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註婦人良方》~ 卷十四 (4)
卷十四 (4)
1. 妊娠熱病胎死腹中方論第九
論曰:熱病以致胎死不能出者,但服黑神散,胎自下矣。
愚按:陳無擇先生曰:前症當視產母,若面赤舌青,知其子死;面青舌赤,知母死子生;唇青吐沫,子母俱死。若雙胎,或一死一活,用黑神散。竊謂前症,宜補助產母,使其胎自下。黑神散,恐其大熱,不宜輕用。果一胎已死者,用平胃散、朴硝、水銀下之,最為穩當,庶不錯傷生者。(平胃散方見後)
黑神散(又名烏金散,《靈苑方》名肉桂散)
白話文:
古人認為,如果熱病導致胎兒死亡,無法順利出生,只要服用黑神散,胎兒就能自然排出。
不過,陳無擇先生認為,要先觀察產婦的情況。如果產婦面紅舌青,說明孩子已經死了;如果產婦面青舌赤,說明母親死了孩子還活著;如果產婦嘴唇發青,吐白沫,說明母子都死了。如果懷的是雙胞胎,可能一死一活,這時可以用黑神散。
他認為,應該先幫助產婦恢復體力,讓她能自然分娩。黑神散性熱,不宜輕易服用。如果確實是胎兒已經死亡,可以用平胃散、朴硝和水銀來幫助排出,這樣更安全,也避免傷害到活著的孩子。
桂心,當歸,芍藥,甘草(炙),乾薑(炒),生地黃(各一兩),黑豆(炒,去皮,二兩),附子(炮,去皮臍,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用溫酒調下。
《補遺》:胎死用紅花酒煮汁,飲二三碗。
又方,伏龍肝為末,溫酒調下二錢,白湯亦可
又方,朴硝末,童子小便和,熱酒調下三錢,立出。
白話文:
桂心、當歸、芍藥、甘草(炙)、乾薑(炒)、生地黃(各一兩)、黑豆(炒,去皮,二兩)、附子(炮,去皮臍,半兩),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空腹時用溫酒調服。
另外,如果胎死腹中,可以用紅花酒煮汁,飲用二三碗。
還有其他方法:伏龍肝研磨成粉末,用溫酒調服二錢,白湯也可以。
又有一種方法:將朴硝研磨成粉末,用童子小便混合,用熱酒調服三錢,即可見效。
2. 妊娠瘧疾方論第十
論曰:妊娠病瘧,乃夏傷於暑,客於皮膚,至秋而發,陽盛則熱,陰盛則寒,陰陽相離,寒熱俱作。其發晏者,由風邪客於風府,循膂而下衛氣,至一日一夜,常大會於風府,故發日晏。與早者,衛氣之行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一日下至尾骶,二十二日入脊內,上注於俠衛之脈,其行九日,出缺盆,其氣既止,故發更早。其間日發者,風邪內搏五臟,橫連募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也遲,不能日作也。
妊娠而發,多傷於胎。
愚按:前症因脾胃虛弱,飲食停滯,或外邪所感,或鬱怒傷脾,或暑邪所伏。審系飲食停滯,用六君子加桔梗、蒼朮、藿香。外邪多而飲食少,用藿香正氣散。外邪少而飲食多,用人參養胃湯。勞傷元氣,用補中益氣湯。若鬱怒所傷,用小柴胡兼歸脾湯。若木侮土,久而不愈,用六君子為主,佐以安胎藥。乃參三陰三陽經而治之。
白話文:
妊娠病瘧論述
論曰: 妊娠期間患上瘧疾,多半是夏季暑熱傷身,暑邪停留在皮膚表面,等到秋季才發作。陽氣旺盛則發熱,陰氣旺盛則發寒,陰陽失衡,寒熱交替出現。
