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註婦人良方》~ 卷一 (1)
卷一 (1)
1. 附治驗
太守陽山之內,素善怒,胸膈不利,吐痰甚多,吞酸噯腐,飲食少思,手足發熱數年矣。所服非芩、連、枳實,必檳、蘇、厚朴。左關弦洪,右關弦數。此肝火血燥,木乘土位,朝用六味地黃丸,以滋養肝木;夕用六君、歸、芍,以調補脾土而愈。乙巳夏,因大怒,吞酸噯腐,胸腹脹滿,或用二陳、石膏治之,吐涎如湧,外熱如灼,脈洪大,按之如無。余曰:此脾胃虧損,虛陽發越於外,脾敗而涎泛出也。
用六君加薑、桂一鍾,即睡覺而諸症如失,又數劑而康。
先太宜人飲食後,聞外言忤意,嘔吐酸水,內熱作渴,惟飲冷水,氣口脈大而無倫,面色青赤,此肝脾鬱火。投之以藥,入口即吐,第三日吐宿食,第七日吐酸黃水,十一日吐苦水,脈亦洪大,仍喜飲冷。以黃連煎湯,冷飲少許。至二十日加白朮、茯苓,二十五日加陳皮,二十七日加當歸、炙草,至六十日始進米飲半盞,漸進薄粥,調理即痊。
一婦人食後因怒,患瘧嘔吐,用藿香正氣散而愈。後復怒吐痰,狂言熱熾,胸脅脹痛,手按少得,脈大無倫,按之微細,此屬肝脾二經血虛,以加味逍遙散加熟地,川芎二劑,脈症頓退,再用十全大補湯而安矣。
府庠沈姬文母,患脾虛中滿,痰嗽發熱,又食濕面冷茶,吞酸嘔吐絕食,誤服芩、連、青皮等藥,益加寒熱,口乾流涎不收,聞食則嘔,數日矣。迎治。余曰:脾主涎,此脾虛不能約制也。欲用人參安胃散。惑於眾論,以為胃經實火宿食治之,病日增劇。忽思冬瓜,食如指甲一塊,頓發嘔吐酸水不止,乃服前藥愈劇。
復邀視之,則神脫脈絕瀕死矣,惟目睛尚動。余曰:寒淫於內,治以辛熱,然藥不能下矣。急用鹽艾、附子,炒熱熨臍腹,以散寒回陽。又以口氣補接母口之氣。又以附子作餅,熱貼臍間。時許神氣少生。以參、朮、附子為末,仍以是藥加陳皮煎膏為丸如粟米大,入五七粒於口,隨津液嚥下,即不嘔。二日後,加至十粒,諸病少退,其涎不止。
五日後,漸服前劑一二匙,胃氣少復,乃思粥飲,後投以參、術等藥,溫補脾胃,五十餘劑而愈。
丁香散,治脾胃氣弱嘔吐,水穀不入。
丁香,白朮,縮砂,草果(各三錢),人參(一兩),當歸,白豆蔻,藿香,甘草(各半兩,炒),橘皮(三分),神麯(炒),訶子(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薑棗湯調。
竹茹湯,治胃熱嘔吐。
乾葛(二錢),半夏(薑製,三錢),甘草(五分),竹茹(一彈子大)
上薑棗水煎服。
許學士先生云:胃熱者,手足心熱也。政和中,一宗人病傷寒,得汗身涼數日,忽嘔吐,藥食不下,用丁香、藿香、滑石等藥,下咽即吐。余曰:此正汗後餘熱留胃脘,正宜竹茹湯。用之即愈。
白話文:
[治療經驗分享]
有位太守住在陽山內,平時容易生氣,胸部和膈肌部位不舒暢,常大量吐痰,胃酸反流,對食物的慾望減弱,手腳持續發熱多年。他服用的藥物不是黃芩、黃連、枳實,就是檳榔、紫蘇、厚朴。他的左脈弦洪,右脈弦數。這是由於肝火旺盛,血液乾燥,肝氣過盛影響脾胃,早晨服用六味地黃丸來滋養肝臟;晚上則服用六君子湯、當歸、白芍,調理補充脾臟功能,從而痊癒。
在乙巳年的夏天,他因為大怒,再次出現胃酸反流,胸腹脹滿,有人建議他使用二陳湯、石膏來治療,結果導致他嘔吐大量唾液,體表熱度高到像被灼燒,脈搏洪大,但輕按卻感覺不到。我說:這是脾胃功能損耗,虛假的陽氣在體表爆發,脾臟衰弱導致口水過多。
服用六君子湯加上薑和肉桂一杯,他立刻入睡且所有症狀消失,再服用幾劑後身體康復。
