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氏濟陰萬金書》~ 卷二 (3)
卷二 (3)
1. 經閉
至於因而得之者,《經》曰:天寒地凍,凝結成冰。此可以喻得寒而凝之理,是故有陽虛陰盛,陰乘於陽,以生內寒。而血凝者,有經來登廁,風冷入於胞中,血寒而凝者;有飲食不節,內傷生冷,寒氣客於脾胃,凝於衝任而血滯者。
是其寒與血搏,則繞臍腹痛,或惡寒喜熱,或嘔吐清涎,面青肌冷,大便溏泄,或小便清白,心不煩,口不渴,寒之象也,法當以溫經散寒為主,而佐之以開滯行血之劑,如風則用防風、白芷;寒則用乾薑、桂心,加桃仁、紅花、元胡、牛膝、紫葳花、劉寄奴、丹皮、赤芍;如少腹痛,加香附、茴香,如痛甚,加乳香、沒藥;若癥瘕癖塊,加蓬朮、牛膝,甚而乾漆、三稜、檳榔可用也;惡寒發熱,頭痛,加羌活、白芷、防風,如小溫經湯可用也。至於血燥而得之者,《經》曰:天暑地暖,經血沸騰。
此以喻血得熱則燥之意也。是故有陰虛而陽盛,陽乘於陰,以生內熱。而血燥者,有如食辛辣,伏鍊金石,以動腎火;悲哀驚恐,以動肺火;思謀過憂,以動心火;勞碌動苦,以動脾火;惱怒忿鬱,以動肝火;思想淫欲,以動腎火。五火相煽,燔爍津液,潤氣不行,以致陰血燥結,不得流通,而月不下者。
心煩口渴,面赤肌熱,口舌生瘡,胸腹脹滿,小便赤澀,大便秘結,知燥熱結也。《機要》曰:熱者清之,如芩、連、山梔、石膏、柴胡、龍膽草,及一切苦寒之劑,以瀉諸火,是瀉火之標而不能息火之源。潤氣不行,而燥不解,法當用當歸、芍藥、生地,以益其血,滋陰所以抑陽也;用黃柏、知母,以滋其水,補水所以降火也;用麥冬、桃仁,以潤其燥;用紅花、牛膝,以行其血。蓋潤氣行則燥自開,陰氣行則血自通,是為「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之。
如此而經猶不通,少佐以元胡、寄奴、紫葳花之屬,以泄其閉可也。乃若氣鬱而血滯,如肝氣鬱而憤怒、心氣鬱而積想、脾氣鬱於憂思、肺氣鬱於悲哀、腎氣鬱於恐懼。鬱而不散,聚於胞中,與血相搏,氣滯血澀,不得宣行。而經為之閉者,血滯於氣也,理宜以順氣開鬱為主,如香附、撫芎、烏藥、蓬朮、青皮為主,而佐之以桃仁、紅花、牛膝、元胡、紫葳花,少加蔻仁、沉香、檳榔,以通順乎三焦。
若胸膈痞悶,枳殼、桔梗;心下痞加枳實、川連;腹脹加厚朴;嘔加丁香;小腹痛加茴香;脅痛加柴胡;如此則氣血流通,鬱結自散矣。他如氣血實為病,或有跌僕損傷,或為經行受冷,或為吐衄,失血不盡,餐寒飲冷,以致經血壅於經絡,積於胞門,結為癥瘕,為癖塊,為腸覃,諸血潮聚,漸以益大如盆、如杯。《經》云:邪氣盛則實,正氣奪則虛。
諸症痃癖,邪氣實也。實者,奪之、散之,當用桃仁、紅花、牛膝、蓬朮、肉桂、乾薑,以溫散其血;用元胡索、五靈脂,以安其痛;用瓦楞子、樸消,以軟其堅;用香附、烏藥以調其氣。
白話文:
經閉
