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明辨》~ 辨痢大綱有四 (4)
辨痢大綱有四 (4)
1. 一曰邪熱
陳韶九按:所謂內傷之脈者,必右手空虛無力;少陰之邪,必欲寐,口不渴,審證確當,故敢放膽用之。
生生子治大宗伯董潯陽門下馬廚者,九月初旬病痢,延二十餘日,危在旦夕,寒熱極重,寒至不憚入灶,熱至不憚入井,痢兼紅白,日夜八十餘行,腹痛,噁心,汗多,神倦。蔣洪喬、沈萬二人,述其病狀而請於予,予曰:脈如何?蔣、沈曰:下痢脈洪大者死,細數者生。今洪大者,逆也。
予曰:痢忌洪大,而寒熱又不宜細數,其中必有故。予往診其脈,果如所言。詢其致疾之由,病者云:日前客眾,廚間燥熱,食瓜果過多,晚又過飲、御內而寐於樓檐下,翌日即寒熱腹痛,因而下痢。予雖得其病情,尚未融通一治法,沉思良久,作背城一戰。人參、石膏、滑石各五錢,大附子、炙草各二錢,作一劑煎服;謂曰:倘得一睡,則陰陽和,和則汗可斂,而寒熱、嘔吐可止也。
明晨巳刻再診,痢減半,汗、吐止,脈亦斂,再用人參、石膏、白朮、白芍、滑石、炮薑、知母各二錢,肉桂二錢,炙草、附子各一錢,服後熱止,痢又減半,食漸進,神氣漸轉;改用酒炒白芍三錢,人參、白朮、滑石各二錢,甘草、炮薑、廣皮各一錢,三劑而痢止食進。
蔣、沈問曰:公寒熱均投,此謂何症而劑何名乎?予曰:此滑公所謂混沌湯也,《經》曰: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白虎」、「益元散」皆解暑之劑,瓜果寒涼,傷其中氣,酒後御內,損其下元,「附子理中」,正所以溫中補下者;《經》云:實者,邪氣實也,「白虎」應之。虛者,正氣虛也,故「理中」應之。
若以寒熱均用為嫌,則仲景「附子瀉心湯」既用大黃、黃連,又用乾薑、附子,此何說哉。蓋假對假,真對真也。
陳韶九按:凡病之成立,必有兩個以上原因,所謂單絲不成線也,按喻嘉言之治,前案乃三陽下痢而兼少陰病者,用「活人敗毒散」,重用人參以提出其下陷之邪,又用少陰「附子湯」,重用附子以溫其里。
此案陽明經感暑、濕、熱三氣,如焰如焚,大汗淋漓,非「白虎」不能驅其暑熱,而酒色戕其下,瓜果傷其中,非參、附不能救其脾陽,此太陰、陽明一表一里同時受病,與溫病之兩感無異,「白虎」、「理中」合用,乃正治法也,由此推今之暑濕、伏邪等病,豈非兩感症乎,皆宜察脈辨證,胸中了了,方可立定主意用藥;試觀今之發熱脈微,數日即變者,皆此類也。附識數言,以為學者告。
附:上盛下虛,陽明、少陽熱邪,太陰、少陰、厥陰裡寒一案
舒進賢治天慶班小生,患痢甚危,七日不食,其症上身有熱,下身作冷,此陽熱在上,陰寒在下也,心中煩熱,乃陽明裡症,法用石膏,口苦咽乾、乃少陽腑症,法用黃芩,食不下,屬太陰,宜用黃耆、白朮、半夏、砂仁,身重多汗者,少陰亡陽也,法用熟附子、乾薑,厥逆腹痛者,厥陰裡寒也,主用生附子、吳茱萸;因其陰陽錯雜,藥即寒熱並用。
白話文:
一曰邪熱
