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己

《校註婦人良方》~ 卷一 (9)

回本書目錄

卷一 (9)

1. 崩中漏血生死脈方論第十七

婦人崩中漏下之症,已見前論,按其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緊,大則為芤,緊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其脈為牢,婦人半產漏下,赤白不止。脈小虛滑者生,脈大緊實數者死。又脈急疾者死,遲者生。又云:尺寸脈虛者漏血,脈浮者俱不治。

愚按:前症闡《內經》微旨,濟無窮夭札,須固胃為善。蓋胃為五臟之本源,人身之根蒂。所用治法,當參前後論。

白話文:

關於婦女月經大量出血或持續出血的情況,我們在前面已經討論過。根據診脈結果,如果脈象呈現弦且大的特徵,弦代表脈搏緊張,大表示脈搏空虛,緊張反映體內寒氣,空虛顯示體質虛弱,虛弱與寒氣交錯影響,脈象就會變得堅硬。這種情況下,婦女可能經歷流產或是持續出血,且血色可能紅白相間,無法停止。

如果脈象細微、虛弱、滑順,這是有利於康復的徵兆;反之,若脈象粗大、緊繃、實硬、頻率快,則是死亡的預兆。此外,脈象急促快速也暗示生命垂危,而脈象緩慢則是生存的信號。另有一種說法指出,當脈象在手腕內側和外側都呈現虛弱時,這代表有出血的情況,而脈象浮動則通常難以治療。

我想補充的是,對於上述症狀,《黃帝內經》已有深入的探討,它能幫助無數生命免於早逝。然而,要有效應對,首要之務是養護好脾胃。因為脾胃是人體五臟的根本,也是生命的根基。至於具體的治療方法,需結合前後文的討論來決定。

2. 附治驗

一婦人年將七十,素有肝脾之症,每作則飲食不進,或胸膈不利,或中脘作痛,或大便作瀉,或小便不利。余用逍遙散加山梔、茯神、遠志、木香而愈。後憂女孀居,不時吐紫血,其病每作,先倦怠而後發熱。經曰:積憂傷肺,積思傷脾。肺脾受傷,致是令子母俱病,不能攝血歸經而致前症,遂以前藥加炒黑黃連三分,吳茱萸二分,頓愈。復因怒,吐赤血甚多,躁渴垂死。

此血脫也,法當補氣,乃用人參一兩,苓、朮、當歸各三錢,陳皮、炮黑乾薑各二錢,炙草、木香各一錢,一劑頓止。

一婦人年六十有四,久鬱怒,頭痛寒熱,春間乳內腫痛,服流氣飲之類益甚,不時有血如經行。又因大驚恐,飲食不進,夜寐不寧。此因高年去血過多,至春無以生髮肝木,血虛火燥,所以至晚陰旺則發赤。經云:肝藏魂。魂無所附,故不能寐。先以逍遙散加酒炒黑龍膽草一錢,山梔一錢五分,二劑腫痛頓退,又二劑而全消。

再用歸脾湯加炒梔、貝母,諸症悉愈。

表弟方健甫內,五十歲,辛丑患血崩,諸藥罔效。壬寅八月,身熱體痛,頭暈涕出,吐痰少食,眾作火治,展轉發熱,絕粒數日。余診之曰:脾胃久虛,過服寒藥,中病未已,寒病復起。遂用八味丸料一服,翌早遂索粥數匙。再服食倍,熱減痛止,乃服八味丸而愈。癸卯秋,因勞役憂怒,甲辰夏病復作,胸飽發熱,脊痛腰疼,神氣怫鬱,或作內傷,或作中暑,崩血便血,煩渴引飲,粒米不進,昏憒時作,脈洪大,按之微弱。此無根之火,內虛寒而外假熱也。

以十全大補加附子一劑,遂食粥三四匙,崩血漸減。日服八味丸,始得全愈。(備見《女科撮要》)

柏葉散,治元氣虛弱,崩中漏血,年久不愈,亦治白帶。

柏葉(炒),續斷(酒炒),川芎,當歸,生地黃,鱉甲(炙),龜甲(炙),禹餘糧(各一兩五錢),阿膠(炒),赤石脂(煅),牡蠣(煅),地榆,艾葉(炒),鹿茸(炙,各五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粥飲調下。

地黃丸,治足三陰虧損,經行數日不止,或兼帶下,無子。

熟地黃(自制),山茱萸肉,蕪荑仁(各一兩),乾薑(三錢,炮),白芍藥(微炒),代赭石(各一兩),白殭蠶(炒),厚朴(薑製,各三錢)

上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下,日三服。許學士云:凡婦人有白帶,多致不產育,宜速治之。故扁鵲過邯鄲,聞婦人有此病,遂自鳴帶下醫以就治之。

