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己

《校註婦人良方》~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附治驗

一婦人年六十有四,久鬱怒,頭痛寒熱,春間乳內時痛,服流氣飲之類益甚,時有血如經行,又大驚恐,飲食不進,夜寐不寧,兩乳腫脹,兩脅焮痛,午後色赤。余以為肝脾鬱怒火燥,先以逍散加酒炒黑龍膽一錢,山梔一錢五分,服二劑,腫痛頓愈。又二劑全愈。再用歸脾湯加炒梔、貝母,諸症悉愈。

地骨皮散,治血風氣虛,時作寒熱,或晡熱內熱。

柴胡,地骨皮(各一兩),桑白皮(炒),枳殼(麩炒),前胡,黃耆(炒,各五分),白茯苓,五加皮,人參,甘草,桂心,白芍藥(各三分)

用姜水煎服。

柴胡散,治寒熱體痛,口乾心煩,飲食少思,肌體消瘦。

柴胡,黃耆(炒),赤茯苓(炒),白朮(各一錢),人參,地骨皮,枳殼(麩炒),生地黃,苦梗,桑白皮(炒),赤芍藥(各三分),鱉甲(炙,二錢),麥門冬(去心,一錢),甘草(三分)

上用姜水煎服。

益陰腎氣丸,治諸臟虧損,發熱晡熱,潮熱盜汗;或寒熱往來,五心煩熱;或口乾作渴,月經不調;或筋骨疲倦,飲食少思;或頭目不清,痰氣上壅,咳嗽晡甚,胸膈痞悶;或小便赤數,兩足熱痛;或腳足痿軟,肢體作痛等症。此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之劑也。

澤瀉,茯苓,牡丹皮,生地(酒拌,杵膏),山藥,茱萸肉,當歸,五味子(炒,杵),熟地(自制,杵膏)

上為末,入二膏,加煉蜜,丸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五十丸,空心淡鹽湯下。

補中益氣湯(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六味丸(方見二十四卷第十一論)

小柴胡湯(方見二十四卷第二論)

八珍湯

逍遙散

歸脾湯(三方見二十四卷第四論)

白話文:

【治療案例】

有一位六十四歲的婦人,長期心情鬱悶且易怒,出現頭痛、寒熱交錯的症狀。春季時,她的乳房偶爾會疼痛,服用過一些行氣活血的藥物,但病情反而更嚴重。有時會像月經期一樣排出血液,她還經歷了極大的驚嚇和恐懼,食慾下降,夜晚睡眠不安,雙乳腫脹,兩側肋骨周圍劇烈疼痛,下午時臉色變得紅潤。我認為這是肝脾兩臟因情緒鬱悶而導致的火氣旺盛及燥熱。首先,我開了逍遙散,並添加了一錢的酒炒黑龍膽和一錢五分的山梔,病人在服用兩劑後,腫脹和疼痛的情況立即得到改善。再服用兩劑後,病狀完全消失。接著,我讓她服用歸脾湯,加入炒梔和貝母,所有的症狀都得到了緩解。

【地骨皮散】,適用於血風氣虛,時常出現寒熱交替,或下午時體內感到熱的患者。

藥方包括:柴胡、地骨皮各一兩,炒桑白皮、麩炒枳殼、前胡、炒黃耆各五分,白茯苓、五加皮、人參、甘草、桂心、白芍藥各三分。將這些藥材用薑水煎煮後服用。

【柴胡散】,適用於寒熱交錯、身體疼痛、口乾舌燥、心煩意亂、飲食缺乏胃口、身體消瘦的患者。

藥方包括:柴胡、炒黃耆、炒赤茯苓、白朮各一錢,人參、地骨皮、麩炒枳殼、生地黃、苦梗、炒桑白皮、赤芍藥各三分,炙鱉甲二錢,去心麥門冬一錢,甘草三分。將這些藥材用薑水煎煮後服用。

【益陰腎氣丸】,適用於各種臟腑功能衰弱、發熱、下午時體內感到熱、潮熱盜汗;或寒熱交錯、五心煩熱;或口乾舌燥、月經失調;或筋骨疲倦、飲食缺乏胃口;或頭腦不清、痰氣上壅、咳嗽在下午時更嚴重、胸膈痞悶;或小便顏色深紅、兩腳熱痛;或腳足無力、肢體疼痛等症狀。這是一種滋養腎水、抑制陽火的藥物。

藥方包括:澤瀉、茯苓、牡丹皮、酒拌生地(搗成膏)、山藥、茱萸肉、當歸、炒五味子(搗碎)、自制熟地(搗成膏)。將這些藥材磨成細粉,加入兩種膏狀物,再加入煉蜜,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子,外層裹上硃砂。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時用淡鹽水送服。

【補中益氣湯】、【六味丸】、【小柴胡湯】、【八珍湯】、【逍遙散】、【歸脾湯】的具體配方請參考其他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