發病時間較晚者, 是因為風邪侵入風府穴,沿著脊柱向下侵犯衛氣,一日一夜後,風邪會在風府穴集中,所以發病時間較晚。
發病時間較早者, 則是衛氣經過風府穴,每天向下運行一節,二十一天後到達尾骶,第二天進入脊椎內部,向上循行至俠衛脈。衛氣運行九天後,從缺盆穴出來,氣機停止,因此發病時間較早。
發病時間在中間者, 是因為風邪侵犯五臟,橫向連接募原穴,由於風邪運行路途遙遠,氣機深入臟腑,運行速度較慢,所以不能每天發作。
妊娠期間發病, 多數會損傷胎兒。
愚按: 妊娠病瘧的病因,主要在於脾胃虛弱,飲食停滯,或感受外邪,或鬱怒傷脾,或暑邪潛伏。
若確診為飲食停滯, 則應以六君子湯加桔梗、蒼朮、藿香治療。
若外邪較重且飲食較少, 則應使用藿香正氣散。
若外邪較輕且飲食較多, 則應使用人參養胃湯。
若因勞累損傷元氣, 則應使用補中益氣湯。
若因鬱怒所傷, 則應使用小柴胡湯兼歸脾湯。
若木氣過盛剋制土氣,久治不愈, 則以六君子湯為主,佐以安胎藥治療。
治療時需參照三陰三陽經絡, 以此來針對病因進行治療。
3. 附治驗
一婦人因怒發瘧,舉發無期,久而不已,胸腹不利,飲食少思,吞酸吐痰。用六君子加柴胡、山梔,二十餘劑尋愈。但晡熱少食,又用四君子加柴胡、升麻為主,佐以逍遙散而痊。
一妊娠瘧久不已,噯氣下氣,胸腹膨脹,食少欲嘔,便血少寐。此屬肝脾鬱怒,用歸脾湯加柴胡、山梔漸愈,又用六君子湯加柴胡、山梔、升麻而愈。
一妊婦患瘧已愈,但寒熱少食,頭痛,晡熱內熱。此脾虛血弱也,用補中益氣湯加蔓荊子,頭痛頓止,又用六君子湯加芎、歸,飲食頓進,再用逍遙散加參、術而寒熱愈。
白話文:
一位婦女因為生氣而得了瘧疾,反覆發作,久治不愈,胸腹不適,食慾不佳,經常反胃、吐痰。醫生使用六君子湯加上柴胡、山梔,二十多劑後症狀逐漸好轉。但到了下午仍然發熱、食慾不佳,於是醫生又用四君子湯加上柴胡、升麻為主,輔以逍遙散,最終痊癒。
一位懷孕的婦女長期患有瘧疾,經常打嗝、腹脹、食慾不佳、想吐、便血、睡眠少。這是因為肝脾鬱結生氣造成的,醫生使用歸脾湯加上柴胡、山梔,症狀逐漸好轉,之後又用六君子湯加上柴胡、山梔、升麻,最終痊癒。
一位懷孕的婦女患有瘧疾已經治癒,但是仍然經常感覺到寒熱交替、食慾不佳、頭疼,下午時分身體內部發熱。這是因為脾氣虛弱、血氣不足導致的,醫生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蔓荊子,頭疼立刻止住,之後又用六君子湯加上芎、歸,食慾立刻恢復,最後再用逍遙散加上參、術,寒熱症狀也痊癒了。
七寶散,治瘧疾一日一發,或一日兩發。或間日一發。
常山,厚朴(薑製),青皮,陳皮(並去白),甘草(炒),檳榔,草果(等)上每服半兩,酒水各一碗,煎至一碗,去渣,露一宿,發時面東溫服,良久再服。一妊婦先寒後熱,六脈浮緊,用前散一劑而愈。
人參養胃湯,治妊娠瘧疾,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頭痛惡心,身痛,面色青白,脈弦遲者。又有驅邪散,治證亦同。(方見七卷第十八論)
白話文:
七寶散可以治療每天發作一次、兩次或隔天發作一次的瘧疾。藥方包括常山、厚朴(用薑製)、青皮、陳皮(去除白色部分)、甘草(炒)、檳榔、草果,各取半兩。用酒水各一碗煎煮至一碗,去渣後,放置一夜,發病時面向東方溫熱服用,過一段時間後再服用一次。曾經有一位孕婦先感到寒冷後發熱,脈象浮緊,服用了一劑七寶散後就痊癒了。
人參養胃湯則可以治療妊娠期間的瘧疾,症狀以寒多熱少或只有寒不發熱為主,並伴隨頭痛、噁心、身體疼痛、面色青白、脈象弦遲。驅邪散也可以治療相同的症狀,詳細的方劑可以參考第七卷第十八論。
清脾湯,治妊婦瘧疾,寒少熱多,或但熱不寒,口苦舌乾,大便秘澀,不進飲食,脈弦數者。
青皮,厚朴(薑製),白朮(炒),草果,茯苓,半夏(炒),柴胡,甘草(炙各五分)
上用姜水煎。
白話文:
清脾湯,用於治療懷孕期間的瘧疾,症狀表現為寒少熱多,或只有發熱沒有發冷,口苦舌乾,大便秘結,食慾不振,脈象弦數。
藥物組成:
- 青皮、厚朴(用薑汁製)、白朮(炒)、草果、茯苓、半夏(炒)、柴胡、甘草(炙,各五分)
用法:
- 以上藥物用薑汁煎服。
4. 附方
交加散,治食瘧神效。
肉豆蔻(二枚,一生一煨),草豆蔻(二個,一生一煨),甘草(二錢,半炒半生),厚朴(二錢,半炒半生),生薑(二兩,半生,半煨)
上用姜水煎,發日五更服。
仲景白虎加桂枝湯,治溫瘧。
知母(六錢),桂枝,黃芩(各一錢),栝蔞根(二錢),甘草(炙),牡蠣,乾薑(各一錢)
白話文:
交加散可以治療食瘧,效果很好。藥方如下:肉豆蔻兩枚,一個生一個煨;草豆蔻兩個,一個生一個煨;甘草二錢,半炒半生;厚朴二錢,半炒半生;生薑二兩,半生半煨。以上藥材用薑水煎服,發病日五更服用。
仲景的白虎加桂枝湯用於治療溫瘧,藥方如下:知母六錢,桂枝、黃芩各一錢,栝蔞根二錢,炙甘草、牡蠣、乾薑各一錢。
上用水煎服,汗出即愈。此少陽經藥也。
桂枝羌活湯,治瘧處暑以前,頭痛脈浮,惡風有汗。
桂枝,羌活,防風,甘草(各一錢五分)
上水煎,發服。吐加半夏曲。
麻黃羌活湯,治症如前,但惡寒無汗。
麻黃(去節),羌活,防風,甘草(各半兩)
上如前服,加法同二方。太陽經藥也。
白芷湯,治瘧身熱目痛,熱多寒少,脈長。先以大柴胡下之,微利為度。餘熱不盡,當服此湯。
白話文:
用清水煎煮後服用,出汗就痊癒。這是少陽經的藥方。
桂枝羌活湯,用於治療瘧疾在處暑之前,頭痛、脈搏浮,怕風且有汗。
桂枝、羌活、防風、甘草(各一錢五分)
用清水煎煮,一次服用。如果嘔吐,則加半夏曲。
麻黃羌活湯,用於治療症狀如前,但怕冷且沒有汗。
麻黃(去除節),羌活,防風,甘草(各半兩)
用清水煎煮後服用,加法與前兩個方子相同。這是太陽經的藥方。
白芷湯,用於治療瘧疾,身體發熱,眼睛疼痛,熱多寒少,脈搏長。先用大柴胡下瀉,以略微通便為度。如果餘熱未盡,就應該服用此湯。
白芷(一兩),知母(一兩七錢),石膏(四兩)
上粗末,依前服。陽明經藥也。
桂枝芍藥湯,治瘧寒熱不論先後,此太陽陽明合病,寒熱作則必戰。經曰:熱甚而動也。發熱則必汗泄。經曰:汗出不愈,知內熱也。乃陽盛陰虛之證,此湯主之。否則久而傳於陰經矣。
桂(五分),黃耆(炒),知母,石膏,芍藥(各二錢)
上粗末,水煎。此太陽、陽明經藥也。
桂枝黃芩湯,如服前藥轉甚,三陽合病也,宜此和之。
白話文:
白芷一兩,知母一兩七錢,石膏四兩,將它們磨成粗末,依照之前的服用方法服用。這是治療陽明經疾病的藥物。