一位貴婦人在飯後因生氣,患了瘧疾並嘔吐,使用藿香正氣散後痊癒。後來再度因生氣嘔吐痰液,並且狂躁,胸部和肋骨疼痛,按壓後稍微緩解,脈搏大而無序,屬於肝脾二經血虛。服用加味逍遙散加上熟地、川芎兩劑後,症狀迅速改善,再使用十全大補湯後病情穩定。
有位婦女在飯後因生氣患了瘧疾並嘔吐,使用藿香正氣散後痊癒。後來她再度因生氣而嘔吐痰液,並有狂躁和高熱,胸部和肋骨疼痛,按壓後稍有緩解,脈搏大而無序,但輕按卻微細,屬於肝脾二經血虛。服用加味逍遙散加上熟地,川芎兩劑後,症狀迅速改善,再使用十全大補湯後病情穩定。
一位母親因脾虛導致中滿,咳嗽發熱,又吃了濕面和冷茶,嘔吐酸水無法進食,誤服黃芩、黃連、青皮等藥物後,寒熱交加,口乾且流口水,聞到食物就嘔吐,已持續數日。我診斷後認為脾臟主管口水分泌,這是脾虛無法控制的情況。原本打算使用人參安胃散,但受到他人意見影響,以為是胃部實火和宿食,導致病情日益加重。突然有一天,她想吃冬瓜,只吃了一小塊指甲大小的冬瓜,就開始不停嘔吐酸水,服用之前的藥物後病情更加嚴重。
再次邀請我看診時,她已經神志不清,脈搏微弱,瀕臨死亡,只有眼睛還在動。我說:這是體內寒氣過重,應該使用辛辣溫熱的藥物治療,但現在藥物可能無法吞下。緊急使用鹽、艾葉、附子炒熱後敷在肚臍和腹部,以散寒回陽。又將附子做成餅,熱敷在肚臍間。過了一會兒,她的神態和氣色稍微恢復。將人參、白朮、附子磨成粉末,再加入陳皮熬膏製成米粒大小的丸藥,放入五到七粒在口中,隨著唾液嚥下,就不會再嘔吐。兩天後,增加到十粒,病情有所緩解,但口水仍不停流。
五天後,逐漸服用之前開的藥物一兩匙,胃氣逐漸恢復,開始想要喝粥,後續使用人參、白朮等藥物溫補脾胃,經過五十多劑後痊癒。
"丁香散",用於治療脾胃氣弱導致的嘔吐,無法攝取水和食物。
丁香,白朮,縮砂,草果(各三錢),人參(一兩),當歸,白豆蔻,藿香,甘草(各半兩,炒),橘皮(三分),神麯(炒),訶子(各半兩)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二錢,用薑棗湯調和。
"竹茹湯",用於治療胃熱引起的嘔吐。
乾葛(二錢),半夏(薑製,三錢),甘草(五分),竹茹(一彈子大)
將上述藥材用水和薑棗煎煮後服用。
許學士先生說:胃熱的人,手心和腳心會發熱。政和年間,有一位親族患了傷寒,出汗後身體涼爽了好幾天,突然開始嘔吐,藥物和食物都無法下嚥,使用了丁香、藿香、滑石等藥物,吞下去後立刻吐出。我說:這是出汗後殘留的熱氣停留在胃脘,應該使用竹茹湯。使用後很快就痊癒了。
"許仁則半夏丸",用於治療胃寒引起的嘔吐和食慾不振。
半夏(洗去滑,一斤),小麥面(一斤)
將上述藥材和水混合製成彈子大小的丸藥,用水煮熟。初次服用三到四丸,第二次服用可增加到十四到十五丸,隨時煮來服用。
"七味人參丸",如果服用前面的丸藥無效,可以嘗試這種藥物。
人參,白朮(各五兩),厚朴(薑製),細辛(各四兩),生薑,橘皮(三兩),桂心(一兩)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用煉蜜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用米湯送服十丸,逐漸增加到二十丸。
"清金丸",用於治療持續性嘔吐。
硫磺(二錢),水銀(一錢)
將上述藥材放入鍋中,用小火融化,用木片攪拌炒成砂狀,研磨至黑色,看不到白色星星,用薑汁和麵糊製成綠豆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三十丸,用米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