一位名為董潯陽的廚師,九月初旬患痢疾,持續二十多天,病情危急,寒熱交替劇烈,寒時冷到想鑽進灶裡,熱時熱到想跳進井裡。一天腹瀉八十多次,而且瀉下物夾雜著紅色和白色,伴隨腹痛、噁心、出汗多、精神倦怠。兩位醫生蔣洪喬和沈萬診治無效,於是求助於作者。作者詢問病情,醫生們說,痢疾脈象洪大者死,細數者生,而這位廚師脈象洪大,是逆證。
作者認為痢疾脈象不應洪大,寒熱也不宜脈象細數,其中必有原因。親自診脈後,果然如此。詢問病因,病人說前幾天有客人,廚房燥熱,自己吃了很多瓜果,晚上又飲酒過度,然後在樓簷下睡覺,第二天就開始寒熱腹痛,接著就腹瀉。作者雖已了解病情,但一時未想到治療方法,經過一番思考後,決定大膽用藥。開出處方:人參、石膏、滑石各五錢,大附子、炙甘草各二錢,煎服一劑,並告知病人:如果能睡著,陰陽就能調和,陰陽調和後,汗就能止住,寒熱、嘔吐也能好轉。
第二天早晨再次診脈,腹瀉減少一半,汗止、嘔吐停止,脈象也平穩了。於是再次開方:人參、石膏、白朮、白芍、滑石、炮薑、知母各二錢,肉桂二錢,炙甘草、附子各一錢。服藥後,發熱停止,腹瀉又減少一半,食慾逐漸恢復,精神也轉好。之後改用酒炒白芍三錢,人參、白朮、滑石各二錢,甘草、炮薑、廣皮各一錢,三劑後腹瀉停止,食慾恢復正常。
蔣、沈二人詢問作者,為何寒熱並用,此症為何,藥方何名?作者回答說,這是滑伯所謂的混沌湯。《內經》說,夏天傷暑,秋天就容易得瘧疾,「白虎湯」、「益元散」都是解暑藥。病人吃太多寒涼的瓜果傷了脾胃之氣,飲酒過度又損傷了腎氣,「附子理中湯」正是溫中補下的良方。《內經》說,實者,邪氣實也,「白虎湯」針對此證;虛者,正氣虛也,「理中湯」針對此證。
如果認為寒熱並用不好,那麼仲景的「附子瀉心湯」既用大黃、黃連,又用乾薑、附子,又是怎麼回事呢?這是因為虛實夾雜,要根據情況,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作者補充說明:任何疾病的發生,都至少有兩個以上的原因,就像單根線織不成布一樣。參考喻嘉言的治療方法,之前的病例是三陽經下痢兼少陰病,用「活人敗毒散」,大量使用人參以祛除下陷之邪,又用少陰的「附子湯」,大量使用附子以溫補裡寒。
這個病例是陽明經感受暑、濕、熱三邪,像火一樣燒灼,大汗淋漓,「白虎湯」才能驅除暑熱;而飲酒及房事損傷了脾胃,瓜果又傷了脾胃之氣,非人參、附子不能救治脾陽。這是太陰、陽明經同時受病,如同溫病的兩感,所以「白虎湯」、「理中湯」合用,才是正治之法。由此推及現代的暑濕、伏邪等疾病,豈不是也是兩感症嗎?都應該仔細診脈辨證,心中有了確切的判斷,才能決定用藥。現在有些發熱但脈象微弱,幾天就病情變化的病例,都是這種情況。作者寫下這些話,作為給學者的告誡。
附:上盛下虛,陽明、少陽熱邪,太陰、少陰、厥陰裡寒一案
舒進賢治療一位名叫天慶班的小生,痢疾非常嚴重,七天沒吃東西。症狀是上身發熱,下身發冷,這是陽熱在上,陰寒在下;心中煩熱,是陽明裡證,用石膏;口苦咽乾,是少陽腑證,用黃芩;食不下,屬於太陰,用黃耆、白朮、半夏、砂仁;身重多汗,是少陰亡陽,用熟附子、乾薑;厥逆腹痛,是厥陰裡寒,用生附子、吳茱萸;因為陰陽錯雜,所以藥物寒熱並用。