白芷散,治下元虛弱,赤白帶下,或經行不止等症。

白芷(一兩),海螵蛸(一枚,燒),胎髮(一團,煅)

上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

白話文:

[治療經驗分享]

有位近七十歲的婦人,長期患有肝脾相關的疾病,每次發作時就無法進食,或感到胸口不適,或胃部疼痛,或腹瀉,或小便不順。我使用逍遙散加上山梔、茯神、遠志、木香治療,病情得到好轉。後來她因為擔心女兒孀居,偶爾會咳出紫色的血,且每次病發都是先感到疲倦然後發燒。根據醫書記載,過度憂慮傷害肺部,過度思考傷害脾臟。肺脾受損,導致母女倆都生病,無法控制血液正常循環,以致於出現上述症狀。於是我在原先的藥方中加入炒黑的黃連和吳茱萸,她的病情馬上得到了改善。但後來因為生氣,她大量咯血,極度口渴,瀕臨死亡。

這屬於嚴重失血的情況,應補充元氣,我使用了一兩的人參,苓、朮、當歸各三錢,陳皮、炮黑乾薑各二錢,炙草、木香各一錢,只服用了一劑,咯血情況即刻停止。

另外一位六十四歲的婦人,長時間鬱悶生氣,頭痛伴隨發燒,春天時乳房內出現腫塊並疼痛,服用流氣飲類的藥物病情反而加重,並且不定期地像月經一樣出血。又因為大受驚嚇,無法進食,夜晚睡眠不安穩。這是因為年紀大了,失血過多,到了春季肝臟無法產生足夠的新血,血液不足導致火氣旺盛,所以到了晚上,陰氣旺盛時就會發燒。醫書提到:肝臟藏魂魄。魂魄沒有依附處,所以無法安睡。我先用逍遙散加上酒炒黑的龍膽草和山梔,兩劑後腫痛立刻緩解,再服兩劑腫塊完全消失。

接著我讓她服用歸脾湯加上炒梔、貝母,所有症狀全部痊癒。

我的表弟方健甫的妻子,五十歲那年患有血崩,各種藥物都無效。隔年八月,她身體發熱,全身痠痛,頭暈鼻塞,噁心少食,眾人都認為是火氣太旺導致的病情,但她病情反覆發燒,好幾天滴水不進。我診斷後表示:她脾胃虛弱已久,過量服用寒性藥物,舊疾未愈,新的寒疾又起。於是使用八味丸一劑,隔天早上她就要求喝粥。再次服用後食量增加,熱度降低,疼痛停止,接下來服用八味丸,最終病情得到控制。(詳見《女科撮要》)

《柏葉散》是用來治療元氣虛弱,崩漏不止,長期未能痊癒,同時也可用來治療白帶。

《地黃丸》是用來治療足三陰經損失,月經持續數日不停,或伴有白帶,以及不孕。

《白芷散》是用來治療下元虛弱,赤白帶下,或月經不止等症狀。

3. 附方

東垣益胃升陽湯,治血脫,當益其氣。蓋先補胃氣,以助生髮之氣,故曰陽生陰長。諸甘藥為之先務,舉世皆以為補氣,殊不知甘能生血,此陽生陰長之理。故先理胃氣,則血歸於脾矣,故曰脾統血。

東垣升麻除濕湯(二方見二十卷第九論)

東垣升陽益胃湯,治肺脾胃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身體沉重,口乾,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食少,食不消,灑淅惡寒,而或微熱,崩帶不止。(方見三卷第十三論)

十全大補湯

逍遙散

歸脾湯(三方見二十四卷第四論)

八味丸(方見二十四卷第十一論)

白話文:

【附方】

東垣益胃升陽湯:用於治療血虛,應當增強體內的氣力。這是因為先補充胃部的氣力,能夠輔助促進毛髮的生長,因此有『陽生陰長』的說法。眾多的甜味藥物為首要任務,世人普遍認為它們可以補氣,卻不知道甜味藥物能生血,這就是『陽生陰長』的道理。因此先調整胃部的運作,就能使血液回歸到脾臟,所以說脾臟控制血液。

_東垣升麻除濕湯_以及_東垣升陽益胃湯_的詳細內容請參照第二十卷的第九篇討論。

東垣升陽益胃湯:用於治療肺、胃、脾虛弱,導致的慵懶、嗜睡、四肢乏力、身體沉重、口乾、食慾不振、大便不調、小便頻繁、食量減少、消化不良、偶爾畏寒但又偶爾微熱、崩漏或帶下不止等症狀。具體配方詳見第三卷的第十三篇討論。

十全大補湯、_逍遙散_和_歸脾湯_的詳細內容請參照第二十四卷的第四篇討論。

_八味丸_的具體配方詳見第二十四卷的第十一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