導致經閉的原因,《經方》中說明:天寒地凍,凝結成冰,以此比喻寒邪凝滯的道理。所以有陽虛陰盛、陰寒乘陽的情況,導致內寒。而血凝的原因,有經期上廁所時,寒風侵入胞宮,導致血寒凝滯;也有飲食不節,內傷生冷,寒邪侵入脾胃,凝滯衝任二脈而導致血瘀的。
寒邪與血搏結,則會繞臍腹痛,或惡寒喜熱,或嘔吐清水,面色青白,肢體冰冷,大便稀溏,或小便清長,心不煩躁,口不渴,這些都是寒邪的表現。治療應以溫經散寒為主,並輔以行氣活血的藥物,比如風寒則用防風、白芷;寒邪則用乾薑、桂枝,再加桃仁、紅花、元胡、牛膝、紫葳花、劉寄奴、丹皮、赤芍;如果少腹疼痛,加香附、茴香;如果疼痛劇烈,加乳香、沒藥;如有癥瘕積塊,加蓬朮、牛膝,嚴重者可加乾漆、三稜、檳榔;如有惡寒發熱、頭痛,加羌活、白芷、防風,可參考小溫經湯的方劑。
至於血燥引起的經閉,《經方》中說明:天暑地暖,經血沸騰,以此比喻血熱則燥的道理。所以有陰虛陽盛、陽熱乘陰的情況,導致內熱。而血燥的原因,如食用辛辣食物,服用煉丹金石之物,會傷及腎火;悲哀驚恐,會傷及肺火;思慮過度,會傷及心火;勞碌過度,會傷及脾火;惱怒鬱結,會傷及肝火;淫欲過度,會傷及腎火。五臟之火互相煽動,灼傷津液,氣血運行不暢,導致陰血乾燥凝結,無法流通,而出現月經不通。
心煩口渴,面紅肌熱,口舌生瘡,胸腹脹滿,小便短赤澀痛,大便秘結,這些都是燥熱的表現。《機要方》中說:熱證要清熱,可以用黃芩、黃連、山梔子、石膏、柴胡、龍膽草等苦寒藥物瀉火,但單純瀉火治標不治本。氣血運行不暢,燥熱不解,應當使用當歸、芍藥、生地黃,以滋養血液,滋陰以制陽;用黃柏、知母,以滋養腎水,補水以降火;用麥冬、桃仁,以潤燥;用紅花、牛膝,以行血。總之,氣血運行暢通,燥熱自然消除,陰氣充足,血液自然通暢,這就是「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的道理。
如果這樣治療經期還是不通,可以少量加用元胡、劉寄奴、紫葳花等藥物,以疏通經脈。如果因氣鬱導致血瘀,例如肝氣鬱結導致憤怒、心氣鬱結導致多思、脾氣鬱結導致憂慮、肺氣鬱結導致悲哀、腎氣鬱結導致恐懼等。這些鬱氣不散,積聚在胞宮,與血液相搏,氣滯血瘀,經血無法運行,導致經閉,這是血瘀於氣。治療應以疏肝理氣為主,可用香附、川芎、烏藥、蓬朮、青皮為主藥,輔以桃仁、紅花、牛膝、元胡、紫葳花,少量加入肉蔻仁、沉香、檳榔,以通暢三焦。
如果出現胸膈痞悶,可用枳殼、桔梗;心下痞滿加枳實、川連;腹脹加厚朴;嘔吐加丁香;小腹疼痛加茴香;脅肋疼痛加柴胡;這樣就能使氣血流通,鬱結自然消除。其他還有氣血實證,例如跌撲損傷,或經期受寒,或吐血衄血,失血未盡,或飲食生冷,導致經血瘀滯在經絡,積聚在胞宮,形成癥瘕、癖塊、腸癰等,瘀血日漸增多,可能像盆、像杯一樣大。《經方》說:邪氣盛則實證,正氣虛弱則虛證。
各種癥瘕癖塊都是邪氣實證。實證要瀉實散結,應用桃仁、紅花、牛膝、蓬朮、肉桂、乾薑溫散瘀血;用元胡索、五靈脂,以止痛;用瓦楞子、樸消,以軟堅散結;用香附、烏藥,以調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