桂枝芍藥湯用於治療瘧疾寒熱不分先後發作的病症,這是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生病,寒熱交替發作,病人必定會發抖。經書說:「熱盛則身體會動。」發熱就會出汗。經書說:「汗出不止,說明體內還有熱。」這是陽氣盛而陰氣虛的症狀,此湯可以治療。否則時間久了,就會傳染到陰經。
桂枝五分,黃耆(炒)、知母、石膏、芍藥各二錢,將它們磨成粗末,用水煎服。這是治療太陽經和陽明經疾病的藥物。
桂枝黃芩湯用於治療服用前面藥物後病情加重的病症,這是三陽經同時生病,宜用此湯來調和。
柴胡(一錢五分),黃芩,人參,甘草(各八分),半夏,石膏,知母(各五分)
上每粗末,依前服。如外邪已解而內未已,再服下藥。從卯至午發,大柴胡下之。從午至酉發,邪氣在內也,大承氣下之。從酉至子發,或至寅發,邪氣在血也,桃仁承氣湯下之。微利後,更以小柴胡湯徹其邪氣。按此太陽、陽明、少陽經藥也。以上諸方,並系發風寒暑熱之氣,自外而入,中於三陽之經者也。
桂枝石膏湯,治瘧疾隔日,先寒後熱,寒少熱多。
白話文:
此方劑以柴胡一錢五分、黃芩、人參、甘草各八分、半夏、石膏、知母各五分為藥材,將其研磨成粗末,依照先前方法服用。如果外邪已解但內熱未消,可再次服用此藥。若發病時間在卯時至午時,則需服用大柴胡湯瀉下;若發病時間在午時至酉時,則需服用大承氣湯瀉下;若發病時間在酉時至子時,或至寅時,則需服用桃仁承氣湯瀉下。微利後,再以小柴胡湯徹底去除邪氣。此方主要針對太陽、陽明、少陽三經的病症,適用於風寒暑熱等外邪從體表入侵,侵犯三陽經脈所致的疾病。此外,桂枝石膏湯則用於治療瘧疾,表現為隔日發作,先寒後熱,寒輕熱重。
桂枝(五錢),石膏(一兩五錢),知母(一兩五錢),黃芩(一兩)
上分三服,水煎。此太陽、陽明經藥也。隔日發者,邪氣所舍深者也。
麻黃黃芩湯,治瘧疾如前症而夜發者。
麻黃(一兩,去節),甘草(炙,二錢),桃仁(二十個,去皮尖),黃芩(五分),桂(二錢)
上依前服。桃仁味苦甘辛,肝者血之海,血驟則肝氣燥,經所謂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故桃仁散血緩肝。謂邪氣深遠而入血,故夜發,乃陰經有邪。此湯發散血中風寒,治風暑深入陰分,乃血受病,邪氣所舍尤深者也。麻黃、桂枝、桃仁等,乃太陽經血藥,非三陰經藥也。
白話文:
桂枝五錢、石膏一兩五錢、知母一兩五錢、黃芩一兩,將這些藥材分成三份,用水煎煮。這些藥材屬於太陽、陽明經藥物。如果隔天發病,表示邪氣深入體內。
麻黃黃芩湯用於治療瘧疾,症狀與前述相同,但發病時間在夜晚。
麻黃一兩(去節)、甘草(炙,二錢)、桃仁(二十個,去皮尖)、黃芩五分、桂枝二錢。按照上述方法服用。桃仁味苦甘辛,肝臟是血的海洋,血液驟然減少則肝氣燥,經書上說「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所以桃仁散能散血緩肝。邪氣深入體內,甚至侵入血液,因此才會在晚上發作,這表示陰經有邪氣。麻黃黃芩湯能散發血液中的風寒,治療風暑深入陰分,導致血液受病,邪氣深入體內的情況。麻黃、桂枝、桃仁等藥材屬於太陽經血藥,不屬於三陰經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