粉(以上皆各一兩)。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末,用兩個羊腰子處理成食用狀態,加入蔥、花椒和酒煮熟,搗碎後混入藥末,再加入酒糊,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七十粒,空腹時可搭配米湯或淡鹽水一起吞服。
【神效附子丸】
針對脾腎虛寒導致的嘔吐,或是胃部反轉、吞嚥困難等症狀,選取約一兩四五錢重的黑附子,形狀要端正、底部平坦且尖端圓潤的一枚,放入灰火中炮製至表皮裂開,然後放入生薑汁中浸泡,再曬乾,再次炮製,再浸泡,再曬乾,再炮製,直到用完半碗薑汁。去掉附子的皮和蒂,研磨成細末,用人參膏做黏合劑,搓成小米粒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幾粒,靠唾液吞服。等到胃部功能稍微恢復,可以開始進食,再服用溫補的藥物。
【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四物湯】(以上三種方劑詳見第二十四卷第六篇論述)
【歸脾湯】、【加味歸脾湯】、【八珍湯】、【加味逍遙散】(以上四種方劑詳見第二十四卷第四篇論述)
【八味丸】(方劑詳見第二十四卷第十一篇論述)
【二陳湯】(方劑詳見第二十四卷第五篇論述)
【金匱加減腎氣丸】(方劑詳見第二十二卷第十篇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