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己

《校註婦人良方》~ 卷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

1. 婦人寒熱方論第三

經曰:陽不足則先寒後熱,陰不足則先熱後寒,皆由勞傷氣血,陰陽不調,寒熱如瘧也,當分氣血虛實而治之。

愚按:前症若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則陰氣上入於陽中,用補中益氣湯。若尺部脈弱,名曰陰不足,則陽氣下陷入陰中,用益陰腎氣丸。若因氣血俱虛,用八珍湯。若因怒動肝火,用小柴胡湯。若陰陽俱不足,則氣血不歸其本部,以致寒熱交爭也。

白話文:

經典上說:當身體的陽氣不足時,就會出現先冷後熱的症狀;若是陰氣不足,則會有先熱後冷的情況。這些都是因為勞累損傷了體內的氣血,導致陰陽失調,就像瘧疾一樣,會交替出現冷熱的現象。治療時應根據氣血的虛實來區別對待。

我認為:如果手腕脈搏的上半部分微弱,這就是所謂的陽氣不足,此時陰氣會上升到陽氣的區域,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來治療。相反地,如果手腕脈搏的下半部分弱,就是陰氣不足,陽氣會下降到陰氣的區域,應該使用益陰腎氣丸。如果是氣血都虛弱的情況,可以使用八珍湯。如果因為生氣激發了肝火,可以用小柴胡湯。如果陰陽兩者都處於不足的狀態,那麼氣血就無法回歸它們原本的位置,進而導致冷熱相互爭鬥的情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